医生手记 记湖南省名中医李传课教授 48岁的李某家住长沙,是某报社的编辑,患II型糖尿病多年,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出现了视网膜病变。已在西医院进行了多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但左眼仍反复出现视网膜出血。这天,他的左眼突然视力全无,于是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找到著名的李传课教授,要求中药治疗。李教授为病友检查后确诊其证属肝肾阴虚,络破血溢,用以滋阴止血,兼以化瘀的治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左眼视力恢复至0.6,加镜矫正为1.0,玻璃体混浊已被吸收,眼底清晰可见。李教授又嘱其改服滋阴明目丸,至今未见复发,恢复了正常工作。 65岁的退休教师王某,半个月之前左眼模模糊糊,看东西不见,右眼势力仅有0.01,左眼0.8,经扩瞳检查眼底右眼黄斑部有圆盘状渗出灶,并有片状出血。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右眼黄斑部有片状荧光遮蔽,后期有荧光渗漏。时有头昏、面红、血压偏高。患者慕名来到李传课教授处求治,经检查诊断为老年黄斑湿性变性,证属阴虚阳亢、心火上承,用养阴潜阳强心活血方,服用30天后眼底出血吸收,视力提高至0.25,后又改服滋阴明目丸以巩固疗效。观察至今,未见复发。 李传课教授1941年出生于冷水江市,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省中医眼科学会主任委员,眼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眼科医、教、研40余年,他以中医为主,擅中能西,中西结合,医术过人,声誉名扬遐迩,医风医德为人称颂,在湖南医务界享有很高的名望,曾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湖南省优秀教师。主持完成省厅级课题十余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教授步入医林至今已50年了,从事眼科40余年。潜心研究角膜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眼底病以及各种眼科疑难杂证。从他所编著的14部眼科著作和发表60余篇专业学术论文中,可以体现他的主要学术思想。 无症应辩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眼科同样要遵循这一准则。但很多眼底病除视力或视野发生改变外,余无其他症状,甚至舌脉也属正常,给辨证带来困难。李传课教授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同样要进行辨证,一以下几个方面辨析:一是视网膜病征辨,视网膜所出现的渗出、水肿、出血、色素、萎缩、瘢痕、机化膜、增殖膜等,均是相应疾病的表现,这些表现是脏腑经络失调的结果,可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去认识。二是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去辨析,任何疾病均有其发生发展阶段,每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变化,这种变化也是辨证的依据。三是根据前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的辨证谚语去辨析,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小儿脾常不足”“老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 虚中夹瘀论,本论主要是指眼底退行性病变,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视网膜萎缩、老年干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底退行性病变,在古代医籍中大多数以虚为主,未见论及血瘀者。李教授根据眼底血管变细,甚至血管闭塞等特征,于1987年率先提出本病以虚为主,或脾胃气虚,或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同时,兼有血瘀,且瘀贯始终。以后又指导多名研究生从眼底血流图、血液流变学、球结膜微循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为本病使用活血化瘀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高了本病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形成了虚中夹瘀论。 阴常不足论,对于老年性眼内病及眼底病,李教授最为推崇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论点,“年至四十,阴气自半”,“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这一论点,正符合老年眼内病、眼底病的生理病理特点。李教授常以此指导老年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黄斑变性、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术后青光眼等病变的治疗。 升清降浊论,《内经》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论述,这是指清阳与浊阴的升降规律。清阳在目窍,《审视瑶涵》称之为“目中往来生用之气”,这种生用之气是营养眼部各组织、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营养物质。如清气不升则可致眼部各种气虚之证:在眼睑,可见眼睑下垂,升举无力;在角膜,可致溃疡险下,日久不敛;在眼底,可致视神经苍白萎缩、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等。清气不升,主要责之于脾胃。“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凡清气不升之证,法当健脾升清。李教授在健脾益气药中常配伍少量降浊药,如治疗重症肌无力眼睑型时,常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少量枳壳以降浊。在治疗眼底退行性病变时常加少量车前仁或茯苓以降浊。降浊的目的是为了升清,所谓“浊者不降,清者则不升”即寓此意。 潜阳止血论,古有凉血止血、益气止血、温经止血诸法,少有论及潜阳止血者。李教授根据“肝主藏血”之论,推及眼部出血,不论是前房出血还是眼底出血,均与肝失藏血,尤以老年人多见。诸如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湿性黄斑变性等,常在处方中加石决明、牡蛎、川牛膝等平肝潜阳之品。即使青年人,虽无阳亢症状,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乳头血管炎、黄斑部出血等,常在方中加石决明、白蒺藜以潜阳止血。因为肝为刚藏,易怒气上,上则阳亢故也。 升发退翳论,角膜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对角膜翳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不论炎症的、瘢痕的、浅层的、深层的、单纯的、复杂的、感染的、过敏的、外伤的均有记载,且在治疗上方药繁多,经初步统计达980余方。李教授在整理翳的概念和探讨古人治疗角膜翳的规律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提出了升发退翳的方法,用之临床,确有一定疗效。 李传课教授不仅有着扎实的医学基础、高明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对于疾患,无论贫富,均一视同仁,急病患之所急,帮疾患之所需,千方百计地为病人服务。笔者在门诊部采访时看到,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李教授却丝毫没有厌烦情绪,一丝不苟,聚精会神为病人诊断,他笑着说:“为民除病是为医之道,自古至今医生都希望将病人治好,苦一点,累一点也都值得。”纯朴的几句话,道出了一位名老中医高尚的人格情操。 注:大医精诚,防病于未然,为了普及眼科方面的医学知识,传递科学理念,眼科张健教授定期免费给大家发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以方便大家阅读,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您分享与转载,让更多的人受益和欣赏!如果不愿意接受我的文章,请您用微信搜索好大夫公众号,点击取消关注即可,感恩您的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