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气通天论》一文学习笔记理解(转)

 yinweiming77 2023-05-04 发布于上海

上古天真论》一文学习笔记理解(转)

《四气调神大论》一文学习笔记理解(转)

《生气通天论》一文学习笔记理解(转)

目录

第一章、学习整篇资料

第一节、《生气通天论》一文学习理解

第二节、原文

第三节、白话译文

第四节、对于《生气通天论》篇名的理解

第二章、《生气通天论》一文各小节学习理解

第一节、阴阳之道就是天道

第二节、清静则志意治

第三节、有些专业,在教科书上屡次出现的知识

第一段、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为什么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第二段、烦劳则张,精绝

为什么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为什么大怒则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第三段、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第四段、百病之始也

第四节、一些生活知识

洗澡会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

刷牙的利弊?

饮水应该喝什么水?

第五节、良医弗为

《生气通天论》一文里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第六节、形乃困薄

第七节、陈阴阳,筋脉和同

第八节、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什么叫做五脏气争?

第九节、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如何用五味来用药识药?

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东西可以开胃?

怀孕为什么爱吃酸的呢?

为何用辛苦两味表示生活艰难呢?

第一章、学习整篇资料

第一节、《生气通天论》一文学习理解

《生气通天论》一文的中心思想: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生生之气的存在而产生变化的;简单说“天之道”为阴为阳,阴阳者,寒热也,寒热者,气也;“地之道”为柔为刚,柔刚者,虚实也,虚实者,形也;“人之道”为强为弱,强弱者,进退也,进退者,曲直也,趋吉避害,变化也,中和也。

所以,这篇开宗明义,以黄帝的名义指出,生气就是维持生命活动变化的阴阳状态。其变化是一切万事万物的生命之本,所以,指出“其生五,其气三,”通过五行流转维持生命的相生与平衡,在相生中常常产生三种结果:太过、平衡、不及其气三就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也。

我把《生气通天论》一文分为七段:

第一段:从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此寿命之本也;

第二段:从苍天之气~~此因时之序也。

第三段:故病久则传化~~粗乃败之。

第四段:故阳气者~~形乃困薄。

第五段:岐伯曰:阴者,~~高骨乃坏。

第六段:凡阴阳之要~~更伤五脏。

第七段:阴之所生,~~长有天命。

第一段:开宗明义,以黄帝的名义指出,生气就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阴阳状态。其变化是一切万事万物的生命之本。

第二段:在五行相生与平衡中,天之道具首位,人之道只有顺之;

第一小节:圣人如何做到志意治,如果做不到,就会自伤,气之削也。

第二小节:本节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将人之阳气类比天之太阳,具有抗御外邪、护卫生命、促进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五脏气机的运行,津液的气化,均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可见,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阳气作用就像太阳升起,护卫身体外在,如果人体阳气在护卫身体时受到外在之气侵害,对我们身体的产生影响。

第一是为寒气所迫的时候,我们会表现为又惊又怕,到处乱窜,没有根据地了;第二是热气占据了我们的身体之后,我们会表现出来的一种亢奋烦躁的状态;第三为湿气尤其是寒湿之气所侵的时候,我们会表现出来的一种湿气粘连状态;

第三小节:阳气作用就像太阳升起,如果人体阳气在护卫身体时受到内在之气侵害严重,产生不当症状;

 第一、 在人体烦劳过度,阳气更加亢盛而外张,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状态;第二、大怒则阴阳气相随向上冲,形成形气分离;第三、大怒则伤肝筋,因为肝主气聚;第四、大怒之后,导致气血偏枯;另外,汗出不畅,淤在肌表;淤在身体里发生腐毒湿毒热毒食毒;寒气、汗气和风寒之气相遇在肌表就生了痤。

第四小节:人变成清净会得到什么好处,经常不能清静就容易产生什么坏处。

第一、清净则志意治,气血调柔畅养百脉,不然你的表气或里气开阖不得利;第二、长久就会引发邪气逐步往里侵蚀;

第五小节:总结要保持清净的理由。

第三段:疾病侵蚀久了,良医来了也没有办法。

第四段:人体里阳气对应一天太阳升起来表达生机之气的强弱,也可以理解成白天阳气向外,太阳落山的时候阳气已虚,表示阳气收据起来,由此人的身心之气也要都往里入;

第五段:精微之气在里,浮散之气在外而卫固。说明阳气收据在内,可生化精微,使五脏藏精不泻,五志得养,故曰养神;阳气生长在外则温煦柔润筋骨,使筋得养,故曰养筋。

第一、当表气强于里气时,则血脉就会加速流动;当正气弱于邪气时,就会五脏气争;第二,圣人只做顺应自然阴阳万物生长的规律,人体的筋脉自然能调和通利。

第六段:得出结论:阴阳的法度在于阳气要密固,阴从以顺;这是阴阳的大要,两者若不和,相争相斗五脏气争,

第七段:五味是一个精气,补五脏之精,就是通过五味化合成而实现。也就是说五味调和则五脏相生,不调和则五脏相争。

我的理解:《生气通天论》一文,是《四气调神论》的续篇,叙说的是“清静则志意治”,简单地说,只要人的心神顺应生机的时序,就能通神明。

本文首次提出“其生五,其气三,”即生生不已的生机之气在进行五行流转中,遵循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不然会产生自伤,病久如传化,则良医弗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联系自身,就是要求做到合理合适的自律,像日光明一样,护卫身体的周身,不要让生长之气被不当之气侵害。所以《生气通天论》用大量语言说明疾病的来源,提出了“清静则志意治”防止的方法,这也是对《上古天真论》中“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语的说明细化。

生气通天论》一文,也可以说是人疾病的来源的总则。

第二节、《生气通天论》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第三节、《生气通天论》白话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天是整个生机的本源;有生机,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而天道就是阴阳之道;也就是所有事物都通于天气,充满生机,生生不已;也就是事物有了变化才有了阴阳五行,有了五行流转才进一步了解整个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进程,它们的变化是通过天地人三气交泰形成的;如果违反了天道,阴阳五行流转的这个规律,就是违反了大自然整个斡旋的规律,就会导致不正常之气伤到人身上,如果能本于阴阳,其气三能够顺治,就有了生命的保障。

整个生机之气运行规律要靠我们自己心神来经营,如果你心中自然条达和畅,气血和顺,顺从阴阳自然变化的道理,你的阳气就能很坚固的保卫你的全身。虽有寒湿燥暑风火,或者其他的邪气袭击于你,也不能对你造成侵害;通俗说你自己五脏之气很和顺,气血很调和,即便外在有一些风吹草动,也不会动了你的根本。这就是阴阳五行顺的时序,也就是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所以圣人就是传给我们整个的神气形当中的神气,这个神气由我们心中发出,化而成气,再化而成形,它是你的精神源头,我们要继承这种神气的精髓与它的规律;这就理解了天地生长转化收藏这个生机的奥秘;也最终理解整个变化神明的奥秘所在。

如果清静则志意治我们失掉了,集聚外在的名色财力,就会让五心烦乱,这违背五行阴阳、生克治化的规律,那么引发五脏气争,九窍不利,外面的整个气血都壅阻在肌肉,使气血不能循环相生,卫气也不固密了,这都是我们自己找的,并非是外界所加的;当我们的神气不全,神气不能清净,则会使我们的气慢慢消灭、衰弱,气消减到一定程度,身心就开始了衰老。

阳气就像天和日一样,没有阳气升降,人的寿数变得很短暂,所以天运对整个周身的护卫起了重要作用;阳气的升达,护卫身体的周身。

如果人身体阳气被寒气所夺,阴气上侵,侵凌于心,就总觉得起居好像受什么胁迫,让人的心神就感觉非常的惊恐不安,所以导致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人身体阳气被热气迫胁之后太热,导致气血的博弈,流动非常快,整个的气血流溢,就像火山爆发,整个的熔岩流溢,所以人处于亢奋状态,虽然神态安静,但话越来越多。如果再身体内有热,就导致人汗出不止。

如果身体中了湿之后,头像裹了个大包袱一样,湿气和热气流连于肉腠里,拼命挥臂往外推也推不开,也就是说湿气粘连的一起,不能为气血所运化。导致了大筋小筋都被湿气粘连住了,大筋当伸,现在緛短为曲,小筋当短,现在驰长为萎;

如果身体阳气受到了整个邪气的侵蚀,导致四肢的气血不能顺接,不能相照应,表达这个阳气衰竭;

生机之气,如果导致你心情烦身体劳,你的心神就会加快你的气血向外耗散,当这个烦劳耗散得不能停止,就像到了夏天,阳气在外,里气虚,毛病积到夏天,就会经常引起厥病。当到了耳不聪、目不明,眼睛花,耳朵也听不到声音,代表了身体里阳气汩汩向外散泄,崩溃,不可救药了。

生机之气,如果引发大怒则阴阳气相随向上冲,下面气绝,形气分离,可能还会绝离,而所有的气血都淤到上面了,逼迫人突然昏厥;这种大怒,都会伤到筋上,伤在里,伤到根本。这样的大怒,使神气离绝,形气离绝,导致半身不遂,气血偏枯。

如果刚一出汗,就被风一吹拂,或者为寒湿之气所侵蚀,那么汗不能很好的排出体外,淤在体表,气淤在体表,慢慢地就会生了痤疿 ;

如果一个人吃得肥甘,山珍海味太多了,就会淤在身体里发生腐毒,又由于你整个身体经脉气血不畅,这种毒聚就会从身体里拱出来大包,这也是身体阴阳不调,在热的聚积地方都会拱出来生疔。

如果干了体力活之后本身毛孔大泄,被风所吹拂后,受寒则毛孔闭之,寒迫体表,使人长一些痤疿的这个外在性的病。

人保持专精一致,志意不乱的状态,就能长养你的心神,生机之气柔畅条达于周身,就可以长养你的筋脉;如果你既不精也不柔,把你的身体败坏了,就会导致你的表气开阖不得利,或者里气开阖不得利,就会外感寒或内生寒,故而邪气造成你的气血不和畅于全身使你扭曲不通。

邪气陷入到脉中,是邪气盛的一种表现,邪气不仅会陷在脉中,而且向两边四处侵蚀流连不化于肉腠当中。导致俞气(大的气脉的结聚点)被寒气所截迫使心神受阻,引发更加的惊恐害怕,这是一个从隐到显,从小到大的,从周围到中央的邪气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

由于营卫之气不能条畅于周身,不互相和顺,逆在肉腠之气不能循环往复,很可能会聚而化热引起痈肿,浮肿,酸胀沉重。

汗液(自汗盗汗)的排泄,时时不能停止,严重的耗伤气血,导致了形体的衰弱。由于你自身的气血不足,加上不断地迫汗又被风所吹拂,使风寒之邪入到里面去了,导致了一些大的俞穴关闭了,发为风疟,风一吹拂自身抵抗力又差导致了外感的疾病。

风吹拂,不断的改变外在的气机,就容易影响我们这个气机的运化,所以天有大变,人则感应之,风者百病之长,如果你的气血调和神气安宁,肉腠坚强,就能把风邪,不时的风邪阻挡住,让你不遭受它的侵扰,即是有大风也不能把你怎样。这个就是四时阴阳的相生变化的奥妙。

五行相克的传化,疾病打成一片了,良医来了也没有办法;阳气蓄积使病加重有可能死亡,也可能是阳气堵在那儿不通了,应该用泻法使不通者通,如果不及时按这种思路来治,误用汗法或是补法使正气更虚。

生机之气,白天阳气在外可以做事;一天当中,平旦时阳气长出来了,日中的时候阳气达到了鼎盛,太阳落山的时候阳气已虚,收引在内,你的气门都闭上了,毛孔都闭起来了,人的身心之气都往里入,不当再去做大量的运动,造成对阳气的收藏不利;阳气收其来之后,天有雾露使你的阳气更加受损;要是跟这个生机相反了,形体就会受到消耗和迫害。

岐伯说:“阴气,藏精在里而从属于生机之气,阳气,浮散在外而护卫周身;”如果你的安静之气不胜亢盛之气,那么则血脉就会加速流动,犹如沸腾的江河。到时多处沸腾的血脉最终融汇在一起达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势态,就会侵扰你的心神,使你发狂;如果正气不能胜你的邪气,则五脏不能独全,为邪气所扰五脏相克,产生了气争的现象。也就是阳气不能顺达于全身,使九窍不通。

所以,圣人把这个阴阳安排的很停当,只要能顺应自然阴阳万物生长的规律。做到清净则志意治,不要过多的烦劳自己那么你的筋骨自然调和,骨髓自然坚固;你的整个气血和调,五脏相生;当你内在的气血都很调和,骨髓坚固筋脉都合同了,就能把风邪,不时的风邪阻挡住,让你不遭受它的侵扰,你自然的耳聪目明,也就你的气血气立在那儿了与年轻的时候差不多。

如果风寒之气侵蚀了人的正气,侵蚀久了就伤到里面的五脏之精,也就风入肝,伤了你的生机,生机为风气所克所侵袭,生机就受到了抑制。如果这时候吃的过饱,吃的东西下肚之后不能很好的运化,筋脉被食物撑出毛病来了,整个的肠子受到了食气的干扰,使气血不能化开就成了痔疮;如果这时候大饮,横逆在脾胃,脾胃之气不能运化开来,心阳之气受阻逆了;如果这时候使用蛮力,就会耗竭里外的精气,特别容易伤了里面的肾精,导致人体具有代表性的大骨会损伤。

阴阳的法度在于阳气要密固,阴从以顺,也就是阴阳气血和调人的心气平和。两者若不和,相争相斗五脏气争,则就像只有春天生机没有秋天收敛,没有冬天只有夏天的生长了,很快所有的资源就会耗光了;就是我们应该中和、协调,春夏秋冬四时冷暖,夏天不至于太热,冬天不至于太冷,春秋两季阴阳平盛,这个就是为圣度。

如果阳气过盛欺凌阴气,阴气就绝了;如果阴阳相争、相离、相战,互相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会引起五脏之气相争,气血不调,营卫逆于腠理,肝气淤滞不化,脾气吃饭也不香,这个人就慢慢的耗尽五脏之精气。

你在风邪当中为风邪所吹拂,寒热不调导致外感疾病。如果是在春天伤了风气,风气流连在肉腠,到了夏天就成了洞泄,因为风邪克在表,到了夏天里气虚,风邪克在肠胃之间,导致洞泄。如果是在夏天把寒气入了里了,到了秋天外感寒邪流连肌表和肌理。如果是在秋天寒湿之邪上逆而咳,直接停留在里气当中,阻遏阳气阻遏肺气的宣降,使人咳嗽,发为痿厥;(为阴气所伤。)如果是在寒气藏于肉腠当中,不能及时发越,春天生机长,寒邪随着生机一下子出来作乱,导致的外感病。也就是四时之气,交替地耗尽你的五脏的精气。

收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生长在外的是五气化成的,味厚、气薄,只是一个程度不同;而人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五味调和则五脏相生,不调和则五脏相争;

当吃的过于酸味,碰到肝用之气时,就会阻挠上升的清阳之气,抑制肝阳的生机,导致肝的气化失调,气聚为津,又打回来了,由于肝失疏泄,左升不及,必至脾不能正常升清,肝木郁而不升,回头克脾,脾的缓畅之气凝结不化产生脾气绝的后果

当吃的过于咸味,使人体整个气机受到阻抑、凝涩,就会出现骨髓中的气的不足,容易产生劳伤;如脾气受到了抑制,容易产生肌肉收缩;心气受到抑制,容易产生不舒服,浑身没劲等现象。

当吃的过于过甘味则气壅在心肺,这个心气为了把这些壅滞的气化开,加快了心气的跳动运转,就喘;由于心肾一体,这个心就会调肾阴上来帮助,加重了肾气的负担,导致整个肾气也不调了。

当吃的过于苦味,脾的缓和之气不能濡润开达五脏,脾气的凝滞,就会引发中焦气机不化,吃饭不香,四肢无力,大便不畅,经常这样就会导致胃气濡泻的反映。

当吃的过于辛味,就会使筋脉沮丧松弛,不断的耗散你的真气,精气神都涣散掉了。

所以要谨慎郑重的正视五味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才可能做到骨正,骨气正才立于中,经脉才调柔于外,气血按常经流动,腠理密实,不被邪风吹拂,你的骨气自然能精明能干,如果能如理遵行,那么长有天命。

第四节、对于《生气通天论》篇名的理解

 “生气通天”什么意思呢?单单从题名上解释就是人的生气与天气一样,生生不已;引申为万物生长发育的状态,或生者的精气,或心意的状态相类似的结论。

其内容丰富多彩,首先,这里的生气是阳气但又不是阳气,它主要是指一种生机,生命之机通于天气,是由天上赋予下来的。所谓的天,不是我们所谓的晴天阴天那个天,而是指的玄机所在的那个地方,也就是奥秘所在;我们的生命都是从玄机所在的天上赋予下来的,那就是生长之门。生气不仅春天具备生机,而在夏、秋、冬都具备生机,它们的名称分别是长、收、藏;而阳气讲究属性,从指向后面什么词语,才能分辨这个阳气属性,大致可以从神气形不同角度上讲。

另外“生气”是从《四气调神论》中来,指向四气中的气的循环往复,并赋予更多的内涵,这不仅正气是生气,邪气也是生气,万事万物的更是生气的存在而变化;

通天:通:全部;天,天道;通天指全部类似于天道,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

生气通天论,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就是整个天道的论述。在《生气通天论》一文中,通过举例的形式说明为什么?如皆通乎天气、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

生气通天就是现代语称谓规律,我们用阴阳、五行、六气来指代、来形容、来总结人体之气运行的轨迹、运行的道理、运行的规律,生生不息,得出结论这些与自然界相应、类似,所以叫做上通于天。化作人体就是九窍、五脏十二节运行模式要像天与日(空间与时间)一样有规律,这是人长寿的根本。

第二章、《生气通天论》一文各小节学习理解

第一节、阴阳之道就是天道

原文

黄帝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夫自古”,就是自古以来,天是生之本,是整个生机的本源,因为有生机,我们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如果要参透什么叫做天,需要我们尽量的能够窥见天道,而阴阳之道就是天道,本于阴阳,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把阴阳弄好,对于我们学习明理是非常有帮助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就是所有的,包括五脏十二节。什么叫做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就是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事所有的物都通于天气,都通于天道,从这个阴阳当中赋予整个的生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也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生机,生生不已,不要把事物当作机械的来看,不要把生物和无生物有机的人为的截然的分开。

其生五,其气三,”所有的生物都是五行流转运布,有了变化才有了阴阳五行,有了五行流转才进一步产生了整个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进程。其气三,可以这样来理解,任何一团气都有三团气组成,天地人,光有天地,没有交泰,交泰则必然有中气,形成了三个气,一个是天气,一指地气,一指天地交合的中气,这就是“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如果违反了天道,阴阳五行流转的这个规律,就是违反了大自然整个斡旋的规律,那么就会导致不常之气,伤到人身上。“寿命之本”就是如果能本于阴阳,其气三能够顺治,就是生命的保障。这一段其实就是在强调我们要顺天道、法天时、明阴阳的道理,懂五行的规律,知道气道的规律所在。

白话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天是整个生机的本源;有生机,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而天道就是阴阳之道;也就是所有事物都通于天气,充满生机,生生不已;也就是事物有了变化才有了阴阳五行,有了五行流转才进一步了解整个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进程,它们的变化是通过天地人三气交泰形成的;如果违反了天道,阴阳五行流转的这个规律,就是违反了大自然整个斡旋的规律,就会导致不正常之气伤到人身上,如果能本于阴阳,其气三能够顺治,就有了生命的保障。

第二节、清静则志意治

原文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就是“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苍天之气就是整个奥秘之气,生机所在之气,如果是整个大环境清净,包括内环境清净的话,就是老子讲的“清净,天下正,”,你只要心平气和,天地自然心平气和,你心平气和,就无有争扰,那么你的神志意识都会达到很顺平的程度,这就是天下大治的意思。

老子讲“清净为天下正”,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自己把事情搞的很繁复很繁杂,整天的心猿意马,惶惶不可终日,患得患失,所有这些都来自于我们的自寻烦恼。挣了一百万还想挣二百万,当了皇帝还想成仙,所有所有,每天颠三倒四,痛苦不已,或者是思患无穷,都是来源于我们自己这一方面。因为谁都想好了好上加好,也就是欲壑难平,导致我们的五心烦乱,没有片刻安宁。清静志意治,无为而治,飞上天去,就是你的脑子,要清静下来,你的身体都会跟着整个的清静下来,这个气血就能调和,五脏平均,神清气爽,这样是养生的大药,这就是养生的法宝。

现在很多病人,不管什么病都往医院跑,这个挤破头都要找到医院给自己治,拉住医生就要吃什么药,不给药吃这个心里就犯嘀咕,一定要吃到药才觉得安心,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这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天地有天地之理,人有人生之理,这个都能自我调节,自我运化,即使有些小恙,过几天就能平复,只是时间和心情两个可以解决绝大多是的疾病。简单说:就是人体的精神状态非常的协调、调和,它顺从着天气的变化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顺什么?让你心中条达和畅,气血和顺,顺从阴阳自然变化的道理;这个病不是自己无端去生事找事儿,也不是捕风捉影,如果你的阳气很坚固就能保卫你的全身。虽有贼邪,这个寒湿燥暑风火,或者其他的邪气袭击于你,由于你阳气固密,也不能对你造成侵害,这就是正气居内,邪不可干,你自己身体底子很不错,五脏之气很和顺,气血很调和,那么即便外在有一些风吹草动,也不会动了你的根本。这个叫做护其根,保护你的根本,而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不去关照自身身体素质的好坏,而盲目的向外边求,大夫、食疗、药疗这各个方面去求助。自家有宝珠不要,而要去借钱去,要哀求别人去,甚至跪求别人去,这就是非常不聪明的一个举动,只要你清净,则志意治,阳气则固,慢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虽有贼风,弗能害也。

所以一定要养正气,保生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锻炼,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少事,清静则志意治,多事则烦,少事则安,这当然不是说是怕事躲事。所谓的少事,是在自己整个的生气充盈的前提下,相对应的少事。

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因时之序,就是阴阳五行,顺的时序,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就是这个五行相生的时序,也就是《四气调神论》一文中的内容;圣人传精神,服天气,所谓的传精神,就是传了我们整个的神气形当中的神气,这所谓的精神,就是神气,这个神气由我们心中发出,化而成气,再化而成形,它是源头,要继承这种神气的精髓,它的规律。而服天气,并不是吸食天地精华之气,搞这个阴阳吐纳,而是理解天地生长转化收藏这个生机的奥秘。而通神明,最终能够理解整个变化神明的奥秘。通俗讲,通过自己的心神来顺从天地自然、四时阴阳变化,来保证人与自然阴阳变化的协调;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如果清静则志意治我们失掉了,整个的五心烦乱,集聚外在的名色财力,完全违背五行阴阳、生克治化的道理,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里面的五脏气争,则九窍不利,因为九窍和里面的五脏是相对应的,里面有个脏,外面有个窍,这个正好是互相关联的。外壅肌肉,外面的整个气血都壅阻在肌肉,使气血不能循环相生。“卫气散解”,顺之则阳气固,这时候卫气不固密了,散是散失,解是解除解散,都解开了,这个失去了保卫的能力,就是说我们的免疫系统差了,或者说整个的机能衰退了。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什么叫自伤,这都是我们自己找的,并非是外界所加的。因为我们名色财力一个都去不掉,不是生气就是妒忌,要么就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导致我们气血失调,五脏气争,这是自己伤自己,这也是不聪明的一个表现。气之削也,我们的神气不全,神气不能清净,则会使我们的气慢慢消灭、衰弱,气消减到一定程度,我们的身心就开始了衰老的过程。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告诉我们少欲、清净,不为外在的名色财力所动其心,这是我们养生的大药,告诉我们不是吃什么有机蔬菜,吸多少新鲜空气,吃多少可以补肾强身的方子,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就是“清静则志意治”,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有两件事儿,你就做一件事儿,这样总会使你的神气充盈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使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有一个保障。第二,告诉我们,如果失掉了清静则志意治,那么每天烦乱于我们周围的外界事物的变化,就会使我们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最后导致气之消也,整个人身体素质很差,头发也花白了,神气不足,每天打瞌睡,腰也疼脖子也酸,每天睡也不好,早上起床起不来,总是有毛病,要感冒,吃饭不香,这些东西都是由于我们的五脏气争气血不调造成的。

由于我们每天无端的胡思乱想,造成你整个的身心的越来越疲惫,如果在这个现实生活当中,能够有一些洒脱的表现,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松一下,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但是你会因之而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个孰多孰少,大家心里应该有个秤,舍得舍得,如果说不能舍即不能得,要想得到身体的健康就要舍得对外界的追求,当然不是完全的舍得,保持一个度,所以孔子讲中庸,既不偏向于左也不偏向于右,而与时进退保持在一个相对合适的程度。

白话译文

整个生机之气运行规律要靠我们自己心神来经营,如果你心中自然条达和畅,气血和顺,顺从阴阳自然变化的道理,你的阳气就能很坚固的保卫你的全身。虽有寒湿燥暑风火,或者其他的邪气袭击于你,也不能对你造成侵害;通俗说你自己五脏之气很和顺,气血很调和,即便外在有一些风吹草动,也不会动了你的根本。这就是阴阳五行顺的时序,也就是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所以圣人就是传给我们整个的神气形当中的神气,这个神气由我们心中发出,化而成气,再化而成形,它是你的精神源头,我们要继承这种神气的精髓与它的规律;这就理解了天地生长转化收藏这个生机的奥秘;也最终理解整个变化神明的奥秘所在。

如果清静则志意治我们失掉了,集聚外在的名色财力,就会让五心烦乱,这违背五行阴阳、生克治化的规律,那么引发五脏气争,九窍不利,外面的整个气血都壅阻在肌肉,使气血不能循环相生,卫气也不固密了,这都是我们自己找的,并非是外界所加的;当我们的神气不全,神气不能清净,则会使我们的气慢慢消灭、衰弱,气消减到一定程度,身心就开始了衰老。

第三节、有些专业,在教科书上屡次出现的知识

第一段、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的无非是彰显阳气的重要性,阳气就像天和日一样,如果没有这股阳气,人的寿数变得很短暂,所以天运当像日光明一样。

天运当以日光明,因为日为真,为阴阳之大用,通俗讲以太阳的升降为主。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是说阳气升起对整个周身的护卫起了重要作用。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所以阳因而上,阴气浊,阳气清,阴气重,所以阳气升而上,阴气降,阳因而上,从上而外护卫周身。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这一块争议很大,也很简单。因于寒,就是被寒气所迫,关于欲如运枢,这个不好解释,即便不好解释通也无关大碍。也可理解为阳气被寒侵害,被迫转向入里,造成起居如惊,人身体的气被寒气所夺,阴气上侵,侵凌于心,就总觉得起居好像受什么胁迫,时惊时乍,这就是我们心悸不已,心悸现象。气从少腹上冲心,心悸病,就是为寒气所胁迫,阳气有失其所的可能,这时候整个的人的心神就非常的惊恐不安,因为这个地盘被别人占了,可能侵入的更深,所以一举一动都好像心悸不已,这叫起居如惊。

“神气乃浮”,这个浮,就是逃转。人的这个寝宫,为阴气所袭,神气被赶了出来,不能很好的固在里,神气乃浮,这句话讲了阳气被寒气迫胁之后,导致惶惶不可终日,如丧家之犬,神气乃浮,起居若惊,也可理解为寒气所胁之后的阳衰的一种表现。“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这样符合古代对仗、排比的方式,如果阳气被暑汗侵害,造成烦则喘喝,肺气不顺,不能顺降,使人喘渴,就是太热,水也蒸发掉,整个的肺气不能顺降,想想这整个的肯定是又喘又渴的。

“静则多言”,即安静的时候,这个人说话也是不停的说,为什么?由于热气导致气血的博弈,流动的非常快,整个的气血流溢,就像火山爆发,整个的熔岩流溢啊,虽然神态安静,但话越来越多。很多实症的病人也都有这个症状。你看一个人不停的说,多半是个实症,急症。如果一点话也不愿意说,少气懒言,那么这个多半是个虚或是一个痹,这个很好判别。你看一个病人来了爱说的多半是个实症,不爱说的,说两句没气儿的多半是虚症,或者是虚痹之症。那就是郑声,《伤寒论》所说的郑声,就是说一句停半天,这样的都是从虚从痹来论治,气闭在里,不能化用在外,说话也没劲。因于暑汗这一块,它主要揭示,这个热气迫胁之后,这个人亢奋状态,虽然静的时候,面赤而熱,妄見妄言,棄衣而走,登高而歌,体若燔炭,就是你把他按在那儿的时候,他都不断地说话,这都是一种热症、实症的一种表现。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由于体内有热,使人汗出不止,散漫于体外,就像蒸包子那个蒸汽一样,这这是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这说的是中了湿之后的表现,湿则粘连,所以说首如裹,这个像裹住一样,这个湿热不攘,什么叫湿热不攘?这个湿气和热气流连于肉腠,在身体里,这个攘是攘臂的意思,就是往外推,它推不开,也就是湿气粘连的一个表现,粘在那儿了,不化了,不能为气血所运化,所以很多人如果说得了这种湿性病的话,没有相当长时间的调理,湿气终究粘连不化,这湿热不攘就是推不开了。

“大筋緛短,小筋驰长”,湿气把大筋小筋都拿住了,大筋当伸,现在緛短,不就废了。小筋驰长,小筋短,它应该发挥短的作用,这时候却驰长开来了。大筋长,应该发挥长的作用,现在却緛短了,都是萎废不用,为湿气所拿,緛短为曲,驰长为萎,一个曲一个萎,使整个筋气不用,整个就是湿气粘连,使人不能有效的运化,筋主变化,那很多病人得的风湿性的这个病,有两个原因,第一个由于内因的原因,第二是外因的原因。所谓的内因是五脏气衰,气血壅滞不利,内湿化生。第二由于长处阴冷潮湿之处,或者得过寒症湿症,外湿内侵,向里攻侵,两湿相搏,就是内湿外湿相搏,长年不化,这个病非常难治,治这样的病,就是内虚性的这种风湿病,第一条就是要健壮身体,从根本上来治,阳气固,气血畅,五脏充,疾病才能慢慢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风湿病患者,尤其老年都是气血衰弱导致风湿病更加严重,这个治病要治本,不能徒去风湿,必须加补气血的药,并且调气血,所以说现在治病没有那么简单,大家不要完全按药方上着手去论治,说某药方治某病,主要治某病,这种说法,我们学习气道中医后,我们就应该摒弃了。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这个因气,是因什么气,历来有争议,它因于气,有人说是风气,有人说直接就说因于四时之气,这个不好解释,那么四维相代是什么意思?有句话“天之道成四气,是气的升降沉浮,是无形的。地之道成四维,是形的生克乘侮,是有形的”所以四维可能是指四肢,四肢不相顺接。四维相代,代,代替,代过,这里依照上下文可以理解为四肢的气,气血为风气所搏,四肢的气血不能顺接,不能相照应,阳气乃竭,阳气受到了整个邪气的侵蚀,阳气衰竭,大概是这样来解释,其实这里面的话也没有太多的意思。

这段要掌握几点,第一、为寒气所迫的时候,阳气的一种表现,又惊又怕,到处乱窜,没有根据地了。第二、热气占据了我们的身体之后,我们会表现出来的一种亢奋烦躁的一种状态。第三、为湿气尤其是寒湿之气所侵的时候,这个病非常难缠,不容易治愈,并且现在的老年性的风湿病患者,要从强壮身体,调畅气血,顺应五脏处下手,不要一味的去用治风湿药去去风湿,越去气血越耗,风湿没去,这个人被折腾得够。就象现在搞放疗化疗一样,这个癌症放疗化疗,癌症本来还能多活几年,一放疗化疗之后这个人很快就是不行了。

白话译文

阳气就像天和日一样,如果没有阳气升降,人的寿数变得很短暂,所以天运对整个周身的护卫起了重要作用;阳气的升达,护卫身体的周身。

如果人身体阳气被寒气所夺,阴气上侵,侵凌于心,就总觉得起居好像受什么胁迫,让人的心神就感觉非常的惊恐不安,所以导致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人身体阳气被热气迫胁之后太热,导致气血的博弈,流动非常快,整个的气血流溢,就像火山爆发,整个的熔岩流溢,所以人处于亢奋状态,虽然神态安静,但话越来越多。如果再身体内有热,就导致人汗出不止。

如果身体中了湿之后,头像裹了个大包袱一样,湿气和热气流连于肉腠里,拼命挥臂往外推也推不开,也就是说湿气粘连的一起,不能为气血所运化。导致了大筋小筋都被湿气粘连住了,大筋当伸,现在緛短为曲,小筋当短,现在驰长为萎;

如果身体阳气受到了整个邪气的侵蚀,导致四肢的气血不能顺接,不能相照应,表达这个阳气衰竭;

为什么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夏天阳气外浮,夏天阳气耗散,故春夏养阳,夏天浮越达到顶盛,故易暴脱,外热内寒,夏天阳气耗散,阳气外浮,肾阳亏虚,使人精绝,夏天阳气浮越于外,阴精枯竭,神气无所附而散失,夏天阳气升腾于外,里阳不足,在本身精气不足的状态下,矛盾更加突出,容易表现出来。

这个夏,不单指夏天,是夏天一个气象特征,就是指到了一定时候,人就煎厥了,突然早上起来,一睁眼,四肢不能动了,或者遇到什么事,头一嗡迷糊,栽倒了,就不醒人世了,不是脑梗塞就是脑溢血了,这个时候就半身不遂了,这个病所由来者渐也,这个治起来非常困难,那已经完全失去代偿了,生命要走到终点了,这个时候再治,半死半生,这个人活的特别痛苦。

第二段、烦劳则张,精绝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这个阳气就是我们的生机之气,大家不要简单地理解成只是一个阳气。烦劳则张,跟我们前面的清静则志意治一致,就是操劳的事太多,你的心神运用的气血,不断地向外鼓荡。“张”当鼓荡讲,鼓荡向外,都耗散掉了,你心情烦身体劳,则整个地加快你的气血向外耗散,叫烦劳则张。精绝,这个烦劳则张你耗散得越来越厉害,你不知道停止,不知止,调用更多的精气,由从里面去抽,就象河水没水了,要打这个井水,要抽地下水,地下水就是整个的水的精气,越抽精气越绝,越少,精气就绝了。辟积于夏?这个毛病就积到夏天暴发出来,为什么要积到夏天?夏天阳气外浮,夏天阳气耗散,故春夏养阳,夏天浮越达到顶盛,故易暴脱,外热内寒,夏天阳气耗散,阳气外浮,肾阳亏虚,使人精绝,夏天阳气浮越于外,阴精枯竭,神气无所附而散失,夏天阳气升腾于外,里阳不足,在本身精气不足的状态下,矛盾更加突出,容易表现出来。简单说到了夏天,阳气在外,里气虚,那么你原先你把精气里气耗散得厉害,你整个的阳气都蒸腾在外了,里气更加空虚。这个使人煎厥,关于精绝、煎厥都无所谓,你只要把这个阳气虚内状态,并且发展到一种厥的状态,什么叫厥,就是坏病,原先阳气还能代偿,通俗说累了,还能干活,就像墙虽然坏了,但没倒,一旦厥了就是说这个墙坏了,还倒了,累了不能干活了,跑不动了还倒在地上了,这个叫厥。

煎厥就是整个的烦劳之后,你的气血被邪气所煎,老是出现这种厥病,出现昏冒,很多老人夏天热不得了,一下子倒地上,中暑死亡,很多中暑都是因为里气,你身体素质不好,遇到这种情况就更不好了,象很多坐车晕车一样,往往晕车的都是素质差的,他本身的身体稳定性就差,气血不充沛,坐上车一晃荡,在一个动荡的环境当中,使你的整个身体就失衡,产生了呕吐眩晕的现象。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就是临时的解暑不如平时的多积精存神,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不要找医生,也不要吃更多的补药,那么平时少思寡虑,多开心,起居有节,张驰有度,劳逸结合,慢慢地每一天积散一点,半年以后,你的身体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这个需要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几天的坚持的精神,你的身体不可能从一个不好的状态调到一个好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养好我们自己的身体在于平时的一点一滴,没有灵丹妙药,以为做一个手术你的病就能够好,这个不可能。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就是煎厥之后,使人到了不可救药的时候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使你的耳不聪、目不明,眼睛也花了,耳朵也听不到声音,身体的阳气汩汩向外散泄,这个坏都可以当溃败,这只是一种阳气崩溃一种表现,汩汩不可止,流敞开来,大坝溃堤之后水向下泄,汩汩不可止,这个人不可救药了,完了。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这里阳气我们不要理解成和阴阳对应的那个阳气,我们就理解成我们的生机,因大怒则气绝,大怒则气上冲,并不是阳气上冲,阴阳气相随向上冲,人的情绪对人的身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首先它作用在气,气作用在形,人要大怒的话,气怦然而上,直接就顶到脑瓜门上,所以说很多人生气之后说头疼,说肝气不舒,胸郭气满,怒发冲冠是最好的形容,直接顶到脑瓜门上,把这个帽子顶起来了,所以说大怒则气血直冲,所有的气血都上冲,整个的气上冲,形气绝而血淤于上,大怒则形气绝,就是整个的气机向上顶,下面气绝,形气分离,气归上,这个人生气生得太大了,这个时候他就大怒,小怒则气小上,大怒则气大上,所以说整个气顶上头,这个形气有绝离的可能,而血淤上,所有的血跟着气往上,气往上顶血也跟着向上,这个血我们理解为有形的血,也就是为气统的血,不能理解为气血的血。所有的气血都淤到上面了,很多人得脑溢血,一生气血一下腾然而上,冲到脑瓜上面,把血管冲开之后得脑溢血,或者头晕、迷糊、恶心,这都是由于大怒导致的,所以说大怒伤气,大怒伤血,大怒伤肝。使人薄厥,这个薄可以当迫讲,就是迫厥,突然气血迫绝上,这个迫切,逼迫,使人突然的昏厥,就象这种脑溢血的症状,突然昏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就是说我们这个筋,它由于这种强力忽然的精神刺激导致大怒,而使血向上冲溢,就会把这个肝筋给伤了,它一下子把这个聚散开。有伤于筋,所有这些刚劲之气都会伤到筋上,伤在里,伤到根本。

汗出偏沮”,就是说这样的大怒之后,使神气离绝,形气离绝,气一下子冲溢而上,导致气血偏枯了,汗出偏沮,就是一半有汗一半没汗,这个是典型的半身不遂,也就是说使人偏枯,一半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这个和前面的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不是一个意思了,是两段,我们可以不接着上面来。如果出了汗又受到潮湿之气的影响,汗出不畅,淤在肌表,就是人出汗要出畅,如果刚一出汗,结果被风一吹拂,或者为寒湿之气所侵蚀,那么汗不能很好的排出体外,淤在体表,气淤在体表,慢慢地就生了痤疿 ,就是起了各种的疙瘩,疹子、痘子、痤疿,就是生很多皮肤病。比如说你夏天,你屁股出汗,又坐在一个很热的一个椅子上或者沙发上,久而久之,这个湿热之气与你的汗气相灼,你就起了很多的疹子,或者说是从外面大热突然回到家进到空调房,为这个空调里的冷气所吹拂,马上皮肤起了很多斑疹。或者是在空调房中,吹得很舒服的时候,突然出到外面,外面骄阳似火,受阳气暴晒,使人热而外蒸,心中烦躁,热而外蒸,但这个时候,肌表仍然被寒气淤着,因为出了空调的房子还没有调节过来,这个外面毛窍闭,而里面热气蒸,一下子人就会出很多斑红斑,这个都可以叫做乃生痤疿。

这样的一些疹,现在治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气血,用这个办法来解决,外抹药基本效果不好,其实这些病很好治,无非是用辛散之法、辛温之法、辛热之法散一下,这个病马上就好,这不是大病。

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就是说一个人吃得肥甘之物,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吃得太多了,淤在身体里发生腐毒,这个湿毒热毒食毒都出来了,又由于你整个身体经脉气血不畅,这种毒聚而生疔,大疔就是一个大毒包从身体里拱出来,这个不仅是足生大疔,其实身体这个阴阳不调,有这个热的聚积力拱出来生疔。为什么叫疔,疔有个卯,疔和疮的区别,疔根深而疮浅,疔就象钉子一样钉进去,口小而根深,如果从里面来化这个聚毒,这个病就很好解。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劳汗就是干了体力活之后被风所吹拂了,那么本身毛孔大泄,为寒气所吹,则毛孔闭之,寒迫体表,使人又是长一些痤疿的这个外在性的病,什么叫气淤,气淤在表,也就是说寒气、汗气和风寒之气相遇在肌表就生了痤,和那个乃生痤疿那个痤是一个意思,这句话是告诉你,劳汗当风,汗出当风不仅生痤疿,汗出当风而且是大部分外感的病因。很多老人们常给孩子说,别忘了带衣服,别在空调房里呆得太长,别让空调直吹,在地铁里面不要吹那个地铁的冷扇,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得人容易生病的一个病因。

白话译文

生机之气,如果导致你心情烦身体劳,你的心神就会加快你的气血向外耗散,当这个烦劳耗散得不能停止,就像到了夏天,阳气在外,里气虚,毛病积到夏天,就会经常引起厥病。当到了耳不聪、目不明,眼睛花,耳朵也听不到声音,代表了身体里阳气汩汩向外散泄,崩溃,不可救药了。

生机之气,如果引发大怒则阴阳气相随向上冲,下面气绝,形气分离,可能还会绝离,而所有的气血都淤到上面了,逼迫人突然昏厥;这种大怒,都会伤到筋上,伤在里,伤到根本。这样的大怒,使神气离绝,形气离绝,导致半身不遂,气血偏枯。

如果刚一出汗,就被风一吹拂,或者为寒湿之气所侵蚀,那么汗不能很好的排出体外,淤在体表,气淤在体表,慢慢地就会生了痤疿 ;

如果一个人吃得肥甘,山珍海味太多了,就会淤在身体里发生腐毒,又由于你整个身体经脉气血不畅,这种毒聚就会从身体里拱出来大包,这也是身体阴阳不调,在热的聚积地方都会拱出来生疔。

如果干了体力活之后本身毛孔大泄,被风所吹拂后,受寒则毛孔闭之,寒迫体表,使人长一些痤疿的这个外在性的病。

为什么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这个阳气不要理解成和阴阳对应的那个阳气,应理解成我们的生机;大怒则气上冲,并不是阳气上冲,阴阳气相随向上冲,人的情绪对人的身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首先它作用在气,气作用在形,这个人大怒,气怦然而上,直接就顶到脑瓜门上,所以说很多人生气之后说头疼,说肝气不舒,胸郭气满,怒发冲冠是最好的形容,直接顶到脑瓜门上,把这个帽子顶起来了,所以说大怒则气血直冲,所有的气血都上冲,整个的气机向上顶,下面气绝,形气分离,也就是说所有的血跟着气往上,气往上顶血也跟着向上,所有的气血都淤到上面了,把血管冲开之后得脑溢血,或者头晕、迷糊、恶心,也就是大怒伤气,大怒伤血,大怒伤肝的来由。突然气血往上,使人象这种脑溢血的症状,突然昏厥。

为什么大怒则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人的气机是左右对称的,神也是两方面使力,左和右,就是说气血充盈的时候,这个人要分神在两边,人有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手,两只脚,协调工作以成阴阳协合式。如果突然的逆乱,导致神形大损,这个本身已经是成偏枯之势,整个的精气耗竭了,突然又经历了阴阳大损的情况,就是突然的这个神志起了变化,使形神相离,处于重创,这时候他的神气,神和气已经不足以充养左右两边,神气会采取一种尽量伤害小的办法来弥补,它只能合兵一处,偏隅一边。就像两个城市,它守不住了,就会合兵一处,去守一个城市,放弃另一个城市,这也是神气尽可能地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做出的最好选择。

就是说神气在万不得一的情况下,不会离开我们,如果它没有任何的办法,那么是由你导致的神气不足,并导致最终神气受到重创,这时神气仍然会不离不弃地采取最佳的解决办法,放弃一边固守另一边。这个就是半身不遂,一边有效一边无效的气机所在。

怎么确定左右?明显不足的要弃,稍微不足的要保,也就是说你这个偏枯一边,应该是你常年来说是相对另一边比较衰弱的一边。也就是一般这个人肯定是左右功能有稍微差异,如眼睛视力一个好点一个差点,一个胳膊好点,一个胳膊差点,腰左边疼还是右边疼,腿左边跳得远,还是右边跳得远,大家有左手使的有右手使的,所以大家仔细体会一下,你的左半身好,还是右半身好。

这个《内经》里有“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所以说人上半部那边好,那边不好,下半部那边好,那边不好,这个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所以说无处不是气机,无处不是阴阳,无处不是神气,这个偏枯告诉我们一点,你的神会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你的神气,请不要过度地失掉自家的宝贝,去追求外在的医生的药方,往往你的神气在你最危难的时候,它会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就是法与阴阳,合于术数,明于天地之理,懂五行,识三才,对我们有多么大的帮助。

第三段、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阳气者,精则养神就是说阳气要精微化,专精一致,志意不乱,清净则志意治,保持这种精微的状态,就能长养你的心神。柔则养筋是说你的阳气生机柔畅的条达于周身,则可以长养你的筋脉,柔当调柔讲,精当精微讲,是在说人应该清净则志意治,气血调柔畅养百脉这个意思。这里的“精”对气而言,柔对“形”而言,筋是肝所主,表达是少阳,阳气正在逐步走向旺盛阶段,是强调“形与神俱”的一个基本思想;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这个时候你既不精也不柔,也就是你把你的身体败坏的差不多了,是你的表气开阖不得利,或者里气开阖不得利,就会外感寒或内生寒。吃饭吃凉着了,运化不开,或者汗出当风,为风寒所激就生大偻。偻,表面意思是当罗锅讲,实际意思是当不通和扭曲讲,开合不利导致你的气血不和畅于全身那么使你扭曲不通。偻的表面意思是脊背弯曲,当然是扭曲和不通了,而且这个寒气不光是指寒气,也指很多的邪气,因为一切邪气唯寒气动人最深,所以用寒气来表示。

馅脉为瘘,流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馅脉为瘘,寒气先是客于肌表,然后不断的往里侵蚀,然后客在脉外,然后慢慢的客在脉中,使脉不通,馅脉就是直接陷入到脉中,瘘不仅是指现在的肛瘘等瘘,而且是指的一种邪气盛的表现。流连肉腠不仅陷在脉中,而且向两边四处侵蚀流连不化于肉腠当中。俞气化薄就是说重要的穴位,讲针灸的时候前面有募穴后面有俞穴,就是大的气脉的结聚点叫俞气,什么叫化薄?就是被寒气所截迫,大的经脉点也被邪气所占据了,才会善畏,影响到人的神志,就像很多地方一些贼寇,刚开始侵占一些小城小县,后来侵占了一些城市,再把这些城市连成片攻向大的城市,消息传到中央,中央就害怕了,就这意思,心神由于大的俞气使心神受阻,导致更加的惊恐害怕,这是一个从隐到显,从小到大的,从周围到中央的邪气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简单说寒气进入内脏影响脏腑的功能,性情就会变化,产生善畏和惊骇;善畏就是恐,惊骇就是心神不宁。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这个既可以从上面来看,也可以单看。营卫之气不能条畅于周身,不互相和顺从,逆在腠理当中就不行了,也就是很多人身体虚了之后腰酸背痛哪儿哪儿不舒服,早晨起起不来,这就是你整个的营卫之气不滑利,就像河流淤阻了导致水流不畅,导致整个的庄稼不丰收,人的生活也受到影响,用在人身一样,逆在肉腠不能循环往复,气聚在那儿就能生痈肿,浮肿也是,古人气血刚强,它只要逆在肉理很可能是聚而化热就生了痈肿,现在人气机衰弱逆在肉腠容易化成浮肿,酸胀沉重。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虐”,魄汗未尽就是说汗液的排泄,时时不能很干净,一直自汗盗汗,严重的耗伤了气血,导致了形体的衰弱。这个气烁有蒸烁的意思,气不断的产热,消耗掉了。穴俞以闭,由于你自身的气血不足,又加上不断地迫汗又被风所吹拂等等,导致了一些大的俞穴关闭了,发为风疟,风一吹拂自身抵抗力又差导致了外感的疾病,这个风疟不要理解成疟疾,也不要理解成三天虐或者热虐、瘅疟等等,为气血不足导致的外感性疾病,疟毕竟是攻里攻的深一些,不足了,使风寒之邪入到里面去了。

白话译文

人保持专精一致,志意不乱的状态,就能长养你的心神,生机之气柔畅条达于周身,就可以长养你的筋脉;如果你既不精也不柔,把你的身体败坏了,就会导致你的表气开阖不得利,或者里气开阖不得利,就会外感寒或内生寒,故而邪气造成你的气血不和畅于全身使你扭曲不通。

邪气陷入到脉中,是邪气盛的一种表现,邪气不仅会陷在脉中,而且向两边四处侵蚀流连不化于肉腠当中。导致俞气(大的气脉的结聚点)被寒气所截迫使心神受阻,引发更加的惊恐害怕,这是一个从隐到显,从小到大的,从周围到中央的邪气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

由于营卫之气不能条畅于周身,不互相和顺,逆在肉腠之气不能循环往复,很可能会聚而化热引起痈肿,浮肿,酸胀沉重。

汗液(自汗盗汗)的排泄,时时不能停止,严重的耗伤气血,导致了形体的衰弱。由于你自身的气血不足,加上不断地迫汗又被风所吹拂,使风寒之邪入到里面去了,导致了一些大的俞穴关闭了,发为风疟,风一吹拂自身抵抗力又差导致了外感的疾病。

第四段、百病之始也

原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风者百病之始,风者善变,人身体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使人能够生存,如果身体机能下降,外在环境的变动会对人造成严重的影响。风吹拂,不断的改变外在的气机,就容易影响我们这个气机的运化,所以说风者百病之长。

现在很多人吹空调吹电扇,从空调房走出来或者是外面大热进入空调房,或者汗出迎风,踢球啊玩乐的时候被风所吹拂,或者喝完酒了从饭店走出来被风所吹拂,或者冷风从门缝徐徐吹入,种种风对人身体都产生严重影响,洗完头风一吹,半边脸不自在了,所以说大家避风如避矢石,就像避射来的箭,风比箭还要猛烈,箭可以射你一时,风可以一直吹你,而且四时有不时之风,比如春天吹北风、夏天吹西风、秋天吹东风、冬天吹南风,这个都是大忌。所以说天有大变,人则感应之,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尽量不要出门,呆在家里,突然变天冷风大作,这个都是天地气机大变,这时候会使你的气血涌动截迫于你,往往会让你的一些怪病,这时候大家一定要在家里呆着。

清净则肉腠闭拒”就是说清净则志意治,你这个气血调和神气安宁,肉腠坚强,就能把这个风邪,不时的风邪阻挡住,让你不遭受它的侵扰,即有大风也不能把你怎样。此因时之序也,应该说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的是清净则可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

白话译文

风吹拂,不断的改变外在的气机,就容易影响我们这个气机的运化,所以天有大变,人则感应之,风者百病之长,如果你的气血调和神气安宁,肉腠坚强,就能把风邪,不时的风邪阻挡住,让你不遭受它的侵扰,即是有大风也不能把你怎样。这个就是四时阴阳的相生变化的奥妙。

第四节、一些生活知识

洗澡会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

人体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愈病的能力,作为一个灵体,它自然有向好调节的能力,那么干净也一样,人他不断的汗液的分泌,皮肤也不断的在新陈代谢,很多碎屑也随着新陈代谢不断的产生并且排泄,所以人本身就有一个使身体保持干净清洁的能力,它日积月累维护身体表面的清洁的任务,而且身体的皮肤会分泌很多的油脂和汗液混合再加上皮肤的碎屑在人的周身可以形成一种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介于皮肤和外界之间,起到了一个中间的环节的作用,这个对人身体有益无害,所以我们对待洗澡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过勤,而且现在洗澡都是打香皂浴液,这些都是化工产品,他在清除你身体污垢的同时会把你的保护膜洗掉,你的身体皮肤没有这个中间层的保护而暴露在外界环境当中,勤洗澡不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反而会降低你身体的抵抗力,使你更容易感冒和受到外邪的侵扰,

建议洗澡不宜过勤,夏天天热冲个凉这个不能算是典型意义的洗澡,拿凉水一冲,不用香皂这个可以。冬天洗澡更应该注意,洗热水澡更容易使汗液泄,冬天时精气闭藏的时候毛孔应该收紧,洗澡容易把毛孔无端的打开,受到风邪的干扰和耗散自己的阳气。

这个度你可以这样掌握,春秋每周一次,冬天两周一次,甚至更长,这以什么为度?这个度是你的周身不至于非常的难受,因为现在城市里污染很严重,很多污染物会附着在身体表面,那么还是要洗澡。如果在偏远地区或是空气清新的地方,长期不洗澡身体健壮的人也不会明显感觉皮肤变脏,因为人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能力;你吃了会排泄出去,同样身体也会保持自身的干净。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身体充盛,身体很好,身体很好,气血周畅,你长期不洗澡身体也没有臭味,而且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体香;修行也好,身体好的人也好,或者说品行端正的人身体能散发出一种体香;爱吃肉的人可能不会有这种清香的味,但是只要身体壮实他不会产生明显的恶臭。凡是长期不洗澡身体恶臭的多是身体气血不调造成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找自身原因,自然而然,人生在自然中,自然会调节自己的体表,有的不断地洗澡还是出现体臭,那么这个不是单纯的洗澡就可以解决的,应该调养他的气血,气血出了严重的问题,腋臭,口臭,各方面整个身体臭秽,这个都是整个的气机有问题,所以说洗澡不能完全解决干净问题,反而会坏了这层保护膜,让我们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当中,加速我们的衰老。

就像车轴一样,外面混杂着一些尘土包绕在车轴上看着很黑,如果长时间不清理突然一清理你发现里面的整个的轴啊非常锃亮,就是这个油脂夹杂着尘土对车轴的保护,如果你经常擦拭车子破坏了这层油脂的保护,那么车子很快就会受到空气的氧化。所以洗澡要慎重,洗澡不是使自己干净,反而破坏了自己的保护膜使自己越来越干燥。现在不就是,皮肤干燥,再通过皮肤涂上一些护肤品,这就多此一举!让自己的身体去分泌这个油脂它是身体里的一部分,你不要给他洗掉,很正常的,那么我们可见这自热而然的东西是最好的。

刷牙的利弊?

关于刷牙,我们有了牙齿有了口腔和唾液,能够进食,这是自然禀赋的一个完好的一个进食系统,它自然会照顾到它的持久和耐用,而我们刷牙的目的无非是保护牙齿,清除牙垢,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画蛇添足了?最典型的就是食物残渣把牙齿腐化,所以要把这个刷掉。我们有没有反向的来考虑这个食物残渣混合唾液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对牙齿起保护作用?或者说起中和作用?这个有人就不同意了,说这个食物混合唾液在牙齿中发酵产生有害菌。这个唾液是干什么用的?嘴中不断的产生唾液,它起到湿润和保护口腔的作用,所以一定会产生一种保护口腔和牙齿的环境,并不是产生相反的反应,就像胃酸它在胃中但不会腐蚀胃一样,那么唾液混合的残渣也基本不会腐蚀牙齿,只要我们吃的是正常的食物,这个是一个非常认真的问题,也即是说身体任何一方面他都是协调的、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就像大肠中的粪便不会腐蚀大肠一样,胃中的胃酸胃液不会腐蚀胃壁,那么同样口腔中的唾液混杂着食物残渣也不会腐蚀牙齿,不要张开口看到牙齿上有很多食物残渣停留你就认为它不干净,如果哪天你透视到你大肠当中有很多粪便那是不是也要清理呢?是一个道理的。

事物没有绝对的脏与净,只有和谐和不和谐。而且现在的牙膏里面都有清洁牙齿表面残留物的作用,所以说基本是化学产品,当然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所以说勤刷牙经常刷牙不仅不能达到清洁牙齿保护牙齿的作用,而且会侵蚀牙齿,加快牙齿的腐化。但不是建议大家不刷牙,而是有一个适度。比如一周一次,没有牙垢没必要天天刷牙,吃完饭后用漱口的方式代替刷牙要比天天刷牙效果好得多。为什么要漱口?自热而然的是不是也不用漱口呢?那么在嘴中有很多大的食物残渣还是需要通过漱口的方式去掉,小的和唾液混合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那刷牙能让人牙齿洁白,不刷牙让牙齿黄垢,并不是刷牙决定牙齿的洁白与否,而是我们摄入的食物和水使我们的牙齿是否洁白,而且一味追求很洁白的牙齿通过刷牙的方式是不妥的,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使牙齿洁白,所以建议大家刷牙有个度,现在刷牙一天一次太频繁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刷牙可以去口臭,这个跟嚼口香糖的道理是一样的,治标不治本。口臭是因为你身体有腐朽的气血,一般停留在脾胃上熏成臭,而不是牙本身臭,这是舍本逐末。就像烟囱冒烟一样,是因为灶台生火烟囱才能够冒烟,你要是觉得你把烟囱堵上这是很可笑的一种做法,就像刷牙避免口臭一样。口中臭秽是因为气血臭秽导致的口中臭秽,这就像很多人舌苔很厚通过刮剥的方式使舌苔变薄一样,舌苔很厚是因为脾胃湿气或者是脾胃湿热,或者体内有郁积导致的,上泛导致的舌苔厚腻,那么你不去治气血反而去刮这个舌苔和这个不考虑灶中生火而是去堵烟囱一样的道理。现在电视上广告不断地布散这些,无非是为了商业目的,没有其它的,最高的商业手段是让人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不是浅层次的推销,现在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所以劝大家一下刷牙尽量少不要多,平时以淡盐水漱口,即能保护牙齿又能使牙齿坚固。

喝水应该喝什么水?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一定要认真认识水,古人把水分成很多种,山泉水,大河水,长流水,小溪水,种种不同的水。在城市里面生活时间长了可能对水不算太了解了,因为都是自来水或是纯净水,越来越离自然遥远了,现在商家又在打这个水的主意,把这个水,碱性水,钙离子,矿泉水,等等。

我们古人喝水一般喝河水和井水,打来直接喝,在农村还保持着很好的生活习惯,井水打进来之后放在水缸里面,然后随用随喝,干活回家舀一瓢水喝了,很舒服,这个是最好的饮水方式。为什么呢?因为生水有生气,这个就是最根本的解释,如果有条件的不建议大家烧水来喝,因为通过火的锻造,这个水明显变温变燥,而且生机不多了,所以说很多人大热口渴之后喝凉白开不解渴,反而喝生水解渴的道理就在这儿,明显能感受到,这个水煮开和不煮开意义完全不同,因为生水中有很多微生物,只要生水质量有保证,这些微生物对人是有意的,不是有害的。古人喝井水喝河水,正好是天地酝酿的生机之水,能长期服用,对人生机有刺激作用。你看早晨打那个井花水,就是隔一夜之后第一桶水,漂浮在最上面的取其轻清甘冽,叫井花水。还有这个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千里流过来的水,经过锻造的千里水,长流水,这种水非常好,非常适合人类饮用。那么有了自来水厂之后这个水保存很长时间,这水的阴气重了些,不见日光,建议大家不要直接饮用自来水,因为它有阴气,肠胃不好的或者阳气不盛的喝了容易拉肚子,建议大家把水接出来放在阳台上放在阳光照射的地方放几天,然后饮用,这样既保持水的生气,同时又使水不至于过寒。喝水的学问很大,大家烧水都烧出很多碱来,本身这个水质不好,水质好的应该是甘甜的,现在水质越来越不好,大家的福气也越来越微茫,喝不到好水,水滋养人身至关重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闹着玩的,有没有好的水和有没有好的土对人的长养是至关重要的。

说一下纯净水,纯净水多少多少层过滤,生机都过滤掉了,这种水建议不要喝,如果真的是办公室用的雀巢什么的桶装的水,如果是真的的话,对人身体不会有太大的好处,喝水根本不解渴,完全是水分子,多少层过滤,好东西都过滤出去了。就像米面一样,磨成精米精面,磨得非常细致,很多的营养成分都没有了,也就是说越违反自然的,越是加工出来的越不是好东西。还有这种矿泉水、深层矿泉水,要是真的话那太要命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深层地下水,那个水是极阴之水,没有受到阳光的照射,这样的水简直是不能喝的。这样做一般都不是真正的深层地下水,只是广告的幌子。所以说这个喝水,农夫山泉,它的水的来源咱就不知道了,是不是多少层过滤,可能说从一些好的引水渠道引来的水可能对人的身体有益,但是一桶水十块钱还不如喝生水来的好。如果你这个城市水质还可以的话建议喝生水,直接拿凉水晒,大部分的有害菌可以晒掉,留下的是有益的。如果阴气不足的人不要用太阳直晒,放到阴凉地方阴一天,爆干阴干,阳气不足的要晒一下,水要晒,阴气不足的水要阴。你喝这样的水,长期喝比吃很多药效果还要好。如果水缸里再放一些特异的一些药物,可能对你身体有潜移默化的好处。

第五节、良医弗为

原文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病久则传化,肺有病传之于肝,肝有病传之于脾,这就是五行相克的传化。还有肺有病累于脾,脾有病累之于心,心有病累之于肝,肝有病累及于肾,这个是五行相生的传化,也即是逆向传。这是两种传化的规律,无论是因其虚而客之,按照最近的法则来传化的。上下不并,病久则传化,这个上下相并了,疾病打成一片了,良医来了也没有办。

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着当泻,不及正治,粗乃败之”,阳气蓄积使病加重有可能死亡,阳气当隔可能是阳气隔在那儿不通了,隔着当泻,应该用泻法使不通者通,这个就像大小承气汤的症状,胃家实胃中有燥屎,阳气蓄积在胃中,不能化,这时候人表现出一些寻衣摸床的症状,这时候阳气在中间你应该泻,所以用大小承气汤,使燥屎乃下,如果不按这种思路来治,误用汗法或是补法使正气更虚,粗乃败之。

白话译文

五行相克的传化,疾病打成一片了,良医来了也没有办法;阳气蓄积使病加重有可能死亡,也可能是阳气堵在那儿不通了,应该用泻法使不通者通,如果不及时按这种思路来治,误用汗法或是补法使正气更虚。 

《生气通天论》一文里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世上其实没有阴阳,人有了分别就产生阴阳,所以我们站在属性上认识阴阳,阴阳就是个替代背后的理或物的两面性;也就是阴阳总是在一块的,它们是阴阳相随,如环无端,所以不要说这人阳气虚了,那人阴气虚了,其实都是一个气机虚,只不过表现在或阴或阳的表面上,不要把阴阳割裂开来。

同理,《生气通天论》一文里的阳气者,不要理解成阴阳对应的那个阳气,应理解成我们的生机,或是阴阳气相随的气机,也就是从人的精气功用上讲述。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个阴气和阳气无非是精微之气在里,浮散之气在外而卫固,从人的精气从体上述说。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个阴气是安静之气,阳气说的是亢盛之气,如果你的安静之气不胜这种阳气的亢盛之气,那么则血脉就会加速流动,如沸腾的江河。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这个阳气指你的正气,阴气指的邪气,如果正气不能胜你的邪气,则五脏不能独全,为邪气所扰五脏相克,产生了气争的现象。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合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这个阴阳指的是道的功用。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这个阴阳又指的是道的体。

理解阴阳不仅仅要知道指的什么,还要知道它讲的是体还是用;这样,你的中医水平就得到较大的提升。

第六节、形乃困薄

原文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着阳气升,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据,勿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阳气就是生机,一日而主外,可以理解成白天阳气在外可以做事,一天当中,平旦时候阳气长出来了,日中的时候阳气达到了鼎盛,太阳落山的时候阳气已虚,所以收引在内,你的气门都闭上了,毛孔都闭起来了,人的身心之气都往里入,这时候就要收引起来,不要再去做大量的运动,勿扰筋骨,不要去做健身等运动,这样对阳气的收藏非常不利。阳气收其来之后,雾露为阴寒之气,就不要再出去了,天有雾露使你的阳气更加受损。要是反此三时,即平旦、日中、日西,要是跟这个生机相反了,那么形乃困薄,形体就会受到消耗和迫害。早晨阳气升,你应该很快起来,不起,阳气生不起来,一天昏沉。中午的时候阳气很盛,这时候你呼呼睡觉,睡午觉一睡两三个小时,对整个的身心不利。到晚上人精神了,本来晚上阳气收引在一起了,你精神的不得了,出去又玩又闹,反而伤了筋骨,所以说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27915097_202207022159440031

图解:用一天之中日的升降来形容我们能看见的阳气运行轨迹;

白话译文

生机之气,白天阳气在外可以做事;一天当中,平旦时阳气长出来了,日中的时候阳气达到了鼎盛,太阳落山的时候阳气已虚,收引在内,你的气门都闭上了,毛孔都闭起来了,人的身心之气都往里入,不当再去做大量的运动,造成对阳气的收藏不利;阳气收其来之后,天有雾露使你的阳气更加受损;要是跟这个生机相反了,形体就会受到消耗和迫害。

第七节、陈阴阳,筋脉和同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阴着,藏精而起亟也;阳着,为外而卫固,阴不胜其阳,”这句话有一定的争议,其中张景岳就说亟当气讲,具体当什么讲,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可以把这个起亟忽略,当成藏精就可以。一个在里一个在外,记得老子说过这么一句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块阴气阳气不是一个东西,如果阴气藏精在里,阳气者为外那么应该是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这里它是两个角度讲阴阳的,这个阴气和阳气无非是精微之气在里,浮散之气在外而卫固,老子讲的是负阴而抱阳,这个阴阳讲的阳气是代表精气,所以说是抱阳,抱着一个精阳之气,和这个阴阳之气一个意思。负阴,背负的是阴气,指的是外周之气。这是一个从地位上言,另一个是从性情上言,所以藏精,这个精既可以当阴气讲,也可以当阳气讲,就看你怎么理解了,你要是把这个在里的叫做精,那么它是属阴,你把精华为主方面讲,阳是主精。

就像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咱们既可以把胖子说成阳,也可以把胖子说成阴,为什么呢?你如果按形体言,大着为阳,那么胖子是大的,那么为阳。如果我们拿这个肉和精气来讲,肉属阴,肉多,所以属阴,所以说胖子他本身即是阴又是阳,主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说了。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就是说这个阴气是安静之气,阳气说的是亢盛之气,如果你的安静之气不胜这种阳气的亢盛之气,那么则血脉就会加速流动,如沸腾的江河。什么叫做并乃狂,就是说多处沸腾的血脉最终融汇在一起达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势态,就会侵扰你的心神,使你发狂,这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当然一经一脉一个地方他这个血脉薄疾,薄当迫讲,就是迫切匆忙,渐渐的有燎原之势并乃狂,这个并就是几处相并的意思。你看,我们看到很多大热烦渴的病人白虎汤证,如果说这种燔燎的热气不能很快地得以缓解的话,那么有可能侵扰你的心神,使你神志不清,心神躁扰的一些症状,这个属于危证了。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这里面指的阴气阳气和上面说的还不一样,那个是从安静和亢盛来讲;这个阳不胜其阴,阳气指你的正气,阴气指的邪气,如果正气不能胜你的邪气,则五脏不能独全,为邪气所扰五脏相克,产生了气争的现象。九窍不通,阳气不能顺达于全身,使九窍不通。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理解阴气阳气它指的是什么?第一个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指的是寒热,第二个阳不胜阴指的是正邪,如果第一个指正邪那就坏了,邪气不胜正气则脉流薄疾那么就说不通了,那么同理,第二个如果是指寒热也不对。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合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黄帝内经》反复在向我们强调一件事情,就是燮理阴阳,志意清净。什么是陈阴阳,什么是陈,当顺布讲,把这个阴阳安排的很停当叫陈阴阳,使人顺应自然阴阳万物生长的规律。只有阴阳相顺、心脉合同,那么我们的筋脉才能调和通利。

你只要能够顺应阴阳的道理,清净则志意治,不要过多的烦劳自己那么筋脉筋骨都能和调统一,骨髓坚固;老年骨质疏松、脆弱都是由于精气耗散导致的,补钙一点用也没有。你只要陈阴阳就能达到骨髓坚固,杜绝一切精气散亡的方式,使你整个的气血和调,五脏相生,筋骨自然调和,骨髓自然坚固。气血皆从,气血调和,从和逆相对,从者顺,逆着反逆不顺,气血如常的运行,高血压不会得的,心脏病也不会得的,健健康康的活着。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你内在的气血都很调和,骨髓坚固筋脉都合同了,内外都调和了,你自然的耳聪目明,耳朵也不聋,眼也不花,鼻子也不长息肉,也不鼻塞,嘴能合五味,吃东西也香,手脚都健朗,步履轻健,没有什么不适,这样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生活质量高,有的这个耳聋眼花,可想你的精气耗亡到什么程度了,所以说我们养生要养本,不能养末,最终一个气立如故,和你年轻的时候一样,非常正常,也就是说到了六七十,身体健康的程度和三四十也差不多,这个我们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人的一生不是追求长寿,但是要追求生活质量,你不能说人到了五十爬楼都费劲,现在何止五十,三十爬楼都费劲,到六七十的时候就形销骨立了,生不如死,每天在病榻上或轮椅上度过日子,或是每天痴痴呆呆的半身不醉,或是不断的犯心脏病,太没有意思了,所以说我们学中医就要懂得治病的道理,同时更关键的是要养生的道理,这个受益无穷。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就是说风寒之气克在人身体上侵蚀了你的正气,淫当动词讲,浸淫,侵蚀你的正气,就叫风客淫气,精乃亡,侵蚀久了以后就伤到里面的精,这个精不是指肾精,是指五脏之精,里面的深层次的叫精。凡是风气它入里肝主为外,肝是人的保护系统,是生机所在,所以就风入肝,伤了你的生机了,生机为风气所克所侵袭,生机受到抑制,生机的根本是在肝,所以邪伤肝。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这个是从肠胃上考虑。脾,饮食入胃游溢精气,如果吃的过饱,吃的东西下肚之后不能很好的运化,使整个的筋脉横解。什么是横解,就是食物撑的撕裂的意思,撑出毛病来了。肠澼为痔,什么是肠澼,就是整个的肠子受到了食气的干扰,澼也可以当撕裂来讲,劈开了,整个积聚在那儿使气血不能化开就成了痔疮。痔疮的成因有二;一是由于肝气的淤滞,因为肝经有一条脉下络阴器并且走到肛门附近,这条脉不通畅了,就生痔。还有是脾胃不调,不一定是撑的,导致气滞为痔,也就是说痔疮的根本原因是肝脾,肝脾不调,饮食不周,性情不和,非常容易诱发痔疮,这种痔疮,不管是内痔外痔混合痔,外治不是办法,你拿掉之后他还会再长出来,即便不长痔疮也会在其它的地方犯病,就是说一定要协调肝脾,要肝气畅、脾气调,这个是治本的办法。

因而大饮,则气逆”。饮,一种是饮酒,大饮,不断的喝酒,喝酒让气机横逆在心,横逆在脾胃,脾胃之气不能运化开来,身体失去运化则气逆,气机阻逆了;还有就是大饮饮冷,喝水,冷水,本身你这个正气不足的话你喝下去之后,冷气与正气相激相搏,使水客在胸腹不化。记得有一个病人,年纪轻轻的,不到三十,跟朋友拼酒,天热拼啤酒,冰镇的一杯啤酒一饮而尽,当晚就发病了,心悸的厉害,心律不齐,心中乱,这无非是被寒气所客,带冰碴的啤酒一下子下肚了,脾胃运化不开逆在心下上迫于心使心气受抑,心阳之气受逆,这样的病人治心脏病没有效,必须把水饮化开。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强力,两意思,一个是强力入房,房事不节勉强入房导致肾精亏耗,高骨乃坏,高骨你不用理解成颧骨,或者那儿,它指的是肾主骨,典型的骨头的地方,大骨,并不是一定要那个地方才是高骨,能够有代表性的骨叫做高骨。强力,你可以理解成使蛮力,使蛮力容易伤肾。比如抬箱子抬柜子,抬不上去还要抬,与举重运动员一样,外面的精气耗竭了还要耗到里面的精气,里面的肾精一下就伤了,也就是说是逞强,拉大车,一拉很多,大小便失禁了,突然一下大小便失禁,这一定是伤了肾精了,下边一憋,气一泄,一下子就伤肾了,两种解释都有道理,理解就可以了。

白话译文

岐伯说:“阴气,藏精在里而从属于生机之气,阳气,浮散在外而护卫周身;”如果你的安静之气不胜亢盛之气,那么则血脉就会加速流动,犹如沸腾的江河。到时多处沸腾的血脉最终融汇在一起达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势态,就会侵扰你的心神,使你发狂;如果正气不能胜你的邪气,则五脏不能独全,为邪气所扰五脏相克,产生了气争的现象。也就是阳气不能顺达于全身,使九窍不通。

所以,圣人把这个阴阳安排的很停当,只要能顺应自然阴阳万物生长的规律。做到清净则志意治,不要过多的烦劳自己那么你的筋骨自然调和,骨髓自然坚固;你的整个气血和调,五脏相生;当你内在的气血都很调和,骨髓坚固筋脉都合同了,就能把风邪,不时的风邪阻挡住,让你不遭受它的侵扰,你自然的耳聪目明,也就你的气血气立在那儿了与年轻的时候差不多。

如果风寒之气侵蚀了人的正气,侵蚀久了就伤到里面的五脏之精,也就风入肝,伤了你的生机,生机为风气所克所侵袭,生机就受到了抑制。如果这时候吃的过饱,吃的东西下肚之后不能很好的运化,筋脉被食物撑出毛病来了,整个的肠子受到了食气的干扰,使气血不能化开就成了痔疮;如果这时候大饮,横逆在脾胃,脾胃之气不能运化开来,心阳之气受阻逆了;如果这时候使用蛮力,就会耗竭里外的精气,特别容易伤了里面的肾精,导致人体具有代表性的大骨会损伤。

第八节、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就是说阴阳的法度在于阳气要密固,阴从以顺,也就是说阴阳以阳气为主,阳气不能欺凌阴气,阴气也不能欺凌阳气,阴阳气血和调人的心气平和,这是阴阳的大要,两者若不和,相争相斗五脏气争,则就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就是寒暑不调,没有冬天只有夏天那只有生长了,很快所有的资源就会耗光了,因为只有生没有杀是不行的,所以说要有春也要有秋,春天万物长,秋天万物落。若冬无夏,只有冬天闭藏,没有夏天的繁盛也不行,生机就绝了,只有种子不能发芽那不行。因而和之是为圣度,这个非常关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外面一团阴气一团阳气然后相互重合在一起,也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搅和在一起这叫冲气以为合,春夏秋冬四时冷暖,夏天不至于太热,冬天不至于太冷,春秋两季阴阳平盛,这个是为圣度,也就是说我们五脏之气都要有胃气,胃气者调和之气,胃气者和缓之气,肝气是条达之气,条达之中有和缓,所有的气都有和缓之气,像我们脾气一样,要有一个和缓的脾气,不能有暴躁的脾气,暴躁的不是处世之道。

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也就是说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那么阳若不密,阳气过盛欺凌阴气,阴气就绝了,阴阳之气平和,互相守自己的法度,即相生而不相害,这个就是阴阳之要。比如这人脾气好,证明这人阴阳调顺,这人脾气不行,太暴躁,就是说这人阴不平阳不密,气血不调,所以说没有一个好脾气,那么他不会懂得养生的道理,当然寿命也不会太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意志非常的好。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相争、相离、相战,互相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五脏之气相争,气血不调,营卫逆于腠理,肝气淤滞不化,脾气吃饭也不香,这个人就慢慢的阴阳离绝,一旦哪一天就半身不遂或者脑溢血中风,或者心脏病突发,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就不行了。

这一段是在告诉我们阴阳之要在于气血平和,阳气干阳气的事,阴气干阴气的事,阴阳互相照顾互相相生,这样人才能很好的养生,并且能够达到尽享天寿的目的。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就是说你暴露在风邪当中为风邪所吹拂,生了寒热的外感疾病。“是以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基本都是因于露风,因为寒热不调导致外感疾病。春天伤了风气,其实四时皆伤风,风气流连在肉腠,到了夏天就成了洞泄,因为风邪克在表,到了夏天里气虚,风邪克在肠胃之间,导致洞泄。

夏天伤于暑,同理也是这样解释,夏天伤于暑气,秋为痎疟,这个伤暑不是我们指的伏热,而是伤了,寒气入了里了,因为还是因为被风凉所吹,夏天贪凉取冷所致,到了秋天这里的整个的正气收引,收引于里,表气虚,那么在里的寒气你可以理解成存在半表半里,往来出入称为疟证,这个疟证不是疟疾的疟,是一种外感寒邪流连肌表和肌理的一种表现。

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就是秋天伤了湿气,五非是说寒暑燥湿风火独伤人的一个现象。寒湿之邪上逆而咳,直接停留在里气当中,阻遏阳气阻遏肺气的宣降,使人咳嗽,发为痿厥,这个不知道是发于肺萎还是阳明痿证,说不清楚,你就这样来理解,就是为阴气所伤。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以理解是两种,一种是伏邪,冬天伤了寒气,人冬天气机闭藏,寒气藏于肉腠当中,不能及时发越,春天生机长,寒邪随着生机一下子出来作乱,导致的一种外感病。温病它指的并不是现在所指的温病,理解成外感性疾病就可以了。什么是温病?发热的病就叫做温病。到了春天没觉得被风寒所激,没有着凉,突然有一天就发高烧,很有可能就是冬天你着过寒没有发,现在发出来了。

白话译文

阴阳的法度在于阳气要密固,阴从以顺,也就是阴阳气血和调人的心气平和。两者若不和,相争相斗五脏气争,则就像只有春天生机没有秋天收敛,没有冬天只有夏天的生长了,很快所有的资源就会耗光了;就是我们应该中和、协调,春夏秋冬四时冷暖,夏天不至于太热,冬天不至于太冷,春秋两季阴阳平盛,这个就是为圣度。

如果阳气过盛欺凌阴气,阴气就绝了;如果阴阳相争、相离、相战,互相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会引起五脏之气相争,气血不调,营卫逆于腠理,肝气淤滞不化,脾气吃饭也不香,这个人就慢慢的耗尽五脏之精气。

你在风邪当中为风邪所吹拂,寒热不调导致外感疾病。如果是在春天伤了风气,风气流连在肉腠,到了夏天就成了洞泄,因为风邪克在表,到了夏天里气虚,风邪克在肠胃之间,导致洞泄。如果是在夏天把寒气入了里了,到了秋天外感寒邪流连肌表和肌理。如果是在秋天寒湿之邪上逆而咳,直接停留在里气当中,阻遏阳气阻遏肺气的宣降,使人咳嗽,发为痿厥;(为阴气所伤。)如果是在寒气藏于肉腠当中,不能及时发越,春天生机长,寒邪随着生机一下子出来作乱,导致的外感病。也就是四时之气,交替地耗尽你的五脏的精气。

什么叫做五脏气争?

五脏气争,就是说五脏不能顺接,互相行克,气争就是你吃我的气,我吃你的气,内部争,各部门组织之间互相相争,你的身体由于没有一个平衡的状态而导致的五脏气争,比如这个肺气,肺气能力不强,气走到肺里不能往下输送,那么就会引起下面的肾气向上索取,这时候肺气就会和肾气产生相争,肺气不能肃降,肝气又顶不上来,肝肺又产生相争,也就是我们讲五行,有的相生有的相克,我们尽量让它相生,而不要相克。如果五行状况不好,它不能相生,只能相克。

第九节、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生气通天论》的最后一段,告诉大家开方用药本在五味,如果说对五味没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开方用药就失去了眼目,就会开出很滑稽的方药来。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气和味的区别一个是藏在里,一个是发于表。那么藏在里的就是阴,它从哪里生出来的呢?就是从五味里生出,五味本的一个精气,所以我们想补五脏之精的话,一定要体会味道的实际意义,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住在外的是五气化成的。味厚,藏在里;气薄,在表,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生在五味,阴之所生,里面五脏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生是它,伤是它,就是说五味调和则五脏相生,不调和则五脏相争,强调五味对五脏的重要性,它这个五味已经超出了我们药味尝的这个味,而是表述的一种整个的气机之精华的见解。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讲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酸是一种什么气,肝是一种什么气,脾是一种什么气,当酸的气接受到肝的气,会对肝的气产生什么影响,接受到脾气会对脾气产生什么影响,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它的实在了,千万不要机械地套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描述这些事情。

在“黄庭内景经”里对肝气的描述,用了“龙烟”来表示,肝气主升,像烟一样,徐徐然上升,肝气是厥阴,同时又是少阳,少阳厥阴和合而成一个肝胆之气,徐徐地向上蒸腾,代表生机。酸是一种什么气?酸是一种收敛之气,酸涩收敛,微酸,酸体是阴的,肝气有体有用,肝体是阴,肝用是阳,肝阳是发用的,它就像一盆水一样,水蒸气不断地升上去,这盆水就是肝体,太阳照射着肝,或是底下有个火盆烤着,这个水蒸气从水中徐徐地出来,这就是肝用,一定要形象地去理解。这个酸是收气的代表,味如果过酸,就抑制了水体化成水蒸气向上蒸腾的这个过程,就导致了生机受到了抑制,从而会怎么样?“肝气以津”;什么是津?考据或是古文字,这个“津”阐释:比如说我放了一个水盆儿,这个水蒸气往上走,忽然受了一股凉气的抑制,水蒸气马上在水盆儿旁边凝结成小露珠,津津然了,水蒸气受到抑制又化成了水,贴附在水盆儿的四周表面,这就是肝的蒸馏水,古人不会用蒸馏水去说,用津,“津者,水之渗也。”就像蒸馏水一样,又重新变成小露珠贴附在器皿的表面,叫“肝气以津”。打一个最简单的比喻,人的鼻气化不利,被冷风吹拂,就开始流鼻涕一样,气化不利,聚而成液,就是鼻涕。

“肝气以津”,肝的气化失调,受到酸涩的阻挠,使肝的生化失调,气聚为津,又打回来了。“像雾升不上去,向下返,变成了露珠”,古人用词,“肝气以津”,一下把这个气化不利,又返回来这个现象完美地说了出来。这个气生化不利聚成津,久而久之这个津会聚成什么?会聚成瘀滞的淤泥,并且这个淤泥有板结的可能,肝硬化就是这么来的。如果气不和顺,生化之机不畅,往回返,先是津,再是泥,然后再板结,这个是肝硬化整个发展的脉络。

泥比津要厚,津越聚越多,这个津不是甘露,而是一种失常的表现,它应该升上去没有升上去,重坠地向下回来了,先是津,津轻,越聚越重,越聚越浊,越聚越硬,最终就纤维化,板结,就是肝硬化,这个就是从无形化有形的一个过程,所以这个津不是一个好东西,像盐渍一样,一个缸,里面腌咸菜,外面能结成盐渍,盐渍越聚越多,越聚越厚,最后就成板结的东西,刚开始感觉是一些水气,慢慢地就变成霜,再变就成盐渍了,就板结了,这个就是有形向无形化,从少往多化,水滴石穿,就滴两下石头没什么动静,滴地时间长了,石头就开始出眼儿了,再时间长了,这个石头就能被穿掉,这个就是很多慢性病得的原因。

脾气乃绝”,“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肝升肺降与之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左升不及,必至脾不能正常升清,肝木郁而不升,回头克脾,肝木乘脾土,脾气衰竭。”

“脾气是一种浑厚扩张之象,过酸使这种气凝滞不开。”也就是五味入腑之后,它会在第一时间内,或者通过经脉的循行对五脏直接产生影响,而并非是由一脏传到另一脏,就是这个酸味的东西吃到肚子里,马上就会对五脏产生影响,这里面它举了两个,一个是对肝,一个是对脾,其实对其他的三脏也构成影响,通过传导,所以药物是同时对五脏产生影响。

脾气升清,是包容之气,缓和之气,脾气缓,这是脾气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缓畅,缓而畅达,这种缓畅之气受到酸涩之气的抑制而不化,一下憋住了。还有它为什么用“绝”?大量的酸剂灌入之后,一下使这股缓畅之气凝结不化,产生脾气绝的后果,绝是很严重了,但这个绝不是绝离的绝,是整个气受到了闭绝,气不能升达开达于四方了,现在很多的胃酸分泌过多,口中酸液,心腹嘈杂,烧心,这些都是整个的气机受到了阻滞,脾气开不开,肝气升不了,导致肝脾抑制在那里不调。

这里说的五味,味过酸了怎么样,是吃了五味之后出现的,这是说的这个味道对五脏的影响,还有这个气机对五脏的影响。比如这个人爱生闷气,什么叫闷气?憋着不化,不善与人沟通,不善哭闹,闷气憋在胸中不化,憋在那儿天天闷,谁对他不好了,今天让谁嘲笑了,妒忌别人,这都是过酸的一种表现,气机不能开达,这都是酸气的代表,这种酸气使肝气抑,使脾气绝,脾气不能生津,不能很好地开达四方,肝气不能生长,瘀在那儿,马上胃就吃不进东西了,刚生完一顿闷气,什么都吃不了,这个不也是味过酸的一种表现吗?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首先,“味过于咸,大骨气劳”什么是大骨,大骨当然指肾气,咸为凝涩,比酸收这个酸涩还要厉害,并且有腐蚀作用,咸则气凝,所有的生机在咸的面前都会受到抑制,强烈的抑制,就像我们腌很多东西一样,要用盐卤拿住才不腐,有人说你拿住了东西,这不是保存生机吗?这个不对,因为东西长出来之后,它腐败也是一种生机所化,这个不是说能保存它是生机,反而是它能反复地变化,才是生机。种子发芽长出庄稼,庄稼烂了,腐蚀在地里,这都叫生机,并非是只生叫生机,不断地生生不已叫生机,东西在地里烂了,很多微生物会大量的繁殖,这不也是生机的表现吗?反而用盐一拿,这些微生物都不动了,生机全遏止住了,所以咸有凝涩,有阻断生机的作用。肾气是闭藏之气,但是中间又有生机,就像有一个灯油中间有灯芯一样,灯油是外面的肾阴,灯芯就是肾阳,这一盏灯坐在人的腰中,使人的整个生机能够运转,味微咸有闭藏的作用,肾气处在相对闭藏的状态,不至于过度燃烧,如果是大咸,大咸凝涩,使整个气机受到阻抑,就会出现大骨气劳的状态,什么叫劳?劳伤,可以当大骨气伤来理解,劳不要当挥霍消耗来理解。灯没有灯芯了,不能再往外生长气了,骨髓中的气就不足了,但是它还要工作,一工作就劳伤了。

所谓“短肌”,我们切的肉,大家知道,被盐一拿,整个细胞都脱水,单位面积体积缩小,这个就叫做短肌,先是很能够有生机布展开的,用盐一拿,它一下缩缩了,这就是咸对脾的影响,短肌,脾气不濡,脾气受到了抑制,不能很和畅条达地工作了。

“心气抑”,咸阻断抑制的作用很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大骨气劳”是,“短肌”是,“心气抑”还是,大家一定要好好理解这个“抑”字。我们喝海水是会死人的,吃盐卤也会死人的,心气是蓬勃地、运动地、向外开达之气,咸气一拿,它不动了,使心气受到了抑制,我们吃咸的东西会导致我们嗓子眼儿发紧,咸吃的多,会产生心脏受到抑制的现象,不舒服,浑身没劲。酸是体现收涩,收摄作用,酸咸都是阴体,过酸过咸都会抑制生机的生长,都是抑制性的一种味道。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这一块的解释重点在喘满上和这个不衡的理解。什么叫做心气喘满,缓则气雍,壅则喘满,都是一些慢性子,都聚在那,都拥堵在那了化不开,缓则气壅,都壅在心肺,这个心为中间,心胸中受到缓气的壅滞,不是凝滞,凝则气结,不要用这个凝滞这个词来表示,要用壅滞来表示。缓则气壅,壅则喘,都聚在那了,这个心气不就喘满上了,满,满闷,满急促,心想把这些壅滞的气化开,所以它就喘,加快了心气的跳动,它就喘,气滞壅在那不动它就满,所以说叫心气喘满。

解释首先方向不能错,第二个要准确,第三要正确的理解气机。缓不是缓了心的急,是缓壅在那了使心着急,心就是一个水泵,水都壅堵在那了,心就加速它的运转使拥堵推出去,心气就喘满了。

甘主缓,缓是如何影响心气的,你要具体的理解,这个甘缓,它不会去兴奋心气,也不会主动兴奋心气,它也不会是缓了心的急,它是壅在那使心着急,这个甘者气小弱,在中焦不入上焦不入下焦,停在中焦不化,很多肥胖病人,那吃的越来越多,都壅在中焦了,使心脏心悸不安了,这就是心气喘满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嗜食甘肥厚腻,都壅在中焦不化,这就堵住心脏,使心力衰竭,负担不了这么多的废物,现在很多肥胖病,导致一些心功能不全的,都叫做过于甘,心气喘满,吃的好了,化解不了,堵在那不通了,腐化变质了,身体一衰这些东西都成负担了。那怎么治?“治在梳理脾气”,甘肥油腻的东西不再吃了,条畅气机,慢慢的把这些东西都推出去,都化了,慢慢这个拥堵之气跟交通堵塞一样的,慢慢先疏导,先不要再来了,然后慢慢再把道路上的汽车,通过慢慢的疏导,最终这个就不喘了,推出去了就不喘了,就恢复正常了。

肾气不衡;关于肾气不衡,你过于喘满,使这个闭藏之气不再闭藏,那他整个的肾气就不调,加重了负担了,心气喘满,心气的功能加重了负担,这心肾又是一体的,就不断的调集肾气上助,肾气原来固密的状态也不能很好固密了,导致整个肾气也不调了,它没有说肾气以泄,这是因为它没有直接的影响到肾气的开泄,也没有使肾气绝,所以才说肾气不衡,这么一个中性词,不是很绝的一个词来形容肾气不固的一种表现,它不是完全不固,同时有不固的成分,因为加重了肾气的负担,因为你这个味过于甘,都聚在中焦了,心气不断的告急,心肾一体,这个心就会调肾阴上来帮助,那么就导致肾气的间接不好。

古人用词是非常谨慎的,一个说脾气是绝,第二个说心气是抑,到这只是说肾气不衡,这个已经对肾气非常留情面了,因为是间接的,由于心气喘满导致肾气不衡,又因为甘气它本身不会造成大的伤害,它不像酸苦辛辣这些东西直接冲击你的五脏六腑,甘味小弱,它就渐渐的累,加重你的负担,就好像肥胖一样,刚开始胖一点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越来越胖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所以说从甘的本身的特点和它加重心气的负担,间接的影响到了肾气,只是说了一个肾气不衡。

味它会对这个身体同时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你开方用药的时候,就是想知道你身体里现在是缺哪种气去推动它,那你就要用这种气去推动,你这个时候这个气团是润是枯,是缓是急,是躁是静,缺什么或者哪块过了,就用相反的或者能对它产生影响的气施加影响,这个就是开方的基本的立意。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人体的上中下三焦每一焦动则诸焦动,剩下两焦都会动,怒则伤肝,怒则肝举目张,人一怒,肝先怒,其实人要发怒的时候,人的毛窍五脏,任何一个细胞都处在那种发怒的状态。就像这个很多经脉一样,循经取穴,治某病循某经,其实这个容易陷到机械的经脉论这个层次,所有经脉互相络属,互相沟通,就像一个河网密布的地区一样,一处开口这一处水出现问题会波及到整个水系,这一经动则诸经动,而且现在很多慢性病,他并不是单单的某经之病,往往是多经并病,有的重有的轻,调理的时候,也是整体调理,不能说是一经调理,取某穴调理,但是从某穴下手倒是可以,所以说我们一定认识到一经动则诸经动,我们就把他想象成一个气团,就像一块石头砸到水塘里面一样,他产生的波纹会迅速的影响到整个水塘,而不是某一部分,不是像拼砖似的,一块砖碎了不影响其它块砖。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水塘他还有个传导的过程,你就像暗室开了一盏灯一样,这个灯光会在零点零几秒的情况下照遍整个的房间,所以我们学中医你可以管它叫整体的中医,他整体观建立在气机观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形迹观的基础上。

脾气不濡,什么叫做濡?濡当濡润讲。脾气的特点缓和之气,就像咱们喝这个白米粥一样,他的气是白米粥一样的特点,稍微有点稠,又不是很稠。这米粒气比较甘淡,这是脾气,只有这样的气,才能润达五脏,升清,斡旋。你看家里熬那个白米粥,细细熬的白米粥,你感觉一下,这个就是脾气,所以说脾气不足的时候,脾气出现问题的时候,要以粥来滋养,那勤喝粥,胃弱受到伤害的时候你要通过粥来养脾气、和胃气,他慢慢就调过来了,味贵乎淡,也就是说很多去脾湿的药都是淡药、甘淡,不会对胃造成过多的伤害,又使脾气濡润开达,所以说脾气不能滞,脾气一凝滞了,就会中焦气机不化,这人就要得病,吃饭不香,四肢无力,大便不畅。

脾气不濡,大苦伤阴,苦败胃,这苦味是人们所不喜欢,苦有发破力没有建设里,就像这个苦能破气,苦能散热,苦能散结,所以说治一些淤血的病一定要用苦药,凡是调养的药尽量不要用苦药,苦药伤身,耗气伤身动血脉,如有一些慢性胃炎的,这个尽量不要投以苦药,苦药直接对胃有刺激,黄连黄芩龙胆大黄这些都是苦药。

所以脾气是生机之气,如果说脾气绝这个人就活不了,脾气是湿润之气,是生机畅达之气,而不断受到苦味的冲击,这个脾气的生机之气受到抑制、削弱、磨损,就是使脾气不再柔润,不再有生机之气,这个就是脾气不濡的真实原因。

你看我们五味当中唯独不喜欢苦味,没有说谁特别喜欢苦味,除非喜欢吃苦瓜的。辣味有人喜欢,酸味有人喜欢,咸味有人喜欢,甘味人们最喜欢,唯独苦味人们不喜欢,这个是有深刻道理的。也即苦味不是生机之味,所以说凡是苦药不可常用。

历来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现在很多人不爱喝中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药太苦太难喝,现在开的中药不仅是苦而且是邪,这个病人喝了这种汤药,能够常服已经难能可贵了,因为太难喝了,再加一些非君子之药,乱麻腥臊的什么都往里放,蜈蚣全蝎,这个腥臊烂臭的都放进去,导致这个药汤子非常难喝,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中药非常难喝的这个观念,其实真正好的中药熬出来是不难喝的,苦味也是微苦,一般里面都有甘甜的味道。

《本经》三百六十味药当中,这个上品一百二十味,中品一百二十味,下品一百二十味。上品养命,中品疗疾,下品去毒。现在这个中药学的书,把这个上中下品打乱了,不按这个走了,直接按疗效来,这个就导致了这个药物的正邪不分。哪些是正药,哪些是邪药,哪些是可以养生的,哪些是可以败命的,这个不分了,直接按药物功效治病的这个目的来分了,这种分类法是有缺陷的。

胃气乃厚,这个历来争议较大,这个苦味会对胃造成一种什么伤害,如果非常苦直接导致胃气濡泻,直接就拉稀了,很多现在病人服用汤药,汤药稍微苦一点,马上跑去拉稀。这有中药本身的问题,也有自身脾胃不足的问题。

用进废退,你天天不断的,神气就直接给你传达一个信号,所以说如果经常食苦导致胃气乃厚,同理一个人,如果一生或者是半生顺风顺水,尤其年轻的时候没有经过挫折磨难,那他整个的精神意志会不会坚厚?所以孟子才抛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一段经典的文字。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味过于辛,辛者,散也,辛味是散气的药。“精神乃央”,央字当什么来解释?关于“筋脉沮弛”,是当沮讲还是当阻讲,这个要分辨清楚,它的本意应该是跟水有关系,这个涉及到气机的方向和性质,要当阻止的阻那这个方向完全反了。弛是松弛,沮丧和松弛是整个气机涣散的表现。关于这个“央”当涣散讲更好一些,也可以当有灾难讲,都可以,但肯定不是褒义。

就是沮丧松弛,气机涣散。就是由于辛,辛者,散也,多食辛味的东西,会不断的耗散你的真气,最典型的就是喝酒,酒者,辛辣之物,荡涤五脏,耗散百脉,长期喝酒,导致这个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精气神都跑了,都涣散掉了。

我们把五味对身体的影响从气道的基础上做了解释,味过于苦导致濡润生津的脾气不能很好的工作了,胃气由于受到苦味不断销蚀,它自己慢慢的自救来增厚,大苦不行,这个指的是小苦。过食辛辣的东西,天天饮酒作乐,导致你原先收聚的筋脉都沮弛涣散了,你在下面的精气和上面的神气,由于这种辛气的涣散,导致它不断的离解、涣散,没有了精气神,都散掉了,所以大饮者,基本没有长寿的,经常的涤荡五脏六腑颠倒心神的,你想想还哪有什么气血调和、精神安泰的状态。

所以说知道了五味对身体的影响,首先就知道在饮食上、在开方上要注意什么。其次,五味可以推及五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状态组成的,比如过食辛,可以理解是过于放荡,过于贪图享乐,过于辛就是使它的精气神马上散掉。过于苦,就是过于过艰苦的生活,导致身体不能发胖,脾气没了,肠胃不好,胃气虽厚,但是得不到充养、滋润,瘦的皮包骨头,受的苦太多了。如果过于酸,这个人整天有妒忌心,气整个的收聚,紧张,导致肝经脾经都不好,肝硬化,返流性胃炎,这样的病都会得。过于甘,生活条件特别好,太好了,撑着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天天的吃喝玩乐,虽然不是放荡不羁,但是起码养尊处优,任何有点风吹草动他都受不了,沉溺在一种美好的状态。过食咸,可以理解成,咸主遏制生机,可以说他受的突然的灾难很多,不断的打击他的生机,生机受到了明显的抑制,经常遭些横祸,你可以比喻他多食咸。这个就是五味,这五种状态表现在五种命运上。同理,又可以推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可以用这五种状态来表示。这个就是《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核心,也是明确指导我们开方用药的基础。

人的性情,因为脾气居中,代表了整个四气的融合,而气机的状态又是你性情的表现,所以用脾气来代表了你气机的状态,叫性情。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它无非是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五味的重要性。“是故谨和五味”,要谨慎郑重的正视五味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才可能做到骨正:骨气正立于中,经脉调柔于外,气血按常经流动,腠理密实,不被邪风吹拂,那么你的骨气能够精明能干,谨道如法,如果能如理遵行,那么长有天命。

白话译文

收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生长在外的是五气化成的,味厚、气薄,只是一个程度不同;而人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五味调和则五脏相生,不调和则五脏相争;

当吃的过于酸味,碰到肝用之气时,就会阻挠上升的清阳之气,抑制肝阳的生机,导致肝的气化失调,气聚为津,又打回来了,由于肝失疏泄,左升不及,必至脾不能正常升清,肝木郁而不升,回头克脾,脾的缓畅之气凝结不化产生脾气绝的后果;

当吃的过于咸味,使人体整个气机受到阻抑、凝涩,就会出现骨髓中的气的不足,容易产生劳伤;如脾气受到了抑制,容易产生肌肉收缩;心气受到抑制,容易产生不舒服,浑身没劲等现象。

当吃的过于过甘味则气壅在心肺,这个心气为了把这些壅滞的气化开,加快了心气的跳动运转,就喘;由于心肾一体,这个心就会调肾阴上来帮助,加重了肾气的负担,导致整个肾气也不调了。

当吃的过于苦味,脾的缓和之气不能濡润开达五脏,脾气的凝滞,就会引发中焦气机不化,吃饭不香,四肢无力,大便不畅,经常这样就会导致胃气濡泻的反映。

当吃的过于辛味,就会使筋脉沮丧松弛,不断的耗散你的真气,精气神都涣散掉了。

所以要谨慎郑重的正视五味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才可能做到骨正,骨气正才立于中,经脉才调柔于外,气血按常经流动,腠理密实,不被邪风吹拂,你的骨气自然能精明能干,如果能如理遵行,那么长有天命。

如何用五味来用药识药?

学中医,一定要把握气机,如同样一件事情,气机也相同,但是由于双方的力量对比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比如春天是露头的时候,露头是好还是不好?要看两方面,第一看我们是气足还是不足,我们足就可以露头,不足就小心露头,同时要看对方,对方不强,我们露头可以把对方打跑,对方强我们露头就可以把我们埋没住,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阴阳消长的规律,看清正邪双方的实力和状态,这个就是我们学中医的关键。

治病也是这样,看一个病人来,肝脾不调,你上来下一些枳实、厚朴、川楝子、槟榔、木香,像这样的一些药物,这个气机还没有调,脾胃伤了,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护正气,其次才是调邪气,不能在调节气机的时候孟浪用药,这样得不到治病的效果,反而坏事。

药有药气和药味,药的气是怎样的呢,气香、气厚还是气薄,还有味,味酸、味甜、味苦、味辣。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从气道的角度讲,气味的“气”和味道的“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气不是我们讲的气道的气,是闻的飘出来的味,拿鼻子嗅的是气,尝的是味。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明,如果大家能够知道气和味的区别,那么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哪些地方要用它的气,哪些地方要用它的味,气走哪,味走哪,这个我们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说这一块虽然好像无关痛痒,实际上关系到以后我们所有的用药。

从气道来讲,大家可以这样来想,这一团气围绕着这个地方,它构成了一个或者干脆就是一团气,这团气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深层次的、有表浅的,有动的、有静的,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了这些气,也就是这些气也就是一团气,但是里面却有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层次,那个在外,它们的是向外散失的,表浅的,移动的,活跃的,这个叫做气。那个相对来说静止的,藏在里面的,稳定的,内在的,深层次的,这个叫做味。我们拿一个药,它不断向空气散发它的分子,通过鼻腔,就能嗅到、捕捉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味。那么同理,我们就可以以这个来推了,因为药下肚之后,它也是这样走串的,散开的,表浅的,向表走的,有通的作用,调的作用,达的作用,这个都是气的作用。那个反而专精的,沉潜的,往里走的,相对稳定的这些都是味达到的效果,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气和味的功效和它们的作用范围,所以古人说味为阴,气为阳;味者气聚,气者气散。

气和味的区别一个是藏在里,一个是发于表。那么藏在里的就是阴,它从哪里生出来的?就是从五味里生出,五味本的一个精气,所以我们想补五脏之精的话,一定要体会味道的实际意义,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住在外的是五气化成的。味厚,所以藏在里;气薄,所以在表,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的无非也是,既然生在五味,阴之所生,里面五脏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生是它,伤是它,就是说五味调和则五脏相生,不调和则五脏相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进一步来强调五味对五脏的重要性,这个五味已经超出了我们药味尝的这个味,而是表述的一种整个的气机之精华的见解。

记得“黄庭内景经”里对肝气的描述,用了“龙烟”这个词来表示,肝气主升,像烟一样,徐徐然上升,肝气是厥阴,同时又是少阳,少阳厥阴和合而成一个肝胆之气,徐徐地向上蒸腾,代表生机。酸是一种什么气?酸是一种收敛之气,酸涩收敛,微酸,酸体是阴的,肝气有体有用,肝体是阴,肝用是阳,肝阳是发用的,它就像一盆水一样,水蒸气不断地升上去,这盆水就是肝体,太阳照射着肝,或是底下有个火盆烤着,这个水蒸气从水中徐徐地出来,这就是肝用,一定要形象地去理解。这个酸是收气的代表,味如果过酸,就抑制了水体化成水蒸气向上蒸腾的这个过程,就导致了生机受到了抑制,从而会怎么样呢?为什么叫“肝气以津”?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过酸会怎么样,过甜会怎么样,过咸会怎么样,也就是我们所吃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它的味道直接会反应他整个的气,整个的食物的气机,那么这个气机又对我们整个身体的气机产生影响,从味道当中我们可以稍微的体察一下气机的情况,同时作用在我们身体上会产生什么反应,比如我们吃辣的吃多了会怎么样?吃酸的、吃咸的、吃甜的,吃酸的过多,酸者收也,他把整个的气机收住,不能外发外放,直接导致身体的整个活力受到阻滞。那么过咸会使整个气机的凝滞,盐不能多吃,早晨你要是多吃一点盐,喉头发紧,嗓子发紧,嗓子附近的整个气机阻滞了,导致你感觉有点紧张的感觉。那味过甘,吃东西吃甜的太多了,甜味在《黄帝内经》说“甘者其气小弱”,不能到上焦,停在中焦不化,淤滞在那,像淤泥淤积在那一样使人喘满,所以甜的不能多吃,吃多了不仅肥胖而且加重身体的负担。

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东西可以开胃?

这句话“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东西可以开胃?”本身是有问题的,不一定所有的人在胃不好的情况下吃山楂都开胃,什么叫开胃,胃气受到了抑制,要把胃打开,增进食欲,这叫开胃。山楂是酸体,吃进去肯定有收涩的作用,山楂很酸不甜,只有山楂搁白糖拌了,得的汁儿,不是很酸,酸甜适口的时候才能达到开胃的效果,或者是微量的,吃少量的山楂。

胃不开有几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受到了抑制,肝气抑郁,凡是这些抑郁的,吃山楂一点效果没有,这些心情不畅,抑郁满闷,这些不能开,反而会加重病情,加重吐酸水,这种禁止用山楂等酸性食物去开胃,开也开不了;第二种情况,由于脾胃气弱,肝气津气不足,这时候加一点山楂、橘子、白糖、冰糖,去增益胃阴,补益肝阴,脾胃和肝的阴体得到了补充,使它整个生机恢复,这个能达到一定开胃的效果,但是这个不是开胃,是益胃阴,使食欲增加,这样的山楂不能过酸,稍微有一点酸味,大部分都是甜的,酸酸甜甜的,吃得非常舒服,你一想就有食欲,这样的能够起到效果。

关于耗伤脾胃分两种,一种是胃阴肝阴不足,一个是慢性的,一个是急性的,比如说大渴,煩渴,长期的伤灼胃阴,这样的要酸甘化阴;还有一种山楂开胃,这是有一点食积了,有腐化之物,需要山楂这种能收能化的,山楂它本身有一种特异性的能化食腐的作用,化肉食性食积的作用,这时候才能体现出山楂的功用,其他的酸味药基本都是酸甘化阴,益肝胃之阴,间接达到开胃的效果。

我们开方子也一样,当这个阴液不足的时候,我们开的方子也应该是以酸甜的方子为主,酸酸甜甜的,玉竹、黄精、麦冬、白芍、冰糖、糯米,这样的方子,这些药都是气正之药,同时调出的方子酸甜适口,病人喝了很舒服,所以我们开药一定要本在五味上开药,这个五味不仅是味道的味,更是代表药性的广义的味。

怀孕为什么爱吃酸的呢?

古话有一句“酸儿辣女”,但具体对不对,我就不清楚了。

因为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这只是为了说明道理,并不是喜欢吃酸的就生男孩儿,喜欢吃辣的就生女孩儿,在《周易》里酸属震,酸属木,震是长男,辣是辛,辛是巽,巽是长女,酸儿辣女是从这方面来的,这个是一种模式,不一定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就像肝生于左,肺降于右一样,如果你认死理儿,就认为肝气从左边升,肺气从右边降,那中医就没有学到家了,肝升于左是在说明一种道理,循环的道理,而且是一个右旋的道理,并不是实际的,只是想说明两条道路,所以大家也不要说吃酸的一定生男孩,吃辣的一定生女孩,酸辣也不一定指味道上说的,而是在反映一种气机。

为何用辛苦两味表示生活艰难呢?

苦令人艰难,辛为什么使人艰难?这个辛表示人很挥霍,辛还有一种表示,和苦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艰难地消耗的能量。古人对事物的命名都很讲究的,比如这个“东西”,咱不说“南北”,说成“东西”;人受苦叫“辛苦”,不叫“酸甜”,有人说的很好:付出的太多,辛者,散也。苦:品尝的太苦,所以叫做辛苦,这个人说的对,辛表示发散就是消耗的能量比较多!

为什么管东西叫“东西”,不叫“南北”?还有一个,为什么把人的性情叫“脾气”,不叫“肝气”?

东西是阴阳各半的时候,南北是阴阳各极的时候,我们产生东西必须阴阳协和,东西为和!差不多才产生东西,不能差的太多。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它是两边的大极,不能成型,不是阴阳和合。

例如动物的交配季节一般在春和秋,就是阴阳各半的时候才是生命延续的时候,也就是说四大文明古国,基本都是在南北回归线一带,不会在太北也不会太南,所以古人把任何事物,就是阴阳和合的叫做“东”和“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