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合龙木略要之流感医案

 诚道若镜 2023-05-04 发布于山西

病史简述 

患者王某,男,10岁。

恶寒高热,恶心呕吐半天,不欲饮食,喝水也吐。伴头身疼痛,咽痛,手冷。

体温39.9,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缘肿胀,舌上红点,舌苔白腻水滑。

图片

诊断

(1)西医诊断:甲流?
(2)中医诊断:温病

治疗

(1)治则治法(六经或其他):少阳太阳太阴病

(2)处方:

柴胡15g 黄芩6g 炙甘草6g 连翘20g

白术15g 桂枝10g 茯苓10g 泽泻6g

车前子10g 姜半夏6g 防风10g 羌活10g

太子参15g 蝉蜕10g 生姜6g 大枣6g 藿香10g

3付,水煎服

班群讨论节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享辉老师讲解

这个病例大家都分析得很好。通过病例,我想和大家探讨几个问题,深入理解温病的治疗。

1、第一,要分清是普通的伤寒感冒,还是温病的传染病

这个小朋友我们高度怀疑是甲流。虽然没有做过相关检测,但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判断出来,这是一个温病,尤其是在目前,甲流流行高发期,我们判断他很可能是甲流。

如何鉴别普通感冒,还是温病的甲流?

第一是卡他症状和全身症状的区别:

* 甲流的全身症状比较重,而卡他症状(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比较轻;

* 普通感冒则相反,卡他症状比较重,而全身症状比较轻。

第二,通过舌诊。这是中医的特色:

一个感冒患者舌上全是芒刺,如果这个人平时没有明显的伏邪,他很可能就是一个温病,如果在流感的发病期,我们高度怀疑他是一个流感的患者。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手段,进行化验。

这个小患者,舌边、舌尖有很多芒刺,加上突然间的发烧,而且是高热恶寒,伴有恶心呕吐,全身症状较重,而卡他症状不明显,所以高度怀疑他是甲流,一定是个温病,而不是普通的伤寒。

2、第二,要辨识新感还是伏邪

新感是感而即发。伏邪是感而不发,在一定条件下会发作。比如受凉、劳累、受寒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伏邪就会发作;或者感染的病毒、病原体,当载量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伏邪也会发作。

而近期流行的甲流,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根据机体不同的状态,它的潜伏期一般是1~7天不等,而不是马上感染就能发病,所以说,目前的甲流是一个伏邪。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甲流的患者大多数舌上都有鲜红、或者淡红的芒刺,说明病邪在营血分。发病之初就见到营血分问题,一定是伏邪,因为伏邪是从营、血、气、卫,从内往外透发。而普通的新感是从卫气营血的顺序发病的。正因为它是一个伏邪,而伏邪发作一定发出于少阳,所以说我们才用小柴胡汤,从少阳来治疗这类伏邪的疾病。

3、第三,要分清温热病与湿热病

温热病是一个溶细胞感染,病原体直接破坏人体的组织细胞。湿热病,是一个非溶细胞感染,病原体不直接破坏人体组织细胞,而是病原体侵入到人体的组织细胞,诱导人体免疫应答,发生渗出性炎症反应。

甲流这种病毒感染,属于非溶细胞感染。甲流病毒对人体细胞的直接损伤不是很严重,往往是甲流细胞诱导了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的炎症反应对人体的损伤造成了一系列症状。

所以针对这种湿热病甲流的发热,一般不用石膏,因为石膏主要是针对溶细胞感染。

针对甲流的治疗,首先要强调对病因的治疗,要强调抗病毒的治疗;第二点,要适度的增强免疫应答,用药物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清除病毒,又不能助炎症。同时甲流是一个湿热温病,表现为渗出性炎症为主,在控制炎症的同时,要改善这种渗出性状态。所以选了柴苓汤,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既可以调节正邪相争,又可以直接抗病毒;用五苓散来消除渗出性炎症。

4、第四,湿热是在肝胆,还是在脾胃

既然是个湿热问题,那湿热不在肝胆就在脾胃。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湿热温病是伏邪,伏邪发出于少阳,所以这个湿热主要在肝胆。“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这种渗出性炎症,又受太阴脾的影响;同时,脾胃又决定了人体免疫应答的强与弱。所以说,这种湿又和脾胃相关。

核心在肝胆,同时和脾胃相关,所以我们用小柴胡汤调节三焦水液代谢,同时配合五苓散健脾除湿,合起来就是柴苓汤。

医案处方分析

1. 在柴苓汤基础上重用连翘,连翘能够清解营血分之热,透营转气。透热转气之后,到气分,再用柴胡黄芩来清解气分的热。而柴胡、黄芩、连翘都能够抗病毒,同时连翘又能够降逆止呕。

2. 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了太子参其实就是春泽汤的思维,里面也包含四君子汤,因为这个小孩胃肠症状比较重,恶心呕吐,吃不下饭,脸色偏黄,平时是一个太阴脾虚的底子,所以加了太子参。

3. 用太子参基础上,又加了蝉蜕和防风,来配伍太子参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同时又不过度的助长炎症反应。蝉蜕还可以诱生干扰素抗病毒。

4. 患者一身疼痛,有表证,加了羌活防风来透表,蝉蜕也有透表的作用。

5. 因为患者恶心呕吐比较明显,所以加了半夏藿香。半夏降逆止呕和胃。加一味藿香,其实就是合上了银柴消毒丹,是甘露消毒丹里藿香的思维。藿香既能芳香除湿,又能够透表,同时能和胃止呕,又止泻。甲流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加个藿香也有截断的思维在里面

6. 这里面还有一味药是车前子。五苓散我不用猪苓。猪苓偏于苦寒,患者平时太阴脾虚的体质,感冒之后又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所以没有用猪苓。车前子比较平和,既能清肝利湿,又能补肾,同时车前子还能够化痰止咳。

治疗反馈

这个小朋友恶心呕吐比较严重,嘱咐家长,中药要一口一口的喝,喝几口不吐了之后,等一会再喝几口,一直到烧退为止,不能吃油腻的,饮食要清淡。

小孩子回去后,很配合把第一道药喝下去了,半小时之后,体温从39.9度降到38.5度,就开始想吃东西了。家长给孩子吃了一碗馄饨后,孩子就把吃的东西,连一部分中药也都吐出来了,体温又反复。这种感冒饮食禁忌是很关键的,不能着急吃太油腻的东西,可以喝点热稀粥,喝点清淡的汤。

家长接受了教训。第二道药喝下去后,当天晚上,体温逐渐下降到37.6度。第二天早晨体温就正常了。三天之后随访,病情基本恢复正常。

总结

这类病虽然简单,但是也很容易出现误治,特别是没有系统接受过太湖温病学学习的人,很容易出现错误。

第一,就是要分清伤寒还是温病,这类疾病很容易当成伤寒去治。这种发热,一身发热不出汗,很容易辨成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用麻黄、桂枝、石膏这类方药去治疗。

第二,要分清是新感还是伏邪,新感是从卫到气到营到血,而伏邪是从营血往卫气来透出。

第三,要分清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治法是不一样的,温热病的高热,这种全身炎症反应可以用石膏,而湿热病用石膏效果就不好。

第四,要分清这个湿热是在肝胆还是在脾胃,肝胆和脾胃哪个是核心?

把这几个关键点分清楚,在临床上的处方用药才能够灵活自如。希望通过这个病例,咱们能够更多思考温病治疗的规律,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