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与陈军校长主编的“教材同步”《古诗文集评》初中版的编写

 hhucxq 2023-05-05 发布于江西

20.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48岁时,因对清政府大失所望,毅然辞官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作者将所思所感写成315首诗作,命名为“己亥杂诗”。依诗意,本诗应是离京返乡时所作。己亥,干支记年法,即道光十九年(1839]

龚自珍

浩荡[浩荡:广大旷远,也指水波壮阔]离愁白日斜,

吟鞭[吟鞭:马鞭]东指[东指:东方故里]即天涯[指故乡与京城的距离]
落红[落红: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简析: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悲伤离愁中透露着一股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作者不满于死气沉沉的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但对于生活了十多年的京城,还是有许多不舍。所以开篇第一句即言“离愁”浩荡无边,充斥整个天地,又如波涛起伏,同时以“白日斜”烘托,表现出离愁的广大浓厚;第二句写故乡之遥远,此去京城,便有天涯海角之感,用空间距离把愁深化。然而三、四句,作者把自己比作落花,但不是对生命短暂的叹息,而是突出“落花”不是无感情无知觉的事物——它离开花枝,正是为了化成春泥来回报养育过她的花。花之凋落,在作者眼中,不是凄凉惨淡而是奋发向上,生命已止,奉献不止,给人一种昂然向上的力量。这两句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24.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河干(gān):河岸。干,岸],山门圮[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焉,兼词,于此的意思,在那里]。阅[阅:经过,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竟:最后。]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数小舟,曳[曳():拖。]铁钯[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寻十余里无迹[迹:踪迹]

一讲学家[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设帐[.设帐:设馆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尔辈,你们这些人]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岂能:怎么能。表反问语气。]为暴涨携之去?乃[乃:副词,只,仅仅]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湮(yān):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罢了]。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不亦……乎”:不是……吗?表反问语气。颠:颠倒,错误,一作,荒唐。]?”众服[服:信服,佩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上流:河流上方]。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其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必于石下迎水处[迎水处:迎着水流的地方]、啮[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kǎn)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不已:不停止。已:停止。],遂[遂:于是。]反溯流[溯()流:逆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但:只,仅仅。]知其一[其中一个方面],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集评:

1. 汪泰陵《清文选》:“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却相当严谨。寺僧的话、讲学家的话、特别是老河兵的话,一层深似一层,犹如剥笋一般,极具说服力。文章的语言亦精炼准确,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

简评:

这是一则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文章在叙述石兽寻找过程中三类人的三种看法来说明许多人对于“天下之事”,多数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告诉我们对于许多事不能“据理臆断”,而应综合考虑,全面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第一种找法是在河下游找,他只考虑到河水会把东西往下游冲,没考虑到“石性坚重”,不易为流水冲走;第二种找法是在原处找,他考虑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却忽视了水冲石时的“反激之力”;第三种找法把三个因素都考虑进去了,因而在上游找到石兽,并最终找到。我们看问题是常犯这个错误,知其一而不去知其二,满足于二而不去探求三,就如“偏”字,“亻”,从一人,即易生偏见;“遍”,繁体作“徧”,“”,即表示从二人或两人以上,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考虑问题,将“遍观”全面,看问题不再片面。这是这个故事所寓含的哲理。

课外诵读:

泊秦淮[秦淮河,在江苏南京,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杜牧

[烟雾]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集评:

1. 朱曾武《唐诗绎》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钩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

2.清代徐增:“'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3.清网师园《网师园唐诗笺》:后之咏秦淮者,更从何处措词?

简评:

首句“烟”“水”“月”“沙”四字,由两个“笼”字连缀,描绘出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营造出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次句“夜泊秦淮”四字点题之外,同时承上,点明看到这幅景物的时间、地点;“近酒家”三字,开启下面两句。“商女”为歌女,她唱什么歌完全由客人决定,“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委婉说法,实质指那些听歌的官僚贵族“不知亡国恨”,耽于享乐,不问国事,沉湎声色。隔江犹虽后庭花,《后庭花》乃亡国之音,糜糜之曲,陈后主因此亡国;今日达官贵人不吸取教训,仍沉缅其中,必然让整个国家步陈后主后尘,这是作者极为辛辣的讽刺。本诗二十八个字,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现实的深切隐忧,立意出奇,史识高绝;语言凝练,含蓄深沉;不愧是唐诗中的精品。

贾生[贾生:贾谊,“生”是对人的尊称。他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本诗所吟咏的是他召回京城后文帝对他的一次召见。]

宣室[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此处指汉文帝。]求贤[贤:贤明的人才。]访逐臣[逐臣:被放逐的臣子。指贾谊,他曾被贬谪长沙,又被招回。]

贾生才调[才调:才华气质。]更无伦[无伦:无与伦比,指他人比不上。]

可怜[可怜:可惜,可叹。]夜半虚[虚:徒然,空自]前席[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指汉文帝不自然地向贾生靠近,两人膝盖几乎挨在一起。]

不问苍生[苍生:天下百姓]问鬼神[鬼神:鬼神方面的事]

集评:

1. 宋代周弼《唐三体诗评》:“贾生前席,犹为虚礼,况无宣室之访逮耶?自伤更在言外。”

2.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以贾生而遇文帝,可谓获上矣,然所问不知其所策,信乎才难,而用才尤难!此后二句,诗时史断也。”

3.清朝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诗忌议论,憎其一发无余耳。此诗议论之外,正多余味。”

简析:

这是一乎咏史诗,借吟咏贾谊来自伤身世,同时又超越了个人遭际,吟咏出知识分子具有普遍意义的怀才不遇的悲哀。

诗前两句讲文帝“求贤”,召见贾谊这一“逐臣”。贾谊才华横溢,但因为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此次文帝召见,是一次多么好的机会。因而作者这里表现出一种隐隐的欣喜。后两句,“夜半虚前席”是对贾谊的一种羡慕与期待,但前面一个“可怜”,却表现出惋惜之情。为什么“可怜”?因为这次文帝问的不是天下“苍生”的问题,而是关于“鬼神”的问题。贾谊擅长的、关心的是天下“苍生”,而文帝所关心的却是虚无缥缈的“鬼神”,两人思想不在同一层面,贾谊的才华也无以展现。作者在叙述中,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愤慨。

作者这里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前两句的羡慕与期待,正是为后两句的无奈与愤慨蓄势;前面越期待,后面就越失落。作者也如贾谊一样,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而即使有赏识自己的明主,也未必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这里,作者不仅有对贾谊的惋惜,也有对文帝的讽刺,不仅有对自己与其他知识分子的同情,也有对统治者的不满。

约客[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

赵师秀

黄梅时节[五月,江南梅子熟时,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相约好了时间]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简析:

本诗有两大特点:一是情景交融,二是细节表现情感。黄梅时节家家雨,表现出黄梅时节下雨的范围之广,笼罩整个天地,到处湿答答的;青草池塘处处蛙,以蛙鸣叫之欢侧面表现出雨之酣畅淋漓,同时青草池塘四字,给人以雨落水涨的联想。这两句,通过江南春雨时的阴沉与青蛙的喧闹来表现作者内心的阴郁低沉与不平静,景中见情,含蓄隽永。有约不来过夜半,点约客这一标题;闲敲棋子落灯花,通过敲棋子”“落灯花这两个动作,表现出作者久待朋友到来而朋友未来内心的孤寂与无聊。本来有约不来的愁并不浓,便因为在“家家雨”“处处蛙”这一大下和“过夜半”这个时间下,便显得有些浓稠得化不开了。

八下:

10小石潭记[柳宗元贬谪到永州之后,常常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内心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这是其中的一篇]

柳宗元

从小丘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珮、环,两字均为斜玉旁,表明与玉有关,都是玉饰;此处为“珮环相撞的声音”],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冰凉。清:清澈;冽,寒冷]。全石以为底[全:全部、整块;以……为:把……当作],近岸,卷石底以出[翻译时调整语序为“石底卷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岛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岩壁]。青树翠蔓[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注意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变成双音节词],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用现代语法分析,这句话是语意重复,有似“大约一百头左右”],皆若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游无所依[依靠,依傍]。日光下澈[向下穿透。下:向下,名词作状语;“澈”,此处为动词,穿透],影布[散布,此处译为“映照”更好]石上,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间]远逝[向远方游去。远:向远方,名词作状语],往来翕忽[轻快迅疾],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取乐]

潭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而望,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一样],明灭可见[或隐或现。明:能看见;灭:看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名词作状语。差互:交错不齐],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寒”,使动用法],悄怆幽邃[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以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作者朋友,当时也被贬官到永州],龚古[作者朋友],余弟宗玄[作者的堂弟]。隶而从[跟随着同去]者,崔氏二小生[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曰恕己,曰奉壹。

集评:

1.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

2.清末明初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极。”

简析:

将细致的景物描写与个人心境结合,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本文由闻水声写起,扣住一个字展开。无论是写伐竹取道,写小石潭的水与石,小石潭的四周景物,还是小石潭中的游鱼以及小溪两岸,信笔写来,却都紧扣“乐”字,刻画精工,尤其是石潭四周景物和水中游鱼一段,给人历历在目之感。然而当兴奋过后,静坐石潭,四周竹树环绕,“悄怆幽邃”,作者顿觉寂寥,以致有“凄神寒骨”之感,心境为之一变。这是作者贬官心境的体现,是遭遗弃人生际遇的反映。作者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并非“其境过清”,乃作者心境过于悲凉,久压心中凄清投射到四周景物上。感情变化投注入自然景物当中,景物当中渗透着作者心境,这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21.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北冥[北海。这是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冥,同“溟”,海。下文“南冥”即南海]有鱼,其名为鲲。鲲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是[这,代词]鸟也,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以借风力南飞]则将徙[迁徙][]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记录怪异的事情。志,记载]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徙于南冥也,水击[即“击水”,拍打水面]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乘着旋风盘旋而上。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正常语序“以六月息去”,凭借就六月的大风离去。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此处指大风]者也。”野马[山野中雾气]也,尘埃[空气中的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也。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苍苍[湛蓝],其正色[本来的颜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其……邪?其……邪?”表选择]?其[代词,指大鹏]视下也,亦若是[像这样]则已[罢了]矣。

集评:

1.宋·楼钥《鲲化为鹏》:“鲲大几千里,扬髫气日增。一时俄化羽,万古记为鹏。鳞族畴能化,龙门不足登。天池将转徙,云翼快飞腾。怪矣齐谐志,壮哉庄叟称。鸢飞与鱼跃,曾不事夸矜。”

2.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纩中线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断丝连。作是观者,许读此篇。”

3.清·林云铭《庄子因》:“大字是一篇之纲。”“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此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4.清·宣颖《南华经解》:“无端叙起一鱼一鸟,以为寓意,尚非寓意所在;以为托喻,尚非托喻之意所在。方是虚中结撰,闲闲布笔。”

简析:

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成语,均出自本文。本节文字,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奇特的想象,给人以精神的震撼。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多大呢?“不知其几千里也。鹏飞起来像什么样子呢?“其翼若垂天之云。它能飞多高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溅起的水花有多大呢?“水击三千里几千里”“九万里”“三千里,都是虚数,“若垂天之云”之比喻,这虚数与比喻,挑战着我们的想象,给我们以震撼。佛教典籍描绘他们的金翅鸟曰:“头尾相去八千由旬,高下亦尔”“两翼相去三十六万里”。“八千由旬”“三十六万里”,用的是实数而非像庄子一样是虚数,似乎像如实地丈量一样,反而少了想象的空间。这是虚写的妙处。

22孟子三章

天时[天时:这里指时机、气候等天然因素]不如地利[地利:这里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地理优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三里之城[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七里之郭[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盔、盾之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是地利不如[:比得上]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动词的使动用法)],威天下不以兵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之利。得道[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极点],亲戚[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通假字,同"",背叛];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集评:

1.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2. 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简析:

文章开篇亮明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从攻城和守城两方面论证:攻城时,虽然有“天时”的优势,但因为没有“地利”,所以攻而不胜;守城时,虽然占有“地利”的优势,但却缺乏“人和”的条件,结果人民“委而弃之”。这一对比论证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最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便水到渠成了。文章大量运用对比方法和排比句式,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强烈的对比让观点更加鲜明;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式,语言凝练之外,让文章极具气势。对比与排比的使用,让文章论证清晰透彻、气势雄放,语言凝练工整的特点。

思考题:

1.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2.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句式,请找出两处,并说说它在增强语势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举例和对比两种论证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城时,虽然有“天时”的优势,但因为没有“地利”,所以攻而不胜;守城时,虽然占有“地利”的优势,但却缺乏“人和”的条件,结果人民“委而弃之”。

2. 1举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作用:第一个排比句中,将“城”“池”“兵革”和“米粟”四种东西放在一起,突出城池的坚固、武哭的锋利和粮食的多,然而最终却打败战,用以说明“人和”的得要性;第二句将“域民”“固国”和“威天下”三个句子合于一种构成排比,指出要达到这三个目的,就必须“得道”,必须得到百姓的支持。工整的排比句式的运用,让语言凝练之外,同时也让文章极具气势,有一泻千里的感觉。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好,绿水逶迤[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涟漪:水的波纹],惊起沙禽[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掠岸飞。

集评:

1.冯煦《蒿庵论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2.刘熙载《艺概》:“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简析:

本词围绕“西湖好”三字,描绘了作者轻舟短棹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所见的六幅景物。上片三幅,一是蜿蜒曲折的绿水,二是芳草青青的长堤,三是春风中隐隐传来的柔和笙歌。这三幅景物以船为视角,由近及远地描绘绿水与湖堤;同时第一、二幅为静态景物,诉诸视觉,第三幅为动态景物,诉诸听觉。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笔调轻松而优雅。下片描绘了水面上的三幅景象,一是西湖水面的清澈平滑,二是船移动激起的轻轻微波,三是微波扩散惊起水鸟掠岸。三幅景物也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所不同的是上片为“有声”之动,此处为“运动”之动,且这动的幅度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立体而富有动感。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思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的词眼是西湖好三字,后面的几幅景物即围绕着这三字展开。

B、上片“绿水”“长堤”“笙歌”三幅图景既是由近及远又是视听结合。

C、“无风水面琉璃滑”一句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无风时水面的平静光滑。

D、“沙禽掠岸飞”描绘的是水鸟受人来的惊吓翩翩飞向长堤飞去的情景。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鉴赏本词。

[参考答案]

1.D。“水鸟受人来的惊吓”错,原词为“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即是“涟漪”让鸟“掠岸飞”。

2.词上片下片写景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写静景,突出水之绵长与堤之青翠;“隐隐笙歌处处随”诉诸听觉,写出苍翠长堤上的热闹。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是静态描写,突出无风水平;“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是动态描写,以水波微动惊起“沙禽”给安静的环境添加一种生气与活力。动与静的结合、有声与无声的衬托,在描绘西湖美景的同时将作者悠闲意趣也融入其中。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兴尽:尽了酒宴兴致]晚回舟,误入藕花[藕花:荷花]深处。争渡[争:怎,怎么],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集评:

1.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平淡入调者难。”

2.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宋闺秀词自以易安为冠。”

简析:

这是一首回忆词,“常记”说明对词中所记事情印象深刻,不能忘怀。为何“常忆”?原因有三:一是“沉醉”,即游宴时太尽兴了,喝得太醉;二是“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了;三是在奋力划出“藕花深处”时把一群鸥鹭给惊起了。尽情饮酒不觉酒醉,失路进入荷塘深处,把一群栖息的鸥鹭惊起,对于深处闺中的李清照来说,这段经历绝不平常,所以才会“常忆”,而从“常忆”中也表现出作者那纯洁天真的天性以及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本词语句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而有一种对生活热爱的生命律动于其中,让人感觉到青春的力量。

思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记”说明对这次游玩印象之深,“日暮”说明这次游玩时间之久,与后文的“晚回舟”呼应。

B、“沉醉”既表现游玩之“兴尽”,又与“误入藉花深处”相呼应,因为“沉醉”所以才会“误入”。

C、“争渡?争渡?”是作者内心自问,表现出词人迷路之后内心的恐慌,有种急切惶恐的情绪在里面。

D、词以“惊起一滩鸥鹭”结,是以“鸥鹭”惊起的恐慌来表现词人迷路后找不到回路内心的恐慌。

2.请说说词中作者游玩时情绪的变化。

[参考答案]

1.D。“以“鸥鹭”惊起的恐慌来表现词人迷路后找不到回路内心的恐慌”有误,词以“惊起一滩鸥鹭”结,表现出一种游玩时的野趣,一种焦燥中的欢快情绪。

2.作者的情绪经历了由欢欣到恐慌再到欢欣的过程。游宴特别尽兴,以致喝酒太多到日暮才返回,这是欢欣;但却迷路误入了“藕花深处”,“争渡争渡”表现出内心的恐慌,但当“惊起一滩鸥鹭”后,作者内心又随鸥鹭的飞起而欢欣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