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诗的颔联点出两个地方“灞岸”(长安)和“楚宫”(楚地)。颈联点出时间“清明”。 根据上面的时间和地点,对照李商隐的年谱,可以查出: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二月,郑亚贬循州,桂州幕府散,李商隐于三、四月间离桂,至楚地(湖南、湖北一带)逗留至秋季,于冬初返回长安。因此,这首诗当写于该年三、四月间。 这一联的意思是:江南江北雪刚刚融化,细嫩的柳枝涂上了淡淡的黄色。 颔联承首联的“江南江北”,明写各处之柳,暗笔埋下思乡情绪,为尾联铺垫。 “灞岸”,灞水岸。灞水流经长安东,上有灞桥,古时为折柳送别处。《三辅黄图》:“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里暗指长安。 “舞姬腰〞,即楚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 颔联的字面意思是:如果长在长安灞桥边,或已被人攀折送至行客之手;如果长在南国楚地,早已如同舞姬之腰袅袅婷婷。 这一联的寓意是:旧年我依依惜别在长安的亲人;如今在楚地看到了新柳,我更加思忆分手之时(思念亲人)。 这一联写得很是贴切:去年离开长安时,正是三月份柳条新绿之时。如今又是嫩条鹅黄之际。 自大中元年春、李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邀、远赴桂州郑幕,至今已一年多了。这也是李商隐平生第一次离家走这么远。 胡以梅评此联曰:“三四将题面承明,一实一虚,便觉灵快。若全实则少风致矣,故妙。”确是的评。“灞岸”句是回忆,是虚景。“楚宫”句是眼前,是实景。如此一来,既以虚实之景写活了此联,又暗为尾联的思乡感慨作好了伏笔。 另外,“攀”字用得很巧妙,字面上是“攀折”之意,暗写“执手相攀”的不舍之状。 颈联转笔,顺“楚宫”一句写眼前之景,同时引出尾联。 这一联的意思是:清明时节,宫路旁的柳树迎着纷纷细雨。太阳落山之时,风吹柳树,垂落的柳枝轻拂野桥。 此联以“清明带雨”、“晚日含风”两个意像渲染气氛。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晚日斜照,和风徐徐。此情此景,倍添思归乡关之心。 尾联顺颈联的眼前景色,感慨万千,揭出诗旨“恨”字,呼应首联和颔联。 “王孙”,古时常为对青年男子的称呼,此处为作者自指。 这一联的意思是:柳条如丝如线,牵动着相思和离别之恨;我的归乡之路啊,是多么的遥远漫长。 此联中的“丝”,谐音“思”,乃相思之意。此谐音法,在古诗中常见。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柳而诗中无一个“柳”字,是所谓的暗咏之法。 这首诗,以新柳的景色兴起,颔联承笔时、巧妙地以一虚一实的景色,使诗灵动起来;上句又暗插入旧日离家时的分别之景、与下句眼前思乡时的春景拼在一起相对照,为尾联的“恨”字铺笔。两景结合得自然无痕,又极其贴切贴事,真的是绝好笔法。 另外,这首诗与《牡丹》的笔法相类,都是前六咏物,为尾联铺垫。故这首咏物诗不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与物结合,而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与物关联,借以抒怀。 这首诗,用词很是浅显、诗中很少的几典故亦常见,但因写景与暗笔结合得巧妙无痕贴切,使得这首诗寓意丰满、深情别致、很是传神。 首联以柳色兴起,引出颔联。颔联承首联,以虚实笔法写柳,为尾联铺笔。颈联转笔缓势,写眼前景色、渲染气氛、积蓄情绪。尾联合笔而感,揭出诗旨、呼应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