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诊碎玉】·跟师笔记·论《伤寒论》“辨XX病脉证并治”临床意义

 经方人生 2023-05-07 发布于四川

       李家生,男,医圣故里邓州人,河南中医学院毕业,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四十余年,一直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专业教学,原张仲景国医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南阳市首届名老中医。李老师认为六经皆有表证,擅长应用经方治疗感冒、无名发热、哮喘、肺结核、慢性鼻炎、小儿疳积、月经病、产后病、中风后遗症。疑难杂症。

    李老师讲《伤寒论》共分二十二篇除前三篇外其它均冠以“辨XX病脉证并治“意义何在?《金匮要略》也是如此冠以“xx脉证并治”。这就是临床辩证论治的核心主题,辨病与辩证以及施治。《伤寒论》中除前三篇均冠以“辩XX病脉证并治”,共计十八篇意义在于首先辨病,现代医学和后世中医多认为中医没有病的概念,多在论证,其实不然,辩XX病就是辩中医疾病名称,比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伤寒六经辩证体系的主题疾病,但是首先冠以“伤寒”病因此在伤寒例里面是围绕伤于寒耳发于热这一类疾病的纲领性篇章。后分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伤寒的类型疾病。这才是辨病。更说明中医的疾病名称存在,后世随着医学进展逐渐发展为以症状为疾病名称的中医分类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谓之感冒、咳嗽、气喘、头痛等等不被现代医学认可的疾病名称。不是医圣的原意。

     二就是“脉证”。脉证二字,单纯理解是脉象脉诊,和症状,包括有症状和脉象综合分析后的证型。前面冠以某某病就是某某病的分证类型,是辩证论治的前提,比如太阳病,首先第一条谓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已经充分说明辨病和脉证的意义。太阳病是中医一个疾病名称,而脉浮是脉诊结果,头项痛并且强点僵痛,并且必须伴随恶寒,用一个而字强点了恶寒。是辩脉证的具体表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仅采用这种格式语句描述疾病辩证的意义,比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篇以“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冠以痉湿暍病,其实是痉病、湿病、暍病的意思,正文通过两短文章描述每个疾病的具体情况,并且如同《伤寒论》一样正文中出现XX病和XX证等字眼,比如本段柔痉、刚痉都是痉病一个分证类型是以疾病的恶寒、汗出与否来区分,比如脉如舌,脉紧弦、脉伏坚都是辩脉证的结果。

图片

      三并治。并治是辩证后的结果,中医临床诊断疾病首先是辨病,然后是辩脉证,就是辩证。而并治其实也是辩证是中医诊断过程中最后一项,疾病辩证后根据辩证的结果并治,就是根据辩证结果辨别疾病选方施药的过程称为并治。比太阳病篇,经过第一条的太阳病提纲证条文已经诊断为太阳病,这个过程称为辩病。但是只是诊断这个类型疾病,不能指导临床用药治疗,那么下一步问题就是辩脉证,太阳病分证首先是太阳中风,中风证是辩脉证的结果,太阳病首先具备太阳病的诊断脉证标准后,伴随汗出、恶风、汗出、脉缓的疾病叫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在第12条中根据辩疾病,辩脉证后分型属于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又分为经输不利证。自汗证、咳喘证,分别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这就是并治的结果意义。

     通过上文分析《伤寒论》数篇冠以“辩XX病脉证并治”的意义。就是后世的辩证论治,中医诊断主题思想,后世多以辩证论治理论来于《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只是以辩脉证和并治为主题的思想的体现,辨证论治的思想来源仲景每一篇文章的标题辩XX病脉证并治。

           本内容已收录《李家生教授学术经验集》转载经作者授权著名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