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尾昂述 2023-05-08 发布于广东

逻辑的“是”

形而上学的“是”

人们一般也都认为

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是不一样的

他们讨论的东西及

他们讨论的方式也

不一样

基于这种认识

有人认为:

用“是”

这个译名

会有一个

严重后果:

易于把,形而上学,的思辨

理解为,纯逻辑,的分析

“是”可以表达命题当中

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关系

但是“是”的解释

“有着

过于浓重的

逻辑学倾向

而我们显然

不能把哲学

仅仅归结为

逻辑学或者

语言学”

有人甚至认为:

“是”的这种译法

隐藏着一种倾向

这就是:

把“existence”(存在)

从“being”(是)

彻底割裂出去

从而

完全从知识论

甚或是逻辑学

角度来去

理解哲学

根据这样的认识

似乎

逻辑讨论的即是“是”

哲学讨论的则是“存在”

二者不同

因而“是”

不仅无助于

理解“存在”

且会消除有关

“存在”的理解

而对于,这样的看法

我当然,无法去赞同

毫无疑问:

逻辑与哲学,不同

它们,讨论的东西,不同

它们,讨论东西的方式,也不同

尤其是

现代逻辑产生之后

人们清楚地认识到:

逻辑即是与哲学

完全独立的学科

但是

由于逻辑一直是

哲学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哲学一种

比较主要的方法

因此逻辑与哲学

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

探讨以上看法

无疑涉及

逻辑与哲学的关系

这一个复杂的问题

限于篇幅

以下讨论

仅仅限于

如何理解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家

大致可以

分为三类

有一类哲学家

同时也是

逻辑学家

比如:

亚里士多德、

奥卡姆、

莱布尼茨

等等

他们既有

逻辑著作

而且

对逻辑的发展

做出重要贡献

另一类哲学家

虽有逻辑著作

但是并不为

逻辑学家重视

甚至不予承认

比如康德有专门的逻辑著作

但他在逻辑史上的地位不高

又比如黑格尔

也有逻辑著作

因为他

以“逻辑”命名

他自己的著作

但是却几乎没有人

认为他是逻辑学家

还有一类哲学家

不是逻辑学家

也无逻辑著作

我的问题是:

按照以上观点

对这些不同的

哲学家的著作

我们应该

如何理解

我们能否说第一类哲学家

在逻辑著作中讨论,“是”

在哲学著作中讨论“存在”?

能说第三类哲学家

讨论的都是“存在”?

即使这

两个问题不存在

即根据以上观点

我们可得到

肯定的回答

那么对第二类

哲学家的著作

又该如何理解

比如对于黑格尔的《逻辑学》

如果认为他所讨论的是哲学

似乎

就应该认为

他里面说的

乃是“存在”

但是他自己就命名

他的著作为“逻辑”

如果认为

他讨论的是逻辑

似乎就应该认为

他里面说的乃“是”

但是人们

却又不认为

他是哲学家

因此,似乎

无论怎样考虑

都是有问题的

实际上

问题绝不是

这样的简单

我们知道

逻辑自产生之日起

一直是哲学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

逻辑

是从事哲学研究

必须具备的修养

问题是:

一个集逻辑和哲学

于一身的思想家能够

研究逻辑就是研究逻辑

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

而他的逻辑

与他的哲学

没任何关系

那他的逻辑思想

对他的哲学思想

没有任何影响

不起任何作用?

我们还知道:

逻辑自从形成

一门学科以来

就一直是从事

哲学研究的人

的必修课

一般来说

西方哲学家

都学过逻辑

因此

即使一哲学家

不是逻辑学家

他也学过逻辑

问题是:

他学的逻辑

对他的哲学研究

就没有任何影响?

他学的逻辑

在他的哲学研究中

就不起任何作用吗

对这样的问题

人们大概很难

给予否定回答

然而,只要是承认

逻辑与哲学有关系

逻辑

在哲学起作用

对哲学有影响

就会面临

一个困难:

如何能认为

这些哲学家

所讨论的

不是“是”

而是“存在”

即便可以认为

他们讨论的是“存在”

我们又如何区别其中

那起作用和

发生影响的

“是”呢

也就是说

哪些语境中是,“是”

哪些语境中是,“存在”

以上问题虽然存在

但是毕竟比较思辨

其实

有了前两节

讨论的基础

我们在

这个问题上

可以讨论得

更具体一些

根据卡恩的研究

einai

最主要的含义

即是系词用法

正如前面所说:

有人认为

这只是一种

日常表达和

语言学的

研究结果

问题是:

若哲学家

把这样的

一个概念

当作研究对象

是不是会背离

它原初的含义

对于逻辑学家我们

也可问同样的问题:

即当他

把这样一个概念

作为研究的对象

是不是会背离

它原初的含义

换句话说:

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问题

到底是从日常思维活动来

抑或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

我们前面

已经指出:

哲学家

的问题

绝对不是

自己凭空

想出来的

而是

来自日常

思维活动

这里则还需要指出

逻辑学家也是同样

因此

逻辑学家

和哲学家

所谈论的“是”即

日常说的“是”

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会在他们的著作中

看到非常熟悉的日常表达

比如亚里士多德说的:

“人是白净的”

“人是理性动物”

和海徳格尔说的

“天空是蓝色的”

“我是高兴的”

等等

而且还会发现

西方哲学当中

所讨论的概念

非常抽象

例子是

具体的

作者使用具体的例子

目的是为有助于我们

理解那些抽象的讨论

这样可以使我们

非常清楚地看到

哲学和逻辑所讨论的“是”

即系与日常所表达的“是”

乃是一回事

由此也就可以说明:

逻辑学家所讨论的“是”

与哲学家所讨论的“是”

乃是同一个东西

虽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所讨论的是同一个东西

皆日常表达的那个“是”

但是由于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不同

因此他们所讨论出来的结果亦不同

比如,逻辑学家把日常表达当中的

这个“是”看作是语言中恒定的要素

试图围绕它揭示出

句子的逻辑结构即

“S是P”

并且在

这样一种

基本句式

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

逻辑体系

而哲学家把日常

表达当中的这个“是”

看作是最普遍的东西

试图围绕它来探讨

最具普遍性的东西

即不是属于

某一学科、

某一领域

的东西及其性质

而是超越一切

学科和领域的

东西

无论这样的研究

得出么样的结果

是不是很有道理

它们确实是不同的

而且是向着不同的

方向发展的

但是正由于“是”

既是,传统逻辑研究的,出发点

也是,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

因此使我们在这样两种

完全不同的学科和范围

可看到一些共同的东西

而且鉴于哲学家之本身

逻辑水平和修养的差异

这种

共同性的体现

也会有所不同

以亚里士多德为例子

由于他

既是

逻辑的

创始人

也是

形而上学

的开拓者

因此

这种共同性

在他的身上

体现得

最明显

他的逻辑是一种

以“是”为核心的

主谓逻辑

他的形而上学则是

以“是本身”

为核心对象

这样

逻辑和哲学似乎在

“是”这一个问题上

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因为逻辑即是,最抽象的

形而上学则是,最高层次的

以逻辑和

形而上学

这样两种

不同方式

相结合来

研究一个

最普遍的

问题

恰恰体现了

第一哲学

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

逻辑当中的

“是”乃是显然的

他的形而上学的

“是”也是显然的

这种情况下

即使字面上

二者的结合

不是显然的

大概我们

在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

也不能不考虑他的逻辑

而只要联系到他的逻辑

“是”就会立即凸现出来

更不用说在古希腊

还并没有一个表示

“存在”的词

因此,假如“是”

有“存在”的含义

那么“是”的考虑

为什么会无助于

我们理解“存在”

传统逻辑

即是在亚里士多德

逻辑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是”

的核心地位

也是显然的

传统哲学

尤其是形而上学

是在亚里士多德

的形而上学的

基础上发展的

因而不仅

其核心概念“是”

承袭亚里士多德

而且

其讨论的许多问题

以及使用的术语如:

本质、偶性、

形式、质料

等等

也基本来自

亚里士多德

理解这样的哲学著作

即使不是逻辑学家的哲学著作

不考虑逻辑大概也是不应该的

但一旦我们联系起

他们所使用的逻辑

或在他们文字背后

所起着作用的逻辑

也会看到逻辑的“是”

以及形而上学的“是”

的重合

我并不能明白

看到这种重合

从而认识

到逻辑

和哲学

的联系

并认识到逻辑

在哲学当中

所起的作用

怎么竟会消除

“存在”的含义

而使哲学研究仅仅成为

逻辑学和语言学的考虑?

“存在”作为一个

正式的哲学术语

出现之后

人们既可以用它

表示“是”的含义

而且有时候也可能

会用“是”来表示它

因此哲学中有了

“是”,与“存在”

之间关系的讨论

黑格尔和海徳格尔可以说是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在亚里士多德逻辑中

以及在基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

传统逻辑中

没有“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常项

因而便没有关于“存在”的探讨

因此也就可以理解

为什么在讨论当中

主要围绕和突出的

依然是,“是”

而不是“存在”

尽管人们必须

在这样的探讨中

涵盖存在的含义

无论这个概念

出现或不出现

比如

黑格尔在论述

他的哲学体系

阐述了其

初始概念

“是”:

“是首先乃是

针对别的东西

而被规定的

其次

它是在自己内部

而起规定作用的”

然后

他是从

“是”的

这两种

具体的含义

过渡到它的

纯粹抽象的

含义

由此得到了

他的体系的

第一个初始概念“是”

前一种含义显然是

“是”的系词含义

而后一种的含义

则相当于“存在”

这里,“是”的理解

恰恰能有助于我们

更深入细致地理解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对照分析哲学

也许

可以更好地理解关于

“是”和“存在”的探讨

分析哲学与

传统哲学有

许多区别

其中最重大

的区别之一

也许可以说

在于“是”

不再是讨论

的核心问题

表面上说

分析哲学家们反对

传统形而上学那种

讨论方式

反对把“是”和“不”

这样的东西当作是

讨论的对象

因为

这样的讨论导致

形而上学的命题

都是没有意义的

不论

这一种观点

有没有道理

产生这一种

观点的原因

与分析哲学家

使用的逻辑

却有着十分

密切的联系

因为

他们使用

现代逻辑

而在现代

逻辑当中

“是”

不再是一个逻辑常项

甚至根本就不出现了

因此当

使用这样一种逻辑为根据

来去进行哲学研究的时候

突出的

依然是

逻辑分析

突出的

依然是

与逻辑

相关的

东西

对于句子

中的“是”

依然可以

进行分析

比如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当中的

“是”表达的是个体与类的关系

而“晨星是昏星”中的“是”

表达的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

但是无论如何再也无法把“是”

作为哲学的核心概念加以突出

相比之下

分析哲学

对“存在”

的讨论

却非常多

以致“存在”

反而成为了

哲学讨论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

这是因为

人们认为现代逻辑中的

存在量词刻画了“存在”

这一概念的性质

依据这一理论

来去探讨存在

可比较深刻地

揭示它的

哲学含义

在这种意义上

“是”的理解

可以有助于

我们理解

传统逻辑和

现代逻辑的

区别

因而有助于

我们理解不同的逻辑

对于形成不同的哲学

所起的不同作用

从而有助于

我们更深刻地

理解西方哲学

一般我们知道:

运用逻辑方法

从事哲学研究

是西方哲学的

一个主要特征

因此综上所述

认识到逻辑的“是”与

“形而上学”的“是”

乃是相同的东西

并且由此出发

理解西方哲学

则可比较好地

看到逻辑与哲学的联系

认识逻辑与哲学的关系

从而可以,依循逻辑分析

这一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

来去理解,西方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