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人参篇

 昵称32461016 2023-05-09 发布于江苏




编辑推荐语


人参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文章以《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之功效为纲,归类分析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规律。以经方为抓手,从临床出发去理解《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功效,或许是我们研究本草的有效门径
图片
【摘要】人参作为经方的常用药材,《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补五脏常配伍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理中汤、吴茱萸汤、四逆加人参汤、附子汤、侯氏黑散等。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常配伍龙骨、牡蛎、茯神,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四逆汤。除邪气常配伍生姜、大枣、炙甘草,如柴胡类方、竹叶汤、厚姜半甘参汤、鳖甲煎丸、木防己汤、桂枝新加汤等。目睛的正常功能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的上荣,故明目亦是人参补五脏的体现。主开心常配伍炙甘草、大枣等,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除《神农本草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人参还有新的发展,人参救阴津,气化为津以止渴,如玉壶丸中人参、天花粉治疗渴饮无度,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上消口渴;人参味甘,补益中土脾脏,微苦可补中祛邪以止呕,如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之呕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寒热格拒之呕吐。 

图片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简称为《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论著。《本经》与《伤寒杂病论》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著作,二者一脉相承。《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所使用的药物总数有80%以上出自《本经》,共136种。徐灵胎说:“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本经》对药物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出指导临床的药证记录,可视为《伤寒杂病论》方证对应之肇始。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中人参为常用药物,其中使用人参的方剂分别有23首、22首,共45首,占《伤寒杂病论》中所有方剂的14.2%,且人参在仲景方中应用频繁,主治病证范围广泛。本文以《本经》功效为纲,对人参在《本经》的主治与经方中人参的配伍规律进行归类分析,解读仲景组方用药思路,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图片

1 人参品类及性味之辨


图片
图片
《本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人参归于上品,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人参的根。人参的性味归经为:“甘、微苦、性平。归肝、心、脾、胃、肺、肾经。”
《本经》并无党参、人参之分,且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的药物“人参”,也并未注明其有人参、党参之别,对此历代医家也有不同的见解。有认其为五加科人参者,也有认其为桔梗科党参者,甚至出现人参、党参混用之象,给考证《伤寒杂病论》方药状况以及研究有关方药的机制带来很大困难。现代研究认为,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且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等多种药理作用,与《本经》所述久服人参轻身延年、益智不谋而合。
图片

2 人参功效与经方应用


图片
图片
《本经》中所提及人参的功效主要有“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仲景经方中人参的用法多源于《本经》之论,具体分析如下。

图片

2.1 补五脏

2.1.1 方药  

常配伍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代表方为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理中汤、吴茱萸汤、四逆加人参汤、附子汤、侯氏黑散等。
《本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人参色黄味甘质润,合脾土之性,故先入脾,以后天补先天;次入肺而助心行血,治理调节脏腑生理功能;次入心而通神明,开心益智;次入肾藏精而作强;次入肝而定谋虑,除惊悸,明目。且人参外形似人,可补五脏之真气,《伤寒杂病论》充分体现了人参补气范围之广。炙甘草汤之人参,补益心肺之气;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之人参,补肺胃之气;理中汤之人参,补脾胃之气;吴茱萸汤、四逆加人参汤之人参,补肝肾之气;附子汤之人参,补肾中之阳气;侯氏黑散更是药味庞杂,配伍精妙,取人参补肝脾之义。

2.1.2 医案  

梁某,女,57岁,2021526日初诊。主诉:心慌心悸半月余。既往有心肌缺血、肺动脉瘘、动脉硬化病史。经常心慌心悸,故来诊。现症见: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心悸,头眩,气短懒言,乏力自汗,寐差,眠浅梦多,伴双目干涩,咽干,二便调。舌红,有齿痕,苔薄白,中裂纹,脉沉细。方选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炙甘草20g,生地黄40g,人参10g,桂枝20g,麦冬20g,阿胶(烊化)3g,炒酸枣仁20g,川芎10g,知母6g,茯神20g,生姜4片,大枣5枚,清酒30mL7剂,水煎服。二诊:诸症缓解明显,大小便调,舌稍红,上方继服14剂。
按:患者气短乏力、自汗、舌红,一派气阴两虚之象,无阳以宣气,无阴以养心,故心慌心悸。以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此方名其义有二,其一土是万物之源,炙甘草汤取虚则补其母之义;其二阴阳气血皆不足,脉行不畅,中有凝阻,用之可补气血,壮通脉道。患者寐差,眠浅易醒,多梦,双目干涩,舌红为酸枣仁汤证。本案中人参伍炙甘草、大枣益气补心脾,伍桂枝、炙甘草强心复脉。同时“五脏六腑之精注于目”,人参补五脏之精气,酸枣仁养肝血缓解双目干涩,共筑明目之功,符合《本经》中对人参的描述。

2.2 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

2.2.1 方药  

常配伍龙骨、牡蛎、茯神。代表方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四逆汤。

图片

若脏腑功能虚衰,封藏功能失常,五脏精气流失,则出现精神失常、魂魄涣散、志意烦乱,反之补五脏能治疗焦虑、急躁、忧郁、不寐等精神类疾患。《药性论》云人参能治“患人虚而多梦纷纭”。人参安精神其一在于能养脏腑阴气,引卫气入脏;其二在于人的精神活动与五脏关系密切,魂、神、意、魄、志分藏于五脏,人参补五脏,五脏得养,气血充足,神气自彰,此可谓“入藏养阴,安精神,定魂魄之外微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胸满烦惊,谵语”,人参扶正祛邪,入肝经以协助龙骨、牡蛎、茯苓定惊除烦安神;茯苓四逆汤主治“阴阳两虚,恶寒肢厥、烦躁”,用人参补益真阴,协助茯苓安神除烦。

2.2.2 医案  

花某,女,57岁,2021224日初诊。主诉:寐差数年,加重1周。现症见:寐差,口干口苦,急躁易怒,2019年因爱人去世后胆怯易惊明显,入睡困难,凌晨2点至3点易醒,醒后难复睡,伴心慌胸闷。纳尚可,二便调,舌暗,苔薄白满,脉弦滑。方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清半夏10g,人参10g,茯神30g,桂枝10g,酒大黄3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生姜4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二诊:药后症缓,寐转安,夜间睡眠时间多为7h左右,易紧张不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上方加远志10g、石菖蒲10g,续服14剂,寐安。
按:《丹溪心法》曰:“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本案患者由忧思郁怒日久而发。肝气郁结不舒,疏调功能及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失调,营卫不和,魂不潜藏,故不寐。患者常于凌晨2点至3点易醒,情绪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多为肝失疏泄,胆汁上逆所致。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肝泻胃、镇惊安神、涤痰清火。此方所主病邪在胸胁肝胆,方中使用柴胡、大黄配伍主要是为了除去肝胆中的邪热和惊痰,据《本经》记载大黄和柴胡均有“推陈致新”的功效。方中人参用量为常用剂量,佐助茯神以宁心除烦安神,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佐助龙骨、牡蛎以定惊安神。

图片

2.3 除邪气

2.3.1 方药  

常配伍生姜、大枣、炙甘草,代表方为柴胡类方、竹叶汤、厚姜半甘参汤、鳖甲煎丸、木防己汤、桂枝新加汤等。
喻昌《寓意草》云:“体虚之人,必用人参少助元气以驱邪,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人常常受外界邪气的影响,轻者邪气入体而半出不出,重者邪气入体而不出。因此体虚之人常以人参补五脏扶正气以除邪气。人参在六经病皆有不同的组方应用,太阳病可用人参益气解表,少阳病则可扶正托邪。《本经疏证》亦言:“小柴胡诸加减汤,终不可不谓之除邪气耳。”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厚姜半甘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均取人参扶正祛邪之功。鳖甲煎丸中人参补气养血,助鳖甲软坚散结治“疟母”;木防己汤中人参补气,助防己、桂枝通阳散结治“膈间支饮”;桂枝新加汤中白芍配伍甘温益气的人参、甘草补气养血以固本祛邪止身痛。

2.3.2 医案  

曹某,女,41岁,2021228日初诊。主诉:腹胀1月余。现症见:腹胀不适,饱食及晚餐后加重,按揉后嗳气,嗳后腹胀稍有缓解,但不明显。晨起口苦,每于下午发热(37.2 ℃),纳少。舌暗胖,有瘀点齿痕,脉弦沉细。方选小柴胡汤合厚姜半甘参汤加减:厚朴45g,清半夏15g,炙甘草6g,人参15g,柴胡30g,黄芩10g,生姜10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二诊:午后发热消失,体温正常,腹胀及胃痛均减轻,口苦消失。
按:本案患者以腹胀为主诉,且该腹胀有明显的时间节点,晚餐后加重,呈朝轻暮重之势。因为人体和大自然的阳气都是在白天充沛、傍晚衰退、昼时阳气充足,则白天脾气得以充养,中焦得运,故腹满不显;待到暮时,人体阳气渐衰,脾气亦不足,失于运化,气机阻滞,腹胀明显。故腹满表现为朝轻暮重,病势重时以邪气盛为主,嗳气后腹胀缓解不明显,正如《伤寒论》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故用厚姜半甘参汤消滞除满、健脾和胃。此证实多虚少,轻施炙甘草、人参以补虚扶正除邪。患者晨起口苦,晨起为少阳病欲解时,且每于下午定时发热,热势不甚,为往来寒热之象,且脉弦细,提示少阳肝胆病变。处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扶助正气,防止邪气深入内传。

图片

2.4 明目

《灵枢·大惑论》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医家大都认为“肝开窍于目”,而把“滋补肝肾”作为“目暗不明”的常用治法,临证常用女贞子、枸杞子等药物。而《本经》所载人参亦有明目之功,或因其补五脏之气,气属阳,入肝则“目得血能视,阳生则阴长,故明目”;或因脾气散精,若脾虚不运、脾失升清,而导致目不明,而人参补脾胃之气,恢复脾主升清功能以明目。现代研究证实,人参能增强暗处作业者眼睛的抗疲劳能力,提高眼睛的暗适应能力。但仲景方中未体现人参的明目作用,故此不予医案列举。

2.5 主开心

2.5.1 方药  

常配伍炙甘草、大枣。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
《本经》记载人参主开心,《说文解字》中“开”意思是“通,使通”,心可解释为“中央,枢纽”。脾胃位居中州,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故而此处“开心”主要是指人参在脾胃病的调节治理中发挥重要功效。且多数文献认为《伤寒论》中的“心下”指膈下胃脘的部位,与《说文解字》的解释一致。《伤寒论》提及人参的多首方子皆能治疗心下痞。如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鸣,心下痞”;生姜泻心汤治“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旋覆代赭汤治“心下痞硬,噫气不出”;桂枝人参汤治“心下痞硬,表里不解”,以心下痞作为主症时人参常用剂量不少于二两。无论是表里相兼的桂枝人参汤证,还是寒热错杂的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皆以中气虚故也。黄元御言:“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上方以人参建立中气,脾胃之气健运,复其升降斡旋之职,呕利皆可止,心下痞满自消。

2.5.2 医案  

王某,女,46岁,202178日初诊。主诉:胃胀痛3月余。现症见:胃胀痛,胀甚喜揉按,右侧胁肋部疼痛,胃脘畏凉,嗳气频,嗳后觉舒,饭后不消化感,四末不温,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日1行,质散。舌淡黯,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弦。方选半夏泻心汤合外台茯苓饮合四逆散加减: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人参10g,茯神15g,白术10g,陈皮10g,枳实6g,柴胡15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4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二诊:诸症皆缓,双下肢无力,怕凉,纳可寐安,大便日2次,质黏,小便调,舌淡黯,苔腻根部稍黄,脉沉数。上方去枳实、陈皮、茯苓,加肉桂3g、泽泻25g,继服14剂。

图片

按:患者胃胀痛、喜揉按,嗳气频,四末不温,苔黄腻。证属中气不足,脾虚不运,中焦斡旋失职,气滞中焦,升降失宜,而致上热下寒之证。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恢复中焦斡旋功能,是治疗心下痞常用方。方中人参、炙甘草、大枣调中补虚,一调寒热之错杂,二调脾胃之气机,“心下痛”自消。胃胀嗳气纳差,且胃脘怕凉怕风为中虚停饮所致,处以外台茯苓饮“消痰气,令能食”,此方是治疗痰气痞的常用方。四末不温、脉弦、胃胀,处以四逆散透邪解郁、调畅气机。半夏泻心汤与外台茯苓饮中皆有人参,调中补脾以消“心下痞”。
图片

3 经方应用的新拓展


图片
图片

3.1 益气生津止渴

人参益气生津止渴在《本经》中未明确提及,但《伤寒论》中“渴欲饮水”;《金匮要略》中“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小柴胡汤证,若渴,去半夏,加人参。”然而热邪伤津,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即可,为何加用人参?《灵枢·决气》云:“津为水,属阴,能外达上通,则阳矣,夫是之谓阴中之阳”,人参亦为阴中之阳,同气相求,故其能救阴津,使气化为津不化为火。《仁斋直指方》所载处方玉壶丸即人参、天花粉这两味药各等分,主治消渴、渴饮无度。喻昌所创清燥救肺汤以桑叶、石膏清宣肺热,配人参“生胃津,养肺气。”现代临床常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上消,缓解口渴、多饮症状,疗效明显。

3.2 补中降逆止呕

《本经》中未提及人参止呕功效,而《伤寒论》中呕者多伍人参。如吴茱萸汤治“干呕”“呕而胸满”;小柴胡汤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去人参、栝楼实”;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鸣”;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食入即吐”。半夏泻心汤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均辛开苦降、温清并用,治疗寒热错杂之呕吐,而后方去掉半夏、炙甘草、大枣后治疗寒热格拒的食入即吐,可见和中降逆功效更雄。或因呕者,多脾胃虚弱,邪气引触。人参色黄味甘微苦气凉质润,味甘补益中土脾脏,微苦于虚中祛邪,故呕吐常用人参。且经文献考证人参复方降逆止呕效果明显高于半夏。

图片

图片

4 结语


图片
图片
通过将《本经》人参的功效与经方的配伍、方证结合分析,发现人参与不同药物的配伍组合、加减变化既加强了《本经》所载的各种功效作用,又拓展了人参的主治范围,为后世医家的继承发扬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以经方为抓手,从临床出发去认识理解《本经》的药物功效,或许是我们研究《本经》的有效门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