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 生姜 炙甘草 半夏 人参 伤寒此五药,中气所聚,生气之本。说伤寒所载方义均是:保胃气,存津液。正是如此。 方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干姜,黄芩,黄连+伤寒中气5药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 ![]() 《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 《名医别录》:【生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生犍为及荆州扬州。九月采。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大枣 《神农本草经》:【大枣】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出汗。生河东平泽。 《名医别录》:【大枣】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治心下悬肠澼澼。久服不饥神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暴干。【三岁陈核中仁】燔之。味苦。主治腹痛邪气。【生枣】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生河东。(杀乌头毒。)又【枣叶】散服使人瘦。久即呕吐。揩热疿疮至良。 半夏 《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槐里川谷。 《名医别录》:【半夏】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萎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一名示姑。生槐里。五月八月采根。暴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上党山谷。 《名医别录》:【人参】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茯苓为之使。恶溲疏。反藜芦。)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河西川谷。 《名医别录》:【甘草】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