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一定不知道900多年前“福犀”有多躁!

 自华居 2023-05-12 发布于广东
《金母·木公及诸神》雕漆挂屏  袁师永 作

2017年,由袁师永创作的《金母·木公及诸神》雕漆挂屏在第九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漆艺类的金奖。

在这个有福建工美“奥斯卡”之称的赛事中,雕漆算得上是“独苗”,而在以脱胎漆器、漆画著称的福州漆艺界,更显得难能可贵。而后,在全国版权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厦门文博会等国内重大赛事上,我们都可以见到福州漆雕作品频频获得大奖。

图片
图片
《金母·木公及诸神》雕漆挂屏(局部)


雕漆,古称漆雕、剔红、剔犀,专属于福州的雕漆工艺,简称为“福犀”

“福犀”是一种特殊的漆器制作工艺,以金、银或木、脱胎等材质为胎体,在上面反复髹涂或朱或黑或其它天然色漆。根据需要,漆层可达数十层、百余层。待表干而内未全干时,用V形刀雕剔出云纹、如意纹等图案,再经打磨、推光、打蜡完成。

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的“南宋剔犀如意云纹三层六出葵形盒”,也就是“福犀”作品,是目前经考证有确切纪年的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雕漆器。

图片
图片
南宋剔犀如意云纹三层六出葵形盒
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

这件“国宝”漆盒的主人是南宋一名武将的太太。器件呈葵形,三层一盖,子母口,浅圈足。胎体为木胎,除盒内髹黑色推光漆外,盖面、盒身通体雕漆,刀口流畅,深刻近底。

精湛娴熟的刀法,剔刻出朱、黑相间交叠的漆层。盖面盒身上的如意云纹,线条圆润丰盈,美轮美奂,属剔犀的上乘之作。当然,这也可管窥宋代福州漆艺水准之一斑。

这是摆在闺房里的梳妆盒,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私人订制”,其精美考究之程度,堪称妆奁里的“爱马仕”。

宋代,梳妆盒又称“奁”,里面装的是香粉、铜镜、梳子之类的梳妆打扮用具。女人天生爱美,古今如一。

图片
南宋剔犀如意云纹三层六出葵形盒
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

这只梳妆盒,一定是女主人生前最常用也最珍爱的物件。她有可能是个爱买买买的“败家娘么”,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她那武将的丈夫送她的礼物。要不然,她也不会把盒子带进坟墓里了。

可以想象,她曾无数次打开盒子,临镜梳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所以,梳妆盒不只是“福犀”的代表作,还是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

另外,还有福州茶园山宋墓出土的“葵形剔犀漆奁”“剔犀圆盒”及闽清白南村宋墓出土的小漆奁、执镜盒这四件“闺宝”,也都是“福犀”的精品。

不光女人喜欢,男人也喜欢剔犀器。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一书中就有一件剔犀如意云纹盏托,它还被封了官,叫“漆雕秘阁”。秘阁,系宋代官名,主要负责收藏管理皇家珍本藏书、古画墨迹等事务。

图片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漆雕秘阁”(盏托)

剔犀盏托,其造型高耸稳重若重楼危阁之状,故名“秘阁”。它系用作固定茶盏方便端持,并防热茶烫手,器身又饰以如意云纹,是君子之器。

尽管书中并没有指明该器产于何处,但至少能说明剔犀器在宋人生活中的流行程度。也正是从宋代开始,雕漆日渐崭露头角。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四季温暖湿润,非常适合调漆、养漆,加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漆艺创作及漆器业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沃壤。

图片
《淳熙三山志》有关福州“作院”的记载
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朝廷就看上了福州,在此设“作院”,后扩充为“都作院”,内设十一作,漆作就是其一。福州漆器在满足内需的同时,还藉由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销往高丽、日本及东南亚、南亚诸国,甚至西亚、非洲地区。

图片

元  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到了南宋,北方陷落,许多能工巧匠亦随着宋室南渡,推动了“福犀”渐成规模。随后一路高歌猛进,在明清时代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明初收藏家曹昭在其名著《格古要论》中怒赞“福犀”:
“古剔犀器,以滑地紫犀为贵,底如仰瓦,光泽而坚薄。其色如枣色,俗谓之枣儿犀,亦有剔深峻者,次之。福州旧作色黄滑地圆花耳者多,多谓之福犀,坚且薄,亦难得。嘉兴西塘杨汇新作者,虽重数两,剔得深峻,其骨子少有坚者,但黄地者最易浮脱。”

图片

图片
明初收藏家曹昭名著《格古要论》中对“福犀”的描述

可见,在眼光挑剔且老辣的曹昭看来,“福犀”的品质与档次要比嘉兴的剔犀器高得多。老曹的这一精辟论断,还被善于写鬼故事的蒲松龄“抄袭”到他的《家政内编》里去,文字大同小异。

图片
明  剔犀双凤牡丹大圆盒

图片
明  剔犀云纹香盒

垂青咱们“福犀”的还有清代戏剧家李渔,他这样写道:
“后游三山,见所制器皿无非雕漆,工则细巧绝伦,色则陆离可爱……制之既成,工师告予曰:'八闽之为雕漆,数百年于兹矣,四方之来购此者,亦百千万亿其人矣,从未见创法立规有如今日之奇巧者,请衍此法,以广其传’……”(《闲情偶寄·器玩部》)

不难看出,清代“福犀”技艺已臻于完熟,声名鹊起,引得四方来客慕名求购,而且还是享誉数百年的畅销品。

图片
图片
清·康熙  剔红圆盒
现藏于福建省红门漆艺术研究院

图片
清·雍正  剔红对瓶
现藏于福建省红门漆艺术研究院

图片
清·雍正  剔红对瓶(局部)
现藏于福建省红门漆艺术研究院

民国史学家邓之诚也坚称:
“雕漆始于宋庆历以后,名曰犀皮……分戗金和剔红。戗金以细针戗出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以钻钻其空处,谓之钻犀……色黄滑地,圆花有云而坚薄者,曰福犀,福州所做也。”

图片
图片
清·康熙  剔红对瓶(局部)
现藏于福建省红门漆艺术研究院

抗战爆发后,百业凋敝,福州漆器业也未能幸免。

至1940年代中期,除少数古董店还兼作拼装、修复活外,“福犀”已是停滞不前,萧条不堪,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上世纪50年代,沉寂多时的“福犀”迎来了新生。

1956年,福建省文化局举办了首届民间美术展览会,雕漆艺人林兆铛、李长铭,漆器艺人李芝卿、漆画师齐羽试制了一批全雕漆工艺品参展,并由此引来了外贸部门的订单。

为了完成订单,师傅们组织了一批生产技术团队在西门柴巷(因城市改造今已不存)加班加点,渐渐打开了外销市场。不久,雕漆生产合作社也应运而生,社员有20余人,由木工、漆工、画工、雕工等工种组成。

1958年,福州工艺美术厂成立后,雕漆社成为车间之一。福州雕漆工艺在这一历史阶段渐向综合材料、跨界工艺发展,为现代福州漆艺“百花齐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剔犀云纹高足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