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上)

 慧然 2023-05-12 发布于广东

Image

 
【目录】

【提要】
【论证理路】

一、子夏易学与《连山易》举证

1.子夏简介

2.《易》为子夏家学

3.子夏与《连山易》的关系(《易本命》)

二、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八卦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1.《连山易》、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帛书《易》卦序的关系

(1)发现《连山》初经——神农《连山》先天八卦

(2)探索《易传·说卦传》与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句次差别的奥秘

2.《连山易》先天八卦与帛书《易传》“东北、西南”的关系

(1)帛书《易传》释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2)帛书《易传》释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3.帛书《系辞》“营辰之斗”与夏历、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的关系

4.孔子教子夏损益之道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1)帛书《要》孔子论损益与大禹后天八卦的关系

(2)帛书《易传》讲卦用《周易》卦序,而不用帛书《易》卦序

(3)帛书《衷》“丰之虚盈”

(4)孔子论损益之终而言“轼”与帛书《缪和》解益卦九五爻辞言“轼”

5.帛书《易传》龙德亦阳亦阴与《易本命》等文献的关系

三、《释文》《集解》《正义》等文献引《子夏易传》与帛书《易》、帛书《易传》的对比

四、韩婴易学与帛书《易传》的关系(发现《本命》《连山易》)

1.子夏易学的自评与孔子评

2.帛书《缪和》与《韩诗外传》“聪明睿智”

3.帛书《二三子》、帛书《缪和》与《韩诗外传》“一谦四益”

4.帛书《缪和》与《韩诗外传》引用困卦

5.帛书《易传》与《韩诗外传》论未济卦

6.《本命》《连山易》“性命”之理与《韩诗外传》

7.《韩诗外传》引《系辞传》

五、子夏学派、帛书《缪和》《昭力》与《韩诗外传》的法家思想倾向

 

附录:

《释文》《集解》《正义》《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

(一)《经典释文》引《子夏易传》

(二)《周易正义》引《子夏易传》

(三)《周易集解》引《子夏易传》

(四)《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


【正文】
 
【提要】
 
孔子晚年(68岁到73岁)研究《周易》分两个阶段,即《易传》草创期和《易传》成熟期,《易象》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帛书《易传》的内容除《系辞》外,大都来自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材料,传本《易传》的内容是孔子在草创期基础上以《易象》为纲领加以提炼的结果。帛书《易传》的主笔和传人是子夏,传本《易传》主笔和传人本来是颜回,因颜回夭折而由商瞿候补,故《史记》、《汉书》记载孔子传《易》于商瞿(见《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解读:颜回与《易传》的关系》)。
孔子在未获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据文句和《连山易》思想解《易》,子夏由于精于《连山易》,所以这时期与孔子非常契合。但是最终孔子获得《易象》,解《易》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有了传本《易传》与帛书《易传》的分野。子夏或由于思维惯性等原因没有得到《易象》的真传,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资料。
 
【论证理路】
 
本文的主题是论证子夏与帛书《易》的关系。帛书《易》分帛书《六十四卦》与帛书《易传》两部分,帛书《易传》有《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
本文论证的思路是:将子夏易学、《子夏易传》的内容与帛书《易》、帛书《易传》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相近的文字特征、思想意趣,以阐明子夏易学与帛书《易》学的关系。
这里的子夏易学是指古代文献中记载子夏本人思想与学易的内容,见于《论语》、《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这里的《子夏易传》是指古《子夏易传》,不是今本《子夏易传》,今本《子夏易传》是唐代张弧伪作。
《文苑英华》载唐司马贞议云 :“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释文》于《子夏易传》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据《七略》,子夏有《子夏易传》传世,到汉初由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传之。《汉书·艺文志》说《易》“《韩氏》二篇,名婴。”《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故《韩氏易传》即《子夏易传》。这就如《毛诗》、《公羊传》虽然都是由子夏所初传,而以其后人名之。
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这是说《子夏易传》是韩婴作,韩婴字子夏。汉代崇尚儒学,用孔门弟子字为字者多有之,如杜钦、杜邺、孔光、万章、牛商、梁相、孙建、张宏、邓彭祖、禽庆,皆字子夏(陈鸿森《<子夏易传>臧庸辑本评述》,《齐鲁文化研究》总第10辑2011年)。表字为成人以后所起,故表字或含治学之志,韩婴字子夏或表明其善子夏之学。而子夏以夏为字,或表明其善夏《易》、《连山》也。
笔者认为《子夏易传》始于子夏,子夏是孔子晚年研究《周易》第一阶段的跟随者,后来子夏将其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汇集成书,这是《子夏易传》的雏形。自春秋、战国以至于秦汉,期间有后人的增益,以及籀文到隶书的变迁,西汉韩婴将《子夏易传》重新整理为《韩氏易传》。
本文所引《子夏易传》主要是《经典释文》、《周易集解》、《周易正义》等权威文献,南宋朱震《汉上易传》所引《子夏易传》半真半假,基本不予采信,理由见附录文末的四种著作所引《子夏易传》。另外,《韩诗外传》所引易学文献也列入《子夏易传》系列。
 

一、子夏易学与《连山易》举证


1.子夏简介
子夏(前507—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崇尚儒学的魏文侯亦尝从学。子夏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汉书·徐防传》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李鼎祚《周易集解·序》言孔子传《易》:“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这段话说明子夏是最先跟从孔子学《易》的,也暗示了《子夏易传》属于孔子研《易》初期的成果。
2.《易》为子夏家学
子夏姓卜,其先祖是以王官为职、占卜为业的“卜官”。湖南《浏阳卜氏族谱》记载子夏的六世祖为晋文公名臣卜偃。
高培华说:子夏是晋国人,说他是卜偃后裔比较可信。从《论语》中也可找到旁证:《论语·子张》记子夏称子游为“言游”,乍看有点奇怪。子夏年长子游一岁,若无特殊原因,按照常礼和孔门弟子间相互称名不称字的惯例,应当直呼其名曰“偃”,或者“言偃”;像这样把姓与字连称“言游”,实在是罕见现象。看来这特殊原因,就是子夏要避其先祖卜偃之名讳(高培华.子夏传《易》考,《寻根》2012年04期)。
卜偃是晋献公至文公时代晋国的掌卜大夫。《左传》有卜偃分别用卜法和《周易》筮法为晋文公卜筮的例子(见《周易诠释》大有卦解读筮例)。《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有六十有四。”子夏姓卜名商,其祖上或有让子夏通习《连山》夏易、《归藏》商易、《周易》三易之志。
《孔子家语》说子夏“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礼记·经解》引孔子曰:“絜静精微,《易》教也。”由此可见子夏的易学教养。
桓谭《新论》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礼记·表记》: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将出土秦简《归藏》和传本《归藏》汇集,其卦辞举例如下:
归妹曰:昔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鄉。”
《归藏》的卦辞平均每卦约50字许,故《经》约3200字许(即《归藏·郑母经》),再加上《传》的文字(《归藏》的《初经》或《说卦》),总字数应该符合桓谭所说“《归藏》四千三百言”。《归藏》多神话之语,正如《礼记·表记》子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依据桓谭所说“《连山》八万言”,“夏《易》烦(繁)而殷《易》简”,《连山》实为夏代王官诸多经典文献的汇编。《礼记·礼运》说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坤乾》即《归藏》,《夏时》属于《连山》。孔子与子夏对《连山》、《归藏》都有了解,而子夏尤精于《连山》。
3.子夏与《连山易》的关系(《易本命》)
《周礼·春官·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郑玄注:“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贾公彦疏:“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又曰:“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人无为卦首之理,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也。”
《礼》与《易》相表里,孔子说“夏道尊命”,夏《易》《连山》的特征是顺天命,故《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言命与天,当与《连山》有关。古文(甲骨文)命与令同一字,夏代有《夏令》一书(《左传》),《礼记》有《月令》篇,时令、月令,皆天命之份也。《逸周书·周月解》曰:“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左传·昭公十六年》:“夏数得天”,《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行夏之时”,故周礼对夏礼有继承,表现在《周易》上就是《大象传》。
武王革命,以复兴夏礼为旗帜,建立周朝后,称分封的中原各诸侯为诸夏。在这个大背景下,周朝的士族们在习《周礼》之余便有研究夏礼的风气。
《孔子家语·执辔》说:
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如九。
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
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言。”
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惠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故曰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殊形异类之数。’王者动必以道动,静必以道静,必顺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谓之仁圣焉?”
子夏言终而出,子贡进曰:“商之论也何如?”孔子曰:“汝谓何也?”对曰:“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
这段文字包含了《连山易》的诸多内容,详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一文的解读。这段文字另见于《淮南子·墬形训》和《大戴礼记·易本命》,《大戴礼记》将其命名为《易本命》大有深意,因为这段文字是讲《易》的,子夏明说是《易》,又说《山书》,《山书》即《连山》也。孔子说“夏道尊命”,故《连山》又名《易本命》,这与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如出一辙。
今本《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帛书《系辞》: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系辞传》“乐天知命”今本与帛书同,这是沿袭夏《连山易》的用法。今本《系辞传》“开物成务”本义为卜筮,《朱子语类》曰:“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开物成务”,帛书《系辞》作“古物定命”,保留了夏《连山易》的特色。关于《连山易》与帛书《易传》的关系,详见下文。
《易本命》开始说“天一,地二,人三”,即乾一,坤二,艮三。文中的数字配象实为八卦纳甲。八卦纳甲,见于传世文献的京房易学,而出土清华简筮法《天干与卦》即八卦纳甲。

清华简筮法《天干与卦
Image

纳甲源自《连山》,这些数都是与九相乘而得,夏礼尚九,大禹划九州,作《洪范九畴》(九洛),以《九辩》和《九歌》祭祀天神。子贡评价子夏“微则微矣”,这又使人联想到《礼记·经解》孔子曰:“絜静精微,《易》教也。”孔子认可子贡对子夏易学“微”且“非治世之待”的评价,子夏所谈虽然精微,却不是治理国家所需要的,如《论语·子张》子夏自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为后来孔子不传《易象》给子夏埋下了伏笔。(详见《周易密钥》第6-7节:发现纳甲与《连山》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

Image

项安世《周易玩辞》引《子夏易传》释《说卦》“艮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动,艮之象也。”对照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可证子夏易学与《子夏易传》是一体化的关系。

海昏竹书《去邑》:

去邑五里、七里、卅里。

去邑四里、廿里。

去邑五里、七里、卅里。

去邑四里、卌里。

去邑五里、五十里。

去邑二里、六十里。

去邑四里、七十里。

去邑三里、五里、八十里。

李守力按:

海昏竹书《去邑》八卦的最后一项里数,坤二十里、艮三十里、兑四十里、坎五十里、离六十里、震七十里、巽八十里与《易本命》图表坤二、艮三、兑四、坎五、离六、震七、巽八对应。据此,海昏竹书《去邑》乾卦“卅里”或为十里。

 

二、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八卦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自从孔子、子贡认为《连山易》“非治世”之学,子夏之后鲜有其他人研究《连山易》,导致《连山易》的失传。子夏既通《连山易》,又跟从《孔子》学《周易》,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子夏是帛书《易》的传人。但《史记》、《汉书》所记孔子传《易》谱系中没有子夏,说明子夏《易》未正式列于学官,原因是《子夏易传》不是孔子研《易》的最终成果。此并非学术派系之争,西汉时期学者大都知道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时的思想发展历程,《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都有子夏学《易》的记载。《隋书·经籍志》曰:“周文王作卦,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帛书《易传》的出现,为揭开《子夏易传》的真相提供了崭新的证据。
1.《连山易》、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帛书《易》卦序的关系
(1)发现《连山》初经——神农《连山》先天八卦
由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得出《连山易》八经卦的卦序为:乾、坤、艮、兑、坎、离、震、巽。这正是帛书《易》六十四卦重卦的依据。帛书《易》与传本《周易》最大的区别就是六十四卦的卦序不同。
帛书《易》六十四卦上卦排列次序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排列的次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下卦的次序即《易本命》《连山》八卦,上卦的次序只是将八卦分为乾阳卦和坤阴卦两组。六子首艮,正是《连山易》的特征。清华简《别卦》卦序与帛书《易》六十四卦一致。
帛《易》六十四卦卦序(卦名按通行本):
第一宫乾:
、遁、履、讼、同人、无妄、姤
第二宫艮:
、大畜、剥、、蒙、贲、颐、蛊
第三宫坎:
、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第四宫震:
、大壮、豫、小过、归妹、解、丰、
第五宫坤:
坤、泰、谦、临、师、明夷、复、升
第六宫兑:
、夬、萃、、困、革、随、大过
第七宫离:
、大有、晋、旅、睽、未济、噬嗑、鼎
第八宫巽:
、小畜、观、渐、中孚、涣、家人、益
帛书《衷》曰:
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八卦相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達数也。
于豪亮先生遗作《帛书〈周易〉》(《文物》1984 年第3 期)云:“帛书《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今本《说卦传》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我们以帛书的四句话作为排列的依据,只把'火水’改为'水火’,再根据传统的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的说法,于是便可以把这八个卦作如下排列:
Image
帛书《易》八卦图
 
将“火水”改为“水火”的理由略不充分,于豪亮先生主要是考虑了帛书《易》的卦序,得出的帛书八卦不仅合于《易本命》、《连山》八卦,而且与彝族八卦惊人一致。三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八卦图完全重合,足证帛书八卦的客观真实性。
帛书《易》八卦与彝族先天八卦相同,彝族文化与夏文化同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详实的研究释读,证明丁公龙山时代陶文是古彝文(详见《周易密钥》:惊人发现: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同源)。由于帛书《易》八卦与彝族八卦相同,故采用龙正清《彝族先天八卦历法浅析》中彝族八卦插图。
Image
神农《连山》先天八卦
 

帛书八卦与彝族八卦、《易本命》八卦、清华简《别卦》八卦、《清华简》筮法《祟》八卦、海昏竹书《卜姓》八卦、海昏竹书《去邑》八卦完全一致。这七种相同的八卦皆共同指向帛书《易》与清华简《别卦》六十四卦卦序。于是失传已久的《连山》初经——神农《连山》先天八卦也就浮出水面了。

根据陈抟、邵雍将《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章确定为伏羲八卦,朱熹确定为先天八卦,故帛书《易》八卦应为《连山易》先天八卦。

帛书《连山易》先天八卦,乾日坤月艮斗兑时。这是以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计量四时之义,其中更加突出艮山北斗。观测北斗,人当面向北方天空,天上地下,左月右日,故帛书八卦图左坎右离与伏羲先天八卦左离右坎相反。《连山易》始于神农连山氏,成于大禹,故禹步效法北斗。

(2)探索《易传·说卦传》与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句次差别的奥秘

《易传·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帛书《衷》曰:

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八卦相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達数也。

李守力按:

帛书八卦是帛书六十四卦的初经,即《连山》初经;伏羲先天八卦则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初经。

帛书《衷》的“天地定位”章实际属于帛书《易传》母本的《说卦传》(见:拙文《从帛书<易传>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今本《说卦传》的差别在于两者的先天八卦卦序不同。

帛书《易》的卦序按分宫的阴阳属性自然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乾艮坎震32卦,下篇坤兑离巽32卦。

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的首句与通行本《易传·说卦传》同为“天地定位”,故帛书《易》上篇始于乾,下篇始于坤,而《周易》始于乾坤。

两者文句最大的区别是末句不同:帛书《易传》终于“雷风相薄”,故帛书《易》上篇终于雷风恒卦,下篇终于风雷益卦;而通行本《说卦传》终于“水火不相射”,故《周易》终于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卦。


2.《连山易》先天八卦与帛书《易传》“东北、西南”的关系
(1)帛书《易传》释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帛书《二三子》曰:

·《卦》曰:“履霜,堅冰至。”(18上)孔子曰:此言天時Image(譖-渐),戒葆(保)常也。歲始於[東北,成]於西南,溫始[於東北],寒始於[西南](18下),德與天道始,必順五行,亓(其)孫貴而(19上)宗不傰(崩)。

帛书《衷》曰:

《易》曰:“履霜,堅冰至。”子曰:孫(遜)從之胃(謂)也。歲之義,(37下)始於東北,成於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㝅(穀)。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帛书《衷》言“岁”,是夏代的用法,“岁之义,始于东北”,夏历每岁始于立春,正月建寅,斗指艮维也。此正是夏《连山》首艮之义。

《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史记·天官书》云 “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皆指夏历而言。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曰:
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
故《淮南子·诠言训》: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谨慎其所积。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凛,见所始则知终矣。
《淮南子·齐俗训》曰:
《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
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黄”曰:
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

《淮南子》与荀爽易学吸收了子夏易学、帛书《易》学的成果,下文还会有更多的论述。上述《淮南子·诠言训》《淮南子·齐俗训》所引文字与帛书《二三子》、帛书《衷》文字极其相近。

帛书《易传》“岁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温始于东北,寒始于西南”,即《淮南子》“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是指哪种八卦呢?

显然不是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的阳卦是西北乾、北方坎、东北艮、东方震,阴卦是东南巽、南方离、西南坤、西方兑,与帛书《易传》的卦气不合。后天八卦含五行与节气,在后天八卦配十二月令中,坎卦是子月冬至一阳生,故阳气始于北方而不始于东北,《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其说与荀爽注《彖传》“大明终始”曰“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相同(乾为阳气,坤为阴气)。
Image
后天八卦图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与伏羲先天八卦基本符合,而与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完全符合,如图:

Image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自东北顺时针到正南,其初爻都是阳爻,以此表示阳气。东北震卦一阳二阴,阳气初生;正东离卦二阳围一阴,阳气渐长;东南兑卦二阳祛一阴,阳气渐盛;正南乾卦三阳,阳气盛极。自西南顺时针到正北,其初爻都是阴爻,以此表示阴气。西南巽卦一阴二阳,阴气初生;正西坎卦二阴围一阳,阴气渐长;西北艮卦二阴祛一阳,阴气渐盛;正北坤卦三阴,阴气盛极。

Image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神农先天八卦)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以阳卦表阳气,以阴卦表阴气。东北震卦阳爻在初,阳气初生;正东坎卦阳九二,阳气渐长;东南艮卦阳九三,阳气渐盛;正南乾卦纯阳,阳气盛极。西南巽卦阴爻在初,阴气初生;正西离卦阴六二,阴气渐长;西北兑卦阴六三,阴气渐盛;正北坤卦纯阴,阴气盛极。此与“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最为符合。伏羲先天八卦有两个二阳卦离兑,两个二阴卦坎艮,所以吻合度不如帛书《连山》八卦
(2)帛书《易传》释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帛书《衷》“乾坤之参说”篇:

“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求賢也。

帛书《衷》“坤之详说”篇:

《易》曰:“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吉。”子曰:非吉石也。亓(其)【□】(38上)□要,誠與賢之胃(謂)也。【武】人又(有)柫(拂),文人有輔,柫(拂)不撓,輔不絕,何不吉之又(有)?

帛书《衷》从古代事理角度解释“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朋、贤,皆从贝。朋的原始义为贝类货币,损益二卦都有“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的爻辞,《诗·小雅·菁菁者莪》曰:“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朋”都取原始义。贤,从贝。贤的本义为财宝,引申为贤人,在物为宝,在人为贤。段玉裁《说文注》:“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古代的货币贝产地只在南洋、印度洋一带,也就是西南方向,朋贝来自西南,这是《周易》“利西南得朋”的原始义。坤为西南,坤为朋也。
《彖传》释“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先儒以“后天八卦”阴卦居于东南、南、西南、西而阳卦居于西北、北、东北、东释之,遭到了明末王夫之、清代王引之的否定
通行本《周易》与帛书《易》坤卦卦辞都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然而在帛书《衷》叙述中两次颠倒为“东北丧朋,西南得朋”,这与帛书易学流派崇尚《连山》有密切关系。“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显然也是按帛书《连山》先天八卦来的。朋贝为阴类,东北震为阳气之始,故曰“东北丧朋”,西南巽为阴气之始,巽为近利市三倍,故曰“西南得朋”

3.帛书《系辞》“营辰之斗”与夏历、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的关系
帛书《系辞》:
言行,君子之区几,区几之发,营辰之斗也。
传本《系辞传》: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帛书《系辞》这段文字与传本《系辞》的主要区别是“营辰之斗”与“荣辱之主”,其中蕴含了《夏历》、《连山》丰富的文化含义,若以通假字敷衍而过,古《易》真义则不得见矣。
区几,是“枢机”的省笔,也是其古文初形。《公羊传·文公十四年》何注:“北斗,天之枢机,玉衡七政所出。”北斗七星的前三星为天枢、天璇、天玑,故“枢机”是北斗简称。
《史记·天官书》: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汉书·天文志》与上略同。
《晋书·天文志》:
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又为帝车,取乎运动之义也。又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biāo]。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
 古人以北斗为天之枢机、为主。斗与主古音同,故可互借。《周易·丰》九四云:“日中见斗。”《释文》引孟喜云:“斗,本作主。”《尚书帝命验》云:“黄曰神斗。”宋注云:“斗,主也。”
项安世《周易玩辞》引《子夏易传》释《说卦》“艮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动,艮之象也。”子夏所习《易本命》以艮为斗。《晋书·天文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这与《易本命》《连山易》“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符合。艮卦统摄北斗七星,艮为斗,斗为主,故帛书《系辞》“区几之发,营辰之斗也”当源自子夏所习的《连山易》。
那么,“营辰”何意?此天文学名词,亦非“荣辱”之通假。
“营”指营室,“辰”指日月合朔。《汉书·律历志》云“斗纲之端,连贯营室”,“斗纲”指北斗第一星天枢与北极的连线,指向营室,即指天之“艮维”。——《连山》首艮之义也。
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二十七宿,原来室、壁两宿本合为一宿(营室)。从星图看,室宿和壁宿都是上下两颗星,象两堵墙(西壁、东壁),故只有合在一起才为“营室”。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二十八宿漆箱上写的二十八宿东萦、西萦(萦通营)是营室刚刚分开的名称,此后才把东萦、西萦称为室、壁两宿。
竺可桢《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思想与时代》1944年,第34期)一文说:
月行周天,即所谓恒星月,原只须二十七天又三分之一日左右。故如将白道即月轨道旁星宿分为星座则二十七之数,实更近理。我国与印度在有一时代曾有二十七宿之分法。《史记·天官书》云:“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故在营室。”可知东壁本来是营室的一部分。及《史记》卷二十七考证:“二十八宿列于《天官书》五官者,唯二十七,壁不与焉,《尔雅》亦同。”印度二十八宿在古代经典中有合室壁二宿为一者,亦有减去织女者。
李守力按: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1982年版第2册311页引用了竺可桢的观点,但没有标明出处。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1982年版45页)也认为:“营室可以包含东壁。”
织女属于天琴座,相当于印度星宿学的牛宿。在汉译佛经中常见二十八宿的记载,但也有二十七宿的记载,如《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宿曜经》、《摩登伽经》、《大智度论》等经典都记载了不含牛宿的二十七宿。
陈久金注《史记·天官书》“营室为清庙,曰离宫”说:壁宿又称东壁,是从营室中分出来的。《元命苞》云:“营室十星。”后世室宿为二星,壁宿为二星,离宫也独立为六星。三星座的星数相加正是十星。可见《天官书》之营室包括室宿、壁宿、离宫在内。
笔者在研究《杂卦传》时也发现,《杂卦传》保存了二十七宿体系向二十八宿体系演变的历史信息。
那么二十七宿使用于何时呢?子夏所习《连山》、《易本命》说“三九二十七,七主星”,这正是夏代使用二十七宿的见证。“营”是营室的简称,营室属于二十七宿,“营辰”即日月合朔于营室,即夏历正月立春也。
根据武家璧的研究成果,古六历中的《颛顼历》与《夏历》都属于《夏小正》系统,后者与前者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如:
《后汉书·律历志》刘昭注引蔡邕《月令论》:
《颛顼历》术曰“天元正月己巳朔旦立春,俱以日月起于天庙营室五度。”今《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晋书·律历志》所言:
颛顼以今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庙营室也,……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圣人为历宗也。……夏为得天,以承尧舜,从颛顼也。
《新唐书·历志》引一行《大衍历议·日度议》:
《颛顼历》上元甲寅岁,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七耀皆值艮维之首。盖重黎受职于颛顼,九黎乱德,二官咸废,帝尧复其子孙,命掌天地四时,以及虞、夏。故本其所由生,命曰《颛顼》,其实《夏历》也。
从月名与建正相同的角度来看,《颛顼历》(即《颛顼小正》,另有《颛顼历大正》正月建亥,秦朝用之)为《夏时》《夏小正》所继承是可信的。

4.孔子教子夏损益之道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帛书《要》:
·孔子(18下)Image(繇/籀)《易》,至於《損》《益》一卦,未尚(嘗)不廢書而Image(嘆),戒門弟子曰:“二厽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要?門?】(19上)也。《益》之爲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19下)益。授<《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物)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故曰〖《損》〗。産道Image(窮)焉,而產道產焉。《益》之(20上)始也吉,亓(其)冬(终)也凶。《損》之始凶,亓(其)冬(终)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巳(已)。(20下)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Image(動)以憂Image(憙-喜),故眀(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21上)地之心也,此胃(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盡稱也,故爲之以陰陽;又(有)地道(21下)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22上)之以上下;又(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物)盡稱也,故爲之以八卦。故《易》之爲書也,一類不足以亟(極)(22下)之,變以備亓(其)請(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產之。而《詩》《書》《禮》(23上)《樂》不【止?】百扁(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令以辤(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Image(繇-由)一求之,所胃(谓)(23下)得一而君(羣)畢者,此之胃(谓)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
《孔子家语·六本》(王肃注):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易》损卦次得益,益次夬,夬,决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吾是以叹也。”子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哉!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允,信也。克,能也)是以千岁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昆吾国与夏桀作乱)自满而极,亢意而不节,斩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是以千载而恶著,迄今而不灭。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
《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说苑·敬慎》: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帘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夫子之道,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满意,穷高而不褒,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注:此十一字与上文重复,卢文弨认为是衍文)'日中则昃,月至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以上孔子论损益的文献四种,《孔子家语·六本》与《说苑·敬慎》明说是孔子对子夏论损益二卦,帛书《要》则说“戒门弟子”,这就暗示帛书《要》的记录者是子夏。而传本《易传》中已没有孔子论损益文献的遗存
(1)帛书《要》孔子论损益与大禹后天八卦的关
清·马国翰辑《连山》: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后天八卦本为大禹所立,故干宝以为是《连山》之易,实则后天八卦为三易所共用。上图的帛书《八卦》是《连山》的先天八卦,先天八卦言阴阳消息,后天八卦言五行方位节气。
世传《连山》首艮并非六十四卦首艮,而是乾坤六子首艮。与《周易》相同,《连山》也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三易的后天八卦同为《连山》后天八卦(邵雍将后天八卦名为文王八卦,不确),只有先天八卦不同(详见《周易密钥·伏羲、神农、黄帝先天八卦源流图证》)。
Image
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源自大禹《连山》,《周易·说卦传》继承之。《说卦传》云: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夏历以寅月立春为首为正月,寅为东北艮卦,故《说卦传》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后天八卦包含方位(四正四维)、节气(八卦八节)、五行历(巽木离火坤土乾金坎水)等历法元素,故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五行是《连山易》元素,《周易》刻意回避,不提五行。而帛书《易传》提到“五行”凡四次,《二三子》两次,《衷》一次,这里《要》篇提到“水火金土木”一次。由此可见帛书《易传》与《连山易》的关系。
后天八卦,兑为正秋,即秋分,日夜等分故为正。以此推,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即“长日之所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即“万物之所归”、“长夕之所至”;艮为立春,“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益卦下震上巽,按《说卦》,震为春分,巽为立夏,从春分到立夏,阴消阳息为增益,立夏之后就是夏至,白天日照时间达到最长,万物得以生长(出、產,生也、长也。春为生,夏为长),故孔子曰“《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夏至一阴生,《淮南子》“夏日至,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故下文说“《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
《益·彖传》:“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言从震到巽,“春以授夏之时”,白日增进没有边界。自春分到立夏,白日逐渐增长,夏至离卦在益卦之外,故言“日进无疆”。帛书《要》云益卦“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彖传》浓缩为“天施地生”,李学勤《周易溯源》说“秦至汉初简帛文字,凡“生”多改作“產”,《说文》“產,生也。”
损卦下兑上艮,按《说卦》,兑为秋分,艮为立春,从秋分到立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秋分经立冬到冬至,阳消阴息为减损,黑夜的时间达到最长,故孔子曰“《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损》,产道穷焉”;第二阶段自冬至到立春,艮为立春,《说卦传》言艮“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此即“产道穷焉,而产道启焉”。故下文说“《损》之始凶,其终也吉”。损卦所包含的节气有四个,益卦只有两个,所以孔子对损卦的阐述较益卦内容多出一部分,益卦在“之所至也”后只有“产之室也”一句断语,而损卦在“之所至也”后有“产道穷焉,而产道启焉”两句断语。
《损·彖传》:“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刚益柔、损益盈虚,即是阳气消减,阴气增长,即帛书《要》云损卦“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
帛书《易传》处于传本《易传》的草创初期,后来由于《易象》的加入,传本《易传》对帛书《要》篇损益二卦四时变化之象进行了大幅度的浓缩和扬弃。如果没有帛书《要》的对照,我们很难理解《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的意义。
传本《易传》代表《周易》正统,其解释经文极少系统使用后天八卦。帛书《要》篇孔子与子夏以大禹后天八卦论证损益之道,正是子夏易学的特征所在
(2)帛书《易传》讲卦用《周易》卦序,而不用帛书《易》卦序
但是,同样是孔子论损益二卦,《孔子家语·六本》和《说苑·敬慎》中又说到了《周易》的卦序,《孔子家语·六本》“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损卦、益卦、夬卦(《说苑·敬慎》“缺”,夬,决也,缺也),这是《周易》的卦序。事实上,帛书《易传》讲卦时采用的也是《周易》卦序,而不是帛书《易》的卦序。
(3)帛书《衷》“丰之虚盈”
《说苑·敬慎》孔子与子夏对话中提到了丰卦“明而动”、“日中则昃,月至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这是丰卦《彖传》的文字。而帛书《衷》论“刚柔之失”共有十条,有九条引卦爻辞,唯独丰卦不引用卦爻辞,而是说“丰之虚盈”。这说明帛书《易》时期已有类似《彖传》的资料,夫子开始接触鲁大史氏所藏《易象》。如此惊人的巧合足以说明帛书《易传》是子夏所传
帛书《衷》论“刚柔之失”:

子曰: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僮(動),不僮(動)則无功,恒僮(動)而弗中則亡,(22上)【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Image(靜),不Image(靜)則不安,久Image(靜)不僮(動)則沈,此柔之失也。是故《鍵(乾)》之“炕(亢)龍”,《【大】壯》之“觸蕃(藩)”,(22下)《句(姤)》之“离(離)角”,《鼎》之“折足”,《酆(豐)》之“虛盈”,五Image(繇)者,剛之失也,僮(動)而不能Image(靜)者也。

类似“丰之虚盈”的例子还有谦卦《彖传》的“四益”也出现于帛书《易传》以及韩婴易学中,详见下文。
(4)孔子论损益之终而言“轼”与帛书《缪和》解益卦九五爻辞言“轼”
《孔子家语·六本》:
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
《说苑·敬慎》:
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帛书《缪和》曰:

·西人舉兵侵Image(魏)Image(野),而[□□□](59上)Image(魏)文[矦聞]之,恐,而遂出見諸大夫。過段干木之閭而式(軾),亓(其)僕李義曰:“義聞之,諸矦(59下)先財而後財(身),今吾君先身而後財,何也?”文矦曰:段干木富乎德,我富於財;段干木富乎[義],(60上)我富乎地。彼德而不吾爲者也,義而不吾取者也。彼擇取而不我與者也,我求而弗(60下)得者也。若何我過而弗式(軾)也?”

孔子教子夏损益之道,最末言“轼”结束,子夏表示一定要“终身诵之”,这是孔子论损益之道之所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帛书《缪和》中解说益卦九五爻辞时恰如其分地引用了“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的故事(详见益卦解读),魏文侯与段干木都以子夏为师,都实践子夏所传损益之道。
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容源自子夏及其同门、门人从孔子学《易》的记录,由于魏文侯与段干木之事发生在子夏晚年,所以这段内容当由子夏、段干木门人所追记。

5.帛书《易传》龙德亦阳亦阴与《易本命》等文献的关系
《坤上六·文言》曰: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坤上六·文言》异文
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兼于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帛书《二三子》:

▅▅二厽(三)子問曰:“《易》Image(屢)稱於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高尚(上)齊虖(乎)(1上)星辰日月而不晀(曜/烑),能陽也;下綸(淪)Image(窮)深潚之潚<淵>而不沬(昧),能陰也。

……

·《易》曰:“龍戰于Image(野),亓(其)血玄黃。”孔子曰:6上)“此言大人之廣德而柂(施)教於民也。夫文之李(理),采(彩)物畢存者,亓(其)唯龍乎?德義廣大,灋(法)物備具者,6下)[亓(其)]唯Image(聖)人乎?'龍戰于Image(野)’者,言大人之廣德而下Image(接)民也。'亓(其)血玄黃’者,見文也。Image(聖)人出灋(法)教以7上)道(導)民,亦Image(猷-猶)龍之文也,可胃(謂)'玄黃’者,故曰'龍’。見龍而稱莫大焉。

帛书《衷》:

“龍单(戰)于Image(野)”,文而能達也。

……

〖“Image(龍)單(戰)于Image(野),亓(其)血玄黃。”子曰:Image(聖)人信Image(哉)!隱文且Image(靜),必見之胃(謂)也。42下)Image(龍)Image(七十)變而不能去亓(其)文,則文亓(其)信于〗

李守力按:

《释文》:“疑,荀、虞、姚信、蜀才作凝。”又云:“嫌,荀、虞、陆、董作兼。”而荀、虞、郑,皆无“无”字。则此二句当作:“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兼于阳也。”如此则合于帛书《易传》。

关于坤上六的解释,帛书《衷》与帛书《二三子》前后一致,都将坤卦释为龙、大人。《二三子》将“战”释为“接”,《说文》与此也合。
《说文》:“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壬承辛,象人胫。”
《说文》属孟喜《易》,虞翻五世家传孟氏《易》学。荀爽曾从师学习今文经《京氏易》,京房之学杂有古易之学,故荀爽易学多与子夏、帛书《易》有关。所以他们与帛书《易传》观点符合。
《汉上易传·丛说》:“孟喜、京房之学,其书概见于一行所集,大要皆自《子夏传》而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帛书《易传》代表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成果,可能由子夏所传,孟喜易学受了子夏易学的影响,所以孟氏《易》含有帛书《易传》的元素。
 
帛书《易传》主张龙德亦阳亦阴,其观点与《易本命》《天圆》有关
《易本命》“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天圆》说“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庄子·天运》孔子评价老子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所以龙兼具阴阳属性
可见孔子早年继承《易本命》《连山易》思想,认为龙是阴阳合而成体的。
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时,先是沿用传统龙德的说法阐释乾坤二卦,但是在传本《易传》成书时孔子抛弃了龙德为阴说,只用龙德为阳说:
乾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乾·文言》:
“乾龙勿用”,阳气潜藏。
在《易本命》、《庄子》、帛书《易传》如此多的文献中孔子都用龙德亦阳亦阴的观点,何以在传本《易传》做出重大的改变呢?这与孔子获得周室秘笈《易象》有关,否则很难理解孔子前后解《易》思想的突然变化。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