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兴智:契丹族与黄帝

 泰荣林黑皮 2023-05-12 发布于上海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曾在历史上建立起强大的辽王朝,雄踞中国的北部长达两个世纪之久,与北宋、西夏政权鼎足而立。辽王朝灭亡后,一支西下的契丹人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政权,延续时间也达90余年。契丹族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于西方人曾一度把中国直接称为契丹。研究东北史、北方少数民族史及辽史的学者,都十分关注契丹民族,对契丹族的起源、政权建立及所建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许多相关的问题进行有益地探讨。然而,辽代的契丹族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视黄帝为始祖,这一事实却往往被史家所忽略。

一 关于契丹的族源及炎黄说的由来


  关于契丹的族源,《旧五代史·契丹传》载:“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册府元龟》和《宋会要辑稿》亦主此说。其实不然。旧史家之所以误认为契丹是匈奴之裔,是因为契丹族在历史上曾一度隶属于鲜卑宇文部。《北史》记载,宇文鲜卑的先祖宇文莫槐是匈奴南单于远属,于东汉时期加入鲜卑大联盟中,为鲜卑的东部大人。宇文莫槐的后裔葛乌菟继为鲜卑东部大人,总领十二属部,其中就包括了契丹。但契丹人并不是匈奴之裔,而出自东胡的分支鲜卑。前燕慕容皝击溃宇文鲜卑,契丹始从宇文部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部。契丹出自东胡鲜卑,许多文献上都有明确记载。如《新唐书·契丹传》:“契丹,本东胡种。”《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契丹“为鲜卑之遗种”。

  除文献记载,很多考古发现亦可印证契丹出自鲜卑而非匈奴。在今辽西内蒙地区田野考古获得的汉魏南北朝时期鲜卑人遗存,与辽代早期契丹人的遗存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二者有着明显的先后传承关系。1992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现了辽朝宗室成员耶律羽之墓,其墓志记“公讳羽之,姓耶律氏。其先宗兮佶首,派出石槐,自汉、魏、隋、唐以来,世为君长”。①所谓先宗佶首,无疑就是指《辽史》记载的契丹先祖奇首可汗;石槐则是指东汉和帝时建立鲜卑军事大联盟的英雄人物檀石槐。这就更加无可争辩地证明,辽朝的契丹族是出自鲜卑。

  关于契丹族的远祖,有炎帝和黄帝两种说法。辽代的耶律俨修当代史,即主契丹为黄帝之裔说。元代脱脱主修《辽史》,出于封建正闰观的考虑,采用了《周书》的说法,认为契丹是炎帝之后。《辽史·世表序》载:“考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辽史·太祖纪赞》也说:“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脱脱之所以主契丹为炎帝之后说而否定耶律俨的轩辕(黄帝)后裔说,正是因为他没有把宇文鲜卑和契丹从族源上严格区分开来。耶律俨是辽道宗和天祚帝时期人,其说虽比《周书》为晚,但参诸其他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契丹族自称黄帝之裔的说法还是完全可信的。

二 辽代契丹人认同黄帝为其远祖的考古学和文献依据 


  从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资料来看,辽宗室耶律氏多以漆水为郡望封爵,就与他们自视为黄帝后裔密切有关。《辽史》中记许多耶律宗室男性成员被封为漆水郡王、漆水郡公、漆水郡侯、漆水郡伯,女性成员则封为漆水郡夫人或漆水县君,甚至连赐耶律姓的汉人韩氏和李氏等也以漆水为郡望封爵。辽太祖阿保机之弟迭剌之孙耶律琮神道碑记:“公讳琮,字伯玉,姓耶律氏,世为漆水人也。”其封爵为“漆水郡开国公”。②辽圣宗之侄、耶律隆庆之子宗政,其墓志记家世所出为“漆水同源,绛河析沠”。“昔我太祖,创业称皇。漆水源濬,银河沠长。”封爵是“漆水县开国伯”。③隆庆之女陈国公主墓志记:“其先漆水人也。”④耶律延宁墓志记:“其先祖以来是皇亲。”封爵是“漆水郡开国伯”。⑤金代的耶律履、元代的耶律楚材父子也以漆水为郡望。如《湛然居士集》卷八《题恒岳飞来石》,耶律楚材的署款是“湛然居士漆水耶律楚材晋卿题”。其例不胜枚举。

  以往人们对辽代契丹人以漆水为郡望大惑不解,因为契丹人崛起于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故有的学者曾推测漆水是指今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日本学者松蒲茂则认为漆水是今滦河下游的支流青龙河,其实这些说法完全是误解。漆水并不是指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或青龙河,也不是契丹人的故乡,而是周室的龙兴之地。《史记·周本纪》载周室先祖后稷之裔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并引《正义》:“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又引唐李泰《括地志》:“豳州新平县即漆水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漆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岐山县附近。

  《辽史·后妃传序》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史记》和《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自称是唐尧的后裔刘累之后。辽宁朝阳市出土的北魏刘贤墓志记,“君讳贤,字洛侯,朔方人也。自轩辕皇帝下及刘累,豢龙孔甲,受爵于刘,因土命氏”。⑥明确说明刘氏就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祖后稷和唐尧是兄弟,二人同为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辽朝宗室耶律氏以漆水为郡望封爵和改汉姓为刘氏,自称“漆水同源,漆水源濬”,正是视黄帝为其远祖,认为自己与后稷、唐尧共祖,与周、汉两王朝一脉相承。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白塔子乡辽陵发现的《圣宗钦哀皇后哀册》中写道:“周室德业,文母为先。汉朝仪范,马后称贤。致延祚于七百载,克流芳于二百年。伊彼往矣,其谁继焉。”⑦这正是大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

  有学者对我的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漆水远在关中,辽代的契丹人是否听说过漆水都是问题,故不可能以此为郡望。再说,辽初时契丹人就已自称刘姓,当时契丹人汉化程度不高,不大可能附会为炎黄子孙。⑧还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人既然以刘为汉姓,其郡望就应该与刘氏同为彭城。我认为刘氏出于周,周人是黄帝后裔,其龙兴之地在关中的漆水流域,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辽代契丹人接触到汉文化,就会从汉儒那里了解到这些知识。契丹人之所以不以彭城而以漆水为其郡望,正是要标榜自己与周人同祖,皆为黄帝的后裔。最新考古发现亦为我的上述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03年5月,在辽宁省阜新县平安地乡阿汉土村发现了辽永清公主墓志,志文记:“其原姓耶律氏,景宗孝彰(应作“孝成皇帝)之嗣女,圣宗孝宣皇帝之侄孙。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⑨永清公主系辽圣宗另一个弟弟耶律隆祐的孙女,正是所谓“银潢接派,玉叶联荣”。还有《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记其丈夫耶律污斡里:“公讳污斡里,其先出自虞舜。” ⑩舜亦是黄帝之裔,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子昌意,昌意生子高阳氏颛顼,舜系昌意七世孙。墓志所记明确告诉人们,辽代契丹耶律氏,将远祖追溯到了尧、舜乃至轩辕氏黄帝身上,这明显的是对“炎黄子孙”的一种认同。

三 黄帝子孙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辽初就已形成


  辽代契丹族对炎黄子孙的文化心理认同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辽史·耶律颓显传》记,颓显在世宗天禄三年(949)就被封为漆水郡王。太祖耶律阿保机自称刘氏,可见这种观念早在辽初就已经形成了。有的研究者认为,汉族的姓氏没有以河流为郡望的,而是以行政建置。漆水是一条河流,所以契丹人以漆水为郡望使人难以理解,并且辽太祖既然自称刘姓,就应该使用汉族刘姓的正宗郡望。同时又引证《萧德温墓志》中“公娶耶律氏,封辽水郡夫人”的记载,进而推断漆水就是辽河(百度网《读辽代石刻文编笔记》,2004年8月10日)。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前引《史记·正义》和《括地志》有明确记载:“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豳州新平县即漆水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漆水是流经今陕西岐山县和扶风县北渭河的一条支流,今称漆水河。漆水流域正是周人的龙兴之地。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唐代之前,漆水流域曾设置过漆水县是毋庸置疑的。故以漆水为郡望,是毫不违背汉文化传统的。第二,不管是西拉木伦还是老哈河,找不出这两条河流在历史上与漆水同名或别名叫作漆水的文献依据和考古学证据。第三,契丹宗室耶律氏虽然在辽初就已自称刘氏,但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先祖一直溯到了尧、舜乃至黄帝,所以才没有袭用汉族刘姓的郡望彭城,而是使用了漆水这一地名为其郡望。这是因为漆水本是周人的兴起之地,而且陕西的渭水流域与传说中的黄帝部落也有着密切关系。

  2006年春,笔者曾到陕西进行学术考察,亲自去当地核实文献上记载的一些小地名的具体地望。《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室先祖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经考察得知,沮水是洛河的一条支流,今称沮河,在今陕西黄陵县。人所共知,黄陵县的桥山是黄帝陵所在,沮河在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下缓缓流过。汉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明确记载“黄帝葬桥山”。关于黄帝的出生地,有许多种说法,笔者在古籍中见到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说法是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另一种说法是生在青丘(有人考证古青丘之地在辽东)。这两种说法何者为是,是否可靠,都是没有办法下结论的问题。但黄帝死后葬桥山的说法,至少在汉代前就已经广为流传了。辽代契丹人以漆水为郡望,显然与他们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有关,耶律氏贵族墓志中“漆水同源”、“漆水源濬”记载,就是强调他们与周人同祖。

  辽朝契丹族认同黄帝为其远祖,是不是像有的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完全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比附和假托之词呢?恐怕也不尽然。《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晋书·载记第八》载:“慕容廆字奕洛瓌,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有熊,即黄帝。鲜卑人出自黄帝,亦见于《魏书》。《魏书·帝纪》:“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在古代传说中,北方少数民族与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黄帝为其远祖,并非是无根之言。当然,辽代契丹族自称是黄帝之裔,并无万世一系的谱牒作为依据,而只能是对“炎黄子孙”这种观念的一种文化心理上的认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黄帝被视为中华诸民族的人文共祖。契丹族是属于历史上的消亡民族,元代以后,契丹族就已经基本上从文献中逐渐消失了。但契丹族的后裔并未离开中国,而是融合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当中去了,其实他们就在我们之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当契丹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的时候,就已经认同了“炎黄子孙”这一观念,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①《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96年第1期。

  ②《耶律琮神道碑》,载《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耶律宗政墓志》,载《辽代石刻文编》,第305页。

  ④《陈国公主耶律氏墓志铭》,载《文物》1987年第11期。

  ⑤《耶律延宁墓志》,载《辽代石刻文编》,第85页。

  ⑥《刘贤墓志》,见《辽宁碑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⑦《圣宗钦哀皇后哀册》,见《辽代石刻文编》,第282页。

  ⑧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为中心》,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⑨袁海波、李宇峰:《永清公主墓志考释》,载《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⑩金永田:《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及画像石初探》,见苏赫主编《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辽金史论集 第10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