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洛文化与中医学

 葫芦他爷爷 2023-05-15 发布于湖北
简单介绍一下河洛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王帅  张鸿磊 王仁鹏 刘笑彤

《周易》是中国文化中最古老的典籍,古人为了表达对其尊敬,称其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记录上古时代卜筮方面内容的书,后经过学者们的整理和注释,其范围已经远不止于卜筮,而是走向了“穷究天人之理”的方向,如此一来《周易》便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共同基础,为后来诸子百家的学术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易学传承与发展中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主要以研究象数为主,汉以前的易学都属象数派,当然在汉以后象数派易学也代有传承,象数派多偏重于道家一派,这与后来的义理派偏重于儒家义理是非常不同的。自《易传》出,易学逐渐有了突出义理的倾向,而义理派的真正兴起则相对较晚,应该是起自魏晋以后王弼扫象专以儒理说易,易学之风至此大变,象数之说逐渐归于沉寂。

中医与象数派易学同属黄老之学,因此中医学中与易学相关的部分多以象数为主。由于长期以来儒学的强势地位,义理派在汉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成为了易学的主流,象数派所研究的这些内容多被打入末流,而不受待见。时至今日也没有太多人愿意从象数的角度,对传统医药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这就导致了传统医学中这部分内容近乎湮没无闻,也就无法发明进而有所增益了。

在易学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河图、洛书、无极图等图式的传世,在象数派易学中出现了一派所谓的“图书派”,专以各种图式来解释易理,而河图洛书就是这一派非常重视的图式。
图片

其实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而“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说法,一直都是古人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根本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华夏先民。

在研究“图书派”对河图的相关论述时,我们发现中医学中的诸多问题都可用“河图、洛书”尤其是“河图”来阐释清楚,可以认为河图相关内容在中医理论中起到了重要的框架作用,而且这一框架渗透到了中医理、法、方、药等各方面。


河图以奇数个白圆为阳,为天数;以偶数个黑圆为阴,为地数。黑白相对阴阳奇偶相合两两呈生成关系,按下、上、左、右、中五个方位顺序排列。其中一、六为水,位北方(下);二、七为火,位南方(上);三、八为木,位东方(左);四、九为金,位西方(右);五、十为土,居中位。
图片

如以河图五行来说明人体五脏,就形成了心上肾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的四时五脏体系。这一体系下,脾居中主四时、为脏气升降的枢纽。

图片

心气应夏,升已而降,阳中有阴(象离卦),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化为心气而下降以助肾阳,共制肾阴,以防下焦虚寒;肾气应冬,降已而升,阴中有阳(象坎卦),肾阴在肾阳的鼓动下化为肾气而上升以济心阴,共制心火,以防心火过亢。如此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若心火亢而不降,可泻心火兼滋心阴;若肾阴虚而不升,可滋肾阴佐温肾阳。

肝气应春而升发。春生源于冬藏(象震卦)。肝阳偏亢而升发太过,当养肝阴兼滋肾阴,以滋水涵木。若肝气上逆,当滋养肝阴以柔肝。若是因郁怒致肝气被郁滞,当用疏肝以复肝气之升发之性。肺气应秋而肃降。秋收源于夏长(象兑卦)。初秋夏之余热犹存,肺阴肺津易亏,常发干咳而气逆,治当滋阴增津润燥,兼清余热以降肺气。深秋天寒,肺阳易损,不得升宣,易发寒饮蕴肺病变,治当温肺阳化寒饮。

脾胃居于中央,是脏气升降的枢纽,脾气健升有助于肝、肾的上升,胃气和降有助于肺、心下降。肝气虚而不升时要兼补脾气,肾阳虚而不能鼓动肾阴上济时应兼补脾阳。心火盛而不降时应兼泻胃火,肺阴虚而肺气不降时应兼补胃阴。脾气健升、胃气和降则斡旋脏气的升降运行。

参考:孙广仁丨《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解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