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 | 重点01(中医诊断的内容、原理、原则)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5-15 发布于甘肃

【中医诊断的内容】

四诊、辨证、辨病、病历书写。

【四诊】

中医诊察病情所用的四种诊法,包括望、闻、问、切

(其中“闻”包括听和嗅;“切”包括所有触按的方法,如切按脉搏、肌肤、腧穴等。)

【辨证】

“证”和“症”的概念与区别见: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1(绪论&阴阳五行)

【辨病】

亦称诊病。通过辨病(诊病)对疾病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

【病名】

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及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抽象。

【病历】

又称“病案”、“诊籍”。

【中医诊断原理】

思外揣内:通过外在病理现象分析内在本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见微知著:从局部变化推测全身变化。

以常衡变:以健康状态为标准,观察比较发现患者的异常及病变位置等。

因发知受:“发”指人在疾病中出现的证候表现,“受”指感受到的邪气及机体反应状态。即根据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感受到的邪气种类。

【中医诊断原则】

整体审查:是整体观念在中诊中的具体体现。包括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诊察、重视环境对人体病变的影响。

四诊合参:重要!四诊从不同方面诊察患者病情,都有局限性,因此需要互相补充,不能相互替代。(如,只通过望诊问诊诊病,或只通过脉诊作出诊断,均违背了四诊合参的基本原则,不可取。)

病证相合:中医诊断包括辨病和辨证,诊断结论由病名诊断和症名诊断组成。通常情况先辨病再辨证(少数特殊情况可先辨证并对证治疗)。

动静统一:“静”指一种疾病存在贯穿始终、相对固定的基本病理,“动”指由于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在疾病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证候变化。

【重要著作】

王叔和(西晋)《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阐述了24种脉象的区别与主病。

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第一部论舌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