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病证】贫血不等于血虚!“病”与“证”的关系需辨明

 caimin133 2023-05-16 发布于福建

现代医学的一些疾病,和中医的某些病或证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和一定的内在联系。

因而不少人一见西医的某病,不进行具体综合分析,即认为是中医的某病或某证。

对号入坐,施用某法、某方、某药治之,体现不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也影响了中医药的疗效。

其实这样不利于中西医在临床的结合运用。

就比如血虚与贫血,总有人混淆。

血虚证与贫血病,是中西医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常有人把两者看作是等同或相当的“病证”。

两者不仅都有“不足”的一面,而且在临床表现和治法上亦有相似之处。 

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亏虚,脏腑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是“证”的概念;

而西医所说的贫血,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的一种病理现象,是“病”的概念。

西医的贫血患者,在中医看来,只有一部分人表现为血虚;反之,血虚者经血常规检查,有部分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并不低于正常。

例如,一腮腺炎患者,愈后出现头昏等症,某医经血常规检查诊断为贫血,处以归脾汤加减,6剂后不仅头昏依旧,且心烦闷乱,六神无主,彻夜不眠。

察其舌红,苔黄腻,脉浮数,笔者诊为余热未清,滥用补益,致湿热复萌,内扰胸膈所致。

遂予以枳实栀豉汤加甘草,3剂后诸症大减,后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旬余而安,复查血常规正常。

此例西医诊断为贫血,中医辨证却为湿热,前者据“病”选方用药,有意补血,反使病情加重;

后者据“证”清热化湿,却使贫血获愈。

这说明在临床中以辨“病”代替辨“证”来选方用药有一定的弊端。

更何况贫血者经辨证,即使属血虚,也还有心血虚、肝血虚和心脾血虚之分,治疗上相应有补心血、养肝血和健脾生血之别。

可见,贫血与血虚只是部分重合或交叉关系,而决不能视为等同或相当。

还有一对容易混淆,就是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

一般来说,高血压病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治肝乃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

所以临床上有些人一见高血压病,也不辨证,就按肝阳上亢投以平肝潜阳之剂。

殊不知,高血压病与肝阳上亢虽都有“向上”的一面,均以头痛、头晕为常见或主要症状,但两者毕竟有别。

肝阳上亢可列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类型,但高血压病不一定都有肝阳上亢

阴虚阳亢在高血压病中固然多见,而痰浊中阻者也不少。

反之,肝阳上亢也不一定血压高,如颅脑疾病、甲亢、更年期综合症亦可出现肝阳上亢证。

可见,高血压病可出现中医数证,肝阳上亢一证可分见于西医数病。

现代医学的“病”,与祖国医学的“证”,不是同一理论体系同一范畴的概念。

中医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而西医一病可见中医数证,中医一证分属于西医数病,故“病”与“证”之间不是等同或相当关系。

也不是包含关系,而只是交叉或部分重合关系。

因而临床上,对于西医确诊的病在采用中医药治疗时,应从辨证实际出发。

辨为何证,即据证立法、选方,用药,而不能以辨病代替辨证。 

贫血病人即使经中医辨证为血虚,也不一定就用补血方药,因同证尚可异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