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中晚期程朱陆王之争的历史发展 徐公喜

 澳大文化论丛 2023-05-17 发布于江苏

摘 要:在康熙乾隆前期将朱子升配十哲之列,尊崇朱子学后,清 中晚期程朱陆王之学内部的道统问题基本解决,以调和的姿态共同对付 来自理学之外的学术冲击。程朱陆王之学在讨论理学的具体学术问题, 更加注重以不同的方法与范式阐发学术。这也引发了近现代学界对程朱 陆王之辩的讨论更多是以方法与范式为出发点的。

关键词:清代中晚期;朱陆异同;调和;方法论

 清中晚期是指乾隆中期至光绪晚期,这一时期也是学术多元化时期, 形成了汉学、宋学(以朱学为中心)、桐城古文派、今文经学、经世之 学派、诸子学、西学等多种学术流派并存格局。在宋明理学中,又有程 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论辩等。尤其在道光朝后,这种学术风气特别明显。 不同的学术派别由于外在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内在的学术特质的不同, 发展并不平衡,学派相互之间有均衡、融合及冲突,使得清代学术显得 异常丰富多彩。梁启超认为“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 期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3,从清中晚期学术大势而言是准确的, 但是,并不代表此阶段程朱陆王之争消失,而是呈现为更特殊形态的学 术之争。

 一、乾嘉时期朱陆合流下的不平衡发展

(一)朱子学受到尊崇,理学内部道统问题基本解决,程朱陆王共 同对外

在经历了清初崇朱黜王、尤其康熙至乾隆前期将朱子升配十哲之列 后,朱子学最为尊崇,在政治与学术层面上为统治者所认可,具有了独 占鳌头地位。自乾隆朝后,在理学内部学术层面的道统问题基本解决, 学术界很少再着重讨论这一问题。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就明确 了“以濂洛关闽为宗”的基本原则:“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学》

《儒林》分为两传。而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为二派,笔舌交攻。自 时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别而朋党起,恩仇报复,蔓延者垂数百 年。明之末业,其祸遂及于宗社。惟好名好胜之私心不能自客,相激而 至是也。圣门设教之意,其果若是乎?今所录者,大旨以濂洛关闽为宗。 而依附门墙、藉词卫道者,则仅存其目。”1《四库全书》取材标准以濂 洛关闽为主体的,而陆王心学则作为“依附门墙、藉词卫道者”,尤其 阳明末流弊端为统治者深恶痛绝,导致心学难以取得统治者有力的支持, 其诸多著述“仅存其目”。乾嘉时期程朱理学的“道问学”义理解析为 学者广泛认同,而汉学训诂考据又成为一股时尚潮流,陆王心学的直达、 顿悟“尊德性”取向则存有难以克服弊端,因此,陆王心学既受到来自 理学内部朱学制约,又受到来自理学外部汉学攻击,处于汉学与程朱理 学挤压的夹缝之中,显然,此时陆王心学已经不能够与朱子学处于同等 位置,“由于明末兴起的反思、批评王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入清出现的 崇朱黜王思想趋势,使得王学的颓势显露,以至一些研究者用'余波’ '残局’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清初王学的处境。”2

 但是,宗程朱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排斥陆王,不能够因此就否认清 代王学的存在与发展。实际上,乾隆朝后期,朝廷对于程朱陆王心学采 取的是崇朱而“金溪姚江之派,亦不废所长”1的政策。乾隆一直将讲学、 朋党、门户三者视为一体,从政治视域出发反对“门户之见”,故而不 愿看到因学术分歧而产生“门户之争”,在对待朱陆王学时采取“协平” 做法:“至宋而门户大判,仇隙相寻。学者各尊所闻,格斗而不休者, 遂越四五百载。中间递兴递灭,不知凡几。其最著者,新安金溪两宗而 已。明河东一派,沿朱之波。姚江一派,嘘陆之焰……然儒者之患,莫 大于门户。后人论定,在协其平。”2而且在对待阳明问题上,是将阳明 与末流、学术与事功区别对待,并不因末流学术之弊而抹杀阳明个人之 功业,提出“王守仁开金溪之派,其末流至于决裂猖狂,诚为有弊。至 其事业炳然,自不可掩”3。康熙年间,陆王文献著作就大量刊刻。孙奇 逢作《理学宗传》、俞嶙编《阳明全集》、黄宗羲撰《明儒学案》、王贻 乐编刊《王阳明先生全集》、张问达编《阳明文抄》、李绂着有《朱子晚 年全论》《陆子学谱》《阳明学录》。乾隆曾经通过浙东大儒邵廷采接触 和了解陆王心学,一大批学者致力于陆王学术,乾嘉时期,陆王心学着 作也不断地涌现、刊刻印刷行世。焦氏曾着有《良知论》,刘原道编撰

《阳明先生年谱》,宗稷辰作《朱王致知本同考》《长沙重刻阳明先生文 集序》著作篇目,彭绍升作《阳明先生诗卷跋》、刘永宦编《王文成公 集要》等,继续传播陆王心学,说明清中期的陆王心学还是据有一席之 地的,也为道咸时期陆王心学思想发展提供了文本基础。

 同时,在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凸显与挑动,使得汉、宋之学的矛盾 与差异关系更为突出,作为宋学的核心力量朱子学派需要将主要精力放 在应对汉学上;而且,朱子学派也是逐渐看到了排斥王学而殃及包括朱 子学在内的理学严重后果:“风气已成,凡稍有志于理学者,必先以攻 陆、王为务,一若非此不足自名正学者……于是见昔贤精微高深之论, 凡非己所能解者,则概以王学心学斥之。陆王之学既避之若浼;而程朱 之学,至是亦尽失其精意矣。于是陆王之学亡,而程朱之学亦随之俱亡。”1 因此,理学派内部之间的论争就没有那么重要,程朱与陆王学派都自觉 或不自觉地收敛各种锋芒,将重心对付来自理学之外的学术冲击。朱子 学派不再坚持清初“宗朱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学”2门户之见。 占有相当比常式朱、陆王学者都主张尽力调和两派学术的。在这样的学 术背景下,陆王之学还有着很大的存在与发展空间。陈居渊就提出,“王 学在清代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是经历了由隐蔽走向公开、并再度演进 为高潮的流变过程”3。杨朝亮也列举了大量清代陆王心学家加以佐证, 认为“从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孙奇逢、李顺、黄宗羲到李绂,从 李绂再到彭绍升、尧祖韶、江藩,以至于晚清的康有为、梁启超二先生, 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陆王学术于清代发展的脉络”4。萧一山一方面承认 存在着王学“残局”的事实,同时又认为“清初之学术,几无一不为明 学之反动;故其时之理学家,亦大抵力排明季学风者也。而其实承姚江 余绪,为之收拾残局者,尚有孙奇逢、李顒及姚江书院一派,如沉国模、 史孝咸、管宗圣、王朝式、韩孔当、邵曾可、邵廷采等”5。

 虽然当时学界依旧在一定范围内延续清初崇尚朱子之学、批评王学 的风气,但是,从学界各派的学术主张看,和会朱陆再次成为发展大的 趋势。通儒焦循就主张:“天下读朱子之书,渐磨莹涤,为名臣巨儒, 其功可见。阳明以良知之学,成一世功,效亦显然。然则,为紫阳、阳 明之学者,无容互訾矣。”1肯定了两家学术各有所长,力图统一调和程 朱、陆王学术。阮葵生也认为朱王之间“必不分彼此厚薄”,都属于孔 学一脉,他指出:“圣人之教在文行忠信、诗书执礼,亲炙者犹未能腊 等。曾子则曰忠恕,颜子则曰博约,孟子则曰仁义而已,孝弟而已。以 及濂溪之主静,明道之定性,伊川之敬,横渠之礼,象山之发明本心, 紫阳之穷理致知,阳明之致良知,皆艰难辛苦,已试之效。过来人道个 中语,亲切而有味。孔子复生,必不分彼此厚薄……坚持门户之见,党 同伐异,牢不可破,岂非世道人心之患哉?”2阮葵生明确反对朱王学派 门户之见,党同伐异。

(二)程朱陆王之外其他学派借朱陆异同问题发起辩难 乾嘉时期除理学内部各派外,其他学派也对朱陆异同问题有很多的

关注。曾国藩曾概括说:“乾嘉间经学昌炽,千载一时……天下相尚以 伪久矣,陈建之《学蔀通辨》阿私执政,张烈之《王学质疑》附和大儒, 反不如东原、玉裁辈卓然自立,不失为儒林传中人物。惟东原《孟子字 义疏证》一书,排斥先贤,独伸己说,诚不可以不辨。姚惜抱尝论毛大 可、李刚主、戴东原、程棉庄率皆诋毁程朱,身灭嗣绝,持论似又太过。 无程朱之文章道德,腾其口舌,欲与争名,诚学者大病。若博核考辨, 大儒或不暇及,苟有纠正,足以羽翼传注,当亦程朱所心许。若西河驳

 斥漫骂,则真说经中之洪水猛兽矣。”1特别提出对戴震、段玉裁、章学 诚考据学派等“诚不可以不辨”。

戴震指出:“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 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 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2在此,戴震认为宋儒以己之见 自得天理,实际上不过是“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已,无论是在文 字考据上,还是理之事情原委隐曲好似能够申圣人之义,实为“大道失 而行事乖”。在对待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问题上,戴震有两段具有代表 性的言语:

宋以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谈老释者高妙其言,不依附 孔孟。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于是 有读儒书而流入老释者;有好老释而溺其中,既而触于儒书,乐其道 之得助,因凭借儒书以谈老释者;对同己则共证心宗,对异己则寄托 其说于《六经》、孔、孟。3

程子、朱子就老、庄、释氏所指者,转其说以言夫理,非援儒而 入释,误以释氏之言杂入于儒耳;陆子静、王文成诸人就老、庄、释 氏所指者,即以理实之,是乃援儒以入于释者也。4 在此,戴震批评程朱、陆王都有“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的杂

糅之弊,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程子、朱子是“误引释氏”,属于“有 读儒书而流入老释者”;而陆王“援儒入释”,属于“好老释而溺其中”, 以“共证心宗”“托其说于六经孔孟”为旨。在对于朱子学的认识问题 上,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以考据学范式有意识地对程朱理学概念、

 论点与体系进行了针锋相对辨伪与批判,有诸多针对朱子学相当严厉的 攻击话语。

对于戴震的攻击,作为朱子学派学者势必会有回应。夏圻指出,戴 震《孟子字义疏证》衹是以批程朱理学为快而并没有真正体会“宋儒本 来面目”:“程、朱之学术,莫大于辨理辨欲辨气质之当变化。一切皆不 便于己,于是扫而空之。以理责我者,以为是乃程、朱意见之理也;以 欲责我者,以为欲乃人生所不可无,圣人无无欲之说也;以变化气质绳 我者,以为气质即天命之性,主敬存理皆宋儒之认本来面目也。”1傅斯 年也曾就戴震之所以批朱提出看法:“清代汉学家自戴震以降攻击理学 者,其最大物件应为心学,不应为程朱。然戴氏之舍去陆王、力诋程朱, 则亦有故。王学在明亡后,已为世人所共厌弃;程朱之学在新朝仍为官 学之正宗。王学虽与清代汉学家义极端相反,然宗派式微,可以存而不 论;朱学虽在两端之间,既为一时上下所宗,故辩难之对象在于此也。”2认 为戴震是以阳明学“宗派式微”,故而“可以存而不论”,而朱子学是“官 学之正宗”,有意以其为辩难之对象,也就是乾嘉学派采取“择大儒而 攻之”方式,试图动摇朱子学的地位。对此,朱子学派方东树明睿地揭 露戴震“必择大儒而攻之,然后乃足立名,此近日学者著书攻朱子之本 谋也”3,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发难先哲朱子法从而树立学术大旗,本质上 “欲夺朱子之席”,寻求新学统。

王国维则指出,戴震是“欲夺朱子之 席,乃撰《孟子字义疏证》等书,虽自谓'欲以孔孟之说,还之孔孟; 宋儒之说,还之宋儒’,顾其书虽力与程朱异,而亦未尝与孔孟合。其 着他书,亦往往述其所自得,而不肯言其所自出”4。翁方纲则指出戴震

“其人不甘以考订为事,而欲谈性道以立异于程朱”1。而余英时则认为, 戴震批判朱子学是为了“发挥程、朱”2。此外,学术界对于戴震批判朱 子学的性质认识,存在着是学术批判还是政治批判、构建的是新伦理学 或者哲学体系还是社会政治理念等分歧,冯友兰、张岱年、蒙培元、张 立文、林安梧、梁启超和刘述先等都有不同论说3。

此时,江藩《宋学渊源记》对于朱陆之争有过评论,作出陆王“颇 杂禅理”“朱子近于禅”的判断;“至明姚江之学兴,尊陆卑朱,天下士 翕然从风。姚江又着《朱子晚年定论》一篇,为调人之说,亦自悔。其 党同伐异矣,窃谓朱子主敬,大易敬以直内也。陆子主静,大学定而后 能静也。姚江良知,孟子良知,良能也。其末节虽异,其本则同。要皆 圣人之徒也。陆子一传为慈湖杨氏,其言颇杂禅理。于是学者承隙攻之, 遂集矢于象山。讵知朱子之言又何尝不近于禅耶。盖析理至微,其言必 至涉于虚,而无涯涘。”4而经学家程晋芳则不认同江藩将陆王之学视为 “禅”,认为“阳明之学,本于象山。其为流弊,至使人自事其心,束 书不读,非其近禅之过乎?然遂指陆、王之学为禅,则愚不敢也。学亦 有正脉焉,偏脉焉。以陆、王为洪水猛兽,攻之不遗余力,是儒家恶习, 不可蹈也,从而学之,则过也”5。程晋芳衹承认陆王心学存在“近禅之 过”,非“正脉”,属于“偏脉”但亦不认定为“洪水猛兽”异端。

作为此时期学术重镇的浙东学派,对于朱陆之辨亦有很多特别关注 与阐发。全祖望、章学诚、邵廷采继承了宋以来学术传统,坚持兼采众 家之所长,于朱陆无所偏袒。全祖望认为朱学陆学“二者同出于圣学”, 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区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讲明之说与 践履之说:“朱子之学,出于龟山。其教人以穷理为始事,积集义理, 久当自然有得。至其以'所闻所知,必能见诸施行,乃不为玩物丧志’, 是即陆子践履之说也。陆子之学,近于上蔡。其教人以发明本心为始事, 此心有主,然后以应天地万物之变,至其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是即朱子讲明之说也”1。朱陆之学的功夫路径,各有所重,不可视为“支 离之末学者”或“顿悟之禅宗者”。全祖望在学术上倡导“宗朱而不尽 合于朱”2,“不专主朱,亦不专主陆,深造实践”3。在他看来,“圣学 莫重于躬行,而立言究不免于有偏。朱陆之学,皆躬参行之学也。其立 言之偏,后人采其醇而略其疵,斯真能会同朱陆者也”4,希望能够成为 “真能会同朱陆者”。邵廷采批评明清儒士尤其程朱陆王后学的别门户 之争,主张“扫除朱陆之辩”。

在浙东学派中,对朱陆之辩讨论最全面的学者当为章学诚,他作《文 史通义》,列有《朱陆》《浙东学记》专篇讨论与朱陆关系,富有浙东之 学的特征。其主要观点有:

一是“宋儒有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也。 末流无识,争相诟詈,与夫勉为解纷,调停两可,皆多事也”5。以为朱、 陆本无所谓异同,即便存在异同也是正常的,朱陆异同问题衹是后学末

 流争相诟詈的结果,其实都是有好事者行为。 二是“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1。毕竟“朱子偏于道问

学,故为陆氏之学者,攻朱氏之近于支离;谓陆氏之偏于尊德性,故为 朱氏之学者,攻陆氏之流于虚无;各以所畸重者争其门户,是亦人情之 常也”2。章学诚之学总体偏向义理之学,强调“道问学”与“尊德性”、 性命之理与格致之学的统一。

三是强调浙东学术不持门户之见,“宗陆而不悖于朱”。《文史通 义·浙东学术》载:“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 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至阳明王子揭 孟子之良知,复与朱子抵牾。蕺山刘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 亦不相诋也。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以至 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 盖非讲学专家各持门户之见者,故相互推服而不相非诋。”3章学诚通过 梳理朱子学脉,将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视为朱学与汉学学谱,有言: “通经服古、由博返约,即是朱子之教。一传为蔡九峰、黄勉斋,再传 而为真西山、魏鹤山。三传而为黄东发、王伯厚,其后如许白云、金仁 山、王会之,直至明初宋潜溪、王义乌。其后为八股时文中断。至国初 而顾亭林、黄梨洲、阎百诗,皆俎豆相承,甚于汉之经师谱矣。”4更为 清代学术的重要渊源,认为清代汉学离不开三者的传承。章学诚作《书 朱陆篇后》,又将戴震视为朱熹作为嫡传看待。

四是章学诚认为清代“攻陆、王者”未尝理会朱学之精髓,并没有 从“博学多闻,通经服古”出发,而是基于“荒俚无稽之学究”,这无疑是错误的。他说:“今攻陆、王之学者,不出博洽之儒,而出荒俚无 稽之学究,则其所攻,与其所业相反也。问其何为不学问,则曰支离也。 诘其何为守专陋,则曰性命也。是攻陆、王者,未尝得朱之近似,即伪 陆、王以攻真陆、王也,是亦可谓不自度矣。”1

二、道光后清代晚期朱陆之辩

(一)在调和大的趋势下,程朱学派对陆王之学存在不同态度 道光以后,学术界总体上延续乾嘉时期的状况,程朱陆王调和是大

的趋势,陆王心学依旧有所发展。这期间大量陆王心学尤其阳明学著述 被刊刻,主要有刘永宦的《王文成公集要》、张恢等修补《广理学备考》、 李祖陶的《王阳明文选》、胡泉《王阳明先生疏证》《王阳明先生经说弟 子记》、何国材的《虚谷遗书》、萧名哲等刊刻的《王阳明先生全集》以 及王贻乐编、陶浔霍批评《王阳明先生全集》等。这些著述有些一心维 护陆王心学的,如,何国材编辑《虚谷遗书》,“是编凡分四种,祖陆九 渊求放心之说而为《心学释疑》,本王守仁致良知之说而为《格物质 疑》……大旨坚护陆、王,为门户而著书,非为学问而著书也。”2这些 著述既有尊崇阳明,也有调和朱陆两派的。他们通过刊发陆王心学著述 推动学术普及与发展,试图抬高陆王地位。如会稽宗稷辰就提出了“阳 明子之学,即朱子之学”命题,指出:“自有明以来,讲学宗朱者辄与 阳明为敌,众口一词,坚执不破。幸得深如高景逸、刘蕺山,笃信如孙 夏峰、汤孔伯,乃克观其会通而定于一,嗟呼!亦知阳明子之学,即朱 子之学乎哉!”3要求朱学王学相互融合、参照。清末康有为从复古改制 出发,以心学“直捷”“活泼”,又心学之良心、恻隐不忍之心、仁义之心利于改造中国学术,梁启超谓:“故先生之论政论学,皆发于不忍之 心,人人有不忍之心,则其救国救天下也。欲已而不能自已……其哲学 之大本,盖在于是。”1重提陆王说心学,并将陆王视为孔孟的正宗,甚 至认为“阳明之言心学,过于大程”2。

针对陆王心学,晚清朱子学派主要有两派观点。 一派是以唐鉴、罗泽南、刘廷诏为代表格守程朱、批驳陆王心学。

罗泽南、唐鉴及刘廷诏分别以正面表彰与辩驳异己的方式维护程朱理学 道统地位。罗泽南重点批判“致良知”“知行合一”观点否认心学与孟 学的渊源关系达到否认心学合法地位的目的,以朱子“格物致知”说否 定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说,甑别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差异, 尊朱辟王。后世学者高度评价《姚江学辨》在朱子学术史上的地位,提 出“罗钦顺辟阳明心学思想脉络的算是比较完备,但说到全面辟阳明心 学,在学理上全面驳斥阳明心学和佛氏禅学,应属罗泽南”3。贺瑞麟以 为“《姚江学辨》一编,真足为吾道干城”4。刘廷诏不接受清初孙奇逢

《理学宗传》将陆王与程朱同列为“儒学正宗”、甚至提出“接周子之 统者,非姚江其谁与归?”5试图将阳明之学超越于程朱地位的做法,认 为《理学宗传》“以异学乱正学,而宗失其宗,传失其传,裂道术而二 之也”6。就此,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毫不客气地将陆王排除在理学 道统谱系之外,倭仁在校订、刊发《理学宗传辨正》还特意将陈建《学 蔽通辨》一书中“择其要言,与罗山《王学辨》,附刊于《宗传辨正》 之后”7,非常明确地表明,朱子学派所要建立的道统体系衹能是一个纯正的程朱理学学统体系。针对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明儒学案》,唐 鉴“传道学案”列有清代大儒陆陇其、张履祥、陆世仪、张伯行作为宋 儒道统的继承人。这一派学者反对陆王之学,多少都有以门户之争为出 发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总体上没有成为道光以后朱子学派关于“朱 陆之辩”的主流。

另一派则以曾国藩、李棠阶、朱次琦等为代表,他们以程朱理学为 宗,反对门户之别,调和程朱陆王学术,体现了朱子学的融合性。在强 调朱子“正统地位”的同时,尤其重视“正学术”问题,关注“正学” “俗学”“异学”的界限,将程朱理学视为“正学”,将考据之学、词章 之学视为“俗学”,将阳明心学、释老之学及其他有别程朱理学的学说 视为“异学”。李棠阶提出“为治必先得人,欲得人必先造士,欲造士 必先正学术”1。方宗诚认为“正学一明,邪说未有不渐弥者也;正道既 尊,邪教未有不渐息者也”2,将批判陆王心学作为“正学术”的重要内 容。但是,他们并不排斥陆王心学。在方宗诚看来,“朱子、胡敬斋、 罗整庵,各致争于生前。其后,陈清澜《学部通辨》、张武承《王学质 疑》、顾亭林《日知录》、陈定斋《王学辨》、罗忠节公《阳明学辨》,以 及张杨园、陆清献、张清烙、楼文端、吴竹如先生诸儒集中,皆已辨之 极其明矣”。而“陆、王、陈(陈献章)三先生,行谊、气节、功烈、 政绩、忠孝大端,固皆可为后世师表”3。曾国藩指出:“孔孟之学,至 宋大明,然诸儒互有异同,不能屏门户之见……朱子主'道问学’,何 尝不洞达本原?陆子主'尊德性’,何尝不实征践履?……当湖学派极 正,而象山、姚江亦江河不废之流。”

李棠阶认为“程朱陆王,皆可至 道,要在真修真悟,实实用功。彼此掊击,于己何与焉,即陆王程朱,

 亦岂以此为加损哉!”1肯定了程朱、陆王之学都是“孔孟之学”重要组 成部分,殊途同归。此阶段,调和程朱陆王已经成为理学的主流趋向。 鲁一同认为朱、王之间无所谓邪正,衹有理论疏密之分,不能够像唐鉴 一样攻王尊朱过度:“陆王之学,高明得之为简易,愚顽蹈之为猖狂, 此其优劣乃在疏密之分,非关邪正之别。意见一胜,彼此凿枘,遂使吾 道之内,矛戟森立,歧畛横分,世变日下,人材至难,何苦自相摧败如 此。推循唐氏(唐鉴)一书,不过攻王尊朱,用意良厚,然持之过坚。”2

这一时期,学术界自由程度比较高,对于朱子学与阳明学还是能够 理性对待的。如今文经学派魏源《大学古本序》提出:“朱子《或问》《文 集》《语录》屡言及之,本末不偏。惟未悟古本分章之条理,而误分经 传,加以移补,遂留后人之疑,以为不格心、意、身之物,而泛言即凡 天下之物。”3既总体上肯定朱子学术,又将“格物”理解为“格心、意、 身之物”,融合了阳明之学。魏源对于朱子《大学补传》也有自己的见解, 认为由于朱子“补传未去,错简未复”,使得“《大学》之谊不章”4。如果 朱子《大学补传》“暗合古本之旨意而并显符古本之章次”,就不致于陆 王因此提出朱子学“道问学而流于之支离”疑义;假使阳明能够“显复 古之章次而并暗符致格之条理”,对其学说分解不那么隐晦,就不至于 导致王学末流之弊,陆王之学也不至于被说成“尊德性而流于禅”,如 此,就不会将程朱陆王“千载遗憾有待后人”5了。魏源希望将喜平石经 上的古本《大学》与朱子《大学》同行于世,以避免无谓的论争。

(二)程朱陆王学派重点围绕具体学术问题方法论更新,回归文本 元典考辨异同。总的说来,晚清时期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争论的重点已经不再是陆 王心学是否儒学“正统”,而是纯理学的具体学术问题,主要关涉“心 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关系等问题。程朱陆王都注重以不同的方法、 范表达自我。清代以来学人通过义理分析到考据论证研究方法的更 新,以图回归朱陆文本元典从而考辨朱陆异同问题。如康有为论道问学 与尊德性的差异,就提出“孟子高明,直指本心,是尊德性,陆、王近 之。荀子沉潜,是道问学,朱子近之”1。说明了朱陆的学术渊源于差异。 对于阳明之学,既有肯定又有批判。康有以“归仁”的思想迎合王学“致 良知”道德求知指向,而对于阳明“格物致知”之说,康有为认为王阳 明“心外无物”仅仅将“物”理解为“事”而把心、意、物视为“衹是 一件”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见之孟、荀、管诸书,皆以心物对举, 可知物指外物。”2同时,又提出朱学“格物致知”论存有弊端,他说: “《大学》以格物为入门,郑说固谬,朱子亦不得其解。岂有新学入门 之始,而令穷极天下之物理哉?且物理亦无穷尽之日,宜来阳明格竹之 疑也。且格,至也;物,犹理也。训至事为穷理,辗转乃能相通。”3就 此,康有为借鉴西学自然科学方法,提出了合内外之学、“中体西用” 的“抒格外物”观解释“格物致知”:“格物,格,扞格也。物,外物也。 言为学之始,首在扞格外物也。”4因此,晚清朱陆之争还是方法与范式 的差异为主要特征。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王阳明对朱熹信函的编辑可算是这种文本式 研究方法的开端,开始普遍采用文献考据法来分析朱陆异同问题,后清 人李绂与王懋竑就是尝试从考据入手以解决争议,李绂撰《朱子晚年全 论》,重申王阳明“早异晚同”之说,而王懋竑则编纂《朱子年谱》以斥之。其中李绂更是在清代“尊朱”的学风之下,独采陆王心学的立场, 通过方法的更新,将朱陆异同问题从一个义理问题转移到文本问题上来。 王阳明文本和考证研究引发许多学者投身于儒家文本的考证实践。罗钦 顺鼓吹“追溯本源”是解决朱陆异同的重要途径,并且为捍卫朱熹“性 即理”,反对陆九渊“心即理”,他引用了数段典籍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不仅引发了理学内部的争辩向经学考证转变。而且,由于这些考证仍 然是为义理服务的,所以在考据学者中仍不免存在朱陆的对垒。同时, 从思考朱陆异同论的方法而言,虽然经历了从义理分析到考据论证的转 变,但是,大体却仍是儒学内部对朱陆学说论辩。而且综观这一时期的 程朱陆王之争,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超过清初学者。

三、近现代朱陆之辩的影响 十九世纪后期以后的近现代朱子学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朱陆异同成为国内学者一再提及的话题,但这时讨论更多已不是在“中 学”范畴下的议论,而是在一种中学、西学映照下的论述,不同学者或 从西方哲学、史学等某学科,或以一种多元的视角来审视此问题。这些 讨论就著作类型而言,包括朱熹或陆九渊思想的研究专著,或是宋代思 想史或哲学史。而就此议题的具体讨论面向而言,则有综述朱陆学术交 流、辩论过程与其中涉及的议题,也有针对某一事件(如鹅湖之会、无 极太极之辩等)作双方思想异同的分析,或是检讨“朱陆之辩”的影响 等。对朱陆异同的哲学分析,在中国大陆地区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为指导,一度作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比较;而在中国港澳台 学者当中借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显得更加多元,如牟宗三以“认识论的横 列”与“本体论的直贯”为判准来区分朱陆之异同。劳思光则认为朱陆 之争是“立客体实有”与“立主体实有”两种哲学形态的冲突等。在哲 学分析取径之外,也有学者从思想史或学术史的学科角度,将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论辩,置于时间发展的脉络中,考察双方互动与其中牵涉的 情形。此一进路的研究成果,主要以钱穆、陈荣捷二位先生的研究成果 最着。从钱穆与陈荣捷二位先生的研究来看,所重者在彰显朱子学术的 价值,其研究取径,是以文献上的相互印证,阐发朱、陆之相关议题的 真实面貌。由于重视历史真相的呈现,故就钱、陈二先生所论,特重时 间的发展,亦即将朱陆双方争持的议题,置于时间发展脉络上,以观双 方的转变。此一研究路径,与上述着重“哲学分析”的取径,明显不同。 然而此二种取径亦非无可调停之处。

在前此诸位先生之后,刘述先、陈来、田浩(Hoyt Tillman)、严佐 之等兼采“哲学分析”、“历史观察”“文献分析”的进路,以探究朱陆 之异同。刘述先在《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一书中对于“朱陆异 同”的分析,于义理是取牟宗三先生的解析,于朱、陆双方的交游则取 钱穆先生的考证,他认为“朱陆之争”,涉及“道统继承”以及双方思 想的依据问题。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也尝试将哲学解析与历史考察作 一结合,探究评判宋代以后对于“朱陆异同”诸多说法,评述朱、陆所 争论之内容以及双方思想之根本差异。田浩先生《朱熹的思维世界》则 从“学术社群”间的互动,考察朱熹与象山的交游过程,并指出双方思 想的不同所在。严佐之《“朱陆异同”历史文献与“朱陆异同之辨”历 史衍变》将“朱陆异同之辨”作为考察“原生态”理学史或朱子学史的 脉络,通过集聚留存至今的“朱陆异同”历史文献而形成“云资料”平 台,来俯瞰“朱陆异同之辨”的学术轨迹。

对于“朱陆异同”的探究,除了“哲学分析”“历史考察”或者结 合两者之外,也有学者尝试就朱陆对于儒家经典诠释方法上的不同,区 分其差异,或是侧重于讨论朱陆双方论辩议题所产生的意义。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借用西方哲学分析的取径等多种路径 范式,无疑提升了宋明理学研究的理论高度,尤其也藉由当代学术角度,阐发历代朱、陆议题所未尽或引而未发的思想议题。研究者或因学术史、 思想史或哲学史的不同研究取径与立场,或是援取理论、关注面向的不 同,对于“朱陆异同”的观点,往往甚为分歧,但无论是支持或是反对, 纷扰之中,更加证明此一议题乃是每位学人无可回避的问题。

朱熹、陆九渊时代,双方学术存在异同是无需争辩的事实。尤其在 “性即理”与“心即理”、或“尊德性”与“道问学”问题上最能够体 现朱陆分歧所在。而就“朱陆异同”的议题来看,宋代以后的学术发展 过程中,尊朱贬陆或尊陆贬朱,每一时代都有学者支持,也有各自学术 上的体证与选择,形成纷杂万端的现象,然而此是彼非之间,每每成为 历来学人努力突破之处。而在儒学发展中,对于朱陆相争等问题的讨论, 则在辩证与消长的过程中,影响或推进了中国学术的走向。研究者或因 不同研究方法取径与立场,或是援取理论、关注面向的不同,对于“朱 陆异同”的观点,往往甚为分歧,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纷扰之中, 更加证明此一议题乃是每位学人无可回避的问题。当然,朱陆异同演变 的脉络牵涉朱学与陆学相互的纠结与转变、消融,其间大致可以按照时 间的发展梳理其脉络,呈现出狭义朱陆学术之辩、门户之见、朱陆之和、 早晚之争、方法之变等五种历史形态。但是,不同的历史形态在时段上 往往又有一定的交叉,而且在时间之外,空间也是与时间交织在一起而 影响朱陆异同论之演进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朱陆异同论的历 史形态实则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而关于这一点,显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