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羚羊|徒步襄城河

 古稀童趣 2023-05-18 发布于安徽

羚羊|徒步襄城河

清晨,朝霞染红了天空。站在于湖路桥上眺望城东,起伏的山影隐隐约约,林立的大厦鳞次栉比,静静的河湾,倒映着染着霞光的天空。

于湖路桥,是连接南、北住宅小区的一座步行桥,坐落在襄城河中游河段上,桥的东面是道河湾。河湾北面的一条支河道,是银塘河汇入襄城河的入河口。两条交会的河道形成了一块三角形河滩,伸向河心,河滩上绿草如茵,野花点点,水鸟载飞载止。南岸的观景台旁,硕大的香樟树和挺拔乌桕树,绿叶荫翳。岸边杨柳依依,鸟语花香。

沐着朝霞,沿着河堤上修建的绛红色步道,溯流向东走,路边的石榴花正红。太平府北路襄城河桥横卧在河上。由此往上游,襄城河已成了市、县的界河,北岸划属市区,南岸是姑孰东部新城。

穿过太平府路,铺着黑色沥青路面的河堤,蜿蜒向东延伸。前行约百米,河上一座石桥,青石砌的桥墩,水泥预制板铺的桥面。这是座有着明显时代特征的桥,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前,农村集体经济年代常见的机耕桥,如今已难得一见。

南岸沿河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幢接着一幢。“百年名校,当涂一中”八个大字高高矗立在文昌楼顶,十分醒目。在一中附近还坐落着当涂经贸学校、马鞍山学院,青莲路小学。姑孰东部新城,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中心,魅力初现。

往前,便走上了江东大道襄城河桥的桥头。江东大道是市区通往当涂的又一条快速通道,沿江东大道而建设的城际轨道交通线正在施工中,一座座高架桥墩已矗立在路中央。据说再有一年,工程将全面竣工,一条城际轻轨将从六朝古都南京延伸至大青山脚下。到那时,姑孰这座曾经的京畿之地,与六朝古都南京之间的往来会像串门一样方便。

绕道路口,跨过江东大道,宁安高速铁路如一条巨龙凌空横贯而去,恰有一辆动车正风驰电掣般地向北驰去。从高架桥下穿过,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起来。翠色的山峰连绵起伏。成片的苗圃郁郁葱葱。从树林里传出的鸟叫声清脆婉转。绿树掩映下的农家,小院里的狗见有陌生人来,狂吠不已。不知道是我惊扰了它,还是它平时太过于寂寞?

再往前走,有一座小山村,倚山傍水。树林、农舍、潭影、田园、山色……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景象。蓦然回首,喧嚣的城市已在远处之外。

“布谷、布谷,……”忽然,从田野里传来布谷鸟的叫声,不油得心生一阵惊喜,很久没听到过布谷鸟的叫声了,听着这悠扬的啼叫声,脑海里闪过许多童年的记忆。这是夹在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面山背水的一块开阔地,难得的闹中取静。眼前的景致,让我想起唐代王维的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放眼河对岸已是一片繁忙的工业区建设工地,相比之下,南岸要清静许多,小山村还透着那种原生态的气息,但不知这种景象又能维持多久?

上游的河道越来越窄,北岸坡已做了人工植草,而南岸坡自然生长的小草、野花在风中骄傲地摇曳着。河水浅浅流过,吸引着不少的野钓爱好者。石子路蜿蜒向前延伸,在离马芜高速下约十几米处,终于没有了路。眼前是一片湿地,野草、芦苇丛生,挡住了视线。回头不远,一座小桥。过小桥,走北岸,是新铺的沥青路面。来到马芜高速路桥旁,一股涓涓细流由桥下流出。马芜高速公路正在扩建中,猫着腰从桥下穿过,眼前又是一大片湿地,成片青翠的蒲草,随风而摆,几只白鹭在水草地间悠闲地漫步。一条狭窄的水沟,向东延伸至山脚下,水沟中细小的水流潺潺流出。我想,这应该是来到了襄城河的源头了吧!

2

昨夜的一场小雨,打湿了树木花草。早晨,跨过于湖路桥,沿北岸向西快走。路边的草叶、花瓣上还沾着雨珠,晶莹剔透。天空的浓云,东一块,西一块的分布着,之间则露出一片一片的蔚蓝。襄城河缓缓逶迤而去,树影、楼影、桥影和晨练的人影倒映在河的波纹上。粼粼而动。

振兴北路襄城桥的北桥头,东、西相对各立着一块石碑,一立一卧,镌刻着“襄城河公园”五个大字。

南岸,建有亲水平台,沿河建有临水廊道,廊道的石栏杆透着古韵之美。河堤内侧有凌波桥、桃花亭,还有曲桥水榭,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堤上的红色柔性步道在绿荫下蜿蜒,很是醒目,杨柳万条垂下,迎风摇曳;鸟鸣枝头,花香四溢,徜徉其中,能让人感受到江南园林的秀美韵味。

沿北岸走,晨练者络绎往来。河面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堤内侧的小河两边粉红色、白色、黄色的蔷薇花开得如火如荼。小河边时见悠闲的垂钓人。过东营北路襄城河桥,沿弯曲的河堤向前,便走到了襄城桥头。

桥向南不远,便是姑孰城的北门——清源门,重建的城楼巍然屹立,气势恢宏。穿越时空,清源门下,襄城桥头曾经是古战场的一角。明太祖朱元璋起事时,在襄城桥头与元军有过一场生死大战。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由和州(今和县)率水陆大军乘风渡江,攻克采石矶后,乘胜攻破并占领太平城(今当涂姑孰城)。然而,此时城外尚属元军势力范围,元兵分两路包围太平城,水路以元中丞蛮子海牙调集大船封锁采石江面,堵住姑溪河口,以断绝朱元璋部队归路;陆路由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率军数万人来攻城。来势汹汹,眼看形势急迫,朱元璋登上清源门城楼,亲自督战。命令徐达和邓愈,带兵由东门出城迎战,又命令汤和率兵由小路绕到敌人背后,设伏于襄城桥。陈野先率兵来到了城下,准备攻城。朱元璋立在清源门城头上,只见头上黄云笼罩,威武雄壮,城下元军将士抬头看见城上笼罩的黄云,一个个惊恐万状。这时朱元璋命令打开城门,众将士怒吼着冲杀出来。徐达等率将士由东门一路杀了过来,来了个前后夹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陈野先一看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下令撤退,但他逃到襄城桥头时又遭遇汤和的伏兵,被生擒活捉。

襄城桥始建于明代,古代清源门外“为驿递孔道,南迤芜湖,北达金陵。”襄城桥则有“北门之锁钥”之称。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有记载的就有三次重修。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襄城桥也还是县城北门地区向外的主要通道。

襄城桥西边,又是一道河湾。江南的雨季未到,河流浅浅,河滩上芳草萋萋,生长着一簇一簇青翠的芦苇,间有白鹭悠闲觅食。北岸被围进了住宅小区内,沿河修建了亲水廊道。转由南岸西行,跨过宁芜铁路,走过一段泥泞小道,便走上205国道。绕道红绿灯路口,向北,走过襄城河公路大桥,改走北岸,河堤上杂树、野草丛生,唯有中间有一条人行路迹,穿行其间,时遇积水泥泞。沿弯曲的河堤向西行走,河水很清,河面上有划着渔盆的人,正在收网。穿出丛林,便到了隆昌路襄城河桥头。跨过隆昌路,再遇一道河湾,河道拐向西北而去。穿过丛林小道,到了襄城河下游的最后一座桥上。回望河面,比来时宽广了许多,两岸的杂树蓊蓊郁郁。

阳光冲破云层,照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桥下,聚集了不少野钓爱好者。

快步走上长江大堤襄城河闸。长江南来,江水平静,缓缓而下。对面的江心洲绿色如黛,在建的公铁长江大桥凌空飞架在半个江面上。金柱塔静静地屹立在江边,见证着姑溪河、襄城河历史与变迁。

水流由闸口缓缓流出,闸口下的小河弯曲地伸向长江。河口处绿草萋萋,野花点点。河水与江水交汇,波浪轻轻地拍打着江滩,这便走到了襄城河的入江口。


后记

襄城河,古称襄城港,流淌在姑孰古城的北门外。乾隆《当涂县志》记载:“襄城港是为城内水所泄处。溪水由城东南新坝,自外濠达内河,由北水关出梅庄闸,西行由港北入溪。”由此看出最初襄城港是一条接纳姑孰城池外排水的河道。护城河由城东南新坝闸引进姑溪河水、市河由东、南、西三个水关引进护城河水,城内三条市河汇流至北水关(清源门右)入北城河,经梅庄闸入襄城港,后流入姑溪河。梅庄闸在襄城桥上游一里。在遥远的年代,姑溪河由东向西,在姑孰城西折而北流,于采石入江。

由“襄城港是为城内水所泄处”的记载和“襄”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襄城港主要是接纳城内水外排,起着辅助姑孰城池排涝的作用。因为“襄”字的字面意思有“相助、辅佐”。根据这样理解,可以猜测襄城港是因此而得名。

襄城港水原在港北注入姑溪河,向北流至采石入江,后来抱流沙冲溃缺口后,姑溪河改由金柱关直泄入江。据《当涂县乡土志》记载,襄城港“过襄城桥,折而南流者入姑溪河,折而北流者入黄山渡、采石新河。”北流水由采石镇西入江。又民国《当涂县志》记载,“襄城港发源于石城、晋山、蒲山诸山,西北行……过襄城桥西抵黄山渡,入采石内河。”可以看出,襄城河道及入江口历史上几经变迁。据今《当涂县志》记载,襄城河上游之水原从乙字河闸排出,北流采石入江,上世纪60年代末,在襄城河口建闸,才形成了今天的入江口。

今襄城河发源于姑孰城东的十里长山、黄梅山、龙王山,全长10公里,西流襄城河闸口入长江。古老的襄城河,伴着姑孰城的崛起,也焕发出勃勃生机。昔日河上的桥寥寥无几,而今高速铁路、公路、市内桥,有名的、无名的有15座,横亘南北。两岸城市公园亭台水榭,曲桥回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了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作者简介

杨小明,网名羚羊,喜爱阅读。有《当涂老城的巷子》、《东街旧事》、《剃头过年》、《栀子花靠墙栽,雨不落花不开》、《当涂的李白》等散文、随笔见之于媒体。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