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忆是河南:诗歌里的焦作

 林歌作品 2023-05-18 发布于河南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太行之行,行于山高岭峻之间,几多艰难。

云台入云,云起远望长声叹息,似已迷路。

这是建安十年,大汉丞相曹操,统率的大军,正在太行山最险绝的羊肠坂道上,慢慢穿行而过。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北出太行,击溃袁绍旧部高干。

山,实在是太高了,巍巍诘屈,野兽逞强,水深流急。天又快黑了,根本无处可塑,再加上人困马乏,曹操几乎都要放弃了北征。

但是,作为三军主帅,自己决不能显现出退缩之意。

他只好凭石赋诗,稍稍发一些牢骚。

这便是后来的《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可能他不会想到,此刻他视之为“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的险绝之地,会成为人群熙攘的风景名胜:云台山!

他更不会想到,他自嘲“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的地方,日后他的一位亲戚,会真的在那里隐居,砍柴,凿冰,饮酒,作诗……

他的那位亲戚,叫做嵇康。

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

或许,正是因为他与曹操之间的这层亲戚关系,所以对于司马氏夺取曹魏的江山,极为不满,便长期在这山林之地隐居,不再过问世事。

偶尔厌烦了,便在山外开了一间铁铺。

当然,他打铁,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体验民间烟火。

高兴了就抡几下锤子,锻炼一下筋骨;不高兴了就把炉子一灭,闷头就喝,低头就睡。

唯有一个朋友来了,他才会显现出诗人的气派,跟他吟诗作赋,相互酬和。

这个人就是向秀。

向秀是个土著,怀县人,即现在的武陟县,那个盛产油茶的地方。

他来了,也不说话。

看嵇康高兴了,就帮他抡几下大锤。

看嵇康不高兴了,就陪他喝酒,谈论他们都喜欢的老庄学说。

有时候,老大哥山涛,也会加入他们,打铁,喝酒,谈诗。

之所以说他是老大哥,因为他比嵇康大十八岁,比向秀大二十二岁。

所以,他在为人处世,思考问题方面,更为全面一些。

但有时候,他又觉得自己跟这两位小兄弟有隔阂。

这是因为,山涛虽然也以隐士自居,但实际上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

他的表姑,是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算得上是他们的表兄弟。

所以作为曹操的侄孙女婿,嵇康有理由讨厌山涛,跟他尿不到一个壶里。

有时候,他们酒后也会发生争吵,但山涛作为老大哥,并未闹红脸。

唯一闹红脸的一次,可能是山涛想举荐嵇康为官吧。

或许,山涛是真的想为朋友谋一个好出身,毕竟将隐士作为爱好,表演一下行为艺术适可而止即可,毕竟隐士也要吃饭的。

或许,山涛是真的敬佩嵇康的才能,不想他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所以,当司马氏让他帮忙寻找尚书吏部郎的人选的时候,山涛毫不犹豫地举荐了自己的朋友嵇康。

但嵇康并不领情。

他不仅没有接受山涛的举荐,甚至还写了个一封绝交信。

这就是后来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

这封信的大意是说,并不是人人都想像你一样喜欢当官的。拜拜了您呐。

在外人看来,这封信写得辛辣而无情,但山涛却知道嵇康的内心,其实是将自己真的当成了朋友。

毕竟,嵇康知道自己跟曹魏关系非比寻常,必定会招致司马氏的防范。

如果自己真的接受了山涛的邀请,进入司马氏的朝廷做官,那么按照自己的尿性,肯定会惹出乱子来的。

一旦惹出乱子,必定会影响到好朋友山涛。

所以,与其说《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封绝交书,倒不如说是保护朋友前程的说明书。

而后,嵇康虽然没有接受招募入朝为官,但依然因为言语狂放,被司马氏找了个由头,杀了头。

临死之前,他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了山涛。

他对自己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只要山涛伯伯活着,你就不会成为孤儿!”

而山涛,果然没有辜负嵇康的托付,不仅对嵇绍关爱有加,还推荐他入仕做官。

嵇康死后的第二年,另一位以狂放著称的阮籍,也收起了性子,以极其恭顺的姿态,写了一篇劝司马昭进封晋公的《劝进箴》。

或许是觉得言不由衷,写完《劝进箴》后没多久,便去世。

而帮着嵇康打铁的向秀,在嵇康被杀后,也乖乖地接受了司马氏的传召做了官,一直做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赴任途中,他曾专程前往那片隐居的竹林,凭吊追思几个朋友在这里欢聚饮宴的情景。

竹林中,偶尔传来低低的琴声。

向秀不胜感慨,挥笔写了一首《思旧赋》。言辞凄切,写的时候,常常哭得不能提笔继续。

山阳,云台,竹林外,旧人旧景旧曾谙。竹风起,竹叶落,人生聚复散……

向秀落笔,走出竹林,登车。

只在竹林外,留下一道道车辙。

多少年后,当潘岳沿着这道车辙走过的时候,竹林却已经是一番热闹的情景。

他所过之处,尖叫连连,无数的少女和妇人,向他投掷敬献鲜果和鲜花,装满了整个马车车厢。

这便是掷果盈车的典故。

潘岳本是中牟人。

他当红的时候,竹林七贤已经烟消云散,死的死,当官的当官。

潘岳虽然距离他们隐居的竹林不足百里,也很敬慕他们的才学,却不想一辈子隐居林中,做个村夫。

他想有所作为。

所以,晋武帝司马炎篡位登基之后,他便敬献《藉田赋》,满篇阿谀奉承之词,称颂他亲自躬耕之事:皇帝亲率群后藉于千亩之甸,礼也。

晋武帝对他的称颂很满意,便让他担任河阳县令。

河阳,即现在的孟州。

虽然这只是一个外放的官职,但毕竟是皇帝亲自委派的,入了陛下的青眼,前途无量。

到任之后,他倒也兢兢业业。

他先是在全县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发现县内丘陵较多,良田稀少,便鼓励百姓栽种桃树,故而被人送了个“河阳一县花”的雅号。

在他的治理下,河阳倒也物阜民丰。

他的表现被朝廷看在了眼里,便将他又调任为怀县令。

怀县,即现在的武陟。

临走之前,他与僚属再一次走访了全县的每一个角落,不舍也罢,怀旧也罢,游宴也罢,然后留下了《河阳县作二首》。

其中较为精彩之处如下:“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虽然他后来卷入了朝廷的纷争,最终被诛,但是,他在河内留下的珍贵文风,却被一个人继承。

这个人,便是韩愈。

韩愈在河阳出生的时候,潘岳已经死了四百六十八年。

但潘岳在孟州植下的桃树,却留了下来。

那桃树沾染了潘岳的文气,似乎在等待着他的继任者。

然后,等到了韩愈。

韩愈出生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星光入院、香气满屋等意象,但据说有位恰好经过的算命先生,曾指着韩宅说,此家必出大才。

但韩愈还未成才之时,父亲便早逝。

所以,抚育韩愈的责任,便由哥哥韩会和嫂子郑氏担负。

他们虽是兄弟,却情同父子。

跟韩愈一同长起来的,是他的侄子,十二郎。

两人一起读书,一起识字。

或许是因为“文曲星”的缘故,韩愈学习极佳。

十八岁之后,他自觉成才,便想离开孟州,前往长安,试试运气,参加科举考试。

但不幸的是,他落榜了。

再试,再落第。

三试,三落。

韩愈突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的才学,究竟是否真实?怀疑那个关于“文曲星”的传说,是否真实?

怀疑中,他决定再试一次。

如果这次再失败,他便决定认命,回到孟州老家,安心侍奉嫂子,教导侄子十二郎。

幸好,这一次他中了进士第。

但在参加吏部关于官员选拔的博学鸿词科的考试时,却又不幸遭遇失败。

让他更加伤心的事,传来嫂子郑氏去世的消息。

老嫂比母,小叔子是儿。更何况自己又是由嫂子一手抚养起来的。

他便决定暂时放弃吏部下一次的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回到孟州老家,为嫂子守丧。

那段在老家守丧的日子,他似乎看开了。

他与十二郎,或种田,或读书,或吟诗,或到处游历。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游览了太行山,观赏了西白涧。

即现在的云台山,百家岩。

当然,那个时候,百家岩还没有如今这么热闹。

这里高耸的山壁翠峦,幽泉瀑布,异草幽花,挥散了韩愈多次落第积郁的块垒,也触发了他的灵感。

更何况,这里还是当年的竹林七贤隐居的地方。

一百年前的大唐开元年间,他的偶像王维,还曾登临过这里的主峰,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名篇。

胜景,秀水,幽谷,奇石,竹林七贤的遗韵,王维的高洁,都仿佛在冲着他喊出一个声音:写下来,写下来……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题西白涧》: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

云台山的胜景,让韩愈几乎都不想离开了。

心情好了,好事也跟着来了。

正在他恋恋不舍美景,想在这里继续住下来,登茱萸峰,探红石峡,访竹林七贤旧迹的时候,家里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十二郎,又添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韩湘子,八仙之一。

韩湘子,在八仙之中,多以吹箫的形象出现。

这说明他谙熟音律。

八百年之后,明太祖九世孙朱载堉,将音律发扬光大,创制了十二平均律,被称为律圣。

如果说古怀大地是一张珠帘的话,那么这里的胜景,只是珠子。圣人们的大故事小故事则是穿线。

那些传颂至今的诗赋经典,则是如今焦作不灭的精气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