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古文丨徐灵胎的《针灸失传论》,现在看依然如此

 鲶鱼上画壁 2023-05-21 发布于江西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针灸流传了2000多年,明清以来,逐渐遗失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或者说是对很多东西仅以记载而疏于重视。当我读到徐灵胎的这篇文章时,对文中所说“十失”均感同身受并感叹于徐灵胎的深刻。从方方面面来看,我们针灸发展到现在,依然存在徐灵胎所说的这些现象,甚至更加严重。当针灸已失去本色,不再是原来的针灸,当我们弱化了很多针灸核心的理念,我们是否还能发挥针灸的作用呢?又何谈创新?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区讨论。(编辑/空青)

图片

针灸失传论

作者/徐灵胎

《灵》《素》两经,其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说,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为方药言者,十之二三,上古之重针法如此。

然针道而方药易,病者亦乐于服药,而苦于针。所以后世方药盛行,而针法不讲。

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

  • 一失

两经所言,十二经之出入起止,浅深左右,交错不齐;其穴随经上下,亦参差无定。今人只执同身寸,依左右一直竖量,并不依经曲折,则经非经而穴非穴,此一失也。

  • 二失

两经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余则指经而不指穴。如《灵枢》终始篇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厥病篇云:厥头痛,或取足阳明、太阴,或取手少阳、足少阴;耳聋取手阳明,嗌干取足少阴。皆不言其穴,其中又有泻子补母等义。今则每病指定几穴,此二失也。

  • 三失

两经论治,井、荥、输、经、合最重。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凡只言某经,而不言某穴者,大者皆指井荥五者为言。今则皆不讲矣,此三失也。

  • 四失

补泻之法《内经》云:吸侧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为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为补。又必迎其经气,疾内而徐出,不按其痏为泻;随其经气,徐内而疾出,即按其痏为补。其法多端。今则转针之时,以大指出为泻,搓入为补,此四失也。

  • 五失

纳针之后,必候其气。刺实者,阴气隆至乃去针;刺虚者,阳气隆至乃出针。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即去之,勿复针。《难经》云:先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来如动脉之状,顺而刺之。得气因推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今则时时转动,俟针下宽转,而后出针,不问气之至与不至,此五失也。

  • 六失

凡针之深浅,随时不同。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肌肉,冬气在筋骨,故春夏刺浅,秋冬制深,反此有害。今则不论四时,分寸各有定数,此六失也。

  • 七失

古之用针,凡疟疾、伤寒、寒热咳嗽,一切脏腑七窍等病,无所不治。今则只治经脉形体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

  • 八失

古人刺法,取血甚多,《灵枢》血络论言之最详。而头痛腰痛,尤必大泻其血,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变色,见赤血而止,否则病不除而反有害。今人则偶尔见血,病者医者已惶恐失据,病何由除?此八失也。

  • 九失

《内经》刺法,有九变十二节。九变者,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淬刺。十二节者,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刺、赞刺。以上二十一法,视病所宜,不可更易,一法不备,则一病不愈。今则只直刺一法,此九失也。

  • 十失

古之针制有九: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亦随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则病不应。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其大端之失已如引,而其成尤要者,更在神志专一,手法精严。

经云: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

又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又云: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其专精敏妙如此。

今之医者,随手下针,漫不经意,即使针法如古,志不凝而机不达,犹恐无效,况乎全与古法相背乎?其外更有先后之序,迎随之异,贵贱之殊,劳逸之分,肥瘦之度,多少之数,更仆难穷。果能潜心体察,以合圣度,必有神功。

其如人之畏难就易,尽违古法,所以世之视针甚轻,而其术亦不甚行也。若灸之一法,则较之针所治之病,不过十之一二。知针之理,则灸又易易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