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土识小|“后备厢集市”联想

 沪学 2023-05-21 发布于上海

五角场大学路后备箱集市。中新社记者摄

  这两天双休日,沪上五角场大学路推出了步行街集市,其中“后备厢集市”的新闻很抢眼,不禁令我想起了旧时走街串巷的“货郎担”与“换糖人”。

  说起这汽车后备厢里的生意,是汽车普及的产物。曾几何时,有水果小贩,开着车去周边各地收水果,夏天卖西瓜,秋天卖桂圆、梨、橘子、橙子、桃、李子……收来之后再拉到城里各个小区门口门口卖,开着汽车毕竟与拉劳动车、踏黄鱼车不一样,效率高多了,汽车开到小区集中的路口,就地打开车厢板就是货架,交易就如约而至。

  开着汽车卡车贩卖的小贩,他们的营生也是够辛酸的,不仅要靠天吃饭,还得靠人吃饭——就是看城管人员的脸色。城管也是执行者,他管得严也是有法可依、振振有词。有好长一段时间,城管与汽车小贩,就如同“捉迷藏”一样,城管一来,小贩赶紧收起货架,将车子开走;到另一个疏于管理的僻静路口再打开,若是遇到严厉的城管,货物卖不动倒是罢了,弄得不好,来个罚没,小贩这一车货也就栽了,不仅挣不到钱,留下了长长的一声叹息。

  如今管理部门主动牵线搭桥,在一条步行街上主动搞起了集市,云集了百十辆汽车的车主,带货卖货,不晓得能持续多久,怎么说也是三年大疫之后的一个新气象吧。

  不知怎的,这汽车“后备厢集市”,总是让我想到早先的“货郎担”与城市里游走的“换糖人”,所不同的是后者人挑肩扛、走街串巷,如今则是贩运工具现代化而已。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永远是社会底层生活最基本,也是最有智慧的力量,人间生活须臾难离啊。

  在基本没有商品流通的时代,货郎的一副担子,其实就是一个流动的百货店。元代王晔《桃花女》楔子:“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针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水浒传》第七四回:“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说明那个时候的货郎担已经很发展了。明清以降,商业日益发达,但货郎担依然是民间重要的老行当。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说:“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毕陈。”,那个时代,货郎担在民间很是普遍。有歌谣唱道:“货郎儿,卖花线,挑着担子走街面。叮当摇动唤娇娘,引出娇娘门口见。娇娘宜笑宜复嗔,价要便宜货要新。侥幸货郎有艳福,生涯常与美人亲。”在乡村女子眼中,货郎就是一个大英雄,娇娘跟着货郎走,也不乏其例。

1930年代老上海街头“换糖”的小贩

1930年代街头“换糖”的小贩。[德]赫达·莫里逊摄

1950年代走街串巷的“换糖”小贩。笔者收藏

  我想起童年时代,生活在上海,小孩子家对走街串巷的货郎,一概唤作“换糖的”,那个时候没有城管,街头弄堂都会回响着拨浪鼓清脆的声音。“换糖的”其实是以物易物“鸡毛换糖”“牙膏片换糖”之类,也兼收破烂。虽是一些针头线脑、糖果纽扣之类,却还是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孩童们便跟着“换糖的”走,或走或停,嘻笑声、喧哗声引来了凑热闹的、购物的大人。“换糖的”就放下担子,打开他的“百宝箱”,介绍他的“新产品”。孩子们就会拿着鸡毛、鸭毛、牙膏壳、烂布料之类的东西换糖果吃,没有这些东西的孩子就闹着要家人买糖吃,或买那些塑料小水枪。于是乎,买红头绳的、买糖的、买小玩具的,顿时热闹非凡,孩子们都沉醉在无言的快乐之中。接着就轮到妇女们挑拣适用的生活用品了或一把木梳,或一些针线纽扣之类。

  “换糖的”经历了漫漫岁月,大约到了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就渐渐地不见了踪影,成为民众一种久远的城市生活记忆。

  2023521日于沪上“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