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良知

 窗外文学好作文 2023-05-23 发布于湖南

致良知

2002班 龙恺辰

指导老师 李文照

相传,王守仁曾为了“致知”而在家中庭院“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最后却一无所获,且发了一场高烧。这是因为他只追求“知”,却忽略了“行”。由此可见:“知行合一”是“致知”的必然途径,而“致良知”又是“知行合一”的必然选择。

何谓“致良知”呢?看起来和“知行合一”差不多,却大有不同。意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心中的志向,这也是王守仁后来在龙场悟道时的核心思想。“致良知”是达到“知行合一”的方式,“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目的。只有做到“致良知”,才能实现知行合一”。要想“知行合一”,就要明白什么是“致良知”;而要想明白什么是“致良知”,就先要理解什么是“致”,什么是“良”,什么是“知”。

“致”是“致良知”的基础。没有“致”的“良知”就如同雨中浮萍一般,摇摇欲坠。如明朝周立所说:“一语不能践,万卷成空虚”。在当下,有些年轻人仅仅整天侃天说地侃理想,却不付诸于行动,这便是缺乏“致”的体现。虽然说“有志者,事竟成”,可空有志者,却也只是夸夸其谈。如果刘备空有匡扶汉室的理想,却只甘于卖草鞋,也不会有后来轰轰烈烈的事业了;如果李白空有做帝王师的志向,却只是醉酒言诗,那也不会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诗仙”了;如果辛弃疾空有恢复中原的梦想,却只是居于草野,那也不会有后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千古名句了了。纵览古今,有“良知”者何其多?留名青史的又有多少?由此可见:“致”是“致良知”的基础。“

“良”是“致良知”的原则。没有“良”的“致良知”,就如同脱缰野马,不受约束。一个有“良”的人,是时代的幸福;一个无“良”的人,是时代的悲哀。有“良”的人会在心中划一道底线,这便是原则。当今时代,为什么注重“科教兴国”?因为教育是培养一个心中有“良”的人的根本途径。总而言之:“良是“致良知”的原则。

“知”是“致良知”的动力。没有“知”的“致良知”就仿佛一潭死水一般,没有活力。鲁迅曾说:“凡事以理想为因”。因为有“知”,才能明白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和为什么这么做。没有“知”的人,那也只是行尸走肉。拿中国近代史的例子来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寒门子弟,甘愿为国而抛头顾,洒热血?因为心中有爱国之情,有报国之志向,才有报国之行为。如同一句诗所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概说的就是如此。君不见,戊戌政变中,谭嗣同原可逃走,保全性命,可他甘愿留下来,为变法而牺牲。临刑前,他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何等洒脱!以上的种种事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知”是“致良知”的动力。

这样,我们便找到了“致良知”的途径,从而,能做到“知行合一”,能“致知”。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致良知”已经逐渐被一些年轻人所遗忘。愿我们能做到“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从而“致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