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出生入死,生命规律(第十六章)

 舞酒绿林 2023-05-23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老子首先提出“观复”的概念。何以“观复”呢?那就要“致虚极,守静笃”。为什么要“观复”?就是为了探究万物的生命规律,也就是“知常”。“知常”就能遵循万物的自然规律,“不知常”而胡作非为就会带来凶险。从“观复”而“知常”就会懂得包容。学会包容才能公正无私,才能治理好天下,才能顺应天意,尊道而为终身就不会有危险。

【现实意义】: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就是观复的收获。有了收获,懂得道理还要遵循,不能违背。违背了生命规律就会有凶险。

“夫物芸芸”有异议。是“夫物芸芸”还是“天物芸芸”。帛书版本作“天物芸芸”,河上公、王弼本及通行本都是“夫物芸芸”。说“天”可能是“夫”的误字。这种说法在隶书出现之前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它们字形不像,区别较大。使用隶书时,“天”和“夫”的差别就少了,仅那么一点点出头。但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成熟于汉,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说。老子是春秋时代人,不可能写隶书,要错也是后人抄写的错误。

那么,“天物芸芸”是否说得通呢?“夫物芸芸”也就是“物芸芸”,“夫”是文言发语词,无意义。“物芸芸”就是“万物芸芸众生”。“天物芸芸”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天下万物芸芸众生”,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天物”看成一个词,泛指自然界鸟兽草木等物。《商君书》有:“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说明“天物”一词早就有了。不过,“夫物芸芸”还是“天物芸芸”大家理解的意思是一样的,芸芸众生,万物生化,没有必要过多地争议。

“各复归其根”,天下万物芸芸众生,不管各自怎样纷纭变化,最终都要各自复归其根本,或曰落叶归根(中国人特别讲究这一点)。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结果一样,长短不同。

“归根曰静”,归根就叫做静止,也就是安息。

“是谓复命”,安息便是复归了生命,一个生命过程终止了。

“复命曰常”,复归了生命就是永恒,就是常规,就是真理,不可避免。

“知常曰明”,知道并深刻认识了永恒不变的从生到死的生命规律,心灵便清明亮堂了,也就明察了“道”。

第五十章开头一句就是:“出生入死。”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就走向死亡,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现在说的“出生入死”往往是指那些英雄人物,不怕死的意思,而《道德经》说的是生命规律。

“不知常”,不认识这个生死永恒的规律,以为自己刀枪不入,不怕死。若“妄作”,任意妄为,惹是生非,结果就是“凶”,凶险随之而来。

这就是这一节《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附: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新译】:

    致虚要到极点,守静就要笃定。万物都在共同兴起,我正好可以观察它们生死反复的自然规律。

芸芸众生,都要复归其根本。归根就叫静止。静止便是复归了生命。复归生命就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知道了生命复归这个永恒的道理,便明察了生命之道。不知道生命之道而胆大妄为,后果凶险。

知道了生命复归这个永恒的道理,便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治理好天下。理好天下才能顺应天意。顺应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永恒长久,就会终身不会有危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