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的一天,浑身无力的凌志军和妻子从医院放射科的前台,取回CT胶片,缓缓地走到医生办公室的外边,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等着护士叫自己的名字。长长的走廊上都是人,每个科室的的门口都有十几号人在等着。 凌志军最近总觉得乏力。终于等到门口的护士叫自己的名字了,凌志军一个人走了进去,报告和病历递给了医生。 医生先是翻阅了一下凌志军的各项报告,什么也没说,然后把CT报告从纸袋中熟练的抽出,挂在墙上的灯箱上。 医生稍微皱了一下眉头,眼中露出好像有点可惜的眼神,出于职业的敏感,凌志军隐隐约约地的感觉到有些异样,凌志军猜测,这次检查的结果,很糟糕? ![]() 正在想着,忽然听见医生说:“你看这里,还有这里,都有。”突然医生停了下来,看着凌志军说,“你一点都不知道?家属来了吗,我和家属谈谈。” 凌志军忐忑的把在门口等候的妻子叫了进来,然后独自走了出去。凌志军透过门缝看见屋内的医生和妻子在说什么,可惜他听不清楚。 过了一会儿,妻子赵晓东走了出来,她脸色煞白,满眼悲哀地看着凌志军。 一路上谁都没说话,两个人浑浑噩噩的坐车回到小区的门口,找了一家饭馆坐下,吃饭时妻子鼓足了勇气问凌志军,“你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吗?” 妻子告诉凌志军,他得了肺癌晚期,已经全身转移,在肝和脑部都发现病灶。医生说,最多活3个月。 凌志军愣了一下,然后一边笑着一边吃饭。时值中午,饭店里人声鼎沸,但是凌志军什么也没有听到。 ![]() 突然被按了暂停键5天前,凌志军刚完成了他的另一部作品。他已经有12个月没有认真休息,当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突然一阵晕旋,凌志军跌倒在地,昏了过去。 等凌志军醒来的时候,他发现天花板在转,椅子也在转,凌志军试图用手去抓椅子,想支撑着站起来,但是他的手抓了个空。 凌志军在妻子的陪同下又去了另一家医院。他们坐了3个小时的车,到的时候几乎散架了。朋友告诉他这家专科医院非常擅长看这类的疾病。 医生看着胶片,说:“肿瘤已经转移了,已经到了脑部,你的肝部也有肿瘤,你之前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吗?”凌志军不愿意承认,问一声,“我有多严重?” ![]() 医生淡淡地说,“肺癌晚期,全身转移了。” 说完取下胶片,顺便把病历一并递到了凌志军的手上,凌志军感觉心里被猛击了一下,张开嘴低声的问道:“我还能活多久?”医生看了凌志军一眼,说:“最多三个月。”医生也给他了建议,可以做手术和化疗。 凌志军还想问什么,但是张开的嘴还没来得及发出声音,就听到护士在门口喊:“某某某,进来。” 凌志军只好无可奈何的站起,把到了嘴边的话咽回去,和红着眼睛的妻子,一起走出了医生办公室。 还有好多病人在门口焦急地等着,凌志军不忍心耽误别人的时间,国内的医院一直是病患多,医生少,医生确实很忙。 ![]() 凌志军陷入绝望中,他不明白,上天为什么给他这样大的一个玩笑,他和妻子说,给我买个数码相机吧,普通的就好,我想记录一些东西。 凌志军自从成为《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和资深记者后,他的事业可以用一路开挂来形容,短短的几年里,不仅连续出了9本畅销著作,还登上了2003年《南风窗》的人物榜,被业内称为中国的威廉.曼切斯特。 凌志军的胃口开始变得很差,什么也吃不下,他还是去看了中医。家中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中药的味道,凌志军一边喝一边期盼着,也许这碗喝下去了,明天就会双腿有劲,可以像以前一样,健步如飞地去做采访,去滑雪。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到了2007年的4月的某天,凌志军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发行的日子。 ![]() 凌志军早早地就起来,对着镜子,看着脸色蜡黄的自己,带上墨镜,和妻子一起出门了。凌志军的眼睛最近老是流眼泪,开始变得畏光。 同事们看见凌志军来了,纷纷站起来拍手欢迎,大家欲言又止,小心翼翼地,生怕一不留神说出那个字。 但是,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这沉闷的气氛,只听见那个声音在说:“癌症没有那么可怕,我去年7月被医生诊断出胰头癌,医生说我活不过8个月,我现在不是活的好好的吗?” 现场的人寻声望去,惊愕地发现是纪世瀛在说话,一位中关村的成功人士。 发布会结束后,纪世瀛的话一直在凌志军的脑子里盘旋:医生的结论也会不准?凌志军的心里起了波澜,凌志军打开电脑,开始上网查资料。 ![]() 不同的态度,活出不同的人生凌志军在网上发现,原来国外是这样评判癌症的:在国外,不仅医生把癌症看作像糖尿病、心脏病一样的慢性病,就连大多数患者也不会谈癌色变,在这样的心态下,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癌症患者的治愈率提高了80%,患者的平均寿命甚至可以长达11年。 凌志军看到希望,决定调整心态,原来癌症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可怕,不能被它吓死。 凌志军的妹妹是国外的医学专家,得知了哥哥的情况后,就让哥哥把在医院拍好的胶片寄给她,请国外的专家们做一次会诊。 ![]() 专家们把九张胶片挂满了一面墙,大家轮流上去查看,他们先是在在胶片片上比比划划,然后又回到电脑上继续研究,用了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 专家们看后告诉凌志军的妹妹,根据判断,可以确定脑部的肿瘤50%是良性,和肺部的病变没有关系。 妹妹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凌志军,凌志军的心里燃起了生的希望,就好像一块正在迅速滑落的人生幕布,突然戛然而止,而且有一缕强光正从后面透过来。 ![]() 但是外国专家也告诉凌志军的妹妹,由于没有见到凌志军本人,最好还是找当地的权威再会诊一次,凌志军妹妹马上就从比利时飞往北京,凌晨5点到达首都机场后,马不停蹄的赶往专科医院,将凌志军的片子交到了专家的手上。 可是首都医院的医生,仅仅用了三分钟看来一下胶片,就告诉凌志军的妹妹,胶质瘤,必须手术。 凌志军决定接受外国专家的意见,不做开颅手术。但是对于肺部的问题,他还是采纳了国内专家的建议,相信医生,做开胸手术。 ![]() 手术活检证明,肺部是恶性的,凌志军捡回来一条命。 可是术后,凌志军却坚决不做化疗,凌志军了解化疗会带来的副作用:化疗的原理,其实就是用药物,将身体内的好细胞和癌细胞一并杀死,非常的伤身体。 凌志军有一个患淋巴癌的同事,在做了十个月的化疗后,体内的白细降到零,完全失去了免疫能力,不久就去世了。 在网上,有过这样的一项调查,世上的癌症患者,只有10%是病死的,70%第吓死的,而20%是治死的,这就是说,存在着过度治疗,和不恰当的治疗。 国家也曾发文只有20%的癌症用药符合标准,而避免得癌症最好的药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情,回归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 凌志军选择放慢脚步,不再和时间赛跑,开始欣赏沿途的风景。原来雨敲窗台也能诗意,清风拂面也能惬意。 凌志军还改变了自己的饮食结构,不在以肉食为主,五谷杂粮每日必有,他在网上晒出他的食谱,和所有有需要的人们共享,每天定量喝水,促进新陈代谢,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慢走5公里。 凌志军还发现从2007年的夏始到秋末,脑瘤带给他的不适开始减轻,在后续阶段的检查中,脑部的病灶开始变小,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后期的肺部复查中,医生惊喜的告诉凌志军,肺部和肝部一切正常,没有病变发生。 凌志军非常庆幸当初做了理智的决定,没做开颅手术。选择问医需要智慧,但是拒绝过度治疗真的需要勇气。 ![]() 喜乐重生,重审成功定义时至2023年,已经在逐渐康复中的凌志军开始慢享生活,他可以驱车半个城市,只为买一包心仪的咖啡豆,当清晨咖啡机里飘出的醇香,取代了速溶咖啡混合香味时;当互问的“早安”不知不觉融化了无言的默契时,凌志军的精神状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凌志军在家里讲相声,欢声笑语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 去年,在滑雪场,精力充沛的凌志军给朋友们发了个群发:凌志军又可以滑雪了。 自换癌5年后,凌志军已经将他的抗癌历程写成了一本书《重生手记》。书中他谈到,得癌症并不可怕,其实人的身体中一直存在着癌细胞,癌症并不是绝症,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获得健康的最佳方法。 在周游世界的这几年时间里,凌志军深有感悟,喜乐的心是医治百病的良药,而远离繁华的大都市,脱离追究功成名就带来的压力,归于安宁,才是打开喜乐之门的钥匙。 ![]() 在这几年,凌志军先后去了20多个国家,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在亚利桑那州,在泰国,在欧洲,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难以想象的是,凌志军还登上了喜马拉雅山。 2018年凌志军出版了他的新作《追光之旅》。书中展现出了160副精美的风光图片。尽管为了拍摄一张满意的照片,会让凌志军累的筋疲力尽,但是没有了焦灼和忧虑,凌志军的身体反而变得越来越健康。 凌志军时不时会幽默一下,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告诉他们凌志军健康阳光地活着。 ![]() 在2021年,凌志军和妻子赵晓东再一次回到崇礼滑雪场,但这次与往常不同,凌志军还带来了他10岁的孙子子杨,在这张合影的照片下,凌志军附了一条留言:在我被判癌症晚期的时候,没想到将来还会有你。 2023年的1月份,凌志军再次将他的书《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进行了修订和发行,在书中凌志军再次刷新的国人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在2000年凌志军给他的孩子写了一本《追求智慧》,期望他的孩子也可以像IT精英一样有智慧,成为一位成功人士。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2001年,一个边城的电话让凌志军陷入了思考,传统的观念中一定要当最好的那一个,比别人强的想法,对吗?电话那头的小姑娘告诉凌志军,她读了《追求智慧》后,决定一定要上清华,凌志军没有想到他的书会带来这样的影响。 ![]() 2022年,他和自己孩子谈到这个话题。对此,凌志军的孩子也很不屑,他认为要做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压力和困扰,会让孩子和家长都不快乐。 究竟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难道是把孩子变得千篇一律,上重点大学,到名牌公司就职,才是成功的人生。难道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成长吗? 2023年,凌志军重新修订了他的书。在开春,接受采访时,凌志军表示自己希望读者可以发现,健康心灵的成长远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背后都有一颗快乐的心。 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在学校里并不都是班级第一,年级第一,他们快乐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同时,凌志军还深有感触低提到,与其改革教育体制,不如改变教育的观点,在课堂之外告诉孩子们何为做人,何为学习,如何才能实现目标,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灵成长。 面对记者,凌志军笑谈,他从未想到以前是以写天下大事为责,但现在却以移情寄语下一代,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乐,向死而后生,也许这就是真正的重生,心灵的成长和重生。 参考文献: 知网:凌志军的重生手记 人人健康 本刊综合 知网:凌志军:向死而生 小康 罗屿 《重生手记》(插图修订本) 凌志军 湖南文艺出版社 《追光之旅》凌志军 湖南文艺出版社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增订本 凌志军 湖南文艺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