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焦”的场景运用

 快乐英平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引导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引导服务对象探索自己过往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一系列技巧。其目的在于促进服务对象具体、深入、有组织性地表达,增进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协助服务对象作深入的自我探索以达至更深的自我觉知,进而推动个案会谈的进程。

引导性技巧主要包括澄清、对焦、摘要三种技巧。今天为大家讲讲“对焦”的运用

一、什么是“对焦”?

对焦是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偏离的话题或者宽泛的讨论进行引导,将讨论集中于某个焦点,再继续深入讨论。

对焦可以减少跑题、多头绪的干扰,使其能够集中在相关主题上进行深入、具体的讨论。通常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让服务对象自己列出话题或问题的重要次序来聚焦讨论的焦点。

二、“对焦”的运用场景举例

运用场景1

社工:“很抱歉,我不得不打断您一下,我们今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要到了,但我们还没有完成您想在今天敲定的下一步计划,我们来接着讨论下一步的计划吧?

运用场景2

社工:“听您说来,您的丈夫觉得您不懂得管教儿子。但对您来说,您关心的是您不懂得管教儿子,还是丈夫不赞同您的管教方法?哪一项才是您最关心的问题?

运用场景3

社工:“您刚才提到的困扰不少,有家庭的、工作的、学业的,您最想处理的是哪一方面?

运用场景4

社工:“您刚才谈到母亲过世后,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您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您还担心接下来父亲的照顾问题,那么您这次最想谈的是什么?

运用场景5

社工:“您能否把您接下来想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排一下次序?这样我们可以从您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开始聊起。”

三、注意事项

(一)综合考量,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对焦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对焦技巧时,应注意与鼓励性技巧的冲突。对焦技巧的运用不可生硬,应考虑偏离主题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对焦。在对焦时,要就服务对象先前说的话略加回应,使他们感到受尊重,再重申当下关注的话题,把焦点带回到主题上。

(二)对焦问题,由服务对象决定讨论次序

多数情况下,服务对象都是带着许多问题而来的,或是有多样的期望。在个案会谈中,如服务对象同一时间谈及多个问题,而社会工作者需要把谈话内容聚焦时,社会工作者可以用选择性提问,协助服务对象按重要程度排列及决定问题讨论的先后次序。

(三)提高自觉,避免主动或被动偏离主题

社会工作者应提高自我觉察,避免自己将话题带离主题,或者不经意间被服务对象带离主题,使谈话方向偏离或经常转换焦点。

(作者系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