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杰医话26:五谷杂谈(三)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2、黍(shǔ

  黍生长于我国北方,黍在北方称为糜子,去壳后称为黄米或大黄米、软黄米。黍与小米不是同一种作物(小米是百合纲莎草目狗尾草属粟种,大黄米是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黍属黍种)。大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黍有红、白黄、黑几个品种。白黍米粘性次于糯米,红黍米粘性最强,可以煮粥。可以包粽子吃。在山西广灵、河北蔚县,黍子去皮后磨面做成黄糕,可以油炸也可以直接吃,不油炸的叫面性糕,是上述两地的主食。

  黍在商朝以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作物。因为其生命力强,对土质要求不高,黍生长于我国北方,而且成熟周期较短,可以很早收割。在早期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其成活率高,易于种植而受到古人重视和广泛种植。《诗经》中就有《黍离》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还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等,《诗经》中“黍”先后出现21次之多。

  随着其他丰产作物的出现,其亩产量低的缺点就暴露出来。到了汉代,黍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降低,种得越来越少

  在古代,黍还被用作标准计量的工具,是确定长度、重量、容积的基本单位。这种古代计量方法称为“累黍”,即以黍粒为计量基准,按一定方式累列或累积黍粒,以一个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百黍就是一尺,叫做黍尺”。以一千二百个黍粒所占的容积为一合(),十合为一升。据说康熙皇帝时仍采用“累黍”法,当时用的还是山西的黍米把横黍改为纵黍,100颗黍米是清尺的一尺,约32厘米。

  《神农本草经》谓“黍米味甘温。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此后,本草书多谓其性温,只有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谓黍米“性寒”,并元代《饮膳正要》记载为“性平”。

  黍米具有补肺的功能,李时珍曰:“黍者暑也。得暑而生,暑后乃成也……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因此,黍米常被用于治疗肺脏虚寒、久咳、肠燥便秘等病症。

  在《本草易读》中将黍米用作治疗小儿鹅口疮:“小儿鹅口,嚼汁敷之。心痛不瘥,四十年者,取泔汁温服”。

  在《千金翼方》中用作治妇人乳无汁,以“漏芦、通草(各二两),钟乳(一两),黍米(一升)上四味” 为方药。

  古代认为黍米因性甘温,不可久食,小儿禁食,不与葵菜、牛肉、白酒一起食等禁忌。《食疗本草》谓:“不得与小儿食之,令儿不能行……合葵菜食之,成痼疾。于黍米中藏干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必生寸白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