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39)——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樸虽小,天下不敢臣…

 在下不敏 2023-05-27 发布于四川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樸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大家好,本期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樸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常无名”,什么是“无名”?

老子在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这个“名”并非是简单的指名字(称谓),它其实代表的是人的心意识(详见第一章的阅读分享)。因而“无名”说的是心意识未动之前,也就是万物尚未显现之时。而“有名”则是指心意识开始动了,万物因心意识的动而产生了其用。

当然,老子这里的天地万物并非指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天地万物,而是指在人的观察、理解下的天地万物。

二者的区别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用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来说,就叫“观察者效应”。

有许多人认为老子讲的是天道,讲的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宇宙之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否则老子就不会在第一章就提出“无名”“有名”“无欲”“有欲”之说了,就不会以无为的思想来贯穿整部的《道德经》。

因此“道常无名,檏虽小”是在告诉我们说,那个恒常之道在没有发生变动的时候,道就如檏(原木,尚未分割为器)一般,未化身为有形有相之物,因此人们无法见证祂的圆满与俱足。

《庄子·知北游》中说,道无所不在,连蝼蚁、稊稗、瓦甓等如此卑微低下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可见道是多么的“小”。

可尽管道祂如此的“小”,如此被人们所忽视,但天下却没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让道听命于自己,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人为造作道。所以老子说“天下不敢臣”

不是吗?人的生死有谁能主宰?白天与黑夜的交替有谁能改变?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谁能阻止?

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遵循道的造化规则,就是顺应大道造化的势而为之,所以老子接着说: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侯王”,本义指治理国家的诸侯,这里指我们每一个人。

在第二十五章老子就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之所以将人喻为王,就是因为人具有心意识,而正是人的这个心意识,具备与大道完全相同的造化规则和圆满俱足的能量,所以人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才。

因此“侯王若能守”是说人若能守住大道的造化规则而不人为造作祂。

前面我们说过,道最根本的造化规则就是生生不息,就是如天地那般,通过长养万物之生机,从而让自己的生机得以长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成人成己,存着一个长养万物之心去做人做事,自己必然得到万物的滋养,这就叫“万物将自宾”,即万物将自然而然来助力于你,服务于你。

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说天地相和,就可以降下甘露,并不需要有人来命令甘露该怎样降,降多少,而万物就能获得最恰当的滋养。

这段话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和”字,天地之气只要能和合,其它的都是自然而然之事。

因此人要成人成己,并不需要刻意的去积德行善,只需要让自己内在的那股与天地相同之气和合。而要让自己内在的那股气和合,其根本就在于存心,存着像天地养育万物那样的心去做人做事,而不是存着满足自己内在欲望的心来做人做事,其内在的那股气必然和合。

所以“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是告诉我们说,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秘密并不是我们常人所以为的要紧紧地抓住不放,要拼命的抓取,不是的。

只要我们能守住内在气机的中和,所有的一切都是这股中和之气的自然显现,都是道的自然造化。所以老子接着又说: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本章刚开始时说“道常无名”,指道还处于一种“静”的状态,还没有开始有用的产生,而到了“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时,道就开始变动了,开始产生了用,“降甘露”就是为了用,而这个变动的过程就叫做“制”,就是道化身为器,也即檏散为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人的心意识所发生作用的过程,所以叫“有名”。

就像我们看花,我们的心被花的形色、香味等所打动,对花产生了感受,而这种感受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气机的一种起伏,一种波动,也就是我们身中的道因受外在花的影响而产生了律动,所以老子称其为“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是说感受已经产生了,“夫亦将知止”,这时候就是懂得放下的时候了,放下对感受的执着,因为只要对感受有所执着,必然导致内在气机的不中和。

“知止所以不殆”,人所有的危险都来自内在气机的不中和,即对感受的执着,要么追逐好的感受,要么逃避抗拒不好的感受,总之都是对感受的贪嗔好恶所引起的。

正如心灵作家张德芬一直所说的那样: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人所有的烦恼痛苦等情绪,都来自自己对内在感受的执着。

因此,要避免危险的发生,就是要放下对感受的贪嗔好恶,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知止,唯有知止才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就好比大道长养天地间所有万物,好比溪水、河流汇入大江大海。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如果没有道的长养就会消亡,大海如果没有溪水河流的汇入就会枯竭。而我们身中的道若不能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造化,我们内在的那个生机,也就是内在的那个真我最终就只能消亡。

而开启生生不息之道的造化的钥匙就是“知止”,即不执着于任何感受,不对身中感受有任何的贪嗔好恶

因为感受的本质其实就是身中之道的一种变动,而这个变动该如何动,该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祂自有其生生不息之造化规则,人若因执着于感受,用人为的方式造作祂,也就是不断追逐好的感受,或者是逃避抗拒不好的感受,如此让道之动无法按照自然的节律生生灭灭,其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内在的那个生机逐渐走向消亡。

因此,知止其实就是懂得如何放下内在的有为,让内在的气机复归于自然,复归于本来的自在,让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重返其本自圆满的轨道。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