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学丨信息时代下的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建构

 湖经松哥 2023-05-27 发布于湖北

信息时代下的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建构

——以广酒学院校园规划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Informal Learning Spa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Case Study of the Planning of GCHM

苏 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魏天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何小欣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摘 要:

信息时代下高校教育模式的持续变革推动了非正式学习等自主学习行为的普遍发展,这对于校园规划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策划和设计提出了全新的需求。通过分析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特征,文章提出校园规划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定位:即以“功能配置-空间结构-场所营造”为代表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并以广东酒店管理学院的校园规划实践为例,从多层次的非正式学习功能体系、共享式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布局和个性化的非正式学习场所营造这三个方面,分析校园规划定位指导下的设计策略及其应用效果。


引 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经济、社会乃至思维模式的巨大转变,这也推动了大学教育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持续变革,高等教育正逐步从被动接收的讲授学习模式转向主动创造的自主学习模式。面对这些全新的变化和需求,大学校园学习空间也亟须重构再造,以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促进知识生产与知识创造的场所[1]

1信息时代下的大学非正式学习需求

在常规的讲授式学习模式中,以教室、实验室等功能空间为主体的正式学习仍然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中的主流,但它在创新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的弊端也日趋明显。对于非正式学习等自主学习模式的需求愈发普遍。非正式学习可泛指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以外,学生在非固定的时间及空间里所进行的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学习行为;教育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生中学习获得的知识中有80%的比重来自于非正式学习[2]。教育学专家也因此提出,混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营造培育实验精神、好奇心,以及创造力的高等教育环境[3]。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的普及化为非正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支持,鼓励学生在课余可以随时随地、采用个性化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基于兴趣的驱动可以加强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度,从而更有效地加强协作与交流,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非正式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但它在具体的行为模式上与正式学习的差异巨大:它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没有设定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允许存在不同的学习风格,允许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参与学习[4]。由于非正式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具有内容多样性和行为动态性的学习场景,这导致常规以明确的使用功能进行定义的校园学习空间难以完全适应。如在校园规划的工程实践中,通常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2018版)》等规范进行校园的功能设置和规划设计,但相关的标准和指引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定位及其设计要求。这导致大量新建校园在实际使用中难以对非正式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校园规划中根据非正式学习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功能策划和空间设计具有迫切的需求。

2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定位

广义的校园学习空间包括物质实体部分和数字虚拟部分,实体学习空间中的正式学习空间是指教室、实验室、报告厅等具有特定使用功能要求和明确使用计划的学习区域,这构成了常规教育建筑的基本类型。实体学习空间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学校除正式教学空间之外,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组织学习行为的空间环境[2]。相对于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侧重于学生个性化的自主需求,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场所中自由地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同伴和学习方法等进行选择,形成凸显人本性、功能复合性、辅助性、可达性和吸引性五种基本特性的学习空间场域[2]
一般而言,非正式学习可以发生在校园建筑、校园开放空间等所组成的整体环境中,虽然在现有针对类型建筑等正式学习空间议题的校园规划研究和实践中,也会针对公共空间、交往空间等课余活动场所进行讨论,但对其承载非正式学习功能的针对性上还有所欠缺。随着高校教育中对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日益重视,当代的校园规划有必要加强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专项研究,在规划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其规划定位。根据校园规划的工作内容,非正式学习空间在规划定位中,可以从宏观-微观分为三个层次:功能配置-空间结构-场所营造(表1)。首先,在整体功能体系的配置上,非正式学习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在运行中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它的产生会受到正式学习的影响而在人群、分布、频率等方面形成特定的发生规律,需要根据校园的功能分区配置层次复合的功能体系。其次,在规划布局的空间结构上,非正式学习包括个人学习、协作学习和社交学习[5]等多种类型,通过在规划中强调可达、开放、共享等学习空间的公共性特征,才能真正鼓励这种独立、合作与交流等不同类型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最后,在具体的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场所营造上,非正式学习空间应该充分体现非正式学习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完善配套和具有凝聚力的环境氛围;同时还要适应非正式学习的动态性使用需求,在规划中提供一定的空间和使用弹性,并为长远发展预留一定的余地,从而真正提升场所对于非正式学习活动的适应性。

Image

表1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定位

3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策略

广东酒店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广酒学院”)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教育生态园,周边紧邻广东创新科技学院、东莞市轻工业学校等院校,按10000名学生规模进行规划,已于2016年正式招生。该项目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57公顷,建筑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含地下室);二期拟开发用地与一期建设用地之间有市政道路穿越;目前一期项目除学术交流中心和体育馆外已完成建设,二期仍在建设中(图1)。广酒学院以培养酒店管理和现代服务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为特色,与多家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建立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在办学中突出中外合作的国际化思路。在校园规划中,根据酒店管理等高端服务业强调体验性和实操性的特点,重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系统设置,充分体现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新规划理念。本文以该项目为例,根据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定位,从功能体系、空间布局和场所营造这三个层面对相关的规划策略进行分析。

Image

图1 校园规划总体鸟瞰图

3.1多层次的非正式学习功能体系

与常规的校园规划类似,广酒学院在结构上保持了教学、生活、文体、行政等基本的功能区,并顺应山水环境形成多个建筑组团(图2)。其中,校园的中心是正对东入口轴线的图书馆地标建筑,其北侧为校园中心绿地。环绕绿地的内环为公共教学组团、大学院组团,隔环形水道外的外环为实训组团、小学院组团,学生活动中心及食堂位于北侧,学生生活组团部分位于西侧,部分与教师生活组团规划于二期用地。图书馆南侧为校园湖面及岛屿,环绕布置体育运动区、公共活动区、行政办公组团及具有实习酒店功能的学术交流中心。结合上述具有明确功能的正式学习空间组团体系,相对应地规划“公共学习中心-组团学习空间-外部学习空间”的复合化、多层次的非正式学习功能体系。

Image

图2 校园规划总平面图

3.1.1公共学习中心
图书馆作为教学区的主体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借鉴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多所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建设经验,是按照高校学习中心的定位进行功能策划和建筑设计的新型校园综合体。建筑物面积约20000平方米、楼高5层,建筑首层是为校园提供服务、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公共设施区,包括学术报告厅、展览厅、书吧等;顶层是以行政办公、教师研究等功能为主的内部服务区;二至五层(含部分五层的公共空间)是建筑主体部分的共享学习区,除藏书、阅览功能外还提供大量自由使用的开放学习空间,成为服务学院全体师生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公共中心(图3)。

Image

图3 全天候开放的学习中心

3.1.2组团学习空间
对应各个主要的教学功能组团,校园规划中有意识地针对公共教学、实训教学、学院教学等不同需求,组织对应特定使用人群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图4)。在北侧内环的公共教学及大学院组团中,围绕中心的绿地方院,通过设置公共教学楼群中的学术交流平台、共享中庭以及不同建筑首层的架空灰空间、各层的畅廊和畅厅等,共同形成立体连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网络(图5)。外环东、南两侧的实训及学院组团中,安排学院楼内的共享中庭和实训楼内的大跨度“通用空间”[6],既可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基本需求,也成为组团内部机动使用、开放共享的非正式学习场所。校园东南侧规划的学术交流中心包括酒店、公寓、会议及配套设施,它作为酒店管理学院教学中的实习酒店,为学生提供了不用离开校园就可以直接体验和操作的创新型非正式学习场所。除了教学区以外,当代的高等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生活区不仅是学生生活的配套建筑,也需要体现“全方位育人”的学习功能[7]。因此,校园规划一方面在学生生活组团中穿插布置了学生活动中心、商业步行街服务设施等面向学生日常生活使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图6);也在各楼栋的公寓高层建筑内,设置不同楼层、不同高度的平台式共享空间,为学生在公寓组团中进行交往和学习提供支持。

Image

图 4 已建校园东向鸟瞰

Image

图 5 公共教学区的共享交流平台


Image

图 6 食堂及沿街商业空间


3.1.3外部学习空间
除建筑物外,校园开放空间也是非正式学习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酒学院按照园林式的生态型校园进行规划,在校园中顺应原有自然地形形成环绕的叠级溪流水系和景观湖面,成为组织建筑组团结构的整体骨架。沿水体形成不同层次的滨水空间、开放绿带形成师生共享的连续山水景观带,结合学习中心及各建筑组团内的方院、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相互渗透交织的校园开放空间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包括了两类主要的非正式学习场所。
一是各建筑组团内以广场、方院等建筑群体内部开放环境为主体的外部学习空间,结合各组团的功能特色形成不同的主题,景观设计上以硬质铺装和乔木树阵为主,适应中小型聚会、大型集会交流等公共活动,形成便于学生在户外步行、停留的富有活力的外部学习和交往环境(图7)。

Image

图 7 教学建筑组团中的绿地公共空间


二是穿插在各建筑组团之间的以绿地、水道、湖面等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外部学习空间,形成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连续滨水绿地环境,点缀步行路径、亲水平台、休闲小品等丰富的景观元素,有利于吸引个人驻留、小群体交往等随机性活动,形成亲近自然、舒适悠闲的开放学习空间(图8)。

Image

图 8 教学建筑与开放共享绿地


3.2共享式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布局

非正式学习具有复合的学习对象、交互的学习场景、动态的学习时空等特点,这与常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强调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秩序分明的类型化建筑布局思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开放式、共享化的学习空间布局对于非正式学习而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从而构筑能有效激发知识传播和思维碰撞的自主学习环境。
3.2.1学习空间的开放布局
广酒学院在规划中根据各功能组团的使用特点,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共享学习空间。学习中心作为公共性最强的非正式学习节点,不仅选址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便于不同方向组团的人流到达;而且在建筑形态中也通过开放式的布局,如首层公共设施独立对外的多向出入口、连接室内外的退台式立体园林平台、共享大厅等设计手法,将非正式学习与校园的公共空间及公共生活充分地融合。
各个建筑组团形成街区式的布局,学院楼群在建筑形态上采用围合式的布局,公共教学和实验楼等则采取半围合式的布局,形成不同开放程度的学习组团。组团内根据具体的使用功能构建各具主题特色的内院空间,建筑首层架空形成灰空间,内院、架空层和开敞外廊相互连接(图9),在街区内形成充满活力的非正式学习交流场所。建筑的架空实现了组团的对外开放与景观渗透,并通过街区间的林荫步道、滨水空间实现组团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动。生活区由于生均居住面积标准较高而采取了高层公寓的模式,除在首层设置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外,也采用空中共享平台的形式,增加塔楼内的公共空间(图10),以形成更具学习和交流气氛的学生社区。

Image

图 9 教学建筑中的畅廊、平台及架空层

Image

图 10 高层学生公寓中的立体活动空间


规划也非常重视校园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与融合,除视线通透的开放式院墙外,在一二期之间的城市道路上,妥善处理山体高差与建筑及道路的剖面关系,营造尺度合宜的生活性街道。街道两侧的校园建筑在沿街的首层一侧均设置为师生服务的商业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连续而丰富的街道界面。这个由校园内外共享的线形公共空间,不仅提供日常的生活服务,也可以结合学生活动形成创新创业的展示窗口,更重要是打破了常规新建校园中内向孤立的封闭式格局,使校园环境、校园生活与城市之间形成更多的融合和互动,也创造了更多非正式学习的可能。
3.2.2学习空间的适宜尺度
创造共享式的学习空间除了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开放的空间形态外,还需要塑造尺度合宜的校园学习空间网络,以形成有效促进随意交流、激发场所活力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功能组团是校园学习的基本单元,广酒学院的各个功能组团在保持开放式布局的同时,注重保持组团建筑群的合理密度和适宜尺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形成多个小尺度、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如学院建筑的围合式方院控制在30米左右的范围内,人数较多的公共教学楼群的半围合式方院则控制在50~100米左右的范围内(图11)。

Image

图 11 实训组团的方院空间


尺度的控制不仅体现在组团内部,也反映在校园各组团之间的距离上。与学院建筑的紧凑式布局相呼应,校园外部空间系统则体现了疏密有致的设计思路,在组团之间形成开阔的生态式园林环境,结合集会广场、滨水岸线等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满足高校师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但开阔的园林环境通过与建筑组团的融合,不仅营造了宜人的外部交流场所,也将组团间的相互联系路线控制在合理的步行距离和连续的步行系统内(图12),加强了各组团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不同的校园公共活动,加深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的认知和交流。

Image

图 12 教学区的亲水平台


3.3个性化的非正式学习场所营造

非正式学习空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丰富学习场所。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资源如各种线上线下的学习数据是重要的内容因素;校园网络、配套设施等是关键的功能因素;在空间规划上,则主要体现在校园学习空间特色营造的环境因素上。广酒学院作为新设立的学校和新建设的校园,短期内还缺少学科和人文方面的特色和积淀,因此在设计中更注重从场地的自然要素和地域的气候特征入手,塑造学习空间的独特个性。
3.3.1学习空间的特色营造
基地原有地形地貌由山地、洼地和水塘等组成,地势北高南低、起伏较大,北边二期地块为较高的山地,南边地块中间为低洼鱼塘,散布果树、绿地穿插期间。校园规划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园林式的校园学习环境:用地结合场地的缓坡地形和水塘洼地分布,减少土方挖填,南侧形成大面积的景观水面(图13),北侧依托原有场地高差及山地地形,错落布置各建筑组团和绿地空间。建筑群体采用以红砖为主色调、点缀黑白元素的外立面设计,形成稳重、清新的整体教育建筑基调;建筑内部的室内学习空间与绿地环境中的室外学习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岭南山水田园环境特色的绿色生态学习环境。

Image

图 13 校园中心湖面


针对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校园中的单体建筑注重被动式的节能设计,采用了开敞外廊、立面遮阳、底层架空、屋顶绿化等典型的建筑手法(图14)。而在校园规划中,各建筑组团也通过林荫道路相互连接,并在内部设置架空层和开敞连廊,形成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独特学习环境。校园中大面积的绿地及水面空间,不仅为到访者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景观印象、改善校园微气候的重要生态要素,也是校园学习空间之间的重要步行纽带,激励校园中的公共交往和场所活力(图15)。

Image

图 14 学院建筑组团的架空层

Image

图 15 学习中心与生活区之间的水岸空间


3.3.2学习空间的弹性发展
个性的塑造不仅在于校园的建设期间,也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培育和完善。因此,校园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动态思路进行设计,制定有利于后续扩展、具有发展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规划中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持了较高的容积率;但通过采用整体结构开敞、局部街区紧凑的校园规划结构,各功能组团保持了适宜的密度,形成尺度合宜、疏密有致的学习环境。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可操作性强,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做到近远期结合,更重要的是在各组团均预留了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为校园学习空间的长期变化提供足够的余地,在保持整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目前,非正式学习空间在校园规划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方法。本文结合广东酒店管理学院的校园规划项目,对不同层次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以期抛砖引玉,对相关的规划研究和设计应用提供有益的启发。

注释:

①广东酒店管理学院校园规划的设计单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苏平、孙一民,主要设计人员:苏平、邹林、林耀阳、何小欣。

参考文献:

[1]程倩,彭雷.学习共享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J].新建筑,2020(01):93-97.
[2]闫建璋,孙姗姗.论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9(01):81-85.
[3]龚志武,吴迪,陈阳键,等.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3-42.
[4]杨丽娟,谭希丽,张明达,等.谈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和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4):4.
[5]孙晶晶,陈剑飞,李可可.当代高校学习中心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8(12):80-82.
[6]吴琨.由密斯的“通用空间”谈起[J].南方建筑,2006(09):16-18.
[7]时长江,徐绪卿.论高校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6):37-40.


本篇文章来源于《建筑与文化》2023年第04期

“建筑学”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