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苏东坡在宜兴的真实史迹

 天空勇者 2023-05-29 发布于江苏

阳羡溪山,弦歌声里,在这一片美丽的土地和苏东坡相遇。

——题记

图片

买田阳羡吾将老 

从初只为溪山好 

—探寻苏东坡在宜兴的真实史迹

图片
图片

 一、琼林苑宴续前缘

图片

苏东坡和阳羡相遇,肇始于嘉祐二年(1057)琼林苑宴上的约定。

在那场因群星闪耀的强大阵容而被称为“千年第一榜”的嘉祐二年科举考试尘埃落定之后,龙心大悦的宋仁宗在琼林苑赐宴庆贺。多年后,苏东坡回忆起那个意气风发、光转声喧的夜晚,他与来自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一见如故,立下相聚阳羡、卜居垂钓的约定,便在这首题为《次韵蒋颖叔》的诗中写下“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只是彼时的东坡刚刚结束黄州贬谪,尝尽颠沛流离,而蒋之奇却身居高位,仕途正酣,所以他感慨道,“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表示不敢因为鸡黍之约,而耽误对方的前程。

琼林宴上的年轻才俊个个踌躇满志,举杯相约更是常事。那为什么在入席的388位新科进士中,苏东坡独独对蒋、单两人欣然应约呢?

这不得不从他们各自的家族说起。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他的二伯父苏涣可以说是中兴眉山苏氏家族的功臣。因为自从盛唐时其先祖苏味道在眉山落户,苏氏子孙从未出仕,门楣日衰,直到苏涣出仕为官,才打破了家族不显的衰微局面,也开启了眉山学风的兴盛。对这位伯父,苏东坡是极其崇敬的,他在给苏涣写的挽诗中说“知交终尽索,几度月下寒。依稀怅然闻,故乡独自悲”。

天圣元年(1023),苏涣赴成都参加乡试。当时考生试卷还没有施行糊名制(把考生姓名等信息封住以保证公正),主考官蒋堂翻阅到苏涣的试卷,被其妙文所折服,表示本场考试“第一人无以易子”。苏涣却说自己年少力浅,有父兄在则绝不能当第一。蒋堂听后,对苏涣的谦卑礼让愈发喜爱,苏涣也视蒋堂为知遇之人。蒋堂,字希鲁,宜兴人,祥符五年(1012)进士,是蒋之奇的叔叔,他在蜀地为官多年,历任眉州通判、益州太守,为人清修纯饬,遇事毅然不屈,建学校,兴教育,政绩卓著,自然也成了蒋之奇的偶像。

人生无处不相逢。34年后,蒋堂、苏涣两人的侄子在琼林苑里相遇了,正是春风得意之际,把酒言欢说起家乡,谈及前辈,素不相识的两人发现他们的人生早已有了交集。所以当蒋、单二人向苏东坡描绘阳羡的溪山胜景时,他当即应允日后要来卜居垂钓。“吾来阳羡,船入荆溪……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不需要求证和考察,阳羡之约已是前缘注定。

元丰五年(1082)仲夏的黄州,江水奔流,岁月翩然,苏东坡作诗赋词、饮酒交游,苦难的生活有了生动的色彩。令他欣喜的是,在这个地僻物乏之处,他居然发现了先伯父苏涣亲手书写的《谢蒋希鲁及第启》,也就是当年苏涣考中进士后,向蒋堂写的感谢信。苏东坡第一次得到这封《谢启》是苏涣仙逝13年后在宜兴的单锡家。也许是后来的颠沛流离,《谢启》一度佚失,二度出现又过了8年时光,苏东坡惊喜异常,当即筹资买下,他给堂兄不疑写信“近购获先伯父亲写”“躬亲褾背题跋”后将遗物物归原主,留下对先辈的念想。东坡不知,这封《谢启》也种下了琼林宴约的阳羡前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买田阳羡慰风尘

图片

元丰七年(1084),神宗准备重新启用被贬的苏东坡,从黄州赴任汝州的途中,48岁的苏东坡终于在宜兴买了田。

苏岘(苏东坡曾孙)《墓志铭》中记录:“始文忠爱阳羡山水,买田欲居,仅数百亩,居数楹也”,由此可见,苏东坡买的田有几百亩,房屋数间,今天看来应该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庄园了。东坡说“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苏辙诗记“誓将老阳羡,洞天隐苍崖”,并注“兄已买田阳羡,近张公善卷西洞天”,田就在张公洞、善卷洞一带的山里。

苏东坡迫不及待地分享好消息,写信告诉王巩、滕元发、贾收等10多位挚友,“近在常州宜兴,买得一小庄子,岁可得百余顷,似可足食”,对田地的未来充满信心。田不止这一处,人口众多,收成不够全家用度,他在《与某禅师书》中说“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于是商议再次买田,希望“筑室荆溪上而老矣”。《舆地纪胜》记载:“东坡别业,在宜兴县滆湖,去县四十里”,云水萦回溪山路,山边有地,水边有田,阳羡风光尽在东坡眼里。

谁曾想,这些田地日后让苏东坡卷入一场风波。元祐八年(1093),也就是买田后第10个年头,监察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以一段早已有决断的旧事弹劾苏东坡,说他曾经在阳羡强买民田。此时苏东坡再次被贬谪,前往定州赴任,深感“有关臣之大节者,不可不辩”,立即写了长篇札子还事情原委。当年他委托蒋之奇的亲友蒋公裕买田,没想到曹姓人卖了田后就开始耍赖,想要夺回田地。苏东坡立即报告了地方长官本路转运使,经审查判定纯属诬告,买田证据齐全,曹姓人招服认供。苏东坡怜悯他是小民无知,意在得财,还当即表示可以让他原价收回。董、黄两人也因诬告均被贬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宦海浮沉的苏东坡已萌生去意,他告诉秦观“某宜兴已得少田,至扬附递,乞居常”,在《乞常州居住表》中他写道,“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幼子丧亡”,乞告皇帝“臣先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常州居住”。尽管当时朝廷已有起用之意,但政敌们设下的暗箭冤狱让人心有余悸,扬州邸吏不肯投进乞表。苏东坡去意已决,又再次请人入京投到鼓院。蒙许后他心情愉悦,即兴赋诗《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字里行间都是欢快和期盼。当时恰遇神宗崩驾,自然被政敌们当作其“闻讳而喜”的证据,“托人置田,书报已成,故作此诗”,幸而朝廷查明诗作在先,且已刻石一段时间,此事才作罢。

阳羡田为风尘辗转的东坡一家提供了最基本的衣食。他把田庄经营交给了蒋公裕、曹天潜等人。即使在京城,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他写信给宜兴友人“都下缺米,望发米来”。

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贬英州。英州地处岭南,瘴气横行,路途艰险,他精心作了安排,写信告诉朋友参寥“子由分俸七千,迈将家大半就食宜兴”,除二子苏迨、三子苏过随行外,全家老少30多口由长子苏迈带领到宜兴生活,兄弟情深,苏辙将薪水的一部分拿出来资助哥哥。可是还未到英州,又被御史来之邵上疏说他以文字贬斥先朝,诏谪惠州。暴雨袭来,前路未卜,苏东坡旋即调整计划,让苏迨“归阳羡从迈居”,只带苏过和侍妾朝云到惠州。后来苏东坡又远贬海南,九死一生,历尽艰辛,能让他安心的是,千里之外的江南宜兴,他亲手置下的田产让他的家人们得以遮风避雨,温饱度日。

靖康之乱后苏迨去世,其妻欧阳夫人移居阳羡,“昔东坡买田阳羡,凡九百斛,三子之裔共享之”,苏岘以孙服丧,苏氏子孙在这块土地上开枝散叶,绵延不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此邦君子多眷念

图片

王安石、李之仪等很多人都向苏东坡抛去“相约卜居”的橄榄枝,苏辙更是苦劝兄弟同居颍昌,相互扶携。综合权衡后苏东坡“决计归常”,固然有着政治上的考量,很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群在他跌宕起伏中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

蒋之奇、苏东坡、钱勰和王钦臣被称为“元祐四友”,从琼林宴始识一直到去世,蒋苏的友谊维持了近50年,各自沉浮,天南海北,相互的信任和支持从未改变。蒋之奇有个侄子蒋璨,自号“景坡”,是个不折不扣的东坡迷。他深得苏词神韵,和东坡同时代的孙觌说其词“诗律句法良是,殆不能辨”,所作常被误为东坡词。蒋璨卸官后,心慕手追,在宜兴山中筑室“景坡堂”,专门陈放他所收藏的东坡文字、残章断稿。很可惜,蒋璨之作基本散佚了,其中应该有苏东坡在宜兴活动的记录和交往。

单锡、单锷兄弟是苏东坡在宜兴的至交,“爱其贤,以女兄之子妻之”,他亲自做媒把堂姐的女儿嫁给了单锡,还向王诜借钱二百贯帮助筹办婚礼,可见对这场婚姻的重视。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单锡去世后,时在京城的苏东坡作祭文“内齐于家,外敏于官……念我孤甥,生逢百艰”,无比哀惋痛惜。单锡的弟弟单锷是嘉祐进士,博览多学,但独醉心于水利,无意为官。他常常驾乘小舟,往来于苏常湖三州之间,察遍太湖一沟一渎,历时30余年写成《吴中水利书》,被称为“治太之宗”。元祐六年(1091),苏东坡被召入京师出任翰林学士,他深知江南百姓常被水患所累,遂将此书奏进,希望朝廷建桥修路、疏水通江以绝水患,可惜没有被采纳。纵览苏东坡一生,无论是他知任的八州,还是贬居之州,就如秦观所言“我公所至有西湖”,都有水利善政。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12个“历史治水名人”,苏东坡名列其中。他的治水理念受到了单锷的影响,这也是宜兴先贤对水利的贡献。单锷著有《荆溪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家乡山水,单锷吟咏的应该很多,目前仅留存一首《题张公洞》,“洞门龙出云犹湿,石室丹成火欲寒”,让人们得以窥见900多年前的洞天福地。

绍圣三年(1096)三月二日,宜兴僧人卓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被苏东坡记录下来。当时苏东坡被贬惠州,只有苏过相随,苏迈带领其余家眷在宜兴生活,岭海隔绝,音信全无,契顺看到苏迈忧心不已,当即表示要为他送信给父亲。从宜兴到惠州1000多公里,山高水深,险境重重,苏迈很是疑惑,契顺说了一句“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后就上路了,两个多月后带着苏迈的家信和他师傅苏州定慧寺长老守钦致苏东坡的《拟寒山寺十颂》抵达惠州。可以想象苏东坡的惊喜和感佩。返回前,他问契顺有什么要求,契顺说“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苏东坡追问不已,契顺觉得盛情难却,于是说,那就学当年颜鲁公受蔡明远援粮、遗以尺书的故事,也为我写一幅字如何?苏东坡欣然应允,当场为他写了一幅陶渊明《归去来辞》相赠,并说“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事实真如苏东坡所预料的那样,从他的跋文《书〈归去来辞〉赠契顺》中,我们记住了契顺,一个平凡而勇敢的宜兴先人。契顺北回时依然担当了信使,为苏东坡送去了致他表兄程之才和常州好友钱世雄的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羁旅几来溪山行

图片

苏东坡多次踏足过他笔下罨画春流的阳羡大地。

熙宁年间他通判杭州,趁在江浙一带赈济灾民之机,一路游山玩水,寻朋访友。“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注胜珠”,秀丽的江南山水让他流连忘返,于是寄诗给杭州知州陈襄,表达卜居宜兴之意。熙宁七年(1074),苏东坡移知密州,他从杭州出发,经湖州、苏州、常州,一路北上,专程来到宜兴和单锡同游,那封伯父苏涣的《谢启》就是当时在单锡家首得的。苏东坡和陈襄志趣相投,两人郊游赏花,唱酬不断,陈襄是北宋理学的重要前驱,福建人,史料记载他卒于河南开封任上,葬于宜兴县永定乡蒋山之原。陈襄没有在常州宜兴一带为官的经历,但把宜兴作为最后的归宿地,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苏东坡的影响?永定在今天的闸口,那棵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满树繁花的东坡海棠,一定也时时照拂着陈襄的灵魂。

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来到宜兴,这一次留下了很多故事。南宋周必大《书东坡宜兴事》谓苏东坡“度九月抵宜兴,闻通真观侧郭知训提举宅即公所馆”,苏东坡从常州舟行到宜兴,入住在通真观巷郭姓友人处。在船上他写了我们熟知的《楚颂帖》,落款时间是元丰七年十月二日。“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黄州五年的劫后余生没有让他孤峭忧愤,生命更加深稳静厚,清波碧浪的荆溪水、美丽富饶的阳羡地,令他向往和陶醉,他计划着在这里建橘园,造小亭,结束漂泊的生活。苏东坡十分景仰陶渊明,同日,他还抒写了陶诗“丈夫志四海”,独立人格和旷达心性流于笔端。《书东坡宜兴事》引用了宜兴主簿朱冠卿续编的《宜兴县图经》记录,说到苏东坡和单秀才步田至黄土村,地主以酒待客,告诉酒名为“红友”,苏东坡感慨:“此人知有红友而不知有黄封,真是快乐之人!”名利如云烟,乡野俗俭的生活让他心生羡慕。值得一提的还有长桥题书,元丰元年(1078),长桥被火焚烧,元丰四年(1081),县令褚理复建长桥,苏东坡过邑,受邀题碑“晋周孝侯斩蛟之桥”,后来崇宁禁锢,题碑沉于水中。尽管原碑不在,但因为周处、苏东坡,长桥成了宜兴人重要的精神图腾之一。

元丰八年(1085),苏东坡移知登州,经过真州时,他写信告诉宜兴县令李去盈“某家在真州……需水通乃能至邑中拜见”,邑指宜兴。这次宜兴之行,时在安徽绩溪任职县令的苏辙也来探视,苏东坡写诗记题“初归阳羡,子由从歙溪来,与邵梁父子、单锡兄弟同游张公洞,惜别子由”,还作词《阳羡国山碑怀古》,留下了一段美妙的旅程。

元祐七年(1092),出任扬州知州的苏东坡又一次被召回京师出任兵部尚书兼任侍读。出发前,他绕道宜兴,拜见了邑令张堂。九月二日,作记赠张堂,离开宜兴。“早发宜兴,饮酒一樽,醺然竟醉”,在阳羡的青山碧水里享受生命的恣意欢娱。

不难发现,几乎是每一次移任他州,苏东坡都会想着要路过宜兴或绕道宜兴,仿佛一个离家的孩子,每一次远行都要和故乡告别。眉山已经回不去了,阳羡有田有宅院,桑榆日月,耕川凿井,已经成为苏东坡四海漂泊的心安故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这不仅仅是诗人闲笔,更是跌宕沉浮、半生倥偬的东坡最真挚的心愿。

图片

图片

作者:黄波

编辑:秋意

宜兴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