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证发微——郁证痰湿论(上)

 xiangzhihong 2023-05-30 发布于广东

郁证发微——郁证痰湿论(上)

耿琦, 蒋健

痰湿水饮同源异流, 湿凝稠浊类为痰,饮聚清稀类为水。 痰有可见之痰(如咳吐之痰、体表痰核) 与未可见之痰,后者有分很多种类,可流窜盘踞脏腑经络全身各处为患 . 其中, 有一种为郁痰, 乃是七情不遂、气机郁滞的病理产物, 郁痰本身又可作为七情不遂的衍生继发病因,引起种种郁证及郁证类病证的临床表现。

1.痰类大概

痰有许多种类, 列举如下。

风痰指肝经痰扰病证。“动于肝, 多眩晕头风, 眼目 瞤动昏涩, 耳轮瘙痒, 胁肋胀痛, 左瘫右痪, 麻木蜷跛奇证, 名曰风痰(《医学入门· 卷五》)。”“在肝经者,名曰风痰, 脉弦面青, 四肢满闷, 便溺秘涩, 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医宗必读·卷九》)。” 素有痰疾再感风邪而发的病证也称风痰: “风痰者, 因感风而发, 或因风热怫郁而然也(《泰定养生主论》)。”

寒痰指肾经寒痰病证。“聚于肾, 多腰膝酸软, 腰背强痛, 肢节冷痹、骨痛, 名曰寒痰, 又名虚痰(《医学入门·卷五》)。”“在肾曰寒痰, 其色有黑点, 吐出多稀,多小便急痛, 足寒逆, 心恐怖, 脉必沉, 宜胡椒理中丸或加星、半核实(《杂病源流犀烛· 痰饮源流》)。” 素有痰疾再感寒邪而发喘咳者也称寒痰: “寒痰者此皆素抱痰疾者, 因风寒气热味, 而喘咯咳唾(《泰定养生主论》)。”

热痰指痰热相搏病证。“热气与痰水相搏故云热痰也《诸病源候论· 痰饮诸病候》。” 火痰亦属热痰类,“热痰即火痰也。 宜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热痰者, 因食辛辣烧炙煎煿, 重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然也(《泰定养生主论》)。”

湿痰又名脾经湿痰, 多生于脾。燥痰主要是指肺经难咯之燥痰, 又名气痰。气痰同燥痰; 尚指七情不遂所致梅核气类病证。“气痰者, 因事逆意而然也(《泰定养生主论》)。”“七情痰滞咽膈, 多胸, 胁痞满, 名曰气痰(《医学入门· 卷五》)。”

酒痰指酒湿积聚痰证。“酒痰, 因 饮酒不消, 或酒后多饮茶水, 但得酒, 次日 即吐, 饮食不美, 呕吐酸水等症, 宜瑞竹堂化痰丸(《杂病源流犀烛· 痰饮源流》)。” 又名味痰,“味痰, 又名酒痰。 味痰者, 因饮食酒醑厚味而唾痰也(《泰定养生主论》)。”

食痰指食积成痰。“食痰即食积痰也。 因饮食不消, 或夹瘀血, 遂成窠囊, 多为癖块痞满。 宜青礞石丸、黄瓜蒌丸、正传加味二陈汤(《东医宝鉴·卷二》)。”

虚痰为因虚致痰。“不可攻者, 便是虚痰或以形羸气弱, 年及中衰者, 即虚痰也; 或以多病, 或以劳倦, 或以忧思酒色, 致成劳损, 非风卒厥者, 亦虚痰也;或脉见细数, 脏无阳邪, 时为呕恶泄泻, 气短声喑等证, 但察其形气病气, 本无有余者, 皆虚痰也(《景岳全书·杂证谟》)。”

实痰为邪气壅实痰证。“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 血气未伤, 或以肥甘过度, 或以湿热盛行, 或风寒外闭皮毛, 或逆气内 连肝膈, 皆能骤至痰饮, 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 即实痰也(《景岳全书·杂证谟》)。”

饮痰指痰饮留于四肢、膈上或胁下所致病证。“饮

痰停于膈上, 一臂不遂, 时复转移一臂, 蓄于胁下, 胁痛干呕, 往来寒热(《不居集· 卷十七》)。”“饮痰成呕吐, 胁痛, 四肢不举(《张氏医通·卷四》)。”

惊痰指痰迷心窍致惊者。“迷于心为心痛, 惊悸,怔忡, 恍惚, 梦寐奇怪, 妄言见祟, 癫狂痫㾦, 名曰惊痰(《证治汇补·痰证》)”。 也指因受惊而痰结胸腹者: “惊痰, 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 发则跳动, 痛不可忍, 或成癫, 在妇人多有此症, 宜妙应丸(《杂病源流犀烛· 痰饮源流》)。”

郁痰指因七情不遂、气机郁滞而生痰者。《中医大辞典》(第 2 版) : “郁痰, 病证名、痰证之一。 指因七情郁结, 肺脾气滞, 郁而生痰者。 又名 结痰、顽痰、老痰”[1] 。

2.郁痰症因脉治概况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二》系统地提出郁痰郁痰之症、郁痰之因、郁痰之脉、郁痰之治:

“郁痰之症, 胸满饱胀, 九窍闭涩, 懊憹烦闷, 或咽中结核, 睡卧不宁, 或肠胃 不爽, 饮食有妨, 或气逆不利, 倚肩喘息, 郁痰之症也。”“郁痰之因, 七情所伤, 易成郁结, 肺气凝滞, 脾元不运, 思则气结, 闷郁成痰, 皆郁。”“郁痰之脉, 多见沉涩沉迟寒郁, 沉数为热, 沉实顽痰, 沉牢内结。”“郁痰之治, 寒郁辛散, 香芎二陈汤; 热郁清解, 栀连二陈汤;肺经郁痰, 用节斋化痰丸。”指出 郁痰乃为七情郁结所致; 主要症见胸胁苦满、心中懊憹烦闷、梅核气、不寐、脾胃 功能受损以及气逆气短等郁证类的表现;治宜化痰。

张景岳《景岳全书· 杂证谟· 痰饮》 云: “郁痰有虚实, 郁兼怒者, 宜抑肝邪; 郁兼忧者, 宜培肝肺。” 表明郁痰常兼郁怒忧思, 治宜从肝。

清代医家张聿青、程文囿认为梅核气即属典型郁痰之证。“咳不甚盛, 而咽中 梗阻, 痰出 成粒。 此气郁痰滞, 所谓郁痰是也(《张聿青医案》)。”“喉中 有物, 咯不出, 咽不下, 或作刺痛, 此是郁痰, 治宜四七汤(《医述》)”。

由 于郁痰往往岁 月 积久, 根深蒂固难除, 故又名老痰、老郁痰或结痰、顽痰,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属于从郁论治的范畴。

其它痰类也有因于七情不遂而致者。 例如, 肝经风痰眩晕头痛、眼目 昏涩、胁肋胀痛、躁怒等, 亦可因郁而起; 肾经寒痰之心中恐怖, 心经热痰之癫狂嘈杂、懊憹怔忡、喜笑等, 亦可因郁而起; 气痰亦可因事逆意而起; 虚痰也可因忧思劳心而起; 惊痰则可因惊而起,等等。 故风痰、气痰、惊痰、寒痰、热痰、虚痰等均可具有郁痰的一些特点, 反之亦然, 故郁痰与其它痰类可能存在交叉的情况。

3.郁痰病因病机

凡是由情志病因所致痰证均属郁痰范畴。 病因病机基本模式为: 七情不遂(原始病因) —气机郁滞(病机) —郁痰(病理产物兼继发病因) —郁证性证候(临床表现)。

七情不遂是产生郁痰的原始病因。 首先, 七情内伤如同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一样可以痰湿, 如明代龚信《古今医鉴· 痰饮》 云: “因风寒湿热之感, 或七情饮食所伤, 以致气逆液浊, 变为痰饮。”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痰证》云: “痰之为病, 变化百出, 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 中宫失清化之令, 熏蒸结聚而成。”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内因类· 痰涎》 亦云: “其或喜怒哀乐不中节, 起居食饮失其常, 皆令荣卫痞阻, 气血败浊, 为痰为涎为饮, 诸证生焉。”

七情不遂导致气机郁滞遂生郁痰。 七情郁结致使脏腑气机不畅, 津饮不行郁而成痰。“喜怒忧思, 致脏气不行, 郁而生涎, 涎结为饮属内所因(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人之七情居处, 不能一一中节, 稍有悒郁, 则气血凝滞, 津液不行, 痰斯生矣(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大抵气滞则痰壅, 气行则痰行”“人之气道贵乎顺, 顺则津液流通, 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 停饮聚于膈上, 结而成痰(丹波元坚《杂病广要》)。”郁痰作为七情不遂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继发病因及其病机危害机体。 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诸气方论》云: “人有七情, 病生七气。 七气者, 寒热怒恚喜忧愁气结则生痰, 痰盛则气愈结, 故调气必先豁痰。”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气郁》 亦谓: “往往由气成积, 由积成痰, 痰甚则气不得宣而愈郁, 或痞或痛, 盖有必至者矣。”元代王硅《泰定养生主论》归纳道:“七情之方, 原本多门, 原其标本, 半因痰病。” 其意即郁痰与七情不遂互为因果, 既可因郁致痰又可因痰致郁, 七情不遂导致郁痰病机者或可占半, 治疗当解郁理气化痰。

七情不遂气机郁滞致脾虚不运酿湿成痰是其病理过程。 金元张从正《儒门事亲》 指出: “夫愤郁而不得伸, 则肝气乘脾, 脾气不化, 故为留饮。 肝主虑, 久虑而不决, 则饮气不行。 脾主思, 久思而不已, 则脾结,故亦为留饮。” 张景岳《景岳全书》 也指出: “痰者, 脾胃之津液, 或为饮食所伤, 或为七情六淫所扰, 故气壅痰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