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艰难的一步

 我的教育人生 2023-05-30 发布于北京

艰难的一步

作者:李广生

上午,先是开了个会,规模不小,但时间不长。这样的会,我支持。会后,驱车前往一所学校,参加小学英语教师的研修活动。昨天下午,和活动组织者有过短暂的交流,得知她把研修工具带入研修现场。这是我极力倡导的研修方式,所以充满期待。

因为自己的车并未安装导航,所以迷路了。请教路边的快递小哥,他们一群人正在那里休息。早餐已过,午餐未到,他们聚在一个饭店门口,坐在电动车上闲聊。一个热心的小伙子指了指西边的水塔,问我能看见吗。我表示看的很清楚之后,他告诉我要找的学校就在水塔下面。我顺着路口西行,被小伙子叫住,说是此路不通。我调转车头,向北行驶,很快看到一个路口,左转向西,走到头才发现,居然是死胡同。不得已,又转回来,终于步入正道,顺利到达学校。

路上想,造成这一番周折,不怪别人,只怪自己,怪自己不会提问,没有把问题表述清楚。我问快递小哥学校在哪里,人家告诉我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错都没有。而我真正想知道的是怎么到达那里,所以如果我问:去学校怎么走,恐怕就不会一错再错了。问题问得不对,答案再正确也毫无意义。今天的经历便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做教师做久了,满足于解答问题的肤浅的快乐,提出问题的能力反而退化了。“善问者可以为师”,而不是善答者,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这么说。

今天的研修活动,主题便是问题。还没有到现场,我就发现了问题。

走进教室,正好下课。并不觉得遗憾,因为我更想看到的是教师的研和修,不是教师的课。

教研员带领参与活动的教师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通常意义的刚才观摩的那节课存在的问题,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并在课堂提出的需要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教研员依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制作了一个对问题进行记录和统计的小工具。教师利用这个小工具对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问题的数量、类型、改进的策略等等。虽然这个工具本身还有明显缺陷,虽然大家用的还不很熟练,但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它实现了研修活动的聚焦。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工具把研修活动的主题以及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上,大家观察的是问题、记录的是问题、思考的是问题、研讨的是问题、解决的还是问题。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能得到突破。研修活动没有主题,没有对主题的聚焦,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性便是一句空话。大多数研修活动走出了有主题这第一步,但没有走出聚焦主题这一关键的一步。要么主题太宽泛无法聚焦,要么缺乏有效措施进行聚焦,活动过程中不自觉地分散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活动,表面看高大全,热热闹闹的,实际上教师的真实获得非常有限。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活动,都说收获满满、受益匪浅,但具体的收益和收获是什么,却一塌糊涂。

其次,它有助于实现深度研修。这样的研修工具就像医院里的透视、B超、CT、核磁等设备帮助医生深入身体内部勘测病情一样,能够帮助教研员和教师深入课堂的内部,进行更加精准的观察和分析,深度研修或是说高质量研修才能成为可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小工具,大家对课堂的评议只能依靠感觉和经验。感觉和经验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时候并不靠谱,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很难形成迁移。有了这个工具,这节课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哪些问题有效、哪些问题无效,都能一目了然,就像把一张化验单或一张CT片子呈现在医生面前一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便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也能作用于或迁移到实践。深度研修并不在于研修内容多么深奥,而在于研修成果对实践的深刻影响。很多校长和教师迷信大专家,殊不知大专家带来的可能是深奥的理论而不是深度的研修,何况善于唬人的大专家也不乏其人。现代的医院是建立在高精尖医疗设备基础上的医院,但现代的教师研修依然依靠一个小本子和一张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他们迈出了艰难的一步,真心希望他们坚定的走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