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一首诗引发的关于阳明心学的讨论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3-05-31 发布于甘肃


由一首诗引发的关于阳明心学的讨论

友人发来一首诗:

繁华的城市里

我推着瘫痪的理想

孑孓前行

沙漠干燥的风

风干了每一个泪滴

假装高贵的我

名贵的包里装着

无尽的卑贱

----------额尔登巴图

人总是想用外在的、世俗的东西来装扮自己,以掩盖自己不过是尘土所造的事实。于是名贵的衣服、包、手表、豪车等等就成为人填补空虚的心灵而做的首选,然而,这种选择却使得人之心灵更加空虚、虚妄,如浮萍,如无根之草,如飘飘黄叶……而唯有认识至圣者,才能够明白一切的根源,灵眼一开,得见真道,方才明白自己的卑贱,于是向那至圣者呼求,向那至高者下拜,向那至善者的拯救不住地祷告。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认识到自义只会带来堕落,唯有知道自己“无尽的卑贱”才能真正寻求到救赎。

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就是高贵和卑贱的绝对性在哪里,没说。

从哲学 的角度讲,这首诗是典型的身心二元论。名贵的包指向身体,无尽的卑贱指向心灵或灵魂。他想要表达的是用身体的高贵装扮来掩盖心灵的卑贱卑污,只能是徒劳。哲学上有身心二元论,身心一元论,身心一体论。佛教是身心二元论。

佛教认为通过对身体的修炼,能够达到对心灵的净化。这点和道教雷同。

身心一元论则认为身即心,心即身,王阳明是身心一元论。

在王阳明(徐爱录)的《传习录》中,徐爱问阳明先生: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阳明先生答曰:心即理也。事父、事君、治民、交友,都要去在事上求理,都只在此心。此心光明,即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事君、交友、治民而已。可见,在王阳明看来,心即一切的本原,只要讲求一切求得此心,于事父自然孝,于事君自然忠,于交友自然信,于治民自然仁。他又说,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来侍奉天道,爱邻舍如爱自己(即发心布施)就是“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知行合一,即是与天为一”(引文皆出《传习录》),如果是身心分离,身心为二,则“只去是修身以俟命”,“把为善的心变动了”,足见阳明先生的知心合一包含身心一元思想,不是修身与养心是分开的,分开,善心就变动了,有了私欲,而在阳明先生看来,一有人欲间杂,便是天理被遮蔽,丧失。他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

王阳明说,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这是他在回答郑朝朔之问时提出的与自己的心学完全一致的理论。也就说,心即理,就是心即天理,用更加完整的表述,就是心要成为与天理完全合一的状态。也就是要天道、天理、天心与人道、人理、人心完全成为一体,则身之事,自然“求个得当,方是至善”(《传习录》)。圣灵浇灌,心与天道同构,身自然成为心的一体。用王阳明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即心即理。

他还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就说,心外无物,身也在心中,不在心外,身心一体。心意与身行,是完全一致的,才叫知行合一。他不赞同,知而后行,或,行而后知,而是知行合一,即知和行即心和身是完全一体的。但他的思想与身心一体论有区别就在于他说心主宰身,这就是说,心和身还是有区别,但都是出自天道、天理,是“天性”的具体化,实体化。形成了天--性的“心学”哲学体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