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心学》王阳明:一生俯首王阳明,如得一二可成“道”

 daimatsu 2016-12-05


   同宗同源同文化,天下王氏一家亲!

   王氏宗亲企业家联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天下王氏宗族渊源,为王氏宗亲寻根恳亲、整合资源、发展经济、创新共赢,搭建先进文化教育经济交流平台,让咋们携手: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知行合一儒释道,伏读心学管窥豹。一生俯首拜阳明,如得一二可成“道”。


第一句:万法是空,空是空,空非空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第二句:万缘皆有心生,万物皆因心动

王阳明认为: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第三句:天理人欲

阐述第三句话前,要先解释天理人欲。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录

朱熹认为:天理就是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思而存在的,而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如果心不接触万物,万物便与心同归于寂,也就无所谓天理了。所以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天地无心,以万物之心为心,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可见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天道的。什么万物规律,社会秩序,一切都是出于人的主观认识,你不去认识它,能认识到它有理吗。可以说王门心学是一个很唯心的哲学,如同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心动的六组慧能的禅机一样。所以说心外无理,心即理。能分辨善恶,就说明人的主观意识发挥了作用。这里的重中之重善恶,就是人欲,知就是天理,有了天理,人才能对欲望进行善恶的区分,有了欲望,天理才有区分对象,一个是认知的本体,一个是认知的对象,两者共同组成了天理人欲的理论系统。而天理人欲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做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所以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口号是不正确的。人欲跟天理本身就是一体的,如何去除一个保留另一个。这在主观认知和辩证逻辑上都是行不通的。


第四句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

王阳明认为: 如何能够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这靠的就是每天割除自己的恶的思想,来达到至善的境界(至善不是恶的对立,而是没有善恶的至善)。 过去的圣贤说过,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增的是知识,减得是欲望!天地无心,以万物之心为心,因八万四千种妄念,是故佛教的不二法门幻化出八万四千种法门!由此,为道须日减妄念,让本性流露,是故神秀大师作偈: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大师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儿空无物,何处惹尘埃。破除了四相,直达空性!固然高出神秀大师,体现了禅宗的见性成佛,可是能每天勤拂拭就相当不容易了,更何况见性成佛呢?而王阳明走的就是神秀大师的道路,靠平时勤加修炼,渐渐地恢复本心!这也说明了心学和佛学的不同之处,虽然都是唯心,但其中还是有微妙的差别之处的。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受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损之又损,德归于朴,也就是无极了!从这点来说就跟道家的损之又损一致了。由此可见3教互相交融,水乳一家。也能看出王门心学的正确性。 王阳明求学之时遍历了佛道儒三家,择优秀思想而取用之,进而龙场悟道成为千古一圣,实在是妙啊妙。所以分析他的哲学思想时最好兼顾佛教和道家的哲学要义,这样互相辩证,互相增进理解。三家的思想都兼顾,方才知道古人说的,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这句话真是大实话,在几千年来的磨合之中,三教的哲学思想已经互相弥补,共同形成了一个完美精妙的庞大的理论系统。

这四句教确实是王圣人的心学提纲挚领的四句话,实在是心学的奥义所在,这四句话完整的阐述了什么是本来面目(如同圣人和天地){第一句},什么是我们这些凡人{第二句},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升起的, 以及如何利用心学观点来解读长期以来统治大众的天理人欲的程朱理论{第三句},{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如何的通过平常的日常修为来达到圣贤的地步。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圣人语录。 心学的理论框架大概是这样子吧??这都是我的个人理解,一家之言。不过天理人欲一块发现还是尚未理解透彻,写的时候感觉写的非常非常乏力,所学王门心学之日短,又不曾认真读诵经典,如此班门弄斧,不免贻笑大方了。要想有成就,还需日久刻苦的参修实践的。 致良知,就是做圣贤,是心学的最终目的,心学就是一门教人做圣贤的学问。 如何致良知,就是去恶存善,如何去恶存善,就要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才是王门心学的最高要义,大白话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一切事的方法论。无论你想做什么,都离不开知行合一。其实知行合一我也不是很懂,但是我知道,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才能将王门心学的哲学方面的精神力量转化成在现实中能产生实际作用的力量。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