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 行书《姨母帖》

 家有学子 2023-06-02 发布于甘肃
图片

▲ 晋·王羲之《姨母帖》

图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

顿首。顷遘

图片

姨母哀,哀痛摧剥,情

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

图片

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

首。

创作背景及其内容:

①创作背景「这是王羲之得知姨母去世噩耗后,写的一封信札(按照后人的考证来说,帖中的“姨母”是作者的老师卫夫人)。」

②内容「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这件书法时,目的很简单,就是写封信寄托哀思,但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非常悲痛。

基本风格审视:此帖,行书、草书穿插互用。用笔浑厚圆润,结字多横向取势,具有浓厚的篆隶风貌。因此,可以断定这件作品是王羲之早期的书法作品,也是从“古质”向“今妍”转变的代表作品。这件作品被乾隆皇帝盖了一方很大的印,被盖住的字不清晰了,对于书法学习来说,有点遗憾。

章法分析:

全篇6行,其中第二行是4个字,第6行只有1个字,布局自然形成了大开大合的状态。每一行的左右摆动不是很大,几乎都在一条中心线上,而且间距几乎相等。书写速度有慢至快,前两行速度较慢且较为厚重,后面的4行速度较快且相对轻灵。最后补充一点,“顷遘姨母哀”本是一句话,但是“姨母”又从新起一行,这是表示尊重之意。

单字分析:

我从帖中选取了一个独体字“十”、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剥”、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奈”、一个上中下结构的字“羲”、一个半包围的字“痛”、一个全包围的字“因”。它们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横向取势,就连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字都极力向中间紧凑。不同的是笔画少的字,相对要厚重的多,而笔画多的字,相对要轻一些。字的笔画相似,但在字中不做均等处理,空间或大或小,间距或疏或密。结字或是上下错位、或是上开下合、或是左右错位、或是左开右合。

笔法分析:

笔法以中锋圆笔为主,但也出现了少许侧锋的现象。如“羲”的第一横就是侧锋入纸,而后调如中锋。起、收笔大量使用“实笔”收,显得很敦厚圆润,但也有少许的方折出现。如“痛”字的第三笔,提起来就是方切、“羲”第一横的收笔出乃折笔、“摧”字其中的“点”作短横处理也是折笔。在这本帖中,牵丝萦带的笔法,字与字之间用的较少,仅有“奈何”一处最明显。然而,单字中笔画之间牵丝,使用较为广泛。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