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追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岁月

 此木无为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此木无为

你有故事,我来写       

手机编辑不易,不写脑袋都锈了

3月1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针对近期我国疫情多地多点发生的情况,各地充分发挥新平台作用,有效服务“停课不停学。”智慧教育平台不仅仅升级资源扩容、服务“双减”,还通过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场景,丰富资源呈现形式,助力提高资源使用的实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平台资源教与学成为新常态。

试运行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它的前身是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教育部紧急开发建设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大类优质资源,为支撑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和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再往前,不难发现,这些平台实际上是中央电教馆旗下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起来的,拥有全国最大的教育资源库。

而说到这个教学资源库,熟悉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老师们一定会发现,它的雏形却是20年前,中央电教馆为服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资源库。

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卫星传输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广袤的乡村田野,送到数以万计的农村中小学,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一划时代的教育资源共享创举,必将载入中国教育的光辉史册。

2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一起从事远教工作的管理员,已经成为各中小学的技术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更有不少老师在教育信息化之路上,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我们是否还曾记得,在楼顶调整卫星天线方位角,记住IP接收的频率和本振;是否还记得每周每天接收的节目单;是否还记得熬了数夜搭建成功本地网站方便老师访问远教资源的成就感;是否还记得用农远资源上课获奖后的喜悦……

三通两平台,光纤进校园,教育信息化2.0……如今的中国教育已经驶入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道,智慧教育扑面而来。抚今追昔,让我们一起回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那些年。

五年投资14亿,农村学校用上了好资源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2003年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取得了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点的成功。

2003年9月20 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落下惟幕。会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要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2003年12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教育部、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成暨农村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从2003年开始,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协同发力,中央从本级财政和国债资金中安排了13.44亿元用于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以缓解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和师资不足,促进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

这项工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跨时代的工程,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教育信息化普及推进浪潮。

经过五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部完成,在中西部的12个省全面实现了中央教育资源到校,后来其它省份也及时跟进。“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宣传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同上一节课,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教研方式。

当时,为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因地制宜采用了三种模式。

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定保留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大多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贫困地区,一般为一师一校、复式班教学,一个教师难以承担几个年级的不同课程,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可有效缓解这些教学点教师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该模式的特点是成本低且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平均每点投资概算3000元。

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由于乡中心小学或村完小是农村小学教育的主体,通过卫星教学收视点,可使农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接收大量同步课堂、教学课件及教师培训资料,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同时,还可接收农业市场经济、农业科技知识等资源,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提供支持。该模式的特点是资源来源丰富、更新及时,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可为农村干部和群众普及实用科学技术,传递经济市场信息、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服务。每点投资概算1.6万元。

三是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的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通过计算机教室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培养新型劳动者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农村初中毕业生今后升学或进城务工、回乡务农提供一定的条件。平均每点概算15万元。

全国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在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基本建成计算机教室。

面面天线朝碧空,三网连通写华章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让农村教育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乡村教育带来了生机。

全新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教学点,虽然只有一台DVD和一台电视机,但是配套光盘里老师的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各种视频资源是应有应有。乡村教学点的教师只要提前熟悉光盘内容,就可以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丰富了课堂。甚至有的时候,一些年纪大的教师通过只放光盘,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师生来说,也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

而在完小的卫星接收点,远教资源更是广受欢迎。通过一面卫星天线,对准鑫诺卫星Ku波段,后来是亚太六号卫星,连通一台安装了DVB卫星接收卡的电脑,安装IP接收系统,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且生成网站页面,直观呈现。教育教学资源更加系统完善,成为很多教师备课、培训学习的首选。而这些资源中,不仅仅有教学设计、课件,还有大量的学校德育、学校管理视频、班主任的相关资源,以及每天最新时事更新、最新电影、农村种养殖技术等。

从2006年开始,鑫诺卫星被不法份子攻击,卫星天线改为接收亚太6号卫星(东经134度)Ku频段节目卫星IP资源,接收技术参数分别设置为LNB本振 11300、信号频率 12395   符号率 27500、极化方向为 垂直,数据广播的PID值分别是B2,E5,E6,E7,E8,100。

当时互联网没有这么普及,也没有如今动辙千兆的带宽。少量学校仅有56K电话拨号的ADSL网络,卫星传输资源当时成为学校连通了解认识世界的窗口。

我当时所任教的学校,当时是一所非中心初中,不过学生也有800余名,所以当时成为了模式三的项目学校。不仅仅有前两种模式的所有设备,更是建设了一个30台的微机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

接收机是一台蓝星的专业服务器,双CPU; 微机室电脑是蓝星的,系统是XP的,内存是256M的,已经是当时的流行配置了。通过组网的方式,构建了“卫星天线——卫星接收机(服务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小型局域网。

当时,我们不仅仅接收中央电教馆的资源,而且还接收湖北电教馆制作的“湖北教育网台”资源,使用专门的接收系统。

“湖北教育网台”相关参数经过了几次修改,特别是进入到2008年后,进行了修正,将信号频率改为12744,符号率为2860,极化方式保持垂直。

相比前两种模式,模式三方便了更多的老师到微机室查资源,在服务器上新建自己的文件夹,排表争抢着到多媒体教室上课,还可以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空中课堂频道的课程直播。农村学生通过农远工程,打开了认识的一扇窗,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以“鼠标、键盘、大屏幕”为代表的一系列远程教育设备为农村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天网、地网的开通将大量的、新鲜的资源送到了边远、偏僻的学校。

农远工程实施后,农村学校进行了一场深远的教育教学革命。我们的老师从抄备课手册,到学会借鉴农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从“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到热烈的课堂互动;从一枝粉笔,再到多媒体教学;从校本培训读稿子,到看视频展开讨论;老师不会的,可以向农远资源学;学生想学的,可以在资源库里找……

丰富的资源,让沉寂的乡村教育倍增活力,团队活动开展起来了,农村学校的老师优质课也能在市里获奖了,师生的课余生活也丰富起来了。资源通过卫星传输到农村学校,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同样的优质教育,农村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见证乡村教育信息化蜕变,我的农远情结

农远工程刚刚实施的时候,我在一所农村初中上班,没有多媒体设备,也没有什么微机室。记得上班第一年去镇上参加暑期教师培训的时候,见到了当时像宝贝似的无盘工作站,用的是DOS系统,打文章用的是WPS3.2,制表用的是CCED,就已经是欣喜若狂了。

后来同事彭海彪用了一个暑假打工赚来的钱,1999元买了一台裕兴多媒体普及型电脑,其实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插卡的游戏机。不过,很牛的文字编辑,还有编程功能,以及不同的插卡有不同的应用,还能插入3.5英寸的软盘,这东西看起来就比我上学时花的两百多买的假冒小霸王电脑游戏机强多了,就软磨硬泡地在一个暑假借来玩玩,把上学时写的好的文章输入电脑,边打字边修改。如今,那些青涩的文字仍然存储到我的云空间里,记录下了我最初的电脑情怀。

计算机技术进入学校,发展是很快的。2000年,第一次制作PPT,还是在同事杨华的指导下完成的,简单的动作设计,讲三角形内角和,最后存储在一张1.44M的3.5英寸软盘里,带到镇初中讲课,获得了二等奖,就感觉很牛似的。

2004年,农远工程模式三项目落户白店初中。我当时并不是项目管理员,却是微机室最熟悉的身影。蹭着一起学操作,记参数,帮忙做网络,试着做网站,搭建起集合中央电教资源和湖北教育网台资源一体化的简单化局域网页服务。

时间一长,成为了准专业的农远工程专家,和装备站的朱明朝、张天祥、张智等老师一起,到各乡镇学校调卫星天线,解决IP系统接收、湖北教育网台访问、学校IIS搭建等问题,指导远教档案规范化建设等。

对新鲜事物总有好奇之心的我,十分珍惜这从卫星接收下来的资源。不仅仅大量参考运用到课堂之上,更是利用视频资源开展了乡村学校难得的团队活动。数学课、地理课,能到多媒体教室上的,一定争取上,形象化展示、情景化教学,让我尝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甜头。课件、优质课也在各级频频获奖,让我信心倍增,尽情徜徉在远教资源应用的广阔天地。2007年,我被评为本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先进个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远教论坛“农远中国”管理员。

2007年秋季,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我调到了烟店初中,正式任项目管理员。时值学校科技楼建设完工,重新布局卫星接收系统和局域网,新购两台浪潮企业级服务器和锐捷千兆企业级路由器,卫星接收农远资源库年存储量达40G,通过搭建IIS服务,建设完成学校校园网站,启用花生壳二级域名代理,实现了校内校外远教资源访问,方便师生访问,浏览信息,使用资源。

搭建资源访问平台的学校网站也经历了三个阶段,2007年,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网排名第一的县级校园网站点。但由于无法进行特色化设计,后来通过自主修改开发代码,个性定制,经过三次改版,“白兆山下——烟店中学”学校门户网站正式推出,购买cn一级域名,代码托管在安陆市装备站服务器,实现了全网访问,年访问量达10万人次。

新网站实现了信息发布,资源访问、师生服务等功能,连续三年获评湖北省教育厅“百佳校园网站”,2011年,获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优秀中小学校园网站”,个人获评“全国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先进个人”,学校成为首批标准化建设学校“十室两场一网”优秀单位,安陆首届农远现场会在学校召开,个人名师工作室授牌。

2009年,农远工程进行到第三阶段,32个班装备了英佳一体机全套“班班通”设备,新建一个标准化电子备课室,学生微机室也实现了上课“一人一机”。接入中国电信10M宽带,有了企业级路由器和交换机加持,学校所有电脑、所有教室实现了校园资源库、互联网访问互通,实现了“卫星网、局域网、互联网”三网连通。

农远工程实施近八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到了全市前列。“用好农远资源,上好多媒体课”成为学校教学常态,微机室灯火通明查资源,多媒体预约排课时,信息化教学氛围浓厚,成为这所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有力支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论文、优质课频频获奖,教科研成果丰硕,涌现出彭海彪全国电教作品获奖的优秀代表。烟店初中成为安陆市首批数字化示范校园唯一入选农村学校,是各级检查参观必到学校,成功打造安陆教育信息化的闪亮名片。

直到2013年9月,我离开烟店初中,两套卫星接收系统仍然运行正常,数据接收没有间断,央馆资源和湖北网台访问流畅,资源数据库和网站平台代码保存完整,档案资料齐全完备。

离开学校前,我将系统操作手册转交给年近六旬的系统管理员姚天照同志时,不禁感怀,10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带给了我们太多改变,不仅仅促进了师生的成长,给农村学校带来了涅槃式的巨变,更是成为十年来,乡村教育面貌一新的生动见证。

后农远时代,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教育信息化2.0思考

回顾中国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是基于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云计算与教育的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特殊环境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行动,是破解城乡教育“二元化”过于严重的急就之举,是宽带未普及,教育资源共享采用卫星传输的过渡手段,存在着传输速率较低、资源更新慢、不能满足区域差异化需求、存储成本过高、维护费用大等问题。

谁也没有预料到,中国有互联网发展会这么快。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从56K拨号、到ADSL、再到光纤,传输速率也从2M、10M再到100M、1000M。进入“十三五”,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入了快车道。光纤宽带进校园,城乡乃至边远山村,都实现了宽带到校、互联网访问高速通畅。从中央、省再到各市,都建立了更为丰富、安全的资源平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完成了历史使命,通过卫星接收教育资源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智慧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经历了新冠疫情“线上教学”的实践洗礼,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已从单纯的学科课程、发展到教育教学全方位的AI服务体系。

未来已来,不忘来时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虽已成为过去式,但对于我们今天推进教育信息化2.0,仍然有着太多的借鉴意义。

人生只有懂得珍惜,才配曾经的拥有。农远工程十多年,留给了农村教育太多财富。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有了电脑,信息技术进入校园,让农村教育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不仅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打开了探索认知世界的窗户,更是教育公平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在加快农村标准化学校、创新师资培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农远工程履行了使命任务,更是成为新时代推进智慧教育的有效借鉴。

至今难忘,老师们争抢着学习电脑技术的热情;也至今难忘,教学点学生第一次看光盘上课的惊喜;更是难忘解决卫星传输、网台访问、网络连通故障的日日夜夜。信息技术在催生着农村教育的变革,其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用技术搭建师生成长的桥梁。

“宁可用坏,不能放坏”再好的设备价值都只能通过运用发挥出效益来,如何让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农村教师会用、愿用、用好自然成了当时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农远时代,全员学信息技术,热情高涨。

那种场景在如今很难想象,现在教学设备更加先进、资源更加丰富、访问更加便捷,可是似乎少了一些热情和激情。现在很多学校的所谓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更多的是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忽略与学科的整合,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么照搬照用、信息技术狂轰乱炸;要么觉得麻烦,回归到“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对于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融合、与学校管理结合缺乏着研究和实践。

现如今,信息化教学设备更加先进、资源更加丰富、访问更加便捷,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难发现,仍有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成为“两张皮”,教学技术装备、学科教学研究成为两个领域,体制机制缺乏深度融合等,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渗透,忽略与学科的整合,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么照搬照用、信息技术狂轰乱炸;要么觉得麻烦,回归到“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对于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融合、与学校管理与教育治理结合等缺乏着研究和实践。重建设、轻应用,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化往往只是成为了面子工程。

解决问题的关键,那就是要从理念上,教育管理者需要提升信息化发展领导水平;体制上,要加大深度融合力度;保障上,更需制度激励。后农远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应用考评体系,以研究促应用,以融合促提升,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深度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等三大任务,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网络扶智工程攻坚”“教育治理能力优化”“百区千校万课引领”“数字校园规范建设”“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信息素养全面提升”等八大行动,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推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为全面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打下坚实根基。

未来世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技术此消彼长地相伴相生,技术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将会对教育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结合AI、VR、AR等技术,远程跨地域教学、全景课堂、全息课堂、沉浸式教学、虚拟实验、虚拟科研、仿真校园等“梦幻成真”,传统教育方式将全面颠覆。教育模式也会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追梦路上,一起向未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经上线,怀着对农远工程的深切纪念,在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负热爱,奔赴教育信息化新的山海。




精彩导读

外走世界,内修身心,徐常耘读行天下的快乐人生

一位校长的底线与坚持

病逝,享年63岁,记起了11年前的那场座谈会

梦回生命始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写给此木无为的2021

熠熠星光照亮农村教育天空

突破城乡交流两大难关

奏响“七彩凤凰”动人乐章

许发波:赛里木湖畔,书写教育援疆新诗篇

点赞,比心!4名年轻教师追梦山村小学,用坚守书写别样青春

《大学》:那一年我从清华门口路过

与教育写作同行,汲取奔赴山海的力量

重回校园喧嚣的静好, 展一幅安陆教育抗疫风采的壮美画卷

从北京回到安陆创业,殷余安讲述美丽乡村新故事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致敬我的中师岁月

唯有亲情和相依不负,哪来什么地久天长

 《小欢喜》收官,是孩子在教会我们成长

暑期校本培训,请补上教育写作这门课

《小欢喜》火爆的背后,是中年危机残酷的真相

每一次相聚,就是教育情怀的再一次出发————写在《湖北教育》第十七届通讯员培训班暨第四届教育新媒体论坛闭幕之际

少时不懂《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再听已是泪点中年


绀珠教育写作沙龙,只为写作者守候


  你也可以在作者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百度百家号”“搜狐自媒体”“凤凰自媒体”“新浪博客”“简书”“新浪看点”“UC云观”“恰年家”“北京时间”“企鹅公众平台”“网易云阅读”“虎嗅网”、“砍柴网”、“淘达人”等平台阅读作者更多自媒体文章。

微信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