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伤寒论》学术观点撷英

 经方人生 2023-06-02 发布于四川
1.《伤寒论》是否以早先存在的哲学、生理学理论为基础
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伤寒论》及其辨证施治体系并无早先存在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而是在祖先们长期观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
因而不讲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也可以实现辨证施治。
2.《伤寒论》和《汤液经》、《内经》的关系
仲景《伤寒论》是从《汤液经》“论广”而来非一人一时之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的“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及林亿之言可兹佐证。《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一段,与皇甫谧、林亿所言矛盾,疑似有误
《伤寒论》原文内容与《内经》似乎毫无关系,《伤寒论》之“六经”与《素问·热论》之“六经”也完全不同,临床未曾见到阳明病传少阳的病状,更无六经递传再传回太阳的情况。再一点,《内经》云:“三阳皆主表,可汗而已”,而《伤寒论》之少阳、阳明不可发汗。
3.辨证施治的精神
中医辨证施治,是研究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方法通用于一切疾病,而不是专对某一种病。“古方不能治今病”和“伤寒方不能治杂病”的认识均是狭隘的。
4.六经八纲”学说的精髓
《伤寒论》把病分成两大类,不外太过(阳)与不及(阴)两种,阴阳即矛盾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的一方,反应在证候上即兴奋、热、发扬;阴代表消极的一方,反应在证候上是抑制、寒、沉衰。阴阳平衡为常,反之为病。
进一步讲,这种证候的反应要有着落,反应在表,即体表、躯干、窍道之阳证,叫表阳证;同样,反应在里之阳证,叫里阳证。此“里”指消化道而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此外,不在表也不在里者,为半表半里证。其在何处?答曰:胸腹腔间,一切脏器均属于半表半里范围
三阳证,即阳证的三种类型:太阳为表阳证,阳明为里阳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证。三阴证,即阴性的三种类型:太阴为里阴证,少阴为表阴证,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证
5.疾病的核心病理与治则
正邪交争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即人体受病,不是病邪自己在进展、延续,而是人体与病斗争,这种斗争的反应即证候。因此,因势利导,分清表、里、半表半里,进而祛邪外出,是疾病的主要治则
太阳是正邪分争,抗邪于表,阳明、少阳同样是“正邪分争若抗病在表支持不了,正气没有胜邪的机会和能力,则转移阵线,拿少阳讲则退居“胁下斗争。人体之良能,或者说人体之本,始终也不消除,不过是转移部位,退居胸腹腔间。为何如此?乃借用一切脏器组织的功能,共同来抗邪。由呼吸道(肺)、泌尿系(肾)等等各方面来完成抗邪。里也是同样,即正气将病邪整个包围到胃肠里面,欲行吐下这种自然疗能来解除病邪
表、里、半表半里,是机体祛除疾病的三大途径,只有此三个方面,别无其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