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困脾,百病丛生”,一个良方,健脾、燥湿、和胃,湿去病除

 神希园 2023-06-03 发布于湖北

这是「神希园的第 174 期原创

作者 l 神希园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

但凡懂点中医的人都知道,“千寒一去,一湿难除”;也知道“脾胃不好,百病丛生”。假如,湿气侵袭脾胃,又当如何?这种情况是不是比较棘手?一个是湿气太难缠,一个是脾胃不太好,两个加起来,可能会让疾病更加缠绵难愈,这就成了“湿气困脾,百病丛生”。那么,有没有一些方药能够将湿气去除,又能将脾胃健运呢?还真有,不过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平胃散,平胃散是一个千古名方,此方一出,健脾、燥湿、和胃,脾胃壮、湿气祛、百病除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一两”四味中药组成。按照原方的记载,这四味中药的都需要炮制,其中苍术先要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厚朴先要去粗皮,然后涂上生姜汁,炙干,有香熟感,陈橘皮洗去杂质,焙干,甘草炙黄。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先将这些中药研为细末,做成散剂,每次服用的时候,取药末二钱,用水一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一起煎煮至六成时,去掉药渣,饭前温服。
对于平胃散的剂量,《汤头歌诀》里又提出了不同的剂量标准,《汤头歌诀》里记载的平胃散,剂量是这样的:苍术五斤、姜制厚朴、陈皮各三斤二两,炙甘草三十两。具体用法是,将这四味中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的时候,取药末二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煎好后去掉生姜和大枣,饭前服用。也可以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也可以6味中药作为汤剂一同水煎服。
平胃散实际所用的主药只有四味,那么它的配伍秘诀究竟又是怎样的呢?全方以苍术为君药,主要起到燥湿健脾的作用;以厚朴为臣药,主药起到化湿运脾、行气除满的作用;以陈皮为佐药,主要起到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对于平胃散来说,虽然主药是四味,但是还有两味辅药,那就是生姜、大枣,这是在煎服法里体现的,那么这两味中药究竟在平胃散全方里扮演什么角色呢?生姜、大枣亦为佐药,主要起到调和脾胃、助脾健运的作用。
对于平胃散的方源,其实最早并不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的名称,最早见于北宋王衮的《博济方》,不过药物组成是“厚朴、炙甘草、苍术、陈皮、人参、茯苓”等6味中药,原本是用来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的。但是后来,北宋的周应在《简要济众方》里将王衮的平胃散去掉了人参和茯苓,后来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然后就广为流传。在宋代的官修医书中,《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三部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力最大,其中尤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颇负盛名、流传最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并非出自《局方》首发的方剂,却因为《局方》而声名大噪的原因。
自从《局方》记载了平胃散之后,后世医家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出现了太多的加减方。诚如清代名医汪昂所说,“调胃诸方从此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平胃散与二陈汤合方,名为平陈汤,又名二陈平胃散,主治痰湿中阻、脾胃不和;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名为胃苓汤,主治脾虚湿盛;二陈汤与小柴胡汤合方,名为柴平汤,主治湿疟;平胃散加麦芽、神曲或者大黄、芒硝,叫加味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宿食不消;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名为不换金正气散,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这些是《汤头歌诀》中记载的平胃散最为著名的加减方。其实平胃散的加减方远不止此,比如《十药神书》的参苓平胃散;《寿世保元》的香砂平胃散;《证治准绳》的调气平胃散;《症因脉治》的枳桔平胃散茵陈平胃散荆防平胃散,《医宗金鉴》的芩连平胃散香连平胃散……
通过对历代医家在平胃散的加减上,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平胃散主要发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作用,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又能起到新的作用,加上藁本、桔梗、荆芥、防风、藿香等中药,主要可以起到“兼以解表”的作用;加上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砂仁等中药,主要可以起到“兼以消食”的作用;加上木香、香附、砂仁、枳壳、桔梗、檀香、乌药等中药,主要可以起到“兼以调气”的作用;加上猪苓、茯苓、泽泻、茵陈等中药,主要起到“兼以利湿”的作用;加上半夏、茯苓,主要起到“兼以化痰”的作用;加上黄连、黄芩、栀子等中药,主要起到“兼以清热”的作用;加上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中药,主要起到“兼以和解”的作用;加上芒硝,主要起到“兼下死胎”的作用;加“芒硝、大黄”,主要可以起到“兼以通便”的作用;加上人参、白术、茯苓等中药,主要起到“重建脾胃”的作用……
平胃散的主要功能其实脾的层面多一些,胃的层面少一些,那为什么不叫平脾散,而叫平胃散呢?历代医家对此也有过研究,其中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三种,明代医家吴昆认为,“平敦阜之土”;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所谓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清代医家柯韵伯认为,“平胃土之卑监”,“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然而,吴昆和柯琴的说法,看似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黄帝内经》指出,“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土运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也就是说,“敦阜”和“卑监”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就会发现吴昆和柯琴两个纯粹是“神仙打架”。
柯琴也指出,“不审敦阜卑监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面对这个无解的局,该如何是好?李飞教授等认为,吴昆所说的主要是着眼于病邪,以平胃散燥湿祛邪、理气和胃来平和胃土;而柯琴所说的主要是着眼于病位,以主要是说脾胃运化失健,用平胃散促进中焦健运,土燥则湿滞自消[1]。经此一议,赫然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所说竟然都是对立而统一的,堪称殊途而同归!总体来说,所谓平胃,就是平治脾湿、兼和胃气,虽然重心在脾,但是脾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自古就是“伉俪情深”,无论叫平脾平胃,都不影响它的功效和主治,单从“取名角度来说,“平胃散更顺口一些。
平胃散这个方剂,在古代主要是归入消补之剂的,诚如清代名医费伯雄所说,平胃散利湿化痞,消胀和中,兼治时疫瘴气,燥而不烈”,“为消导之首方”。但是现代的《方剂学》却将其归入祛湿之剂,常常作为化湿和胃、燥湿和胃的首方,也不无道理。从平胃散的配伍来看,全方“一补一泄”(《医方考》),“泄中有补”(《医方集解》),“能消能散”(《景岳全书》),从功效来看,平胃散重在主治脾湿、兼和胃气,但同时平胃散确能“消化宿食”,因此,平胃散,既可以归入消补之剂,也可以归入祛湿之剂。
清代名医费伯雄指出,“平胃散,乃治脾胃之圣剂”,古今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比如平胃散及其加减方不仅可以用于治疗泄泻,痞满,脚气,痢疾,心胃痛,风湿,呃逆,眩晕,便秘,咳喘,闭经,口腔黏膜腺癌等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下垂,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感染性肠炎,脂肪肝,多唾症,产后子宫出血,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小儿功能性腹痛,肠梗阻,阳痿,湿疹,面部扁平疣等病症[1]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平胃散具有调节水液代谢,调节胃肠动力,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2],有文献研究表明,平胃散的治疗范围相对集中,主要用于消化、内分泌、神经、循环、呼吸、泌尿、免疫等系统,广泛分布于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但其中内科病症主要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科疾病为主,一方面说明这类疾病在消化内科发病率高,另一方面也印证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立方之本[3]
平胃散虽然名流千古,但也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它的主证是湿滞脾胃证,主要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五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脉方面,主要以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为主要特征。对于不适应证,早在《医方考》中就已经明确表述,“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景岳全书》中也曾告诫后世医家,“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误甚矣”!从中药组成来看,平胃散的药物辛苦温燥,容易伤正耗阴,所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以及孕妇,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黎颖婷,秦书敏,吴皓萌,等.经典祛湿名方平胃散的古今文献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1,16(2):97-101.

[3]陈丽娟,贾连群,袁东超,等.平胃散研究文献系统综述[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8,32(6):1-5+15.

公众号升级,更改了分发机制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神希园设为星标
保持沟通,一起前行


END

——妙用中医,健康人生,精彩内容,广告周知——

正脉正宗正统正版,种下仙桃仙杏
祖传师承学院私淑,培养名医名士
学中医,有前途
走进中医殿堂,必读名著经典

筑基进阶,不要错过!

 不知道如何学习?
关注公众号@神希园

本公众号暂时没有留言功能
留言交流,请关注视频号

视频内策,敬请期待

相关声明

1.科普观点仅供参考,身体不适请前往医院就医。 

2.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切勿按图索骥、盲目试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