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

 hgyge 2023-06-04 发布于河北

第一单元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体审察、四诊参、病证结    (整合原则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相反原理

第二单元    

细目一:望神    1分

1.得神---精神状态特别好。

2.少神---少一点。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

3.失神---失去。状态特别不好--大病病人。失神有虚、实之分

1.精亏神衰: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2.邪盛神乱: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突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

机理:脏腑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细目:望面色五色主病

主热证

通红---实热;  颧红如妆---戴阳证;格阳证(阴气把阳气逼到了体表)  真寒假热

嫩红、潮红---阴虚发热(虚热)

白色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虚证:淡白---血虚  㿠白---阳虚水犯)、气虚。  苍白---亡阳、实寒、大失血

黄色主虚证(脾虚)、湿证

萎黄---脾虚黄胖---脾虚+湿邪;黄疸---湿,面目一身尽黄。

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瘀血、惊风寒痛淤青加气滞        ☆☆☆常考

青黑---寒、痛;青紫---瘀血青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

黑色主寒证、剧痛、水饮、瘀血、肾虚(寒痛瘀肾虚+水饮)      ☆☆☆常考

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黧黑---瘀血日久


五脏对五色:(了解)

《灵枢·五色》划分法

前额——庭、颜,

眉间——阙

——明堂

颊侧——藩

耳门——蔽

 


细目:望形态   听课程,简单学习,有印象

1.望形体胖瘦:

——能食为形盛有余;食少为形盛气虚

——能食为中焦有火;食少为中气虚弱

大肉尽脱为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2.姿态异常(异常动作、姿态异常)---了解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1.望头发

疳积---小儿发结如穗

肾虚---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斑秃---血虚受风突然片状脱发   鬼剃头

血热化燥---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2.面肿、腮肿    考试易考

颜面

病证

临床表现

意义

面肿

阳水(上→下)

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度

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最常见)

阴水(下→上)

面色晄白,发病较慢

脾肾阳衰,水湿泛滥

水气凌心

面唇青紫、心悸而喘、不能平卧

心肾阳衰,水气凌心,血行瘀阻

腮肿

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
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 →传染

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

发颐
(化脓性腮腺炎)

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寒热疼痛

 →不传染

阳明热毒上攻

3.目的脏腑分属——五轮学说

必考题


目眦及血络  ——血轮——心;

白珠(白睛)——气轮——肺;

黑珠(黑睛)——风轮——

孔)——水轮——肾;

眼睑(眼胞——肉轮——脾。


目睛凝视---肝风内动两眼固定,不能转动

昏睡露睛---脾胃虚衰睡眠时两目不能完全闭合

睑废---脾虚气陷上睑下垂

瞳孔缩小---川乌、草乌、有机磷农药中毒    瞳孔放大---热极生风、中风、颅脑外伤、颅内肿瘤

4.望口唇  

樱桃红——多见于煤气中毒;

青黑——寒盛、痛极。

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属病危

口疮(口腔溃疡)——心脾积热

鹅口疮——感受邪毒;心脾积热——白屑

锁口疔,部位唇角

5.望牙齿  

牙齿干燥——热伤津液(燥如石—胃热炽盛     燥如枯骨肾阴枯涸)

牙宣——肾虚或胃阴不足(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

牙疳——外感疫疠之邪(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

6.望咽喉

①色泽    深红—实热;嫩红—阴虚

☆☆咽喉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②形态

伪膜(假膜) 容易擦去,轻证

不易剥离,重证—白喉(最常见)——肺胃热毒

细目五:望肢体四肢

四肢动态

颤动——血虚生风

蠕动——阴虚生风

细目六:望皮肤

1.皮肤发赤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

发于头面者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足部--流火

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

2.皮肤发黄—黄疸

鲜明如橘皮色阳黄,晦暗如烟熏色阴黄

3.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

斑:平摊于皮肤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皮下出血、血斑

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

病名

临床表现

意义

麻疹

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颜面、躯干和四肢,疹发透彻后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

因外感时邪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风疹

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瘙痒不已,时发时止

为外感风热时邪所致

瘾疹

皮肤上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大小形态各异,瘙痒,搔之融合成片,高出皮肤,发无定处,出没迅速,时隐时现

为外感风邪或过敏所致

细目七:望排出物

1.望痰

痰之色质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痰白清稀

寒痰越寒越稀

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为痰

痰黄质稠

热痰

热邪犯肺,炼液为痰

痰少而粘,难以咯出

燥痰

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痰多色白质稠而易咯量多

湿痰

脾虚失运,湿聚为痰

痰中带血,或咯血

咯血

肺阴亏虚,或肝火犯肺,或痰热壅肺

咯脓血腥臭痰浊者

肺痈

热毒蕴肺,肉腐成脓所致

2.

清、白——风寒,浊、黄——风热

☆阵发性清涕——鼻鼽 (过敏性鼻炎)

☆久流浊涕——鼻渊   (慢性鼻窦炎)

3.望呕吐物

呕吐物之色质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

寒呕

胃阳不足或寒邪犯胃,致水饮内停,胃失和降

呕吐不消化食物味酸腐

伤食

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而致

呕吐黄绿苦水

肝胆郁热

肝郁犯胃则呕吐,热迫胆汁上溢则吐黄绿苦水

呕吐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

痰饮

水饮停胃,胃失和降

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有食物残渣有酸臭味

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

或胃腑血瘀

热伤胃络,络破血溢则吐血

细目八:望小儿食指脉络

小儿食指络脉病理变化:小儿3岁以内。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

三关测轻重:

风关---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气关---入经邪深病重

命关---入脏腑病情严重

透关射甲---透过风气命三关到甲末端。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食指脉络浮而显露--外感表证

食指脉络沉隐不显--内伤里证

络色辨病性:

食指脉络—外感表证寒症。

食指脉络紫红热证;

食指脉络青色—主疼痛、惊风。

食指脉络淡白疳积

食指脉络紫黑—瘀血血络郁闭,属于重危

食指脉络浅淡纤细--虚症

食指脉络浓滞增粗--实证


第三单元       

舌尖反映心肺;舌中反映脾胃;舌根反映肾;舌两侧反映肝胆。

正常舌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一、望舌质

    细目一:

望舌色---4种

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水泛

气血两虚—淡白而瘦小;

阳虚寒—淡白湿润或胖嫩;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2.红舌:主热证阴虚

实热——兼黄厚苔。

虚热——少苔或无苔。

3.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里热亢盛;

舌绛少或无苔——阴虚火旺。

☆☆☆备注:绛红舌都是指有热,只是程度不一样,在热上,绛大于红。

有舌苔--实热,少苔或者无苔,就是虚热。

4.紫舌:主寒热,引起的血行不畅

——绛紫而干枯少津;

——淡紫或青紫湿润;

血瘀——舌暗紫有瘀点瘀斑。   气滞血瘀,心脏。

细目二:

望舌形——老嫩、点刺、胖瘦、裂纹舌、齿痕舌

1.老舌---实热;嫩舌---虚寒

2.胖大舌(湿---脾肾阳虚---淡白大舌头,脾胃湿热---红色大舌头。

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无阳虚),淡白小舌头--气血亏虚,绛红小舌头--阴虚 

3.点刺舌---热

4.裂纹舌

舌绛红而有裂纹,属热盛伤津。

舌淡白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多属脾虚湿侵。

5.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盛证。(淡白齿痕——脾虚)

细目三:

望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1.强硬:主热、痰、风。

2.吐弄:都主心脾有热。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低下。

吐舌如狗以散热,弄舌如蛇以寻风。

3.短缩舌---☆色淡白而胖嫩—气血俱虚

二、望舌苔

望苔质 (厚薄分表里,润燥分寒热)

1.厚薄  薄苔——主健康人,或病在表,病情轻。厚苔——主食浊、痰湿,主病在里,病情较重。

2.润燥  滑苔——寒证、痰饮、主湿。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糙苔,伤津之重证。

3.腐腻  腐苔——苔质疏松而厚,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极易脱落。主食积、痰浊、内痈。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擦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食积。

4.剥落——虚症。由于胃气胃阴亏损。

类剥苔: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概念)

鸡心苔:周围舌苔全部脱落,只留下一块。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形状脱落,边缘是凸起的,界限清楚,会转移。

镜面舌:舌苔完全脱落,舌上似镜面。

舌红绛---胃阴枯竭,胃乏生气(阴虚)

舌淡白---气虚、阳虚

5.真、假苔  表示是否有胃气。

--寒、气血虚

--

无苔、少苔--阴虚

--病重,在里

--病轻,在表

望苔色

1.白苔

①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

②苔白厚而干——湿热内蕴

③苔白如积粉——热毒

④燥裂如砂石——内热暴起

2.黄苔 ☆苔淡黄而滑润多津——虚、热、湿 

3灰黑苔 润——寒;燥——热

第四单元    

一、听声音

细目一:音哑与失音  

金实不鸣——外邪乘肺或痰浊阻肺。

金破不鸣——精气内伤,肺肾阴虚。

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属实证——热扰心神。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脏气衰竭)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便止、首尾不续。——心气虚弱或痰蒙心神。

错语——言语错乱,语后知错——虚证为心气虚弱,神气不足;实证为痰湿、瘀血、气滞阻滞心窍所致。

狂言——语言粗鲁、呼号叫骂、登高而歌、躁扰不定、失去理智——痰火扰心。

言謇——语言不利——风痰阻络。

细目二:咳嗽

咳声重浊或紧闷—外感风寒湿(寒咳)。

咳声清脆,少痰或无痰—外感燥热(燥咳)。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肺热(热咳)。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痰湿阻肺(湿咳)。

百日咳顿咳—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终止时有鸡鸣样叫声。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

白喉—咳声如犬吠,为感受疫毒。   必考☆☆☆   白狗炖鸡

细目三:

喘、哮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

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夙(宿)痰

细目四:

短气:自觉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气短不足以息的轻度呼吸困难。  上气不接下气

少气: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气虚

细目五:

呕吐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虚寒呕吐;        

吐势较急,声音响亮——实热呕吐;

呕吐呈喷射状——热扰神明颅脑损伤    

呕吐酸腐味的食糜——食滞胃脘。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反(脾胃阳虚,消化无力)

细目六:

嗳气,古名“噫”长的打嗝,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正常人饮食之后,偶有嗳气,并非病态

呃逆,古名短的打嗝

太息,又称叹息。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象。

噎嗝:食道癌

二、闻气味
    细目一:

病室气味

酸臭——食积

臭秽——胃热

腐臭——溃烂脓疡

臭秽难闻——牙疳

烂苹果味——消渴病酮症酸中毒

蒜臭气味——有机磷农药中毒

尿臊味——肾衰、尿毒症

细目二:

大便气味:

伤食:泄泻臭如败卵,夹食物,放屁酸臭味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有腥味

肠胃郁热:大便酸臭味


第五单元    

细目一:十问歌:背诵☆☆☆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细目二:问寒热

穿衣可以缓解--畏寒,不可以缓解---恶寒

1.恶寒发热(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2.但寒不热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  ☆☆☆必考点

1)日晡潮热(阳明潮热):常于申时即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有便秘、口臭

2)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久即感灼手),为湿热内盛。

3)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常表现为骨蒸潮热,兼见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由于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热亢盛,虚热内生之故。

4)瘀血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可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者,属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4.寒热往来半表半里  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细目三:问汗了解

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气虚或阳虚证。    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

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亡阴或亡阳。

:病人先恶寒战栗后汗出的症状,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阶段,是病变发展转折点

黄汗:指病人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细目四:问疼痛部位    ☆☆☆必考点

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白芷、葛根(白鸽

少阳经头痛——头两侧痛---川芎、柴胡、黄芪  (胡歌骑马拿弓

太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羌活、蔓荆子  (后吃枪子

厥阴经头痛——颠顶痛---藁本、吴茱萸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头重痛——多为太阴经头痛。

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多为少阴头痛

绞痛——有形实邪、寒邪

细目五:耳鸣、耳聋

耳鸣——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潮水声,或左或右,或两耳同时,妨碍听觉。

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为肝胆火旺;或痰火郁结。   

虚证:渐鸣声小,以手按之可减轻。为肾精不足或脾气虚弱。   

细目六:心悸:惊悸(轻,实证多,有外因);怔忡(重,虚证多)

细目七:口渴与饮水   渴不多饮

痰饮内停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

湿热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

热入营血口渴但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

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细目八:厌食了解

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脘。

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消谷善饥---1.消渴2.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多属胃阴虚证。   阴虚--火旺--容易饿,胃虚--不想吃,受盛功能限制

除中---假神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因胃气败绝所致。

厌食油腻之物---湿热蕴脾,厌食油腻厚味:肝胆湿热。

细目九:口味    掌握

口淡---脾虚

口甜---脾胃湿热脾虚之证。

口黏腻---痰热、湿热寒湿。

口苦---心火肝胆火热。

口酸---伤食、肝胃郁热等。

口涩---燥热伤津脏腑热盛。

口咸---肾病寒水上泛。

细目十: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多见于脾虚和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溏结不调:时干时稀——肝郁脾虚先干后稀——脾胃气虚。

细目十一:小便

频数量少色赤而急迫——下焦湿热。

频数量多色清而长——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细目十二:经带妇科会学

1.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症状。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症状。

月经先后不定期:指经期不定,月经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症状。

2.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

3.闭经

闭经是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不在哺乳期,而停经3个月以上的症状。

4.痛经

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

多属气滞或血瘀

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者

多属寒凝或阳虚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

多属气血两虚,胞脉失养所致

5.带下: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黄带—湿热下注,湿毒蕴结。


第六单元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举法、按法、寻法、循法、总按、单按。

寸关尺     左:心肝肾    右:肺脾命

脉象八要素(现代)

1.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如浮脉、沉脉。

2.脉率(至数):指脉搏的频率。如数脉、迟脉。

3.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如长脉、短脉。

4.脉势(脉力):指脉搏的强弱。如实脉、虚脉。

5.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如大脉、细脉。

6.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如滑脉、涩脉。

7.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如弦脉、缓脉。

8.均匀度:无规律可见于散脉、微脉等,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

正常脉象

一、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二、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三、有根——尺部沉取应指有力。

《脉经》为最早的脉学专著,总结为24种;《濒湖脉学》、《三指禅》则分为27种;

《诊家正眼》增疾脉为28种。目前临床所提及的脉象多以此28种为准。

浮沉--表里,迟数--寒热,有力、无力--邪正,滑脉、涩脉---流畅度

浮脉类----表证


共同特点

脉名

脉象

意义

轻取即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kou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沉脉类----里证


共同特点

脉名

脉象

意义

沉脉类

重按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一息四五至。小于4下---迟,大于5下---数

迟脉类


共同特点

脉名

脉象

意义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三至

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数脉类


共同特点

脉名

脉象

意义

数脉类

一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食停积,脏气衰败

虚脉类脉类


共同特点

脉名

脉象

意义

应指无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应指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市集谈话凑热闹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宿食

 

止无定数

止无定数

止有定数

湿气:濡脉、缓脉,细脉

微脉--阳气虚,细脉---阴血虚

滑脉:食积、痰湿、实热

脉象关键词:

1.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

2. 来盛去衰---洪脉

3. 状如转索---紧脉

4. 似有似无---微脉

5. 散漫无根---散脉

6. 如按葱管---芤脉

7. 如按鼓皮---革脉

8. 推至筋骨---伏脉(隐藏)

9. 脉短如豆---动脉

第七单元    了解

一、按诊的方法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二、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一)按肌肤

1)诊寒热

肌肤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肌肤温而汗出如油,脉躁疾无力——亡阴;身热肢厥——真热假寒证。中心为真,四肢为假

4)诊肿胀

按之凹陷,举手不能即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6)诊尺肤  即触摸从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皮肤。

尺肤热甚,脉洪滑数——为热证;

尺肤凉,脉细小——泄泻、少气

按尺肤凹而不起者,多为风水;

尺肤粗糙鱼鳞——精血不足,或瘀血内阻,或脾阳虚衰、水饮不化之痰饮病。

三、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

腹痛喜按——虚证;腹痛拒按——实证。

左少腹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肠中宿粪。右少腹痛拒按,或出现“反跳痛”——肠痈。

肿块推之不移,有定处—癥积;肿块推之可移,无定处—瘕聚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表和里——病位;寒和热——病性;虚和实——病势;阴和阳——病类。

阴虚: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晄白,尿清便溏

亡阴:汗热而黏,四肢温和         亡阳:汗冷而稀,四肢厥冷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两纲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二)证候错杂——性质相反的两纲证候同时出现。

(三)证候真假

1.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机理:阳盛格阴。

表现:真热——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假寒——四肢厥冷,却不欲近衣被。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机理:阴盛格阳

表现:真寒——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假热——面红、口渴、身热、脉大。分辨:面红但如妆;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

3.真虚假实(假实证):至虚有盛候。

表现:真虚——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苔润滑,脉虚无力。假实——腹胀,腹满,腹痛。

仔细分析:腹虽胀满,但有时减轻。腹虽痛,但喜按。

4.真实假虚(假虚证):大实有羸状。表现:如阳明腑实证:

真实——大便秘结,腹痛持续不减又常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假虚——脉沉,精神沉默,四肢不温。

仔细分辨:脉虽沉但沉实有力;精神沉默但说起话来却声高气粗;四肢不温但身大热。

寒热真假看胸腹,虚实真假看脉象

第十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气证辨证

(一)气虚证——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神、言、头目、汗)

(二)气陷证(气虚证+内脏下垂——以气短、脘腹坠胀、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三)气不固证(气虚证+不固症)

——汗、尿、唾、涕、泪、白带多、小便失禁、大便滑脱失禁;血——各种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精——滑精、早泄。

(五)气滞证胀痛

(六)气逆证(肺、胃、肝)

肺气上逆---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或呕血。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三)血瘀证

(四)血热证---各种出血和热象。

(五)血寒证---局部冷痛+血瘀

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虚血瘀证(气虚证+血瘀证)

二、气滞血瘀证(气滞证+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气虚证+血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气虚症状+出血症)

五、气随血脱证(大出血时+亡阳证)

津液病辨证

一、痰证(临床表现:苔腻,脉滑。)

二、饮证

饮停胃肠(痰饮):脘痞腹胀,泛吐清水,水走肠间,辘辘有声,食欲减退。

饮停胸胁(悬饮):胸胁胀满,咳喘引痛,气短息促。

饮停肌肤(溢饮):肢体疼痛沉重而肿,小便不利。

饮停于肺(支饮):咳逆喘息,胸闷短气,甚则倚息不能平卧,面部可见浮肿,喉中痰鸣,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

三、水停证——主要是水肿或腹水。

水肿:阴水---脾肾阳虚;阳水---外感风邪/外感湿邪/身发疮疡

四、津液亏虚证——燥象。


第十一单元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气虚证——心悸怔忡,失眠,胸闷+气虚。

、心阴虚证——心悸,失眠多梦+阴虚证表现。气虚、阴虚都有心悸失眠

、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心痛+阳虚。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亡阳。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多梦+血虚证表现。

六、心脉痹阻证---滞(痛)、滞(痛)、凝(痛)、阻(痛)

七、痰蒙心神——神志异常+痰浊内盛

八、痰火扰神——神志异常+痰火内盛舌红苔黄脉数,狂症

九、心火亢盛证——心的特异热+一般火热。

心的特异热=神志——烦、眠、狂、昏、谵;舌——舌尖红、舌疮;小便——赤、涩、灼、痛;

一般火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

十、瘀阻脑络证---刺痛

十一、小肠实热证——小便异常+心火亢盛症状。小便异常——尿赤涩灼痛血;心火亢盛——心烦失眠、口舌生疮、溃烂灼痛。

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咳喘无力,气短而喘,自汗+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咳喘,痰稀白+风寒表证。

四、寒痰阻肺证——咳喘,痰多质稠或清稀+实寒证。

五、饮停胸胁证——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呼吸、咳嗽或身体转侧时牵引胁痛。

六、风热犯肺证——咳,痰黄稠+风热表证。

七、肺热炽盛证——咳喘,喉痛+实热证。有热无痰。

八、痰热壅肺证——咳喘,黄稠痰或腥臭痰+实热证。有热有痰。

九、燥邪犯肺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干燥症。

十、风水相搏证(助理不涉及)——表证+水肿。

十一、肠道湿热证——痢疾或泄泻+湿热证。

十二、肠热腑实证

十三、肠燥津亏证

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食少、腹胀、便溏+气虚证。

二、脾阳虚证——脾气虚+虚寒象。

三、脾虚气陷证——脾气虚+下陷症。下陷症——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内脏下垂。

四、脾不统血证——脾气虚+出血。

五、湿热蕴脾证——脘腹胀闷,纳呆,呕恶+湿热。

六、寒湿困脾证——脘腹胀闷,纳呆,呕恶+寒湿。

七、胃气虚证——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气虚症状。

八、胃阳虚证——胃脘冷痛绵绵,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

九、胃阴虚证——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津伤证。

十、胃热炽盛证

十一、寒饮停胃证——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一般寒证。

十二、寒滞胃脘证——胃脘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一般寒证。

十三、食滞胃肠证

十四、胃肠气滞证——胃脘、腹部胀痛,嗳气、肠鸣、矢气。

 

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实热

五、肝阳上亢证(下虚)——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六、肝风内动证  有四种风:

肝阳化——肝阳上亢+中风;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弦而有力

热极生风——高热 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弦数

阴虚动风——肝阴虚 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细数

血虚生风——肝血虚 麻木颤动,肌肉孪动。细脉 

七、寒滞肝脉证——肝经部位冷痛+ 实寒证。注意病变部位在少腹、阴部或颠顶。

八、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厌食腹胀,阴部瘙痒+湿热证。

九、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眩晕,苔黄腻。

 

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腰膝酸/五更泻/夜尿多

二、肾阴虚证---阳强易举,经少不孕

三、肾精不足证---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1.生殖机能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欲减退。

2.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

3.成人早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松,健忘恍惚,神情呆钝,两足痿软,动作迟缓。无明显寒象和热象。

四、肾气不固证——肾气虚+下元失固。

五、肾虚水泛证——水肿+肾阳虚+凌心

六、膀胱湿热证——尿频尿急尿痛+湿热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脏腑兼证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心火亢盛肾阴亏虚,心烦失眠,惊悸,腰膝酸软,梦遗+阴虚证。

二、心脾气血虚证(心血虚+脾气虚)——心悸失眠,食少腹胀便溏,慢性出血+气血两虚证。

三、肝火犯肺证——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实热证。

四、肝胃不和证——肝郁+胃失和降。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呃逆嗳气。

五、肝脾不调证——肝郁+脾虚。胸胁胀满窜痛,食少腹胀便溏。

六、心肺气虚证——咳喘,心悸+气虚。

七、脾肺气虚证——食少腹胀便溏,咳喘气短+气虚证。

八、肺肾气虚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膝酸软+ 气虚证。

九、心肾阳虚证——心悸怔忡,肢体浮肿,腰膝酸冷+阳虚证。

十、脾肾阳虚证——泄痢浮肿,腰腹冷痛+阳虚证。

十一、心肝血虚证——心悸心慌,多梦健忘,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爪甲不荣+血虚之象。

十二、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胁痛,耳鸣,遗精,眩晕 +阴虚证。

十三、肺肾阴虚证——干咳少痰、腰膝酸软遗精+阴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