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芒种养生|阳气上升势头最足的十五天 抓住!让体质飞跃

 牛妈古法育儿 2023-06-06 发布于北京

今天是芒种,夏天的第三个节气,也意味着仲夏的开始。

“芒种”从节气名称本意上,主要和农业相关。“芒种”一词出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指代一些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芒种”,一方面是说有芒作物已经成熟,需要收割,另一方面是“忙着种”之意,因为不光是有芒作物要尽快收割,晚稻等谷类作物还需要种植呢,民谚有云:“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

就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必须得忙活完,“过此即失效”。

大家想过为什么吗?因为自然作物的生长靠的是天地之气,芒种时节特有的天地之气决定了庄稼长势的好坏,因此农民只有按照天地阴阳转换的规律来种植,才能获得好的收成,不能“盲种”,这就是道。而我们人体也是由天地化生的自然之物,想要身体好,和种庄稼一个道理,想要健康,也要按照天地阴阳的转化规律来生活,每个节气有每个节气的活法。

那么芒种时的天地之气是怎样的呢?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入夏已经深,夏天的特点是很典型的,如阳气旺盛,生机勃发、昼长夜短、心火最旺等等,这些特点比之前的节气程度都要更深,而芒种的后面就是夏至了,夏至那一天,是天地阴阳大格局扭转的重要时刻,阳气升到最高点开始回落,而阴气潜到最低点开始上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昼夜时长,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过了夏至那一天,白昼开始缩短,黑夜一点点增长。所以芒种这短短十五天,无论是阳气的旺盛程度还是上升势头,都是最足的,就像一朵花开到了九分时那么绚烂、饱满、张扬,所以真正懂得养生的人,会非常珍惜这段时间的,就像农民忙着种庄稼一样,懂得抓紧时机。

阳气对人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就指着它活着呢,尤其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养阳就是养生机。因此抓住芒种这十五天来养阳,让阳气能增长一分是一分,是个节气的首要任务。其次呢,仲夏开始,暴热的天气增多,雨水也多,今年芒种的五运六气,容易出现胃火和心火过旺的情况,都是这个节气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适时调整生活之道和养生之道。

01

运动有讲究  

为了保护视力,也为了长个儿,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初夏的时候还好,但芒种后就要讲究时间段了,因为此时的阳光不是一般的强烈,凡事都要有个度,晒太阳也一样,孩子在过强的阳光下运动容易中暑。如果是晴天,户外运动要避免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这段时间。

上午阳气升,可以做一些跑跳类运动,下午阳降阴升,则可以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球、扔飞盘、跳舞、散步等安静点的活动。

无论什么时候,活动都要以微微出汗为度,觉不能出大汗。

出汗后要避免吹风、受寒,绝不能马上就近空调房或有风扇的地方,更不能马上洗澡,因为此时汗毛孔是大开着的,很容易被外界的六淫侵袭,应该在背阴无风的地方,把汗液擦干、晾干,等心跳速度恢复了、气喘匀了,再去做别的事情。

夏天运动出汗后,要记得补充津液,但不要大口大口地喝水,也不要喝凉水,容易炸肺,而是要小口慢饮温热的水。

02

防湿除湿

从芒种开始,无论南北,雨水都是一天比一天多,空气中的湿气也越来越重。

湿气属六淫之一,容易侵袭到身体里,倦怠乏力,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大便黏滞、溏稀,消化不良腹胀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而湿气重不仅容易让人长湿疹、痱子,还是细菌病毒滋生的温床,夏季常见的急性肠胃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等都和体内湿气重关系密切。

而湿气难防难除,除了在生活中防湿,包括避免住在背阴潮湿的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早晚开窗通风;出汗时不要洗澡;不要在头发湿的时候睡觉;勤晒被褥、忌口生冷寒凉油腻甜腻的食物;最好还能健脾祛湿,如经常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包括白扁豆、薏苡仁、茯苓、小米等等。

艾灸也是一个好方法,此时艾灸不仅可以祛体内的寒湿,还能应天地之阳,更好地养阳补阳,可以经常按揉或艾灸神阙(肚脐)、中脘、阴陵泉、丰隆这四穴。

现代人因为生活方式的西化,吹空调、吃冷饮成风,体质都是虚寒的底子,阳气不足,最适合在这个节气用晒太阳、艾灸的方法补阳了,但如果同时还有体内热重、湿热重、上热下寒、阴虚火旺,那就需要先把这些表面问题调理好了,再去补阳。

03

防寒

夏季炎热,环境中就会出现许多人为的寒凉之物,虽缓解了炎热,却也很容易戳伤阳气。比如空调,可以说是现代生活的标配,尤其是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大部分家庭都离不开,但开空调也有方法,不要过度贪凉,建议大家开空调的温度不要低于26℃,以除湿为主,风口不要对人。如果身体出汗,要先把汗擦干净,再开空调。外出时要记得带一件能防空调冷风的衣衫或围巾,以防公共场所的空调过冷。

寒凉的食物也是一大威胁,中医向来反对吃冷饮,貌似西医不太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也没什么,那么今天咱们就从西医的角度谈谈吃冷饮这件事。

寒凝收引,是指当阴寒之邪停滞于身体之内,会出现寒血凝滞于经脉的现象,进而导致气滞、血瘀等等一系列问题,是许多疾病的根源,而西医也发现,喝冷饮血流速度会变慢,血管收缩,影响心脏供血。特别是平时就有血脂高,斑块硬化,血管有淤堵,再喝冰水,雪上加霜。

血液运行不畅,还会出现胃痛、腹痛等局部病症。冷饮也会降低胃肠的消化功能,因为当胃内的温度过低,胃酸的分泌就会受抑制,胃肠消化功能严重下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现象,而当肠道内温度过低,胃酸过少时很多杂菌就会大势增殖,益生菌数量减少,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出现腹痛、腹泻、腹胀、吐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在食用冷饮的时候,到口腔和咽喉区域温度也会下降,咽喉部位有很多的分泌腺体,饮用冷饮会影响它们的正常分泌,还会刺激咽喉黏膜,降低咽喉区域的抵抗能力,容易被菌类感染,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可能有人会反驳,冷饮哪有那么厉害,从口腔到胃里,经过那么长的路,早就没那么寒了,其实我们可以自己亲身一试,冷饮基本都是温度在零下的,前两口可能的确是这样,但再吃,嘴里就没什么热乎气了,更何况后面的食道、胃肠?都是一路冷下去的,冰冷的食物会自动吸收身体的热,这些热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阳气。

除了冷饮,夏季的水果,最好也能根据它们的寒热属性及自身的情况,适量食用,瓜类、梨、香蕉、

火龙果、猕猴桃、柚子、小西红柿、椰子、桑葚、杨桃、橙子、山竹、蓝莓都偏寒凉,适合身体有热的时候吃,而荔枝、樱桃、芒果、杨梅、杏、桃子等都是偏温热的,适合身体有寒的人吃,葡萄、苹果相对比较平和,有寒有热都可以吃一些,但水果本身也容易生湿,所以任何水果都不能过量。

04

防暑

盛夏时节,暑热邪气旺盛,中暑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防中暑,除了避免在比较热的环境下活动过多,还要关注内在的调理。

从内因来说,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的孩子更容易发生中暑。湿热体质的孩子多为肉蛋奶、甜食摄入过多,导致体内湿热。孩子表现的形体一般来说偏胖,怕热,容易长湿疹、痒疹,口臭、大便黏滞,舌苔黄厚;阴虚体质孩子一般来说体形偏瘦,或见面色潮红,皮肤偏干,手足心热,易口干、口渴,大便容易干燥,舌红舌苔少。

如果体内湿热重,需要清利湿热,阴虚火旺的孩子则需要滋阴降火。

无论什么体质的孩子,睡眠充足、饮食清淡,经常做推拿保健、足反射按摩,增强脏腑机能都是预防中暑及夏天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

另外对于很小的孩子,如新生儿或几个月大的婴儿,如果家长对孩子保暖过度,导致孩子汗出过多、损耗津液,容易发生中暑。

至于一旦中暑如何应对,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分享具体的方法。

05

守静笃,养心神

夏天与心相应,心气足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心火旺的情况,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养心,避免诱发血压波动的事。

大家可别觉得心脑血管疾病只和老年人有关,之前看了一则消息,35岁的妈妈在辅导7岁儿子功课的时候,突然头晕,肢体乏力,慢慢不能动了,孩子赶紧播打120,但还是因脑出血没能抢救过来。儿子在抢救室拉着妈妈的手一直叫妈妈:“我一定听话,我好好学习。我不皮了。眼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这些年,因辅导孩子功课导致家长血压飙升、脑出血、脑卒、心梗……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但这件事的改变,只能靠父母内心维度的提升,陷在问题的维度里,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何提升内心的维度,从中医来讲,要学会养心,具体怎么养心呢?之前看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傅英杰教授说的七个方面,很有道理,分享给大家:

一、不贪婪,对名利物质都不要太贪婪。

二、心不杂。思虑、念头、各种想法不要太多太杂。

三、钝感力。对人际关系比较迟钝是对自己最大的一个保护。

四、专注力,干一件具体的事比较专注,不会经常转换、改变。心神很喜欢长期的、专注地从事于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情,我们要给它营造出这样一个房间,心住在里面,主神、主血脉的功能就会发挥得特别好。

五、有耐心。

六、睡眠深,哪怕只睡五六个小时,倒头就进入深度睡眠,一觉醒来,心神是非常喜欢的。

七、情绪稳。情绪相对不会大起大落。

生活中做到这七个方面,就是老子所说的“守静笃”,能让心神变得饱满,强大,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内心更强大了,遇到具体的问题,也都更游刃有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