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反逆”之动之三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三)心源之法

《四圣心源》是怎样围绕“中气升降”原则“反逆为顺”的?我们看看几个章节。

如《劳伤解·阴虚》。因为“阴虚”的病机是“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因此,地魄汤用“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并用甘草以培土气。其大法,即双清君相、降肺胃助收藏。

如《劳伤解·阳脱》。文称:“阳气右降而不逆者,有此离阴以翕之也。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该章兔髓汤与地魄汤所治之病,病机的核心同样是“胃土不降”。因此,治疗之“法”同,其处方也大同小异,随其“证”之“异”而有所调整。上阳不降,“去湿培土,敛降胆肺胃”是通法(阳旺胃燥者除外)。因其神魂不敛,故加龙骨;因其阳之虚,故加附子补心肾之阳;因其阳虚甚,无君相之火,故去麦、芍“清上”之法;因阳久不藏,亦有肾水亏虚之弊,故用玄参补水之法。

如《劳伤解·神惊》。其病机:“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因此,金鼎汤“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全方仅用一味桂枝达木,而用半夏、龙骨、牡蛎、芍药敛降,乃右路病敛降为主之法。这个病与前面的阴虚、阳脱虽然都是右路敛降为主的问题,但是有区别。正是这些症状、病机上的区别,因此治法、处方上存在区别。

先生围绕“中气升降”原则“反逆为顺”的思路体现得更为彻底的,是《四圣心源》几处对《伤寒论》原方的修正完善。比如——

《劳伤解·便血》章,先生认为,“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因此,虽然“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温寒,胶、地、黄芩,清风泻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但是,他仍然加了一味桂枝,称,“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亦甚精密。”先生所示之桂枝黄土汤,补充了升达乙木之法。《伤寒论》原方虽暖水燥土有助于木气升达,但毕竟没有升达木气的直接效果。

《杂病解上·反胃根原》章,先生认为,“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但是,他还是觉得“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因此,示人以姜苓半夏汤(人参、半夏、干姜、茯苓、白蜜)之法,并称,“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结合《素灵微蕴·反胃解》,先生处方用药为“川椒、附子、干姜、茯苓、甘草、桂枝、白芍、丹皮、半夏、苁蓉”,方用桂枝、白芍息风达木,可认为先生对于大半夏汤治反胃,实际上是认为其并未尽善的。按先生之理,反胃固有呕吐,以“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然究属“脾阴下旺而窍闭”,亦“脾陷而杜其下窍”(《杂病解上·噎膈根原》)。因此,温中燥湿与双升土木之法不可无。这也是先生之姜苓半夏汤加用干姜、茯苓,并提示加用桂枝、阿胶的原因所在。

《杂病解中·瘕疝根原》章,先生认为,在张仲景先生的乌头桂枝汤法中,“加茱萸、泽泻,去其寒湿”,才能起到“以绝疝瘕之根”的效果。

《杂病解下·霍乱根原》章,先生认为,“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的思路是正确的。但仍然认为应当“变通理中、四逆之意”,示人用桂苓理中汤(人参、茯苓、甘草、干姜、桂枝、白术、砂仁、生姜)之法,并称,“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妇人解·杂病根原·带下》节,先生认为,“仲景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荣木,活血行瘀,诚为圣法。”但是,他所示的温经汤,仍然在张仲景先生原方“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甘草、生姜、半夏”的基础上,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中,去半夏增茯苓以去湿。

《长沙药解·阿胶》的胶姜汤,原方阙载。先生认为原方由“阿胶、干姜”组成。但称,“今拟加甘草、大枣、生姜、桂枝。”这个治法的调整,集中体现为桂枝升阳。

这些修正完善,体现了先生针对“三阳”“三阴”用药的时候,更加周密、系统的考量视野,值得后学深思。如果要简单引用一句话来表示这种思路,可以用“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1]这句话。说到底,还是“阴阳相依”原则的圆融应用。

再说明一点,“围绕'中气升降’”原则'反逆为顺’”,真正要上升到较为精密的层面上讲,处方用药应当是:“结合五运六气,审察脉舌症状,辨其病因病机”。笔者将其概括为“用药'三针对’”,即针对“五运六气、脉舌症状、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辨逆”的范畴;“五运六气”集中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中。《四圣心源·六气解》的“六气治法”中,桂枝苓胶汤、黄连丹皮汤、柴胡芍药汤、术甘苓泽汤、百合五味汤、苓甘姜附汤等六个“法”,是治疗“五运六气”疾病的提纲性表述,需认真领会(针对五运六气用药的方法,参拙作《五运六气说要》)。

总的说,四圣医学与世俗中医不同的是,四圣医学整体强调“自然之道”,诊断强调“辨逆知病”,立法强调“中气升降”。这就是四圣妙法最主要的三个方面。换个角度说,一是强调“援物比类”而观天察人。二是强调“气之逆顺”而辨逆知病。三是强调“枢机轮转”而升降四维。从“理法方药”的完整系统进行分析,那么至少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药性的基本理解不同。如对当归、阿胶、生地、熟地、知母、天冬、黄精、枸杞等的理解。二是对阴阳的消长理解不同。四圣医学秉承“阴易进而阳易退”[2]的原则,慎用滋润助湿药而重视燥湿升阳药。

如果要说《四圣心源》的不足,可以说两个方面。一是阴虚之病阐述不多。对临床方面可以见到的舌面光剥如镜,或舌中光剥无苔的伤阴之象,讲的很少。二是舌诊之法阐述不多。学习舌诊,需到古今其他医书中去找有用的论述。



[1] 《四圣心源·脉法解·二十四脉·濡弱》。

[2] 《四圣心源·六气解·阳明燥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