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厚朴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味苦、辛,微温(《本经》:“味苦温”。陈注),入足阳明胃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

【要义简释】

《金匮》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枳实四枚,大黄六两。此即小承气汤,而分两不同。治支饮胸满者。……大黄破结而逐饮,枳、朴,泻满而降逆也。

此证用大黄,应有湿热之象。加半夏、生姜或加白豆蔻亦善。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此亦小承气汤,而分量不同。二方皆君厚朴。治腹满而便闭者。

以厚朴为君,故方在“厚朴”章。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故方在“大黄”章。

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三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治腹满痛,发热,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甘、枣、桂、姜,达郁而解外,枳、朴、大黄,泻满而攻里也。

此证,腹满痛而饮食如故,病在腑气之“郁”而非腑气之“逆”,故用枳、朴、大黄而不用半夏。经气郁故用桂枝。而经气之郁,究因风弱气强之孔窍闭束,故生姜比桂枝汤多二两以解表开闭。表开热泄,故可不用芍药(“丹皮”章:“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可参考。实际上,应亦因此热并不重,即应未见唇红舌红之象;否则仍需加清热凉血药)。

《金匮》方后称“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可见虽不恶寒,但表闭无汗之证,原不必究其风胜还是寒胜,径予解表(或曰开闭)之法可也。

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小麦一升,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干姜二两,半夏半升,细辛二两,五味半升。治咳而脉浮者。……小麦、石膏,清肺而润燥。

小麦之用,功同甘麦大枣汤之方。但不知为何不用沙参、百合或天花粉。依理,后三者可酌情代小麦。

……朴、杏、半夏、姜、辛、五味,降逆而止咳也。

此处六味药物,先生释为“降逆而止咳”。而“干姜”章等均称“姜、辛破壅而降逆”,与杏仁表述同。窃以为,杏仁兼有润燥之能,而姜、辛兼以化饮降浊;五味功在“降辛金之上冲”,其“降”,乃因“善敛金气”,实为“敛”。否则,仲景先生不至于用同功之六药。

此证必见痰湿水饮之象,如舌苔白厚或白腻而兼滑润。正因为是寒湿之病,故干姜并有温中之能,而厚朴并有燥湿之效。(《中国药典》言厚朴之功能主治为:“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大致,厚朴麻黄汤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石膏二两。)症状、病机均相近(二方于《金匮悬解》均属“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章)。此证浊逆、燥渴较重。

查多个版本,此方治证之病机,有述为“中脘不运,皮毛不合……”者。某版本并加注称,“皮毛不合”之“”字,“原作'外’,据闽本、蜀本、集成本改。”该改动不妥。《金匮悬解·咳嗽上气十》:“咳而脉浮者,其病在上,是表邪外束,里气上逆,肺金郁格而不降也。厚朴麻黄汤,麻黄发表而散寒……”可见,“皮毛外合”本是正说。

厚朴苦辛下气,善破壅塞而消胀满,下冲逆而定喘嗽,疏通郁迫,和解疼痛,除反胃呕吐,疗肠滑泄利,消宿食停水,调泄秽吞酸,止肠胃雷鸣,平霍乱转筋,下冲消滞物也。

厚朴之能,可概为“降浊、消满”。

其“燥湿、除痰”之力亦非小。其“善止疼痛”者,腹满痛也。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厚朴有“抗菌、防止应激性胃功能障碍、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抗变态反应、抑制皮肤肿瘤”等药理作用。称其抗菌作用(对变形链球菌)比黄连素更强。《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李文瑞用厚朴治腹胀甚者。常量3-10g,重25-50g,最大至80g。《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称,曾治一少妇寒痰瘀于上焦之证,其家人将干姜加至一两二钱,并将厚朴加至八钱时,“……始服之不觉闷,而寒痰亦从此开豁矣。”并称,“愚治冲气上冲,并挟痰涎上逆之证,皆重用龙骨、牡蛎、半夏、赭石诸药以降之、镇之、敛之,而必少用厚朴以宣通之,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