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与乌梅丸证治比较(赖海标)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3-06-09 发布于内蒙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对于小柴胡汤主证,还应包括163条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阳气不卫。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此症不治。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对于乌梅丸的主证,除了上条所述外,还应该包括厥阴病提纲证,即《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一、小柴胡汤乌梅丸病机比较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主方,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二方仅有“人参”一药共用,而他药则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病位均在半表半里。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病位偏上,病性偏热、偏实;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病位偏下,病性偏寒、偏虚。乌梅丸证的病机寒热错杂,肝阳虚夹有郁火,有阳虚阴寒内盛和相火内郁化热两方面。肝阳虚为主要矛盾,郁火为次要矛盾。此种郁火可以流窜全身,不一定在膈上,故不可囿于“上热下寒”之说,从而机械运用乌梅丸

二、小柴胡汤乌梅丸证候比较

1.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与乌梅丸证的“厥热胜复

邪犯少阳,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邪正相争,互有胜负,故往来寒热。厥阴病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可见厥热胜复,其表现为以手足厥冷发热肢暖交替出现为特征,一般来说,阳胜则热,阴盛则厥,临床常以此来辨别正气的盛衰和疾病的进退。

2.小柴胡汤证的“默默不欲饮食”与乌梅丸证的“饥而不欲食”

邪犯少阳,郁而化热,胆热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默默不欲饮食。此处“默默”为神情默默,不开心,没有饥饿感,对于家人或朋友的关心问候,懒言不想说话。但厥阴病的“不欲食”,前面一个加了“饥”字,表明厥阴病的不欲食,是有饥饿感的,虽有饥饿感,但还是不想吃,这与肝虚失于疏泄,木郁土壅,胃纳脾运受到影响有关。

3.小柴胡汤证的“心烦”与乌梅丸证的“其人躁无暂安时”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邪入少阳,既不能走表通过汗解,又不能走里通过下泄,邪郁而化火,热扰心神,故见心烦。肝中内寄相火,肝虚阳不升布,相火内郁而化热,故见“其人躁无暂安时”。

4.小柴胡汤证的“喜呕”与乌梅丸证的“久利”

邪犯少阳,郁而化热,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喜呕”。病在厥阴,阳气衰微,寒湿内盛,下注于肠,故“久利”。可见,少阳多呕,为胆热犯胃所致;厥阴久利,为肝寒犯脾使然。

5.  小柴胡汤证的“口苦咽干”与乌梅丸方证的“消渴

邪在少阳,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消灼津液,可见口苦咽干。厥阴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肝虚疏泄不力,郁而化火,甚则生风,风火相扇,火盛水亏,可见消渴

6.  小柴胡汤证的“胸胁苦满”与乌梅丸证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胸胁为少阳地带,邪犯少阳,经气不利,可致“胸胁苦满”。厥阴肝内寄相火,如肝虚疏泄不力,郁而化火,肝火乘心,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三、小柴胡汤乌梅丸用药比较:

在配伍用药方面,小柴胡汤辛、苦、甘同用,乌梅丸酸、苦、甘、辛兼施。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乌梅丸温敛肝气为重,兼清相火。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辛散少阳邪气,药性向上向外,用量达8两,为君药;乌梅丸中的乌梅酸敛厥阴肝气,药性向下向内,用量300枚,还用苦酒(食醋)浸泡一晚,加强酸敛之力,为君药。

小柴胡汤中的黄芩,苦寒清胆热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苦寒泻相火。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胃生津;乌梅丸中的人参当归、蜜,甘温培土养血,因脾胃居中,土枢四象,为气机升降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肝胆属木,脾胃属土,木病常克土,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小柴胡汤中的半夏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乌梅丸中的干姜附子、蜀椒、细辛桂枝,辛热温脾止利。

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认为:“小柴胡汤乌梅丸……阴阳异位,阳宜升发,故主以柴胡;阴宜收降,故主以乌梅。阳主热,故重用寒凉;阴主寒,故重用辛热。阳以动为用,故汤以荡之,其证变幻不常,故柴胡有加减法;阴以静为体,故丸以缓之,其证有定局,故乌梅无加减法也。”

四、乌梅丸医案

清代温病名家叶天士取法前贤,大胆化裁,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临证指南医案》乌梅丸的灵活化裁新方有:椒梅汤治暑邪深入厥阴,土衰木乘,正虚邪炽,上下格拒;连梅汤治暑邪深入少阴消渴或深入厥阴麻痹,减味乌梅丸治厥阴疟证,人参乌梅汤治久痢伤阴证,安胃丸治呕吐不食证。《临证指南医案》乌梅丸医案多达32则,下录其一则医案

郭,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川连、桂枝木、生牡蛎乌梅、生白芍川楝子。(《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从上案可知,乌梅丸方中的苦寒药仅用黄连,辛温药中仅保留桂枝,另加白芍柔肝、川楝子泻热、生牡蛎敛肝,合成“酸苦微辛法”,即叶天士所言“酸苦泄热,少佐微辛”,重用苦酸以降泄,微佐辛以通胃,透邪外达。由于中虚不明显,故去人参当归乌梅丸兼具四味特点:酸能柔能收,苦能降能泄,辛能开能通,甘能缓能补。叶天士应用乌梅丸时,针对病机进行加减变化,其经验可归结为:阳虚去苦,阴伤去辛,无虚去甘,独留酸味不去。值得后人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