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8条

 四圣医苑 2023-06-09 发布于广东

(大青龙证一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38】【辨196】)

此证,为何“不汗出而烦躁”可断为中风?如何辨别大青龙汤证因于伤寒还是中风?

一者,中风见证为“无汗而烦躁”之时,其脉常为数脉。“数为热”,是辨为中风的依据之一。二者,此证之烦躁,必在外感初病不久即发。因乃“经热不解,内传于胸”所致。此之“经热”因于“中风”,为阳邪;而“中风”乃感得天地风木之气过旺之故,故病发即见经热盛,并于烦躁之时,伴见燥渴。若是来自于伤寒,营闭卫郁之热,必有一个蓄积之后方见燥热内传的过程,其燥渴之发稍迟。三者,伤寒之大青龙汤证,初发之时,其恶寒比中风之恶寒(恶风)更重,毕竟是伤于寒之证。此可作为辨别病因之依据。四者,称此证得之中风,亦是《伤寒论》此条(第38条)之设定。文中“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先生释文为:“中风之脉证如旧”,可见其为中风之证也。因其阳虚阴旺,脉见微弱,故不可再用大青龙汤施治。

《伤寒说意》中提示“青龙发汗,最善亡阳”者,麻黄剂量大也。之所以用大剂麻黄,因中风之大青龙证,卫气敛束力大之故也。中风之病,本应风气疏泄而自汗出,而得之中风的大青龙证,反见“无汗”,是卫气敛束之力过强也。或也尚有素体阳弱血虚之故,使其即便中风,感得天地之风气过旺,仍无法热积而燔蒸、窍开而汗出。方中用大枣者,一方面因其素体血虚,一方面因内热伤阴耗血。本书“太阳二”示:“营郁里热,若经中阴旺,则营气不至内蒸”;又因“脾为生血之本”(同条释文),是以用大枣补脾精而生血。相比之下,小青龙汤则仅用炙甘草。二者之不同,亦可参阅《长沙药解·大枣》所示:“桂枝汤开经络而泻营郁,不以大枣补其营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营闭卫郁,义在泻卫,不在泻营,故麻黄汤不用也。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窃以为,辨其病因源自伤寒还是中风并非最重要。即如《伤寒说意》中,先生所示:“其实,青龙、白虎,乃风寒共用之方。”[1]

重点方法是,结合五运六气,辨其何经之逆[2],然后对证下药,较之辨其病因更为重要。此即《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也。用药方面,外感之证,表闭(常症见无汗)用麻黄(温病、温疫或疹病用浮萍;寒疫或痘病用紫苏[3])开表;营郁(常症见恶寒或恶风)用桂枝(温病、温疫或疹病用丹皮;寒疫或痘病仍用桂枝)达郁;而营热(常症见汗出)用芍药;气壅用杏仁;气热用石膏;汗出用枣、草滋其化源[4]生姜解表[5]兼行经;中寒用干姜、肺寒用细辛。药虽寥寥,善用可通治外感初病各证矣。



[1] 《伤寒说意·卷一·太阳经·太阳风寒白虎汤证》。

[2] “辨逆”之法,见拙作《四圣的心源是什么?》笔者注。

[3] 寒疫未必不可用麻黄。《四圣悬枢·卷二·疫病解第二·寒疫·太阳经证》:“寒疫得之伤寒,亦是麻黄汤证,但不尽见于冰雪之天,非皆纯寒,未必咸宜麻黄辛温……”“未必咸宜”者,即是“有时可用”之意也。《四圣悬枢·卷三·痘病解第三·太阳经证》紫苏汤条:“冬月寒盛,须以麻黄发之。”笔者注。

[4] 《长沙药解·大枣》:“桂枝汤开经络而泻营郁,不以大枣补其营阴,则汗出血亡……”温疫无汗,浮萍石膏汤用枣乃为滋脾精,不使如《四圣悬枢》所言“死于脾阴之弱”。其意亦同大青龙汤。《长沙药解·麻黄》大青龙汤条:“甘、枣补其脾精”。笔者注。

[5] 《长沙药解·生姜》:“桂枝汤,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