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80条

 四圣医苑 2023-06-09 发布于广东

(栀子干姜证十八太阳八十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辨189】)

此证“汗后外热不退,心里微烦”,其根本病因与“汗后发渴”之“五苓散证”同,均为中焦虚寒。外证所见均有右路不敛之象,如“外热”。此证上焦尚见“微烦”,是君火[1],其病机乃“土败中寒,浊阴上涌,阳格而生外热”,故用栀子清上焦火,干姜温中焦寒。五苓散证上焦所见为“消渴”,是风燥。但伴见“水入则吐”或“饮水不多”之“风燥”(消渴),病机乃中焦阳虚湿生,湿郁木气,木郁风动,故用苓、泽、术去湿燥土,桂枝达其风木。

根本病因同为中焦虚寒,栀子干姜证右路所见乃“浊阴上涌”;五苓散证右路见为“消渴”,“消渴”之因却在左路乙木郁陷而风动。干姜和苓、泽、术均治病本;栀子治标症,但桂枝却非治风燥之标症,而是升达乙木,去其风动之源[2]

根本病因虽同,而病机不同之证,多数存在浅层病因(如五苓散证之乙木郁陷)。有浅层病因在,而用药仅针对根本原因之“病本”,以及外在可诊之“标症”,(若五苓散证不用桂枝而用瓜蒌根润风燥),非正治之法。

栀子证各条,均见“烦”证。乃君火上炎之故。因此药用栀子“清心火而除烦郁”[3]。余则随腹满而加厚朴、枳实;随中伤浊逆而加干姜;随胸窒而加豆豉;随少气而加甘草;随呕吐而加生姜。无他,药随证变而已。

栀子汤各方均非吐剂,其吐者,乃“清气下行,则浊瘀自涌”[4]而已。非吐之药而药后见吐,此在临床偶亦可见。只是对于栀子证来说,吐后浊去,因此不可再服。后续宜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1] 《长沙药解·栀子·栀子干姜汤》:“大下败其中气,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隔君火……”

[2] 虽“白术止湿家之渴,人参止燥证之渴”(《长沙药解·人参》),但白术究非润燥之专药。笔者注。

[3] 《长沙药解·栀子》。

[4] 《长沙药解·栀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