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秋水》

 求是1025 2023-06-10 发布于山东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第十篇,加上内篇则为第十七篇,主要通过几则寓言故事,来揭示人所知有限、而世界无限,只有以人随天、复归自然之真,才是唯一出路。《秋水》中的第一个故事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第二个故事是夔、蚿、蛇、风的对话。第三个故事是孔子畏于匡。第四个故事是公孙龙与魏牟的对话。第五个故事是庄子辞楚国二大夫之聘。第六个故事是庄子怎样来看待惠子在魏国的相位。第七个故事是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其中第一个故事最长,是全篇的主体,篇名“秋水”即取自该故事的前两个字。秋季黄河涨水,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东下,至北海,见北海之辽阔,遂有了一段与北海海神若的对话。河伯问,北海若答,共七对问答,意思前后相接,层层推进。第一对问答,主题是说人常常局限在自己既有的知识、视野之内,因为见识少,所以骄傲自大,将自己的有限知识当成世界的全部,看不起那些在自己知识、视野之外的东西,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与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第二对问答,河伯意欲舍小从大,北海若解构了河伯所说的“大”,以为世界无穷,而人的精力、生命有限,“大”永远只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所以不可抵达真正的“大”。第三对问答,河伯问:“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北海若答:精粗相对,但精不必优于粗。言论是粗,意致是精,但尚有“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以物相对待,必致一方伤害另一方。所以大人不作分別,“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倪亦分也。既然外部世界不可强作分別,那么第四对问答,河伯便问:“物之内”和“物之外”,是否分贵贱与小大?北海若答:这种区分不可,须让万物皆各任其自然,其大小、有无、是非,我一切不参与,让万物自大其大、自小其小,自有其有、自无其无,自然其然、自非其非。因为世界是永远变化的、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条规则可以通用;若认为有通用规则,也只不过是学其形迹,而终将受挫。第五对问答,河伯问:那么我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呢?我的“辞受趣舍”该如何选择呢?北海若回答说:不要做任何计算,不要有任何执著,“无私德、无私福、无所畛域”,这样就能有符合“大义之方、万物之理”的生活。第六对问答,河伯问:这样一来,“道”有何可贵?北海若答:明“道”则可以达到“不以物害己”的状态,提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第七对问答,是对这一总结性论点的阐述,说明自然生成的是“天”,人力穿凿的是“人”,“无以人灭天”。

这一长段对话,可以视作对庄子哲学的一个简括的论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