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芒种时节麻汁面

 东营微文化_ 2023-06-11 发布于山东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是夏季里的第三个节气,象征着火热的五黄六月正式登场,热情似火的仲夏时节正式来临。田野里,风吹麦浪,金色满坡,空气中开始弥漫着麦子的清香。历经冬雪、春生之后,夏收即将到来,处处是收获的味道。
芒种是最富有诗意和文学气息的节气。在雨润的江南,芒种时节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出梅入夏季节。青梅煮酒,梅子由青转黄,采摘黄梅酿酒。在夏日炎炎,熏风微醉的仲夏,亦是清凉清爽的吧。公司里有几株低矮的梅树,四五月份就缀满青黄的梅子。起初乍一看,我以为是青桃或者黄杏呢,却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那份“却把青梅嗅”的婉约情怀。
天干物燥,暑气蒸腾。回家的这一天,我开始盘算着中午应该做一顿开胃的饭菜才对。黄瓜、洋葱、豆角、花菜、鸡蛋、葱蒜,就这些食材了。何不做一顿豆角鸡蛋麻汁面呢?!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儿子的热烈响应。这可是今年入夏以来,我们准备吃的第一顿凉面呢!但是,总不能让我一个人来完成啊。在一番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统筹规划等等部署之后,我们三人开始忙活起来。
鸡蛋炒豆角是重头戏,这个重任由我来完成。在我择菜、洗豆角的同时,儿子拿着五个鸡蛋开始准备鸡蛋液了。两个鸡蛋一磕,啪的一声轻响,裂开蛋缝,两手用力一开,金黄的蛋黄和着蛋清倾泻而下,留到碗里。以此类推,不一会儿五个金灿灿的蛋黄在儿子的搅拌下,很快变成了均匀的蛋液。而这边,我已经把豆角切好,马上进入炒菜阶段。热油放葱、盐,倒入豆角翻炒,变色后放适量水煮。待豆角由浅绿变成深色,豆粒儿熟透后,浇上鸡蛋液,凝固在一起,豆角炒鸡蛋就算完成了。
清水煮面条也是技术活儿呢。半生或者过熟都不妥,影响凉面的口感。不能等水翻滚沸腾时,才放入面条。最佳时机是等水底咕嘟咕嘟冒出一串水泡时,就可以放入面条了。待水翻腾起来,就可以捞出了。此时的面条属于七八成熟,用漏勺将面条轻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温水盆里,用筷子轻搅一下,细白的面丝随之飘摇游动。让人不禁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水草。“……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当然,在温热的清水里,我一点也不愿意做一根面条。因为马上要进入麻汁面的关键时刻啦!
豆角和面已经准备就绪,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加入各种调料出锅麻汁面!将盆里的温水沏掉大半,要留下部分水,防止面条粘连。把鸡蛋豆角一股脑地倒入白花花的面条里,再把撒上已经调制好的麻汁料(酱油、醋、香油、麻汁搅拌均匀),用两双筷子用力拌匀。面条里弥漫着麻汁的香气,青绿的豆角,金黄的鸡蛋,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麻汁面挑动着我们迫不及待的味蕾。
先不要着急,还有一道与之搭配的开胃凉菜呢---粉皮蒜泥拌黄瓜。红薯粉皮经过开水烫过后,透明透亮,韧性十足;去皮的小黄瓜脆嫩爽口,新蒜捣成的蒜泥香而不辣。这次我用炒熟的花生米替换了往常的麻汁,将它捣碎后,与粉皮、黄瓜、蒜泥重新搭档,加入酱油醋盐搅拌均匀,盛放在盘子里。我们的麻汁面小凉菜成功啦!
青花白瓷碗里,一团麻汁细面,浇上鸡蛋豆角,让人垂涎欲滴。配上爽滑的粉皮,清脆的黄瓜片,香辣的花生碎,真是夏日里最美味的家常菜。饭桌上几乎没有人说话,正所谓“不闻人语声”,唯闻得“哧溜哧溜”地吸面声。儿子连吃三大碗,真正的“三碗不过岗”啊!吃完后,不由得连连赞叹:“妈妈,还是你的手艺是咱家的一流水平!味道好极了!”不消他说,只看被吃了个底儿朝天的盆就能见分晓。
窗外,正是熟麦子的酷热天气。芒种,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芒种,有收有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江南的水田里,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绿盈盈的稻秧整齐地插在田地里。这次途经江苏淮安,就看到“芒种”时节的这番景象。一边是麦浪滚滚的金色,一边是秧苗初长的嫩绿。戴着斗笠的农人弯腰插秧,种稻;还要抢收成熟在望的麦子。人们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希望,同时播种着下一个季节。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生命的厚重来源于辛勤的劳作,来源于汗水与付出的交织。田间耕作必定繁忙,只有播种希望,才能收获幸福。“芒种前后,种瓜点豆。”布谷声声里,田间耕织忙。愿所有的付出,都有满意的收获;愿所有的期待,都不负归期!

(摄影  旅途)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郭慧,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华泰集团《今日华泰》特约撰稿人,现供职安徽华泰。喜文字,爱旅行;喜音乐,爱画画。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诗和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