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道

 直尾昂述 2023-06-11 发布于广东

世道再坏

也可追求

内在超越

有限的

人生与

无限的

时间、天地、万物

人存在于宇宙之中

经历着真实的痛苦

唯有承认

这种有限

承担痛苦

方能够

触摸到

内心的

自由和

自性

庄子之文

汪洋富丽

读时极易

迷失其中

但跟其他

诸子文章

相比有点

很是明显

他的文字

念兹在兹于,人的内在超越

念兹在兹于,人的自由

他让人相信

与如此瑰丽的

人性极境相比

外在的

大富大贵或名利

都是不值一提的

每一代人中

只有少数人

能完全理解

和完全实现

人类的才能

其余的人

背叛了它

不过这并不重要

正是极少数的人

将人类推向前进

而且使生命

具有了意义

1浮生如梦觉几分

文化史上,庄子说梦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部《庄子》

提及梦的地方

有几十处

关于梦的故事如:

庄子梦蝶、

石梦神木、

神龟托梦、

骷髅见梦、

郑缓示梦

等流传极广

给了

后来的

士大夫、

诗人作家

以灵感

从李白、苏东坡到汤显祖

无不从庄子那里获得启迪

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诗

《我思想》有短短四句:

我在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之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振撼着我,斑斓的彩翼

此诗可谓

直接脱胎于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

梦为蝴蝶

栩栩然

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

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

此之谓物化

这个

有名的梦引起了

中国文人、哲人

无穷的想象

几乎

所有著名的

诗人、词人

都将此事

作为典故

化入诗词

辛弃疾“怎得身似庄周

梦中蝴蝶,花底人间世”

陆游:

蝴蝶庄周安在哉

达人聊借作嘲诙

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张潮对庄周梦蝶

做出了哲学解释: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

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张潮

对庄子之梦的解释道出:

苦于人生人身者的心声

把庄子之梦的

内涵狭隘化了

因庄子梦蝶

还涉及人类

的认识问题

而在这一方面

西方的思想家

做出过极为

切实的努力

从苏格拉底到康德

都在探讨

人的认识

如何可能

如何真实

法国启蒙思想大师狄德罗

欣赏凡尔奈的《月光》后

梦境中竟然出现

画中的若干景物

他为此说:

当我认为自己

正在做梦之时

那我实际

是否醒着

而当我认为

自己醒着时

而我实际上

是否在做梦

即庄子意义上

对认知的追寻

而现代派文学大师

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

同样是庄子意义上的“物化”

只不过

庄子物化为

美丽的蝴蝶

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

物化为丑陋的甲壳虫

蝴蝶完命于自然

甲壳虫目睹

世态的炎凉

像庄子一样把梦当作

一个重要的认识角度

在很多人的心中:

梦是荒诞不经的

梦是无稽可谈的

梦有什么可说的

理性主义者

甚至把说梦

看作是一种

原始人思维

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想

佛说《金刚经》的四句偈当中

对法、有为、色空的比喻众多

第一个

即是梦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中国人

也贬损那一些

耽于幻想的人

白日做梦

一枕黄粱

梦仍属于

日常生活

先哲心中

梦有意义

梦在中国文化中是

一个近乎负面的词

但中国人

仍高度重视梦

把梦当作征兆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甚至已经

提出各种

解梦原则

梦有五不占

占有五不验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他仍然多次说梦

说他梦见周公等人

临死前七天

还梦见自己

“坐奠于两楹之间”

而伟大的佛陀

也同样重视梦

佛法把梦

看作是缘

上古时代

梦在国家

官方层面

都很重视

把各种梦记录下来

从经验、大数据中

将梦分门别类

以梦解释现实

这些梦是

如此丰富

以至于

现代人置身其中

惊讶自己的狭隘

庄子:

梦为鸟而厉乎天

梦为鱼而没于渊

不识今之言者

其觉者乎?

其梦者乎?

造适不及笑

献笑不及排

安排而去化

入于寥天一

这种“物化”之梦

像家常便饭一样

而我们今人除了是象

卡夫卡那样子的大哲

很少做这种物化的梦

今人的梦

太单一化

这个大概是

今人生存的

深刻片面

即今人生活

在人群之中

而非古人

那样子生活在

自然的怀抱中

因此

古人的梦

丰富得多

比如古人

将梦分为:

“直梦”“象梦”

“因梦”“想梦”

“精梦”“性梦”

“人梦”“感梦”

“时梦”“反梦”

“借梦”“寄梦”

“转梦”“病梦”

“鬼梦”

……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对梦的系统和理性研究

大概直到近代以弗洛伊德、荣格

等作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才开始

但学科

研究的

本质是

流于细化

少有综合

加上现代人

的理性弘扬

使人轻视梦

我们对于

梦的理解

远远不足

庄子对梦的

叙述和解读

那是全面的

把《庄子》的

梦故事串起来

可以获得对人生

极为通达的认知

他的梦故事多是寓言

有对人生社会的寓意

如“石梦神木”的故事:

大树要保存自己

就既得让人膜拜

又不能让人以为

它是个有用之材

“骷髅见梦”:

骷髅

竟宁愿继续骷髅

也不愿恢复人身

死后未必是坏事

“劳我以生

息我以死”

随遇而安就好

“神龟托梦”:

神龟能托梦

却不能预知

自己被杀死

“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

去小知而大知明

去善而自善

即使梦事

明白指示

在庄子那里

梦仍是无明

要人们自身努力

得自知知他之明

鲁迅:

最痛苦的

莫过于是

梦醒之后

无路可走

但梦不虚妄

从梦中醒来

从梦中得益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

不知其梦

梦中占梦

觉后知梦

旦有大觉而后

知此其大梦出

愚者自觉

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

丘也与女皆梦

女梦,亦梦

夜里做梦

饮酒的人

醒来烦心

而作哭泣

梦中哭泣

醒来打猎

梦中,不知道

自己,在做梦

梦中做梦

醒后自知

是在做梦

大梦觉醒以后

知道这是大梦

愚蠢的人,自以为已觉悟

以为么事,也都非常明白

这是高贵的

那是卑贱的

整天动不动

“领导尊贵”

“平民卑贱”

胡乱地叫唤

这个是一种

严重的偏见

孔子跟你

都在梦中

梦中跟你

大宣讲演

这样的说法

名叫“吊诡”

吊诡:

王安石之子

王雱解释说:

吊当于至理

诡异于众也

深刻的道理

众人以为是

诡辩、谬论

庄子感叹:

万世之后

一遇大圣

知其解者

旦暮遇之

万世之后

得遇一个

圣贤能够

知解其意

千载万世

也不过是

旦暮朝夕

之间的事

我们可以说

庄子的知音

确实是需要

千载又万世

而卡夫卡、

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

即就是他的另类知音

至于他的,中国读者

谬托知己者代不乏人

只是大家,见仁见智

庄子重视梦

其真正的原因

大概只能猜想

或许梦是

生命存在的

另类时空

无视梦的因缘

则是生活在此

极度世俗中的

盗梦或灭梦人

庄子即系

盗梦空间

坚定捍卫

存在本真

的大宗师

庄子即批评

存在的异化

其寐也魂交

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

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

大恐缦缦

睡眠时神魂交错

醒来后身形开朗

跟外界交接相应

整日里钩心斗角

有的疏怠迟缓

有的高深莫测

有的辞慎语谨

小的惧怕惴惴不安

大的惊恐失魂落魄

庄子推崇

至人无梦

人不可能无梦

庄子是推崇

以梦来校正

现实的异化

他推崇梦中

清明的境界

庄子企图

即以无梦

来去消解

梦和现实

历史中任何时代

总有不得志的人

人的一生之中

总要遇到一些

不如意的事情

这些都是问题

庄周并不能够

使不得志的人

成为得志的人

当然也不能够

使不如意的事

成为如意的事

它不能够

解决问题

但它能使

人有一种

精神境界

对于有这一种

精神境界的人

这一些问题

都不成问题

不能解决问题

但能取消问题

人生之中

总有问题

不能解决

只能取消

冯友兰的解释

是理性主义的

庄子

未必同意

他的解释

法国小说家

安德烈·马尔罗所说的

或许符合庄子的本意:

可接受荒诞

但不能生活

在荒诞之中

帕斯卡尔的

解释大概是

庄子的因缘:

看到人类的

盲目和可悲

仰望着

全宇宙

的沉默

人类被遗弃

给自己一个人

而无任何光明

像是迷失在

宇宙一角里

而不知道

是谁把他

安置在此

活着他是来做什么

死后他会变成什么

他也

不可能有

任何知识

天下沉浊

不可庄语

一般人以为

先秦诸子是面对

周公盛世的衰落

而思考解决办法

即所谓针对

“周文之弊”

而寻求出路

但诸子中

的每一子

所面临的问题

并不完全一致

如孟子、庄子在战国

感受到的问题

跟老子、孔子在春秋

感受的问题并不一样

即使

孟子、庄子

几乎同时代

但孟子的信心

与庄子的究竟

则不可同日而语

两者是两种极境

尤其对庄子

那样敏感的天才来说

盛世虽然一去不复返

但现实也未必

知其不可为

而能为之

未来更是残酷

一如庄子

弟子所说:

天下沉浊

不可庄语

如果用今人话来说

孟子即还在认真地

希望领导变好一些

希望人心变好一些

庄子:

统治、人心都还,没有坏完

而且,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庄子看到:

天下大乱

贤圣不明

道德不一

多得一察

焉以自好

不该不徧

一曲之士

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

天地之美

后世学者

不幸不见

天地之纯

古人大体

道术为

天下裂

因此,庄子的全部努力

外显为一个多少为人所知的

有学问的落魄者、穷窘者

穆旦诗: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但是内化为

对人性超越

的精妙把握

即实现自由

庄子内七篇到底是

对世界结构的洞察

《逍遥游》逍遥而游

这是庄子的“自由论”

赞美江湖人生

嘲笑庙堂人生

《齐物论》齐物

庄子的“平等观”

赞美至高无上的真宰

贬斥作威作福的僭主假君

《养生主》养生之主

这是庄子的“人生观”

身心兼养

以心为主

弘扬“全生”

痛惜“亏生”

《人间世》人间于世

这是庄子的“处世观”

因应外境

间世自如

推崇自适自如

贬斥依适外物

《德充符》德充之符

这是庄子的“葆德论”

赞美真德

贬斥伪德

《大宗师》大其宗师

这是庄子的“明道观”

顺应天道

赞美真道

贬斥伪道

《应帝王》应帝之王

这是庄子的“至人论”

如何才是,理想人格

推崇真人,贬斥假人

庄子文字,汪洋富丽

读时极易,迷失其中

相比其他

诸子文章

他的文字

念兹在兹

内在超越

念兹在兹

人的自由

他让人相信

与如此瑰丽的

人性极境相比

外在的

大富大贵

者或名利

不值一提

尘垢秕糠

将犹陶铸

尧、舜者

孰肯以物为事

不仅尧舜

这样的人

不值一提

不足语道

即就是黄帝在

真正的自由人

如广成子

那里也是

毕恭毕敬

要向后者请教:

广成子南首而卧

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

再拜稽首而问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

治身奈何

而可长久

一向内看人生

既有佛的智慧

又有苏格拉底

康德们的理性

先秦其他诸子多不考虑

人类或人性的具体情境

但是庄子

意识到了

这一问题

他的《逍遥游》开篇即是

大鹏从“北溟”起飞,欲至“南溟”

他还点了题,人类或人性的起点

是处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

这跟现代

西方哲人

人类处境

“无知之幕”

有同有异

“无知之幕”

需要借助外援

进入知识世界

但《逍遥游》当中论述

“无何有之乡”仍可逍遥

庄子的意思是人可以通过

不断超越而无限接近终极

即庄子

跟理性的

哲学世界

有所不同

更加近于

诗性世界

这里就有

就在这里

跳舞

在“无何有之乡”

真正的“至人”致力于达到无己

江湖的“神人”立功致力于无功

世间的“圣人”出名致力于无名

《齐物论》则把

“至人无己”

深入地展开

说明“至人为知,无己丧我”

进一步阐明庄子的终极思想

那就大道是绝对的

世俗外物是相对的

《养生主》则从相对

这一角度上展开

阐明人如何全生

《人间世》进一步阐述“神人无功”

《德充符》进一步阐述“圣人无名”

《大宗师》

把庄子的终极关怀

落实到了现实人生

说明真人要明道

抵御世俗的伤害

《应帝王》

则阐明庄子的

至高理想人格

是至知无知

的“浑沌”

庄子

通过对于

人性处境

的阐发

表明人虽处于

“无何有之乡”

但是既可以

逍遥、彷徨

又可以抵达于

“南溟”“天池”

即“藐姑射之山”

那里的人们

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御龙

游乎四海外

……

是人性的

自由之境

他的“浑沌”人格

一如诗人所说的:

一个永远

醒着微笑

而且痛苦

的灵魂

一个注视着酒杯

万物的反光

自身的灵魂

一个在河岸上注视着

血液、思想、情感的

灵魂

……

无知又全知

无所求

而尽求

从庄子的角度

来看世俗间的:

无知、小知、大知

不过是

五十步

笑百步

的虚无者

因为在

没有最坏

只有更坏

的世道中

“方今之世

仅免刑焉”

他们都是

不自由的

都是受伤者

都是病残者

都是罪苦人

庄子的内在

超越之实现

也在于必须经验并且直面

无数的无知、小知和大知

只有如此

才能理解

庄子这样的先知

或至知们的工作

一如尼采所言:

我叙述的是往后

两个世纪的历史

描述的是

即将到来

而且不可能

以其他形式

到来的事物:

虚无主义的降临

这部历史目前

就能加以讨论

因为必要性

本身已出现

未来正以

一百种迹象

倾诉着自己

确实,尽管

庄子领悟到

人间的虚无

但自庄子以降

中国人的

专制生活或人心

禁锢两千年之久

鲁迅:

悲凉之雾

遍布华林

然呼吸而

领会之者

不过庄子

等人而已

专制禁锢的生活

外在人性的异化

在人类的

专制时代

是普遍的

因此

庄子只能

通过寓言

等的方式

留下线索

留下真相

他的工作

就像近代的先知

尼采、布莱希特、

帕斯捷尔纳克

尼采已如前述

布莱希特即在

《致后代人》

诗中开篇即说:

的确,我生活

在黑暗的时代

帕斯捷尔纳克

则借耶稣之口

同样坚信:

我走进坟墓

三天后复活

所有的时代

黑暗中涌出

即像木排,像商队的木船

依次涌来,接受我的审判

是的

所有那一些秕糠般的

尧舜、朝三似的猴子、

嗒焉丧圣人父母

如丧天下的民众

以及那一些

代大匠斫的

大知小知们

统统都

接受了

人性的

最高审判

庄子同样是

先知意义上的

哈耶克和波普尔

后两者贴近

极权社会观察

可以从容写下

《通向奴役之路》

《致命的自负》和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所有这一些的

命题都在庄子

那里考虑过了

庄子没有观察的对象

只有片断的历史、名词

和形迹可疑的人性萌芽

但庄子以简驭繁

完全把握住专制社会的

种种丑态和罪苦的命运

比起

西方哲人

繁复论证

庄子有着

寸铁锻造

拷问人心

的力量

庄子

亦先知意义上的

海德格尔和萨特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虚无

庄子那里有着

最温暖的关怀

但天下沉浊

不可与庄语

庄子

只能以寓言等方式

说出他的天才洞见

他对人心人性的了解

大概会让

安·兰德

感到安慰:

每一代人中

只有少数人

能完全理解

和完全实现

人类固有的才能

其余的人

背叛了它

不过这个

并不重要

正是极少数的人

将人类推向前进

而且使生命

具有了意义

庄子是否具足

是否看全看透

而并不是他批评的

“得一察焉以自好”

读庄子书

我们其实

也能理解

只要在庄子身旁有着

墨子、孟子、屈原们

在庄子

一侧有

释迦牟尼、

苏格拉底们

庄子就不是终极

他只是接近终极

3 什么是“逍遥游”

一般人以为

中国人的

思想、关怀

缺乏超验

缺乏绝对性

比如

基督教徒们

极为熟悉的

人永远无法

能与上帝的

知识和能力

相比

比如

佛教徒熟悉的

佛的般若智慧

所抵达的

究竟境界

……

人们以为中国文化

都在世俗当中打转

缺乏神性、究竟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按照张远山先生

等众多学者的

卓越阐述

庄子即就是这样一个

跟佛、基督等人一样

抵达终极的人物

在庄子天地

美文至文的

修辞寓言中

涵藏的正是

人生社会的

真谛

跟佛的涅槃

基督的担荷

有所不同

庄子的终极是

实现“逍遥游”

而这

同样亦是

人对自身

有限性的

超越

张远山即把

庄子的境界

划分而成为

四种境界即:

无知、小知、

大知、至知

《逍遥游》

开笔惊动了

千百年的人:

北溟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

徙于南溟

南溟者,天池也

这样的境界太壮丽

这样的文字太美了

但是这只是

庄子境界的

“大知”之境

鲲在地

鹏在天

表明大知

由地升空

鲲虽是大知

但仍在黑暗

的“北溟”

即使鹏有着

超越的意图

但仍未抵达天池

这样的至知境界

“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

亦若是

则已矣

这样的情景

对于人来说

仍然是美好

但小知

从地面

看天空

即以为

野马般的

云天苍苍

即是天之正色

大知从天空

看野马尘埃

误为地之正色

无论天极正色

还是地极正色

也都只是

小知、大知

的一知半解

远非终极、至知

其实作为

普通读者

我们细读

庄子文章

也都能感受到庄子的文章

并非只是某个层面的文字

文学、哲学、神话寓言

等都不足以定义它

我们容易

流于庄子

那些美的

文辞当中

而忘记了

一旦没有超越

没有终极关怀

只是贪看眼前风景

或者守着眼前所有

——

我们早就被

庄子说破了

在庄子笔下:

处处是寓言

处处是隐喻、哲理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

三飡而反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

又何知

我们

读这样的

文字过瘾

但要深知

其中有着

深刻道理:

小知无准备

大知有准备

那么至知呢

目标

浅近者的过程,必然轻易

高远者的过程,必然艰难

那么要

趋近抵达

至知之境

必极艰难

而理解至知

也同样极难

蜩与学鸠不明白

鲲鹏图南的目标

“之二虫又何知”

在这个意义上

庄子揭示了一个

人生社会的真谛

现代人

受平等思想的影响

会把人的心智放在

一健康正常的位置

这跟司法

“无罪推定原则”

一样也属于

默契、共识

人们经常说:

大家都是聪明

谁会比谁傻点

但包括孔子在内的

东西方大哲都承认

人有智愚之分别

孙中山

曾希望:

先知带动,后知

后知带动,无知不知

鲁迅则是希望

唤醒沉睡的人

……这些都是

先贤们对知识

在人群中分布

不均的意识和

求变的努力

当代人

对此种情形

失去了感知

有学者

则痛陈:

永远无法唤醒

一个装睡的人

人们不理解

有的人并非装睡

他就是活在梦中

就是庄子笔下的

小知甚至无知

当代人对于

精英、官员、

成功人士的

贪腐痛心疾首

有人问,那些位高权贵的人、

那些不可一世的黑社会人员、

那些张扬的明星

都在法庭上、电视上痛哭流涕

难道就起不到一点警示作用吗

这一种问题

就非大哉问

而是天真问

传统的“示众”惩戒

完全

不能发挥

警示作用

这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甚至执行“示众”的权力者

都是小知的

甚至无知的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

楚南有冥灵

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

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彭祖乃今

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从朝菌、蟪蛄

到冥灵、大椿

正好是

无知、小知到

大知、至知的

序列

而在这样的

知识境界里

那些

朝菌式

的人格

不可一世

不亦悲乎

我们由此可见:

庄子笔下的

自然界、生物界、

人间社会,都是

天地各种层面的

知识境界的显象

庄子的天才在于他

把这些自然生物的自得其乐

召唤到一起相碰撞、相比较

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征一国者

其自视也

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

犹然笑之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告诉世人或他的读者

要永远记得“自视”为人所笑

这个即正是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的中国翻版

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这样的境界面前

人类的渺小可怜

多么的确定无疑

但无知者

和小知者

永远故步自封

他们会问庄子:

我就是渺小了

我的使命就是

做好这个渺小

这样的反问问不倒庄子

因为庄子说得明明白白

无知小知

要理解的不仅是

外在的大知至知

而且是

自己存在的

大知至知

人确实渺小

朝菌确实

不知春秋

但人和朝菌

仍有永恒的

可能性

朝菌和人的目的

在于自视中意识到

这一可能性

只有

在这样意义上

人才能做自己

身心宇宙的

“逍遥游”

也才能做天地、

人生社会的

“逍遥游”

如何才能实现

“逍遥游”

即指趋近

至知境界

庄子说得明确要

“无待”“无己”

“无功”“无名”

我们由此理解

启蒙运动中

卢梭的名言

“生来自由

却无往不在

枷锁之中”

我们当代人站在人类的文明

释放出的“空前的红利”之上

不无狂妄

所谓

无知者无畏

小知者有理

我们

很多人其实是被眼前的

功名、地位、社会资源

等诱惑、俘虏、束缚了

自视自诩成功

他们

终其一生

难以理解

“人生的灿烂”

“逍遥游”:

鲲、鹏、

学鸠、尺 、

魍魉、影子、

蛇蚹、蜩翼、

众狙、狙公、 

鹊子、长梧子、

孔子、栎社树、

匠石、匠石弟子、

唐尧、许由、

藐姑射神人、

楸树、柏树、

桑树、蝴蝶

等众多的天地生人景观

我们阅读

《庄子》

既可以从

他提到的

无数的动植物

和人间寓言中

得到启迪

也可以

把他构建的生命境界

跟我们的现实相对比

只有如此

我们才能

既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也不为生老病死所累

能够在生命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前提下

依然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人的使命,在于使自己

从无知、小知、大知中

解放出来

去抵达至知的终极

这才是庄子的自由自游境界

这才是佛“明心见性”的真谛

4 人世的自觉

先秦儒家孔孟

以讲道理为主

他们也有

谈论自己

活泼的、

流动的、

生发的

虽然在

君王的炫耀面前

他们的自我期许

不免有酸涩之嫌

墨家谈论自己

多有金石之气

大义凛然能使

贪者廉

顽者立

怯者勇

道家老子几乎

绝口不谈自己

这一缄默的意味

是由庄子来揭示

庄子的

感觉是

苦涩的

人性的

精神发育

正在其中

酸涩属于青春、春天、东方

辛辣属于成年、秋天、西方

苦涩属于壮年、夏天、南方

……

对人生社会的,不同的感觉

导致了不同的,言路和思路

跟悉达多相似

庄子出身高贵

研究者

多认为:

庄子

是春秋时代

的一代霸主

楚庄王的后裔

只是距楚庄王

二百多年后的

庄家已经破落

历史

的因缘

或吊诡

即在于:

楚庄王的故事: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几乎是

其家族的

一个规律

庄子生活的

楚威王时代

庄家只有

庄屩武将

闻名于世

庄屩的开疆拓土

还使得千年后的

毛泽东写诗称道: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

千年之后

可以猜想

以先秦

中国人恢宏的视野

和感应强大的心理

庄子

或者承受着

家族的荣光

也跟悉达多那样

明了自己的使命

跟当时

暴发式

成功的

孟子相比

庄子

基本上见证了

生活的败落史

他曾经

当过漆园吏

生漆是当时

诸侯社会的

重要物资

楚国

漆器的装饰极具

神秘感和想象力

可见庄子不仅是身任

重要战略物资的主管

还因此得到

艺术的熏陶

他的

生活曾经

并不算差

后来败落

甚至一度

穷困潦倒

衣穿了几年

还在补着穿

鞋后跟磨光

还在拖着穿

妻子经常跟着他

处于半饥饿状态

为此庄子曾不得已

到监河侯家里借粮

监河侯说:

收到市邑的租金

就借给你三百金 

庄子说:

昨日来的时候

路中有呼救声

回头一看

原来车轮压处

有条鲋鱼在那

鲋鱼:

我是东海的水族

您取一斗水救我

我说:

我马上到南方吴越游走

请他们引西江的水救你

鲋鱼气得要死:

斗水就可活命

您这样敷衍我

不如到干鱼铺子里

去看我死掉的模样

跟一般人不同

如李白、杜甫

以降的读书人

或“穷屌丝”们

在此情形下

仍不会得罪

监河侯一类

的“人物”

但曾富贵的庄子

不在乎这一得失

他就要当面揭穿

这些人物的虚伪

虽然代价很沉重

他的妻子就在

贫病交加去世

但庄子受了

这样的打击

竟然想通了

悉达多

看到生老病苦

要去寻访大道

庄子苦难面前有了

“目击道存”的彻悟

他并没为

妻的死亡

悲伤太久

“鼓盆而歌”:

是其始死

我独何能

无概然

……

今又

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

春秋冬夏

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

寝于巨室

我噭噭然

随而哭之

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妻子刚死的时候

何尝不慨然流泪

生死就象

春夏秋冬

四季那样

运行不止

现在她静静地

安息在天地间

他却还要

哭哭啼啼

这就太不通达

所以止住哭泣

庄子的

通达并非

自以为是

的“看透”

而是在苦难中

更努力地研究

更深入地思考

历史学家

司马迁说:

庄子

对任何学问

都曾经研究

“其学无所不窥”

这个应该是

真实的记录

这个类似于

富贵子弟的

家学渊源

庄家世代积累

到庄子这里头

败落只剩学问

何况

庄子确实

对于学问

情有独钟

这种努力

就在当时

人人也都

追求成功

追求名利

环境里头

可说得上是

“逆流而动”

知道庄子的身世

也知庄子的渊博

使得一些

君王也能容忍

他的穷窘苦相

面对他的

抢白讥讽

无可奈何

有一次

破破烂烂

去见魏王

魏王说:

庄生怎么

这么狼狈

庄子说:

这是贫穷

不是狼狈

读书人

不能躬行道德

才是真的狼狈

穿破衣服

拖破鞋子

贫穷而已

这就是

没遇到

好时代

的现象

庄子还在

魏王面前

不客气指明

时代的昏乱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

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庄子的努力

荣耀了大道

人世的大道

显示其力量

楚威王

开始知道

庄子分量

他派使者

迎请庄子

司马迁的记载是:

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

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

子独不见

郊祭牺牛

养食数岁

衣以文绣

以入太庙

当是之时

欲为孤豚

岂可得乎

子亟去

无污我

我宁游戏

污渎之中

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

这样的选择在今天

仍在考验每一个人

我们时代,仍有人在

一脸正经,装扮作秀

以上演为人生的目标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

二人往先焉:

愿以境内累

庄子持竿不顾:

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

庙堂之上

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

宁其生而曳尾涂中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大夫认知道理

未必能够实行

一般人也

不易实行

庄子的朋友

惠施,也是

在一次

去梁国

想去拜访

做相国的

朋友惠施

有人跟惠施说

恐怕你的朋友

是来取代你的

惠施居然听信

命人搜查庄子

庄子

就去跟老朋友

讲了一个故事

南方有鸟

名为鹓鶵

子知之乎

鹓鶵

发于南海

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

过之,仰而视之:

今子欲以

子之梁国

而吓我邪

看破名利富贵的

庄子真正理解了

富贵的某种本质

曹商

在他面前夸耀:

住在穷弄窄巷

因为贫穷

编织鞋子

非我曹商

所能耐的

出门见君王

获其欢心

赏车百乘

这才是

我老曹

的本事

庄子回敬:

秦王有病

悬赏能够

消除肿痛

赏车一乘

替他舔痔

赏车五乘

治疗越下

赏车越多

难道你给

秦王舔痔

只可惜曹商

乃至一般人

不理解庄子

他们即使

同意庄子

也未必能够接受

庄子的人生选择

庄子希望

人们接受

本真生命

在他看来

乱世尤其

需要人们

保全生命

这一个毁灭生命本真灵性

的乱世却被人为地“养食”

并“衣以文绣”

却被说成是:

发展的时代、

占有的时代、

消费的时代

……

但庄子说

方今之世

仅免刑焉

庄子的选择

既跟,世人的先择有别

也跟悉达多的选择有别

后者是明了苦谛而去寻找解脱之道

庄子是明了苦谛而去经验人生诸苦

他们也有共同点:

悉达多选择

涅槃、弃绝

庄子则选择

坐忘、心斋

但庄子仍跟

普通人一样

经验着人生

他只是告诫说

即在经验当中

不要忘记大道

就像龟:

贵为神龟

并非大道

龟在烂泥

摇头晃脑

才是大道

即使烂泥

当中有苦

也是生活

也是存在的生命

也是本真的生命

5 怒者其谁的平等

现代中国人对“平等”的理解

多半来源于启蒙运动以来的

思想启蒙和政治建构

也来自佛经、

《圣经》

一类的教导

这种便利使人的

精神发育成长

容易错失

两大资源:

现实的和

中国历史的

我们常以为

人是平等的

但忘记了

人与人之间

深刻的不平等

在性格、材质、经历、

认知感受、人生目标

等诸多方面并不对等

既难以

形成有效的

交流沟通

也难以因材施教

这样子的情形

也极易使我们

走向另一极端

以为人是

不平等的

有的人天生

是“高富帅”

生来有福

有人注定

受苦受累

……

可以说:

平等意识如果没有

现实和历史的路径

就难以落实

在中国的

历史资源

庄子无疑

最为完备

他的《齐物论》

一如佛经智慧而对于

众生平等、是非平等、

万物平等、物我平等

做了深刻的阐述

人们都说庄子的

《齐物论》

少有难懂的文字

里面

有思辨、有寓言

有哲学、有信仰

如果我们

换个角度

来去理解

《齐物论》

也就易把握

庄子的精神

即以

佛经思维

来看庄子

确实

庄子对世间的

不平等和平等

所达到的认知

大概

只有释迦牟尼

能够与之并列

《齐物论》开篇即说: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一如佛经中说

佛陀的“打坐”

“敷座而坐”

“仰天而嘘

荅焉似丧其耦”

一如佛陀

很多时候

示现异象

以为缘起而

方便弟子提问

颜成子游

立侍乎前:

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今之隐机者

昔之隐机者

子綦曰:

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

这几句

一如佛经

弟子发问

佛陀善其问:

善哉,善哉

《金刚经》:

如是我闻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

时长老

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

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

这样子对勘

读《庄子》

让人

对人类

和人性

不无赞叹

并保持信心

那样一个穷窘状态的庄子

其言路、思路居然再现了

活着时

即为人间

导师佛陀

说法的场景

庄子的文章

尤其内七篇

其文体表达

和思维样式

也是多如

佛法思维

因缘设问

层层递进

风波跌宕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如果以佛经的

阅读习惯来看

《齐物论》

很多问题

可以说是

迎刃而解

《庄子》

开篇提示的问题

就是要告诉人们

你整天

听的都是

世间声尘

却不知道

“反闻闻自性”

据说

古希腊的哲学家也说过

宇宙群星每天都在演奏

非常壮观的交响乐

不过我们

人的耳朵

听不到

如果

人能听到的话

一定就会惊叹

那个宇宙之声

那首宇宙交响乐的

美妙、壮丽与伟大

庄子说:

大块噫气

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

作则万窍怒呺

他还代为发问:

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

怒者其谁

用佛法

的角度

庄子想说:

“万物”由“自心随

外境摇动”而“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

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

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日夜相代乎前

而莫知其所萌

这就是

“无明”

“轮回”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

这就是

“如来”“佛性”

“本心”“自性”“真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

“首楞严三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庄子以其

般若智慧

看到了世间万物

的虚妄或“空性”

他说:

百骸、九窍、六藏、

赅而存焉

吾谁与为亲?

汝皆说之乎?

其有私焉?

这样的提问

顺理成章地通往

《心经》中所说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庄子还说:

一受其成形

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

其行尽如驰

而莫之能止

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

可不谓

大哀乎

这样悲哀

《楞严经》:

自诸妄想

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汉冱而不能寒

疾雷破山

飘风振海

而不能惊

若然者

乘云气

骑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己

而况利害之端

这样子的成就

一如佛陀所说:

若我说是

佛顶光聚

般怛啰咒

从旦至暮

音声相连

字句中间

亦不重叠

经恒沙劫

终不能尽

亦说此咒

名如来顶

汝等有学

未尽轮回

发心至诚

取阿罗汉

不持此咒

而坐道场

令其身心

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若我灭后

末世众生

有能自诵

若教他诵

当知如是

诵持众生

火不能烧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

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

龙天鬼神

精祇魔魅

所有恶咒

皆不能着

心得正受

一切咒诅、

厌蛊、毒药、

金毒、银毒、

草木虫蛇

万物毒气

入此人口

成甘露味

庄子在世间万象中发现了

天籁、地籁、人籁的存在

证实人在放弃成见后

从纯净的自性中

流出来的声音话语才是

自然的、和谐的、有意义的

他独立发现了

佛法当中的

“诸法无我”

他即对“自我”

做了深刻反思

他跟

佛陀一样

认识到了

人的渺小

同时寻求

超越之道

此即平等

庄子的悲悯

也一如佛陀

他在《齐物论》

讲述了一个后来

流传千年的寓言

流传千年的成语

——朝三暮四

他称那些

未能看到

万物之“同”

即“空性”“真性”

的人物为“朝三”

何谓“朝三”?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

喜怒为用

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

和之以是非

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寓言

千百年来的人多以为是:

狙公赋予

众狙食物

很少有人看出是

狙公向众狙征赋

也就是说:

千百年来

众多读者

以为大家的生计

是大家长赋予的

他们的心思

既善意乡愿

又为三、四

而患得患失

他们即跟

众狙一样

或悦或怒

但是借用

庄子的话

怒者其谁?

他们未能意识到

自己被剥夺或

自己的迷失

他们未能意识到万物之齐、

自己在宇宙大化中的平等

若用庄子的话说

他们也是“朝三”

后来的

明白人刘伯温

看到了这一点:

楚有养狙

以为生者

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

必部分

众狙于庭

使老狙率

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

赋什一

以自奉

庄子之前的明白人

老子看到了这一点: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庄子看到

众生之迷

众生追逐于假象

或未定的“是非”

他主张全面

看待“是非”

而休止于永恒

不变的“天钧”

如此才是

“两行”

各得其所

自行发展

读《庄子》

我们其实

也能感觉

他也怒了

只不过

跟佛陀一样

他的怒化在

虚无、相对

让一般人

难以感受

他所怒的是众生的

迷失、无明、轮回

他张扬:

“无我”

“齐物”

“如梦”

《齐物论》最后

发布“庄周梦蝶”

他提出一个观念:

只有看出

万物之齐

深刻平等

才能终其天年地“物化”

自然死亡而又自然新生

千百年后读

《庄子》

站在东西方的

文化资源之上

汇通理解庄子

可以看到人心在

最纯粹极致处的

思考相似或相同

如此我们

更加可对

人性人心

怀抱信心

在万物之不齐

当中认出“齐”

认出:

“平等”

“物化”

之同

钱钟书读尽

东西方典籍

之后的感叹: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自省之书》:

在这个充斥着

不安与浮躁的

精神内耗时代

知名文化学者

余世存埋首故纸堆

从中国传统典籍中

寻找精神疗愈之道

老子的睿智

庄子的超脱

孔子的入世

孟子的仁义

墨子的平民主义

韩非的因应时势

……

而当用心聆听

这些曾经辉煌

又落寞千年的

先民智慧之后

愿我们的

纷繁生活

有所解脱

浮躁心灵

得以安顿

通达豁然

过好此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