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

 直尾昂述 2023-06-12 发布于广东

《道德经》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德经》(或

依照它在历史上的

早期称呼《老子》)

既吸引读者

令得读者

觉得困惑

“玄”(darkness)

吸引和启发了很多人

对某些人来说:

这一个玄好比是包含了

智识奥秘和奇境的深渊

而对另一些人而言:

这一种玄则是

理解上的障碍

这些读者

觉得很难理解文中

隐晦的韵文和字词

他们在文本当中找不到

真正富有启发性的东西

在隐秘

和玄妙

的背后

找不到

兴趣

《老子》之所以“玄”

事实上,在一定程度

是因为,它很久之前

就由,一种文本

变为另一种文本

起初

《老子》的书写

并不是为了阅读

尤其并不是为了给

21世纪的人阅读的

《老子》是语录集

经历了许多个世纪

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即在早期

它是靠着

口耳相传

而非著述

它起初既没有想成“书”

也不希望那些研究它的人阅读

它只被人记诵,而不为人精读

最古老的《老子》

写在竹简或丝帛上

是几十年前

从古墓当中

出土的

对于墓主而言

与其说是书籍

不如说是

威望、智慧的象征

权力、地位的标志

在这种

情况下

的葬礼

书写是为

某种仪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

葬礼

是最具体、烦琐

也最重要的礼仪

然而

在中国古代生活中

《老子》并非现在

这种书的样子

相反,不得不认为它

(或者,更准确地说

这些语录

后来构成了它)

被口授而给予

那一些有机会

接受教育的人

换言之,那些拥有

社会权力和财富的

少数特权阶层

这些人用心学习《老子》

它的诗性、政治和哲学内容

以及,隐晦语录的历史背景

一再暗示着它是

在文化精英之间

口耳相传的

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

这些精英将《老子》作为

行使社会权力、修养自身

以及

在自然和宇宙间找到

个人恰当位置的指南

毫无疑问

《老子》思想

属于定位的核心范式

在这种定位中

中国古人

以此来去理解他们在

国家和宇宙中的位置

《老子》思想和

其他的哲学文本

同时作为普遍意义

的来源而发挥作用

它们

提供了一系列

理解这个世界

的认知图式

更重要的是

有助于我们

在这一个世界上

规划自身的行为

诸如《老子》这样的文本

是中国古代自我表述和

自我治疗的文献记录

我们现今读此类的文本

与当初研究它们的方式

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不同于古代中国人

因此,精装英文版的

《老子》也不再是它

两千多年前的那样子

我们看待

这个文本

的方式

与生活在

久远逝去

的时代中、

试图去记忆它的

中国统治阶级的

看法截然不同

如今在书店看到的《老子》

不再处于它原初的文化背景

这是

一种语义的

僵化转换—

语义网络—

实际上与

我们所谓的

“西方文明”

没有丝毫关联

它的语义网络

曾起到过

一些作用

并受到尊崇

(不仅是现代人

连古人也如此追捧)

但是如今

已经变得

晦暗不明—

这就是《老子》

看起来玄之又玄

使读者难以理解

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这些

《老子》很明显不会有

我们所期望的那些特点:

首先

《老子》的

作者不好确定

在这个文本当中

不存在一个表达

个人思想的作者

如果期望文本会指引我们

一个原初的“思维定式”

我们一定就会失望透顶

根本就并没有

一个特定的人

在向我们说教

有时

我们在文本中看到的“我”

不是一个对我们谆谆教诲、

传达某种言论

的个体的自我

毋宁说他是

潜在的读者

还更好一些

一位聆听者

所占据空间的标志物

当提到“我”时

学习道家

思想的人

可把他们和

他们的自我

“嵌入”文本

《老子》

以匿名的方式

希望研究它的那些人

与它的思想产生共鸣

这一些思想

并不是作为

独特的见解

而是被当作

普遍秩序的

显现

而提出的

其次

《老子》

没有

系统阐述

任何论题

作为一本

语录集合

以“支离”

的方式

表达它的

哲学学说

它的“哲学碎屑”

没有按照一个具体的范式来整合

没有采用分析的步骤来解决任何

明确的哲学问题

没有特定的

符合逻辑的

规则

也无一连串

严密的推论:

这个文本的指向

并不是那么明确

与孔子的《论语》不同

《老子》不是师生的对话

并不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

讲解哲学术语和道德价值

《老子》

也并没有

可认知的

关键问题

并且没有

内容范围

甚至没有

关于文本

到底讲什么

的大致说明

读者当然

知道它在试图

传达某种东西

但又无法确定

这究竟是什么

《老子》

不是按照

特定顺序

写就文本

没有明确的

开篇和结语

也不沿循某一个

特定的思路展开

目前已经发掘的

最早的文本显示

《老子》的材料

最初是简短文集

(就如郭店楚简)的一部分

这些材料按照不同顺序排列

(如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

今天,我们

已经习惯了

书写和书籍

已经,培养出了

相应的阅读习惯

这里有个前提

例如:

现代文本有

开篇和结语

但在早期的

中国古籍里

却非常罕见

对于古代的

中国人而言

《老子》

这样子

的文本

“通常”

并不以“书”

的形式存在

而是存于

口头传诵

和记忆中

早期的文本

仅仅只是向

我们展示了

《老子》是

如何被埋藏的

如何“僵化”的

并没有显示文本

如何运用于生活

也就是说:

智慧以口头的形式

而非以严格的逻辑

或者有组织的方式

呈现

但是如果

《老子》

没有作者

没有表达得

清晰的主题

也没有

开头和结尾

怎么才能读

如果它并不是

写来给人读的

我们怎样读它

鉴于

《老子》具有的

非常特殊的形式

很难把它

与我们文化当中类似

书籍、论文、演讲的

传统线性文本相比较

令人惊讶的是

在某种意义上

把它与非传统的

和非线性的文本

例如所谓的“网络超文本”

进行比较倒是更容易一些

网络超文本

也没有特定的作者

也没有开头或结尾

也不是专为

某一个具体问题

而做的解决方案

与线性文本

沿循着一条

推论或情节

展开相反

超文本是

难以解开

的复杂体

它从来没有

想要被解开

网络之为网络

它就并不是线

它没有真正的开始

(我们可以从

任何一个网站

开始“冲浪”)

也没有真正的终点

(因为它的内容是

不断更新和扩展的)

网络超文本

就像广告牌

新的信息

不断地被

源源不绝

提供上来

进而取代

旧的信息

网上,可以获得

我们社会的语义

通过网络交流

如同实际交流

社会建构了

自身的结构

网站,这一些处于

大标牌上的小通告

具有不连续的性质

它们包括了分散的和

往往极为凝练的信息

然而

我们可以理解

因为我们已经

对网络的内容

非常熟悉

我们

很熟悉在网上

所发现的东西

因为我们是

在日常生活

了解它们的

而且

网络具有着

高度重复性

在网上不止有

一家银行、

一所大学、

一份报纸或

一项体育特许经营权

而是成千上万的信息

它们彼此内容相关

但细节上又都不同

我们被网络链接指引

通过纷乱的转换线路

把我们引向

一个个页面

一个个位置

有了它们的帮助

我们可以发现

相同信息间的

细微差异

链接把我们

从网络上的一个节点

转而引向下一个节点

许多网站的简洁性预设了熟悉性

超文本是由或长或短的简明手册

组成的巨大集合

没有

首先说明它们

是关于什么的

超文本并不是书

并不向读者介绍

某一个主题

之前的知识是被肯定的

有经验的超文本“用户”

对所处的位置非常熟悉

无须引导、指导或指示

就能实现从一个网站

到另一个网站的冲浪

他们

已经非常

熟悉主题

知道自己

可以期望

从中得到

什么

就像许多网站内容一样

《老子》

也是在匿名地言说

在许多虚拟

的帖子当中

不存在一家之言

或个人化的作者

这一些信息是相似的

而传达者则是隐匿的

(hidden)

或者说不重要的

到底

是谁更新了

网站的内容

这无关紧要

与此类似

理解《老子》

这样的文本

与知道谁对特定章节中的

特定说法负责毫不相干

这在许多情况下

已为事实所证明

如在互联网上

“更新者”的名字

甚至都不显示

因为没人对追踪

此类信息感兴趣

故而要

重构一个文本的历史

很快就变得不再可能

作为文本

《老子》

错综复杂

难以解开

即就像是

超文本

任何试图

解开它的尝试

也都不得其所

《老子》也从来都没有

“被完成”(completed)

找不到什么真正的原初版本

也没有原初的次序或编排顺序

这些材料

以不同的方式、次序

在不同的时间置身于

《老子》的“广告牌”

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一次次地

被改写、被重新书写、被增加

直到一个特定的时期

它们形成了一个与我们

对“书”的概念相类似的

“标准”形式

然而,这已经发生在

《老子》文本历史的

相对晚期了

并不能代表文本

产生初期的属性

在早期,尤其是在

公元前4世纪或前5世纪

《老子》并不是一本书

它更加像是一种古代的超文本

作为一个文本完形(gestalt)

它在

构建和解构、

增长和还原

的过程当中

不断地变迁

像互联网上其他精简的文本一样

《老子》各章是复述同一主题的

不同样本

并不对这个

主题的深意

做明确解释

对《老子》有经验的“用户”

早已经知道这个主题是什么

无须预先了解

常用的

概念、专业术语的

重复及行话的确立

即是我们熟知的

论文的典型特点

那一些在《老子》当中“冲浪”的

古代中国人对它的语义是熟悉的

这种语义不需要详细阐明

而是直接且重复地被使用

链接

可让读者

从章到章、

从节到节

而并不是

点到点地

移动

《老子》

当然没有

电子信号

相反

《老子》

只有修辞

沟通混乱、

无序文本章节

和段落的桥梁

整合文本和

构成统一体

的关键

即是一系列

重复出现的

表述和用语、

意象和象征

以及

策略和箴言

《老子》的“网络”

是在语言上进行的

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隐喻

通过复述、微妙的变化、

相似的箴言及同一套术语

每一章都在指涉其他章

仔细阅读《老子》

会发现它是一系列

无尽的修辞的链接

是互相关联的语录网

是相互联系的

意象与教诲的

集合

而当遵循

这些链接

追寻这一些

复述与变化

文本的晦暗

即消失不见

如果孤立地

读各章内容

或线性地读

文本便仍旧

封闭、难解

但是

如果接受了

另一种不同

的阅读策略

把《老子》

看作

一种超文本

作为非线性

但仍紧密结合

的材料的集合

那么“玄”

就变“皦”

《老子》摇身一变

就会成了“众妙之门”

我们可以从,随便哪一章

着手来探讨,《老子》

我会在下文说明

随机选择的起点

是如何与

其他章节

相关联的

因此文本的

“网状”结构

变得明晰了

然而

若要关注

指定的节

或行中的

所有“链接”

并不可能

由于探求

段落之间的相关性

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要完成

这一项工作

几乎不可能

此外,《老子》中包含的

意象、象征、策略和教诲

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

这种尝试会变得

极其繁复与啰唆

《老子》

一书中指引读者所进入的

文本“链接”、主旨与箴言

通常是同一者的不同变体

接下来进入

《老子》的起点

即是它的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这个是本来

就很“玄”的

《老子》当中

“更玄”的段落

这是因为我们发现

在这几个句子当中

聚集了许多缺少进一步

阐明和解释的核心意象

而且,逐句逐字

组成的意象可被看作

通向《老子》全书中

隐喻和修辞的“链接”

也正是在

这个大的语境当中

它们才变得有意义

第6章的第一行

《老子》原文里只有

四个字—“谷神不死”

这一个极为

简洁的句子

以一个

意象—

谷神—

开始

继而这个意象

与一种,叫作

“不朽”的特质

相联系

显然

这句话当中的

核心意象是谷

谷被认为是

某种看上去

与其一体的

“神”

“谷神”是

一种德、力气或者力量

比如我们说的“美国精神”

我将论证:

正因为有此

意象的构建

才有谷之“神”

也就是说:

谷与《老子》中的“神”

或类似特征的其他意象

具有相同的结构

谷只是多个

有类似性质的

意象中的一个

谷具有一种特质

这种特质表现出

某种归因于

它的效用

并和它的

“不可变”

结构相符合

这种关联可以说是

《老子》的修辞当中专有的:

特定的意象具有类似的结构

由于这种

结构上的

相似性

它们也

具有相似的

特征和功用

结构和功用这两个要素

可以被理解为“明示或暗示”

或者理解为“策略性的纲领”:

如果与这些意象的结构相合而动

某种特征或特质将必然与它符合

因而也将

产生某种功效

引发某种功用

意象

是行动策略

的直观形式

它告诉我们如何

实现某一种结果

按照这种方式

第6章的第一行

已经包含了

《老子》

修辞学当中的

三种基本要素:

与某种

特质或功用

相合的意象

意象本身的固有结构

以及

意象和它的功用

共同产生的策略

“谷”是何种意象

它的结构是什么

如果认为它即是

链接《老子》中

其他意象的“链接”

那么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

“谷”的构成和意义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在这段话中

谷与其他两个意象:

朴(uncarved wood)

浊(muddy water)

是平行的

(表示

意象的词

在汉语里

是押韵的

那是为了在发音上

强调它们的对应性)

如王弼评论说

这三种的意象

具有一个特征:

它们都没有具体的、实际的形态

也即就是说,它们都是“消极的”

朴尚未成形

它仍然是原始的

无可分辨的形式

浊也可以

归结而为

“消极”的

水即缺乏

特定形状

故能呈现

任何形状

浊即是尚未定型的

一堆“混乱的”微粒

水可澄清

继而清澈

但即使如此

它在变为现有的形态之前

仍是“无形”(non-form)

谷在这些意象的语境中

似乎是一种虚无的形象

是尚未充实的空间

它是“广大的”

广而虚的空间

虚无不可名状

而与环绕它的

“满满的”山脉

正好相反

它不是具体的东西

也没有实际的容貌

它仅是一个潜在的、

尚未物化的可能性

显然即是这些

“容象不可得”

意象中的一个

人们可以在《老子》当中

进一步沿迹找寻这些意象:

并非转而研究朴与浊

相反

我会循着谷

因此

推论出它是

无、虚无和

无形的意象

因而,谷相当于

实体化之前的空

(void)

它再次被证明

与“朴”有关系: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谷在此被说成是“常德”

这里的“德”(efcacy)

或者是“德”(power)

似乎是指它的生成性

谷是生之地,生之繁衍不息

年年岁岁谷也都让万物生长

谷当然也代表河谷

上德若谷

河谷的生之品德

河谷

即是我们目前涉足的

所有概念的起点—空:

谷无以盈

将恐竭

谷的

“无”的特性、

它的虚空和

具体的容貌

不可得

使它拥有

积极的

生的品德

这种归于谷的

生养之“德”

《老子》认为

是与谷无形的

直接关联

与“谷仅仅是

一种可能性”

的特质有关

谷的内部,没有形状

才可呈现,任何形状

而且谷的

虚空性保证了它的不竭

空的东西即无法被耗尽

因为,它有

“无”的特征

故而谷

是不竭的

生之源泉

空、不竭和生

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关联指引

我们直接回归

“谷神不死”

谷的完形:

一种虚无的

仅具可能性

不会消失的空:

可以把读者引向具有

相同特征的其他意象

谷的意象

不仅仅是连接其他章当中

提到的谷和河谷的链接点

而且它也是指向

其他有相同结构

的意象的链接点

这种结构相似的意象

在第5章中表述如下:

天地之间

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就像谷一样

橐籥(bellows)

也是“虚而不屈”

对二者来说

虚无是

它们存在之

不竭的前提

空绝不会被用尽

同时,这种虚无

代表了不息的生:

事物从其中诞生

与谷和

橐籥之生的虚无

形成完美对照的

是第11章当中

对一系列意象

的介绍:

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在此,车轮、器和室的意象

即与谷、橐籥所共有的特质

联系起来

车轮的毂

是空心的

它不会磨损

而且可以连续地

使车轮平稳转动

器也像一个谷

它的中空使它

成为一个容器

中空不仅可以

承载任何东西

而且不会

竭尽其用

如果我们

改变器中的

所容之物

那么它即就是在不断

“更新”(refreshed)

有了户和牖

我们才能正常使用

我们的房子和屋室

但它们

仅仅只是

虚空的洞

不论多么频繁地使用

它们都不会被“用尽”

所有的

这些意象

都表现了

不死之

“谷神”

谷即是不知

疲劳倦怠的

生命源头

橐籥和毂

是坚持不懈的

持续运动中心

器、牖和户

当中的虚无

不会被消磨

不会因为

任何使用

而耗尽

因而

第6章中

谷的意象

首先即是一个

链接其他出现

谷的意象的

章节的纽带

也是链接具有

相似功用的

意象的纽带

因为这一些意象

具有共同的结构

故而都可理解为

一种把读者引向

对相同结构做

更加抽象说明

的链接

在第11章末尾

相连的三种意象

(同时即隐含了

谷和橐籥的意象)

的结构是

如此作结: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所有的

这些意象都是

德(efcacy)

的意象的表现

用来表示事物

如何发挥作用

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以

空和盈

(虚与实)、

“有”与“无”

以及“显”和“隐”

的结合为基础的

山谷即是由作为“盈”的山脉

所环绕的空的空间所构成的

门户是由为木材所环绕的

空的空间所构成的,等等

而且

这些意象强调了

空不竭之可用性

这是不同事物或者“事态”

可以从中永久获益的前提

为了能产生

永久的功用

这些意象,必须

具有一种可以有效结合

空与盈、显与隐的结构

通过这一种方式

从谷的意象出发

便即有了第三层

潜在的链接

此链接指引着

我们正式进入

《老子》

除相似结构意象的重复使用外

可以作为链接的还有很少

被提及的基本结构自身

第6章中

谷的意象

首先关系到了

《老子》当中

谷的其他意象

其次关系到

相似的意象

最后

关系到所有

这些意象的

共同结构

在这种结构

的视角当中

谷的意象

关系到了

诸如第40章

而在这一章

《老子》

是从显与隐

的抽象层面

而不是使用

意象的层面

表达观点的

遵循这种抽象的路径向前一步

就可能会发现第四层的“链接”

显与隐,或者虚与实

这显然是构成《老子》

若干具体意象的

两个结构成分

有时这些结构成分

不是以意象的方式表述

而是以抽象的象征再现

在《老子》当中

这种干瘪的象征

没有任何

具体意象

即就是数

这一点在第42章当中

把“万物”说成是产生于

“一”“二”和“三”的时候

就更加清晰了

通过这种方式

甚至如第42章

这样

抽象的章节

也只是表达

“谷神”的

另一种

可能性

如上所述

我们看待谷之意象的

差异性和抽象性的观点

清晰地显示出它们

通常与某种德有关

谷之德

便即是它不息地

创造生命的能力

这种德,这种

不可竭尽的

可用性的德

也属于许多

意象和结构

证明这些意象

不仅是表现了

而且是证实了

某种事物

它们是同一种

(意象)指南

的重复

它们也都是在说:

若你能建立一种

与这种德的结构

相一致的

事态方案

或者

行为模式

如果

你的行为

能与这些

结构成分

相一致

你就能获得相应

的结构和“利益”

所有的意象

都是生产力

生命的生育力(谷)

运动(毂、橐籥)或者

功能(户和牖)的表述

因此,它们

不仅代表着思考

更加代表去实践

它们是,行动和做事的,教训

也即是,战略训练的,学习材料

因而第6章的

第一行揭示出

它作为一句

战略口号

在《老子》中是以

各种格言和名句的形式

一再出现的

“谷神不死”

并不专属于这一章

它与其他的许多章

和语言相共鸣

无论是我们

读任何一章

它们都是

联系在一起的

是相互引发的

读者

在某一章中

即就会发现

在其他章中

读到的东西

《老子》文本就是

通过这种方式建构

构成文本的要素

即系是不断变化的

但又是相互照应的

原则上,读者可以把这些要素

恰当地安置在书中的任何一处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厘清了

与第6章当中关于谷的段落

直接相关的许多意象和结构

然而

这一段话也不能

仅仅理解为联结

具有相似构造的

言语与句子的纽结

它还是联结

间接相关的

段落的纽结

例如:

谷的意象

引发出了

河的意象

谷的生育性

(fertility)

是由于流经它的水

谷与河的关系引向了

一个更大论题群当中

一系列更广泛的意象

谷的意象只是在

《老子》中作用

非常重要的关于

水的“意象家族”

当中的一部分

我们得回到第28章

因为谷的意象已经

把我们引向了这里

我们看到谷和水

不仅在本质上

是直接相关的

而且在《老子》

也具有直接关联

这一章

不仅说: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它还完美地对应着: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谷与溪

有区别

溪使谷

具有了

生育性

以生育性作为

谷的“常德”

因此二者又是不可分离的

如果一个人应成为天下之“谷”

(也是天下繁荣昌盛的源泉)

那么这个人就类似地

应当是天下之“溪”

谷与溪(或者其他水体)的意象

显然是相关的,必须被结合使用

第66章开首便云:

百谷王:

江海

以其善下

所以能为

百谷王

谷再一次

因为江海

而变完满

因为,江海的水

居于,更下之位

水的生育性

向上而运行

从底部而至于顶端

它是起源于底部的

因此

海(洋)

优先于谷

与谷相比

它是“王”

现在可以开始游历

《老子》的旅程了

以谷作为起点

横渡所有江海

以及其他

各种水体

我们发现与水的“善利万物”

相毗邻的是各种的有效作用

如它那足以

战胜刚强的

持久的柔弱

有人大概会反对:

说水的意象最终会把我们

从第6章的起点处引向歧途

因为这一些句子

并未直接提及它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在第6章中

没有直接提到水

但它是隐含在其中的

(implicitly present)

这就是此章在

“谷神不死”后

继续说的:

是谓玄牝

“谷神”和“玄牝”之间的联系

在第61章当中即做了阐明:

大国者

下流也

天下之牝者

天下之交也

对水和牝

[“女性”(feminine)]的认同

是以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能生育特质

以及

它们与作为“起源”的水

之间的联系作为基础的

水“选择”较低的位置

而其所居的位置越低

水体所具生命力越强

居于最下的

水体孕育一切

位居其上的东西

通过生养其他一切事物

最下的水体自然即就是

最具生育力的

它是生殖循环的枢纽

所有赋予生命的能量

也都流向了

居于最下位

的水体

但是这个

水体不为自身

保持这些能量

而是把它转变,而为

滋养万物生长的能量

在生命循环当中

位于同样枢纽位置的

显然应该归于“阴性”

自然界的生殖过程中

水和牝居于中心地位

它们

是生命的起源

又滋养着万物

生物世界中

的水和女性

所具的功能

在第61章当中

在政治世界当中

应呈现为“大国”

这个大国

使世界的

各种资源

结合一起

就如此章后面

所说的“畜人”

自然的生殖循环是

社会秩序直接对应

的模型

就自然而言:

水和牝(阴性)

提供“世界之交”

就社会而言:

则是

由“大国”

或者圣王

来去提供

这一个链接点(交)

是生殖循环的反转点

如第40章所说

正是“道之动”

牝的

结构特征与水

是完全相同的

它处在生命过程的枢纽位置

是生与死之间的

链接点和反转点

(reversal)

(此结构特征如同

其他链接点一样

很自然地

与母亲的意象相关

尤其是在第52章中)

牝的结构和位置是与

处下的品质相对应的

与“谷神”相对应的

因此,谷所具的

永久性与持续性

牝也具有

空和盈

的结构

构成了谷的

持续不息的

功能

牝和水相关的

下与高的结构

构成了生产的

持久样式

而且

这个意象建立了

一个与特定特征

相联系的结构

作为

策略性模型

发挥着作用

在第6章当中

阴性的结构

具有另一种品质:

“玄的”(dark)

或者

“隐匿的”(Xuan)

这种玄或者遮蔽

(concealment)

不可见性

又与第51章相联系: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玄或“隐匿”

是牝的品质

是能生育的品质

生育是生与死

之间的转折点

是在“玄”中发生的

因为

它没有一个

特定的形式

所以不能

被观察到

生育

的正中心

与转折点

并不呈现

某种形式

它是

“隐匿的”

“晦暗的”

或“玄的”

如“玄”

这个字

的本义

牝象征了

从不具有到

尚未具有形式

的转折点

生育具有的

玄的、隐匿的中心

使事物和存在生长

但是它并不在

那些生长的东西

当中表现它自己

水滋养植物

但是它

在植物中

并不可见

“反转”的地方是

没有轮廓外形的

虽然它,可以产生很多形式或形状

但是它,本身没有任何形式或形状

它也不把任何具体的外表

强加在它所产生的事物上

它产生的

一切事物

也都不同

“玄德”产生了许多的形式和形状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是如此

而一个真正具有生育性的统治者

将是“玄的”“隐匿的”或者“晦暗的”

接着第6章

继续介绍了

另一种意象:

玄牝之门:

门的意象

显然是与

谷的意象

有着关系

它具有被实

所包围的空

构成了一个

“德”的模式

的结构

谷的意象把我们引向了

第11章中“户牗”的意象

显然,户和门是同样的意象

然而,与水和牝的意象相关

门不仅与实用性有关

而且和生育性、生物生殖

(biological generation)

都有关联

牝通过“门”进行生与死的过程

第6章中的谷、牝、门的意象

是相互阐释的

它们具有

相互包含

的一体性

门的意象结合了

空/盈和下/高的

结构:

是盈中之空

是高下之间

的过程

作为“玄牝之门”

在此它是

生死之门

相同意象

也出现在

第10章:

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

《老子》中的“天门”

当然不是基督教中的

通往“永恒天堂”之门

更多是

字面理解的

“自然”之门

是自然过程

的生死之门

因此汉语中的“天”字

也经常被译为“自然”

“天”不是某种超绝的

并不是某种在世界

之外或之后的东西

而是指世界

运行的中心

天是天体

运行之道

因而

是四时运行

和时间流逝

的过程

天也是生物经历的生命过程

在生长和凋谢的自然过程中

最关键的位置就是“门”的位置

是空的和不可见的雌性的位置

生育之门的

开阖构成了

生命的

生与死、

予和取、

来和去

等等的

循环

第6章还给“玄牝之门”

增加了另一种的意象:

是谓天地根

根的意象,与

门的意象相关

而这两个字

也是押韵的

把它理解为

一个链接点

此时根的意象

指向了第16章: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根是

存在于黑暗中的

植物的隐匿部分

它是不可见的

被大地所覆盖

植物从根部

开始了生长

在秋冬季节

当植物凋谢

植物又归根

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新的植物再生长出来

又呈现出了一种

新的形状和形式

很明显,根的意象包含了

前面第6章中的所有意象

根处于下

因而可以

接纳并且

产生生命

它即是植物生命

循环中的“玄德”

它保证了植物的

持久性

尽管植物

地面上的部分

并不是持久的

根是

植物生命

的转折点

并不可见

这正与它一次次产生的

纷繁芜杂的“万物”相反

根本身是静的、不动的

它不变化,才能成为

变化过程的恒久中心

在第6章,根被叫作“天地之根”

这与第10章中的“天门”相联系

根和门,即代表了

生命的自然“开阖”

它们也与

第5章中的

橐籥相关

橐籥是对于

“天地之间”

的表述

它是空的

它不断

有规律地跳动

并且生育事物

根、门和橐籥

也都描述了

自然或“宇宙”

生育性的结构

第6章中的另一段话

进一步对前面的意象

做了评价

而且进一步

提供了与《老子》

其他章的链接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谷、门和根

的自然过程

是“绵绵”不息的

汉语中的“绵绵”

是指一条不断的线

也有“历经”的意思

谷、门和根

不是“充实的”

它们是“空的”

或者

如此句所说的“若存”

行进过程的中心是空

一个不在场的通道

但此空绝非不存在

这一种不在场的“在……之间”的

存在形式,在第4章中也提到了:

湛兮

似或存

根是深的

似乎存在着

我们看不到它

但它似乎就在那

我们眼睛

看不到的

或者空

或者,没有形式的东西

仍以,某种形式存在着

是“湛”

或晦暗

的存在

是存在中

的不在场

另外

即如

第4章所说

在如此多的

自然物和

人造物中

不在场的

恰恰是实用性

的不竭之源头:

道冲而用

或不盈

至此,以上例子

可以,充分显示

我们对《老子》

可以如何阅读:

第6章即是

意象的会合

它以一个

意象开始

然后增加

与它有关的

其他意象

但是读者不能

以线性的方式

阅读此章:

书中

的每一句话儿

和每一个意象

也都与许多相似的

句子和意象相关联

整个文本没有特定顺序

而是一系列的意象集合

几乎有

文本间

关联的

无穷的

可能性

阅读文本

读者不要

期望下一句

或者下一章

会道出

全新的

内容

也不要

期望后面的东西

相对前面

已经知道的东西

有进一步的变化

不要期望

下文会对上文中

已经描述的东西

有另一种的描述

《老子》中的

任何一种意象

都不可能比

其他的意象

绝对优先

不存在一个

在其他意象

之前的意象

读者在实际的

阅读过程当中

可从书的

任何一处

开始

然而,重要的是

要意识到意象是如何

相互阐释与相互联系

文本的顺序虽是随意的

意象的本身却层层相联

因而阅读文本是一次

把看似“玄之又玄”的东西

转变为“众妙之门”的经历

总之

读者在《老子》中

遇到的意象经常是

对于具有特定

品质(永恒性、生产性)

结构(如空/盈、下/高)

的一种说明

通过这种方式

它们是一种

策略描述

它们

即是对

成就德

的指导

通过追溯第6章提供的字面线索

我希望寻觅出一条阅读“晦涩的”

《老子》的途径

这一解释学的实践

当然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游戏

它也暗示了一种对文本的解释

尤其是对核心概念“道”的解释

如果《老子》

对德之模型

一个个地

做了说明

那么道“本身”

准确地来说应该是:

德之模型或者秩序

《老子》的道就是

(这是“道”

的字面意思)

当它们

(机制、有机体或者事物)

运行良好时的“道路”(way)

这些意象体现了“德的模型”

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

它可以应用到自然或者宇宙中

也可以应用于社会或政治问题上

它还

可以应用到

农业、政府

以及工艺上

当抚育滋养动植物时、

当治理一个社会时、

当生产东西时

或总体来说

当我们生活于

“天地之间”时

都必须顾及

“德的模型”

我相信《老子》中的意象

暗示了作为德之模型的道

道一定要依赖于

两个因素的

相互作用:

空和盈

或者在场,和不在场

或者恒久,与变化

在此结构中

空是用来维持中心位置的—

仅仅允许丰富的变化在它当中

以有序、有韵律、持久的方式

发生和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