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里闲人 | 当年乡村的毡匠

 新用户06868399 2023-06-13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212 期

文|张书亮   编辑|王成海

杨连生是前旗哪个村的人,我忘记了。反正后来跑到我们村落户生活是因为他会擀毛毡,也就是说他是个毡匠。

我记得他最初来我们村是来擀毡的,那时他还没有落户。他来时是两个人,一人背一张大弓,有五尺来长,那弓身如茶碗口粗细,黄红油亮,不知是什么木头做成。另一人抗着一卷七八尺长的竹帘,颤悠颤悠地进了村。村里人说毡匠来了。不知是谁家介绍来的,也忘了先去谁家,第二日便开始弹毛了。

毡匠干活大多是暖和天气。那时生产队的饲养院没人了,他们就在那空房子里弹毛。村里人没事便去看弹毛,特别是小孩子们。

杨连生那时是个后生,脱得光膀子,露出黑红强壮的胳膊。他们先搭起一个齐胸高的平台,上面铺一块五六尺大的竹帘,一根绳子吊在房顶的椽上,把那张弓吊起来。然后把院子里晒干的羊毛摊在竹帘上就开始弹毛了。

弹毛用来拨动弓弦的是一根五六寸长的小木棍,不知是什么木头,黑红色,正好一把握住,上端有一个孔,穿一铁环,铁环上是皮绳连着一个宽皮套。弹得时候把皮套套在右上臂,手握住那个小木棒,手臂前后运动,木棒头“嘭嘭”地拨动弓弦。弓弦震动起来,把羊毛弹得膨松了。左手搭在弓木上,掌握弓的前后左右位置。于是他便不停地弹,弓弦便不停地响。而且发出了很有节奏的嘭、嘭、嘭嘭嘭……的音符来。也很好听。那时人们平常听不到什么音乐,他们这弹毛的有节奏的声音为什么不是音乐呢?何况当没有什么热闹的时候,村人们见个狗打架,驴配马也当一场戏来欣赏。我们有时成半天地看弹毛。尽管弹起的灰尘呛人,那也不管了,继续听嘭嘭声,看弹好的毛好柳絮般飘落下来,如欣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一幅作品。

毛弹好了。下一道工序就是铺毛了。铺毛是在院子里或小学校的地上,摊开竹帘,按毡子的大小铺毛。铺毛时师傅左手托上带一块二寸宽五寸长的竹板,手上捏一把弹好的羊毛,右手用三个竹枝啪啪地敲击左手腕下的竹板,啪啪地响。那羊毛便随着那几支竹枝倏倏地落在竹帘上。很均匀的。

那时人们大多家用毡子的大小是二五毡、三六毡或是五尺大毡,也可随意要大小尺寸。二五毡就是二尺宽五尺长,三六毡是三尺宽六尺长,五尺大毡是五尺宽六尺长。如果想要满炕毡,那就擀两块五尺大毡,或随炕的尺寸也行。那叫满炕大毡。咦呀,那是很奢侈的了!过去,人们家里能铺一炕完整的苇席也很不错了,甚至土炕无席,或是铺了几年的烂席片。只有那有钱的老财人家才能铺上大毡。后来连生就给我家擀了满炕的大毡,我家也辉煌了一把。一直用到我住了楼房,那毡子才下了岗。

铺毛也是师傅的事,当时连生就是师傅,领着一个小后生做徒弟。连生来了我们村也是以师傅自居,事事亲躬。他是一定要好好地显示一下手艺的。

毛铺匀了便洒一上一些水和莜面,再用竹扇款款地压一遍。原来铺了一尺来厚毛絮,加上水和面再一压便只剩下四五寸厚了。这时两人把竹帘和毛卷起来,再用绳子把竹帘捆扎好,两人用脚蹬着那捆竹帘在地上来回滚。滚一会儿,再展开整理一下,再捆住,再蹬着滚。等到再展开的时候,便是一片薄的毡片了。

下一道工序是洗毡了。洗毡还是把毛毡片捆在竹帘里。在院里铺上几块木板或门板,再摆上两个板凳,凳腿上拴两条一寸来宽的布带子,把那一捆竹帘放在板上。毡匠师徒二人脱了鞋袜,挽起裤子并排坐在凳子上,一人手里抓一条布带,同时用力,把毡捆子拉到脚边,再用力蹬下去,再拉上来,蹬下去……如此反复,还要不时地浇上热水,再用力一蹬便挤出一些泥水来。直至挤出的是清水了,大概这一道工序算完成。毡子洗净了,毡匠的脚却脏得难看。

这时毡片四边薄而不齐,匠人们开始整理四边。先是用尺子量好需要的尺寸,把四边齐整地折回来,再把先前弹好的毛簿簿地铺上一层,再卷起来捆好。仍然如前,洒上水和少量面粉,再用脚蹬着洗。这一次不仅要洗好,更重要的是要使毡片更紧密结实。

再后来的工序主要整边了。整边全靠手去拉、拍、搓,一是要边缘齐整,二是要卷起一条指头粗细的边。这样一块毛毡就全部制作成功,剩下的就是晾晒了。晾晒时也需小心,不可用力拉拽,以免变形。

毡匠们除了做炕上铺的毛毡,也擀牛羊倌用的雨穴子,就是毡雨衣。还做毡靴、毡被套等。我没见过他们做毡靴,我觉得大概很难吧。他们该怎么洗,怎么做结实,而且怎样形成鞋的样子呢?有技术。后来村里老汉们没少穿。

一夏一秋,连生就在我们这里几个村里擀毛毡。村里人对他的擀毡技术是认可的,他凭手艺在我们村站住了脚,而且把户口也落在我们生产队。后来终于把村里曹家的三姑娘给娶上了。又过两年,大正房也盖上了,光景过得热腾腾的。毕竟是手艺人,高人一等。也扎实把村里的后生眼红坏了,甚至妒忌。特别是那几个曾追逐三姑娘的后生,干气没说的。也有老汉们说,那么好的闺女便宜了外来人了。其实连生本来就是个好后生。

改开之后,我离开村子了。后来不知道杨连生他们一家去哪了。我偶尔回一趟村,见他们的房子还在,也不知他们后来干啥去了。我想肯定不是当毡匠了。那手艺同别的小匠人一样,被时代淘汰了。毡子之后很兴盛的地毯,现在也被淘汰了。

一切事物如同人一样,新的来了,旧的就该去了。最多也就是一段时间的回忆吧!时间一长,若流去的水,飘过的云……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作者介绍:张书亮,网名山里闲人,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大半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