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御瓷:元明清(六)晚明时期

 荣纳堂 2023-06-15 发布于天津

转自 菁话古董


晚明时期

明代的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朝是瓷器行业逐渐衰落的时期。15世纪建立的御用装饰风格一直持续到明朝结束,晚明的装饰基本上是龙纹的变化组合。直到17世纪,瓷器上的主要图案都是龙凤呈祥,以及双龙逐火珠,这些图案与莲纹和其他形式化的装饰相结合。晚明特定时期的瓷器最容易从其颜色而不是其装饰风格来识别。

万历年德府造款青花二龙戏珠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是白釉绿彩的器物,这些器物上的装饰是先锥刻在素胎上的,然后在第二次烧制前填上绿彩。有几件已知的作品在白色釉面上保留了还未填彩的刻纹。

明弘治 白釉绿彩龙纹梅瓶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4; fig.147)

白釉绿彩器的生产一直延续到正德,不过在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数量更多。正德的青花有一种淡淡的色调,通常偏灰。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可能是伊斯兰器型的青花瓷,上面有阿拉伯文铭文。波斯谚语和《古兰经》的经文书写质量差,这并不表明这些作品是为出口到中东而制作的;相反,它们显示了正德皇帝对伊斯兰教的高度重视,甚至到了偶尔穿上阿拉伯服装和禁止食用猪肉的程度。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盖盒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5; fig.148)

相比之下,嘉靖年间的青花瓷器因其进口的钴料(长期以来被称为“回青”)的强烈、鲜艳的色调而闻名。短暂的隆庆年间生产的瓷器预示着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结合与之后万历年间的五彩器物更为联系密切。这两个时期的一些瓷器相当精美,但大多数瓷器都是粗胎,装饰纹样也相当笨拙。

明隆庆 五彩双龙戏珠纹盘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6; fig.149)

明万历 五彩猫纹盖盒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9; fig.151)

当然,景德镇私人经营的民窑并没有受到宫廷风格的限制,他们生产了大量的装饰性更强的瓷器,在整个帝国出售。1620年代景德镇失去了宫廷赞助后,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人物和山水纹装饰很可能已经在该城市的民窑存在一段时间了。

明嘉靖 青花人物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有文献证据表明,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明朝,瓷器的价格很低,只有那些买不起金银和玉器的人才会把瓷器作为餐具。景德镇的精美陶瓷仍然只有富裕的人才能买得起,但正如柯律格(Craig Clunas)所指出的那样,瓷器与晚明其它的雅物,如精美的丝绸和印刷书籍相比价格仍算便宜。瓷器的低价值在1562年编写的臭名昭著的贪官严嵩的财产清单中得到了生动的说明。他拥有的精美物品和古董被宫廷所没收,而他的日常用品则被估价和出售,其中就包括了45,000件陶瓷。

晚明瓷器的低地位可能同样适用于明较早期当时生产的瓷器,特别是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但是老瓷器的地位则完全不同。万历年间,1606年出版的《野获编》记载:“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这表明在成化瓷器生产后的短短一百年间,成化瓷器已经有了很高的价格。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时期的瓷器显然很快就变得价值连城了。不仅在明朝早期有大量的文学证据,如《格古要论》,表明前朝的陶瓷受到珍视,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物品本身包含了相对近期制造的瓷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带有真正宣德款的孤品,模仿元代生产的哥窑。哥窑现在被证明是元代的产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这样,鉴赏和收藏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就显现出来了。

明宣德 仿哥窑碗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97; fig.150)

晚明对古董的持续关注产生了一些可疑的做法,其中之一是关于定窑香炉。定窑是宋代的经典器物,而香炉是从真正的古代青铜器发展而来,定窑香炉这样的器物显然是价格惊人的物品代表,至少有两件是已知的。然而,定窑器物虽然是御用的,但时代比宋代的复古之风要早,而且定窑也没有模仿过青铜器型。晚明的制瓷名手及商人周丹泉就承认制作过一件。那么,宋代文人的追求决定了为特定的、见多识广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到了明代中期,这似乎成了众多陶工和更多商人欺骗那些渴望成为文人雅士之人的手段

明 仿定窑白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当代的产品继续转化为收藏品,这一点使得我们不太可能确定明代陶瓷的学术传统。明代早期的单色釉瓷器在美学上的成功依赖于宋代经典器物在器型和色彩上的一些原则。不管是由于宫廷在明初对瓷器生产的垄断,还是由于后来的明朝贵族缺乏自信来定义自己的品味并支配其表达方式,明朝的精美瓷器都关注装饰和色彩,而不是器型和质地这些更持久的品质。在明朝,对古董的兴趣和收藏非常普遍,一个朝代文人的追求可以说已经成为另一个朝代富人的习惯。在这种自觉的氛围中,相对近期制造的精美器物,如宣德和成化的瓷器,价值不菲,而真正的古董能让人发财。江苏宜兴制作的紫砂茶壶和通常模仿植物造型,例如荷花形的文房用具被视作更具有文人属性,而不是晚明陶瓷,在当时受到高度重视。这两类器物很快就出现了仿品宜兴最有名的陶工是时大彬,有他签名的茶壶甚至在他生前的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就已经卖出高价。早在清朝初期,戏曲家和收藏家孔尚任(1648-1718)就对其收藏的一件时大彬茶壶的真假表示怀疑。

明 “时大彬”款

以上翻译自S.J.Vainker,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1,pp.193-1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