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居之后,才发现“众口难调”

 于雪烨 2023-06-16 发布于河南

七月的最后一天,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心里有一股欲说还休的惦念。

午休醒来,口腔里还是有种脱水的感觉。心里反复出现的“众口难调”一词,让我对之有了新的认知。

上午十一点,终于将教案写完,头脑一片昏沉,双眼无力。于是,发微信给HH,说我先回去,问她午饭想吃什么。我心里有个备选,宿舍有洋葱和白菜,还有未开封的面条。想简单的做个汤面。当然这是在她不知道吃什么的情况下的备选。

吃面吧。西红柿鸡蛋豆角面。她回答。

我一时恍惚,脑海里竟然找不到与之匹配的面食记忆。心里还吐槽了一把,这是什么神奇搭配。但转念一想,我用洋葱和白菜做面似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便对她说,第一次听说。

她则回复含羞的哭笑,并说,独创。

因为她在秘书室帮忙,虽然是暑假时间,但是不到下班时间基本都没法脱身,早退,我决定步行回去。告诉她后,她在微信另一头好意提醒说,走路会累的哟,等她一起吧。

我拒绝了。脑子里想到的是我曾在学校经年褪色后的东操场,一圈接一圈的慢跑、一圈接一圈的走路,后来养成了距离总是以公里计,继而在脑海里自动生成步行和跑步到达目的地所需用时的习惯。也养成了凡是两点之间,总是喜欢计算从A点到B点的最快和最慢用时。

上周二或三的时候,早上,我用不急不慢的速度步行到工作地点,从出门进电梯到四号楼大路旁的打卡点,用时16分钟。这样我便可以确定,假若步行,我几点出发,时间才算充足。

如此,住处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也不过就是1.2公里的路程,步速快一些,十三四分钟足够。

而我今天回宿舍,不需要急急忙忙,也不用在意时间。而且昨天晚饭时的一阵雨,把炎夏的闷热与蒸腾之感都驱散尽了。

所以,纵使我想要昏昏欲睡,但是我并不着急。

路过超市,进去买了番茄、鸡蛋、豆角。一路拎着回来。一切都变成了慢镜头。不争不抢的,放佛可以就这样,拎着家常菜,一个人缓缓老去。也没有什么别的期待和遗憾。

刚进电梯的时候,收到HH的微信,她说,买了点提子,特别想吃。我的大脑猜想到的她大概到达的时间。

我回复她,刚进电梯。

我进屋,换了睡衣,正在择豆角的时候,她敲门,我恍惚了一下,她又敲门,我这才忽然起身,握着一把豆角去开门。

她停好电动车,踱步到我身旁,看我在择豆角,说要不做汤面吧。本来她说让我煮面,她来做卤。我说行。

继而,她说,感觉好累啊。

我接过她的话,说,那我做吧。

她笑问,那我干啥?

我说,你洗锅洗碗就行了。

她说,好。

番茄、豆角、姜蒜都切好,鸡蛋打成蛋液,洗锅加热,放油,我将蛋液倒进锅里,放番茄,翻炒一会儿,想起来,没放姜蒜,匆忙丢进去,加豆角,继续翻炒,我才恍然想起,原来家里是做过HH口中的番茄鸡蛋豆角面的,而且经常吃,只是大多数时候,没有鸡蛋,只是番茄豆角面。

我问她要吃捞面吗?吃的话,就是多刷一个锅。因为一个锅炒菜,一个锅煮面。她听后笑着说,还是吃汤面吧。我们总是很自然地选择最简便的生活方式。这无可厚非。

在下面之前,我尝了尝咸淡,按照我的盐味儿来说,已经不需要再加盐了,但是她的盐味儿比我的重些,为了适合她的口味儿,我又加了盐。

因为上次做面,面条放多了,我便将想要再次加面条的手给退回去了,结果面只够一人份的。我将所有能用筷子捞起来的面都放在了她的碗里,加了面汤、菜和蛋进去,满满一晚,放到她面前。

鸡蛋的味道很好。尝了一口,面条汤的味道也很好,但是余下的,我全都倒掉了,因为对于我而言,它太咸了。一顿饭毕,我的口腔都脱水起褶子了。豆角没有入味儿,还好它不入味儿。

我问吃着饭看综艺的她,吃着盐味儿还行吗?

她看着视频,眼睛盯着手机屏幕,笑着回应说,可以,我就着咸菜吃的,还可以。

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像一个老母亲,操碎了心,却又得像个后妈一样,忍着所有的不愉悦,做到不动声色。

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反反复复出现的一个词,便是“众口难调”。

我想起之前在学校,同样住宿舍,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结论是,大家几乎都是各自吃食堂,只有极少时候,出来一起聚餐,那个时候,也是会出现,盐味儿的清淡,以及辣味儿的忍受度的差异。只是因为次数少,而且是餐馆定下的口味,我们只能选择辣味儿的程度,并不能决定其他。所以,不曾出现我当下的心情。

而现在,因为同住一个屋檐下,一起吃饭,我们要找一个大家都要适应的口味儿。其中一个室友不能吃辣,能吃麻辣和特辣的我可以选择不吃辣,其中两个室友盐味儿重,她们做饭时,我可以选择少吃菜,多喝水。轮到我做饭时,两次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以往的做法做了,他们似乎吃得都不是很舒心。为了让她们多吃些,我只能将适合自己口味儿的饭变成适合她们口味儿的食物。结果却是,我一点儿也不开心。

饭时,我甚至想,我曾经以为自己的包容度很大,但如今面对一个盐味儿不一的现实,我就忍受不了了。可真是讽刺。

除了分开吃饭,此时的我想不到其他的好的解决办法。

除了盐味儿这件事,原生家庭的饮食方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比如,YN说,她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炒两个菜。而且每顿饭几乎都会按照她的食谱去做。喝面汤,不打个蛋液,就称不上是汤。

我说,胡辣汤,白开水煮开,直接放胡辣汤料,水开就可以直接喝了。她会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盯着我,几秒钟之后,说一句:你有毒吧?

因为在她看来,胡辣汤里就应该有各种它该放的东西。她甚至会特意开火专门弄个焦花生,放进胡辣汤里。胡辣汤料煮出来的颜色不如店铺里的那么黑,她会加些酱油上色,为了好看些。可能对味道也有帮助。

此外,近两天内的菜单几乎不能够重复。以至于,上周有好几天,我每天只要是醒着都在发愁,要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而我此前,几乎从来没有为一顿饭如此费过心思。感觉自己被饭给捆绑了。

今天早饭,我起来冲了一杯原味的燕麦粥,问HH要不要,她拒绝了,因为她不喜欢吃没有味道的燕麦粥。我说给你放葡萄干,她仍旧用鼻音eng着拒绝了。

写下这些文字,并不是对室友的吐槽。只是为了将自己与两个小可爱同居生活的不同之处呈现出来,因为是不曾经历过的经历,所以想要写下来。

况且,我自己白水煮一切的饮食方式,早就被身边人嫌弃过很多次。其中,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南苑16号公寓旁边的路上,被常师弟掰着手指头,吐槽我的生活是有多么的无趣。他说,吃,你一点儿也不讲究;喝,你只喝白开水(补充还有纯牛奶和酸奶);玩,你整天宅着不出门;乐,也没啥可乐的。总而言之,吃喝玩乐,我一样都不占。

此前,我读文章,有人说,两个处于恋爱阶段的人,一定要一起去旅行,这样才能看出你们是否真的合适。这个我可以理解,因为过程中,可以看到对方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态度,由此来判断对方是否能成为一个共走余生的好队友。

有人说,两个人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一定要相近,不然,之后的相处会很痛苦。这个也可以理解,一个规规矩矩挣钱,买理财,另一个月月光,还要欠款,日子是用来慢慢过的,并不是用来不计后果的及时行乐的。

有人说,一定要门当户对,实力相当。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条件更好的一方都能够做到一直一直的平等待人。

直到有人说,两个人一定要一起多吃几顿饭,吃不到一起的话,就别勉强了,除非你们能够坚持每餐都是两种口味儿的饭。只有这个我当时没法理解,觉得,口味儿不一,调整就是了,为什么分要闹到分手的地步呢?

我到现在也方才明白,很多事情,倘若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们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的。

自然,有些事情,是我们尝试之后,便不愿再去改变的。

PS:时隔一个多月,再次唤醒被我在心底念叨着的公众号。其实,我每天都在心里更新了一段文字,只不过只有我自己可见可知。我会是自己永远的读者,这是我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但零星的写作,仍旧会是我此后生活中的日常。

如此,无他,只愿不负此遭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